<h3> 這是去年春節與同學和朋友前往湘西、黔東南自駕游所寫的QQ日志,很快又要迎來了2017年的春節,現就利用美篇給想去或準備去的朋友們提供一個旅行參考,希望有所幫助。</h3><h3> 湘西對于我始終存有一種神秘感,只是從文學巨匠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湘行散記》里想象著湘西的美,老船夫、翠翠、茶峒......一連竄的名字與地名時不時的在我的腦海中泛起漣漪。很平凡的一些人,特普通的一些事,靜謐般的小山城,這是我在腦海中所勾勒出的湘西之美。貴州黔東南更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一提到貴州能想到的就是"黃果樹"、"茅臺酒"、或者是"遵義會議",每次對著地圖絞盡腦汁地籌劃下一個旅行的時候,總是想不起來去貴州看一看,沒有太多的宣傳,好似養在深閨人不識。</h3><h3> 帶著這股蠢蠢欲動的心思,從年初就動起了湘西、黔東南之行意愿。隨后每天翻閱海量般的攻略、游記,度娘了湘西、黔東南各種人文美景,還不停的與同學、朋友在微信群里討論、商量、一次次修改、變動,最終制定了大年初一出發,初八回寧的湘西、黔東南之旅計劃。首選地為湘西芙蓉鎮,最后一站為黔東南鎮遠古鎮。這相當于在湘西、黔東南行程中繞了大半個圓,以保證不走太多的回程路。</h3> <h3> 我們一行15人大年初一下午4:30從南京出發至芙蓉鎮,行程1130公里,開車約需14小時,為了避免夜晚開車疲勞,在黃岡麻城如家賓館入宿(選擇在離高速出口最近的賓館)。初二早上7:00朝芙蓉鎮出發。總共3輛車,每輛車都配備了2名副駕,帶上5部對講機(這次對講機用途很大,特別適用),還有可臨時頂替的駕駛人員,以備長途駕車之苦。</h3> <h3> 經過近9個小時的漫長行程,于當天下午4點多來到了永順芙蓉鎮(入宿芙蓉快捷酒店),酒店離芙蓉景區近在咫尺。景區到了下班時間也無需門票,我們隨即放下行李,立馬去景區游覽。</h3> <h3>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也是一個山城,原名王村,公元910年,彭士愁建立土司王朝,定都溪州王村,修建"酋陽宮",管轄湘、鄂、渝、黔20余州。公元1135年,土司王彭福石遷都永順老司城,"酋陽宮"成為歷代土司王避暑休閑的行宮。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少數民族王朝,土司王朝在818年之間,共有28代35位土司王繼位。古城里潮濕的青石古街狹窄而曲折,壯觀的瀑布群傾瀉而下,古老的吊腳樓民居沿崖而建,芙蓉鎮也被稱為:掛在瀑布上的古鎮。沿著"酋陽宮"順著小道前行,越過石墩橋,翻過一個小陡坡,就到了五里青石板街,只見街兩邊門店林立,擺滿了琳瑯滿目、富有古鎮特色的精美物品,土家吊腳樓鱗次櫛比,一路蜿蜒而行,古鎮里出現最多的就數"劉曉慶米豆腐",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芙蓉鎮》電影場景里,別有一番風味。我要了一碗米豆腐,興許是太餓的緣故吧,盡然沒有什么感覺一口氣全部吃完了。天漸漸黑了下來,"酋陽宮"的燈全部點亮了起來,奔騰呼嘯的瀑布被照亮的如彩帶一般從空中飄落下來......<br></h3> <h3> 離開芙蓉鎮我們驅車前往老司城。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海龍屯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于剛申遺成功,管理還跟不上,離遺址5公里漫長的車隊看不到頭,見不著尾,我們只好停下車子一路前行,我的左腳小指頭都被磨出了一個大大的水泡,返回時同學們照顧我,讓我與女士們一同乘順便車到停車所在地。開車的是一位土家族小伙子非常憨厚,不肯要錢,等下車時我們還是把錢塞進了他的口袋,連身拱手向他道謝!</h3><h3> 從老司城出來我們馬不停蹄的前往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鎮(現改名為邊城鎮),鳳凰古城名氣實在是太大,而茶峒卻一直默默無名,不溫不火,殊不知,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卻完完全全寫的是這里的茶峒鎮,它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 被稱一腳踏三省,是湖南省的西大門和湘西四大古鎮之一。邊城的天幕徐徐黑暗下來,酉水河邊的燈光漸漸開啟,五顏六色的燈火璀璨、嫵媚多姿,交相輝映,吊腳樓、木格門、土石墻、石板街、清水江依稀可見,讓夜色下的邊城景區變得夢幻迷人,動感魅力。我游走在在古老的水邊,品嘗著地道的茶峒小吃,尋覓書中所說的石碾和拉拉度,細細品味著這美麗動人的邊城故事......</h3> <h3> 夜晚我們考慮去鳳凰古城的人很多,就安排離鳳凰很近的乾州古城入住(入宿吉首鼓韻客棧)。乾州古城具有4200多年歷史,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區內的萬溶江河畔。秦漢時期這里是重要的商埠碼頭,南來北往的驛站、驛道在此交會,水上交通發達,是當時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鳳凰的兵、乾州的城"——這是在湘西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乾州城是苗疆首府,大氣、宏偉,是苗疆文化的融匯與傳承之地,歷代都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里耶、茶峒)。</h3> <h3> 初四清晨我從所居住的客棧,穿過橫跨萬溶江的鐵索橋來到了古城內,塘邊居民依塘而住,木板瓦房倒映水中,好似明鏡,兩兩相映。河畔之上,橫跨兩岸,來往川息,遮風擋雨,故名為:風雨橋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遠看橋身臥河而息,中間亭臺,三檐翹腳,塔尖直插云霄。橋下石墩,厚而堅,兩側橋孔,大小井然有序。如此畫面讓人心中悵然萬分,思鄉思家之情油然而生。</h3> <h3> 一夜雨后的石板路在黎明時分泛著點點銀光,亦真亦幻,爬滿青苔的的石墻,仿佛一直在陪伴著遠道而來的客人。古城外沿河有許多蜿蜒曲折的石階碼頭,我沿著城墻腳下的河街漫步時,只聽見陣陣棒槌棰衣的聲音,此起彼伏,打破了古城的寧靜,增添了古城特有的韻味......<br></h3> <h3> 離開乾州古城我們去往下一站矮寨特大懸索橋,當我們路過矮寨鎮,家家戶戶的苗族身穿節日服裝,早早前往鎮政府觀看舞龍大賽表演,路上剛巧遇到五姊妹和她們的母親,在我們相邀之下一起合影留念,好客的苗族給我們留下了美好地印象。</h3> <h3> 過了矮寨鎮,再開不到半小時,我們就來到了路況極其復雜的矮寨盤山公路,現為國道319干線(舊稱湘川公路)公路奇觀。這里山勢陡峭險峻,近坡頂處有一公路天橋,全國罕見。山頂建有"湘川公路死事員工紀念碑"及"開路先鋒"銅像。矮寨公路始建于1935年初,1936年9月全線竣工通車。是銜接粵漢、湘桂黔路通向西南的咽喉要道。這一段公路長約6公里,卻修筑于水平距離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為70-90度的大小斜坡上。這樣特定的空間迫使公路多次轉折,形成13道銳角急彎,26截幾乎平行、上下重疊的路面。公路最寬處不超過7米,最窄的地段不足4米,兩輛小車在最窄段不能同時通過。據說當年施工時,先在大山的斜面上,垂直切割出一道道長條"臺階",然后再將"臺階"兩端連接,實在無法連接的便架設"天橋"或懸空疊出一個圓形的轉盤,讓汽車成"∞"形轉彎。其地勢之險、工程設計之巧妙居全國公路之冠。我們大約開了半個多小時終于走完了這六公里,這也讓我們真正懂得了"驚心動魄"和"毛骨悚然"這兩則成語的含義,同時也讓我們為建設這條大動脈的英雄們而感動與贊嘆!</h3> <h3> 矮寨特大懸索橋位于湖南湘西矮寨鎮境內,跨越矮寨鎮附近的山谷,德夯河流經谷底,橋面設計標高與地面高差達330米左右。橋型方案為鋼桁加勁梁單跨懸索橋,全長1073.65m,懸索橋的主跨為1176m。該橋跨越矮寨大峽谷,主跨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h3> <h3> 從矮寨公路下山一路繞上高速可直奔鳳凰古城。初三晚上從當地新聞中得知去鳳凰古城車輛多達2萬多輛,當抵達鳳凰外圍時,前面車子已經開不動了,我們隨機從進城的橋下繞出,離古城2公里處的砂石廠停下,下了車就隨著浩浩蕩蕩的人流夾裹而去。</h3> <h3> 不去鳳凰遺憾,去了鳳凰更遺憾。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沱江邊的石階上擺滿了貨架,一個完全商業化的古城,早已失去了應有的寧靜與靜謐。</h3> <h3> 不少古老的吊腳樓依然保存完好,悠悠流淌著的沱江河靜靜地繞過村寨,穿過山林,默默地伸向遠方......</h3> <h3> 從鳳凰出來我們驅車趕往湘西最后一站—黔陽古城(入宿洪江宏源商務賓館)。黔陽古城位于沅水上游,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比云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鳳凰古城早900年。古城至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龍標山鐘樓--鐘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筑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墻;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在此為官七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尤以《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最為世人所傳頌,詩人詠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h3> <h3> 黔陽古城給我的感覺十分恬靜,閑逸,整條整條的巷子除了我們十幾個游人,基本看不到其他游客,也沒有見到一家販賣紀念品的店,有的只是最純粹的小鎮生活和古老的建筑藝術,偶爾會從小巷深幽處傳來陣陣麻將搓牌聲。臨到黃昏時,古城每家屋檐掛著的燈籠亮了起來,頑皮的孩子們在鋪滿青石板的古巷里點起了炮竹,此時此景令我勾憶起孩童過年的時光......</h3> <h3> 初五一早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寧靜的黔陽古城,轉向貴州黔東南去往肇興侗寨。肇興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東南部,占地18萬平方米,居民1000余戶,6000多人,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鄉第一寨"之美譽。</h3> <h3> 來到侗寨入口處,有一個停車場,我們已經怕走太多的路,隨即問侗寨里面可以開車嗎?一位侗族朋友說可以的。進侗寨有兩種方式,如果是本地車就不要門票錢,外地車可停在停車場,然后做本地車進寨(坐車一人多少錢沒有問)。如果是外地車先要買票,然后才可以開車進寨。侗寨非常人性化,屬猴的無需門票,正好我們里面一個最大的老高和一個最小的小劉屬猴,因為我們人多還給了7.5折。車子進了大門繼續開了2.5公里才到了侗寨核心區域,我們把車停在寨子最高處的停車場,站在山坡新建的侗寨房屋的窗口邊,整個侗寨盡收眼底。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寨中房屋為干欄式吊腳樓,錯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頂覆蓋著小青瓦,古樸實用。</h3> <h3> 肇興侗寨不僅僅自然風光美麗誘人,人文方面也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我穿過窄窄的巷子,來到了穿寨子而過的小河邊,只見一位侗族姑娘在河邊拉起了網子,小魚小蝦順水而下撞到網子上,姑娘一邊起網。一邊把魚蝦放進背著的魚簍里。在侗鄉,有河就有橋,而這橋是承載著侗族人生活習慣的風雨橋。這里的風雨橋雖然很古老,也很破舊,但上面的畫仍然斑駁可見,再現了侗族人節慶假日的一些民族活動。</h3> <h3> 小溪邊一位老嫗在攪藍靛,堤廊下的一個女人在用棒槌錘布,在寧靜的寨子中叮咚叮咚的聲響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侗布是用棉花紡成線后用織布機手工制成,然后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晾干后疊在一起,用木槌反復捶打半個多月,把棉花里面的油脂捶擊到布的表面。這時你能看到的侗布,就是捶打的那一面閃閃發亮,布料硬而挺。</h3> <h3> 集市上出售的蔬菜和水果都是自家產的,雖然街道上的行人穿得五顏六色,但一些從山里來的趕集人還是穿著向的對襟上衣,他們都頭發烏黑,沒有短發,更沒有時髦的染發燙發,都是用一把梳子簡單的把頭發攏起來,在干活的時候再用毛巾包起來,就這么簡單方便。</h3> <h3> 當我們準備離開侗寨時,恰好遇到了兩位美麗的侗族姑娘,非常大方的讓我們自由拍照,并與我們合影留念。</h3> <h3> 岜沙苗寨離肇興侗寨不遠,離開侗寨后我們又繼續前往岜沙。</h3> <h3> 進岜沙苗寨山路管理的比較好,上邊有車下山,上山的車就停在一側等待,不到2小時就來到了岜沙苗寨大門,只見寨子門口一排苗族男子手上拿著火槍迎接客人的到來。岜沙苗寨至今保留著佩戴火槍(岜沙持槍獲得公安機關特別批準)、鐮刀剃頭、祭拜古樹等古老的生活習俗。寨子共有505戶2548人,這里被譽為"陽光下最后一個搶手部落"。 </h3> <h3> 岜沙男人非常重視他們的發髻,發髻在岜沙苗語中稱為:"戶棍",是男性裝束中最重要的性別標志——剃掉男性頭部四周大部分的頭發,僅留下中部盤發為鬏髻,并終生保持這種發式。據說,這種裝束是從蚩尤老祖時代傳下來的,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能見到最古老的男性發式。</h3> <h3> 岜沙姑娘針線活做的特別好,心靈手巧,著裝也極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繡圖案,配以銀項圈、手鐲,十分耀人眼目。</h3> <h3> 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時身著自織的無領右開衫銅扣青布衣,直統大筒褲,青布褳,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槍,上山打獵,下河打魚。爬山上樹如履平地,極擅長爬山打獵,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們十分重視自己身體的強壯,狩獵與耕作技術高超,還特別強調裝束和身體的標志。</h3> <h3> 由于旅游熱的緣故,這里的商業化已經漸濃,小小的男孩子只要你一給他拍照,馬上伸手要錢,不給錢不讓游客走,我們帶去了一些巧克力糖果,顯然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寨子里雖然寫了許多族規,教育孩子不能見利忘義等等,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族規已經蕩然無存,好在他們的習俗依然保留著。</h3> <h3> 離開喧鬧的岜沙苗寨,我們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前往被列為貴州最美的景點—一加榜梯田(中國三大最美梯田之一)。以前只知道廣西龍脊梯田和云南元陽梯田被炒得沸沸揚揚,已成為必去的拍攝景點。如果不是這次前往黔東南,還真不知道貴州原來也有如此壯觀秀美的梯田。一路上崎嶇的道路不說,還顛簸的非常厲害,大小坑一個接著一個,時不時地還會遇到180度的彎道,幾乎都沒有護欄,路邊就是萬丈深淵,我們小心翼翼的開著,直到夜里9點多鐘才到加榜鄉加車村住下(入宿加榜鄉加車村梁老師家),這里的老板姓梁,大家都叫他梁老師,</h3> <h3> 加榜梯田位于從江縣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鄉東北面,距縣城80公里,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第7集《我們的田野》有8分鐘專門述說加榜梯田。苗族是"稻飯魚羹"的民族,苗族的稻田都是依山而開,隨山勢地形的變化而變化,因地制宜,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緩及山坡的大小決定了梯田大小和形態。</h3> <h3> 加榜獨特的地型地貌決定了這里的梯田面積最大不過一畝,大多數田都是只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最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畝。</h3> <h3> 初六一早6點多鐘梁老師就帶著我們前往加車村拍攝梯田的最佳攝影點,這時天已朦朦亮起,眺望著眼前已經注滿水梯田中夾雜著一些收割禾穗后的金色糯禾稻草和一些綠色的綠肥地,連同散落于田間寧靜的苗家吊腳樓,仿佛就是一幅濃墨清雅的山水畫放在了你的眼前。我站在山坡上的最高處,看那太陽一點點從東方的山峰中緩緩升起,漸漸地梯田被映成了血紅血紅,云層也隨著朝霞從谷低慢慢升騰上來,彌漫在整個山腰,苗家的吊腳樓若隱若現...... </h3> <h3> 加榜梯田還有一處觀景點就是一戶人家,而且只有他家才能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此戶便是黨扭村的王明新家。據說十年前加榜還不通公路,一位專業攝影師徒步采風,路遇他家只說討杯水喝,無意間發現窗外竟是如此美景。正是這次無意的邂逅,竟然創作出了"黨扭梯田"的作品,現已成為黔東南的新名片。現在窗外的杉樹日生月長逐步擋住了梯田的線條,已無法再現神韻般的線條之美,因為這些樹是集體的,家是私人的,為此很難達成砍樹協議,而除了王明新家之外黨扭再無觀此景之地,好在去年底王明新又在家中繼續朝上蓋樓(豈不知樹一直會在生長,房可不能一直往上蓋吧),我們這次就是爬上尚未蓋好的二樓樓面上拍照的(每人需交5元錢,用于蓋樓補貼),此屋的確堪稱拍攝加榜黨扭梯田絕景之處。</h3> <h3> 離開了加榜梯田,繼續驅車趕路前往西江千戶苗寨。現在這里已經成為黔東南旅游必去景點,經過近8個小時的路程于下午4點我們終于抵達景區北門(入宿景區內西江李老師客棧)。景區內有班車24小時不停的迎送客人。李老師客棧在兩座山峰的對面的半山腰上,我們身背攝影包,手拎行李箱,喘著粗氣,走一步歇一步,晃晃悠悠爬上了入宿客棧,雖然氣候寒氣逼人,但個個是滿頭大汗。李老師人特好,我們一位同學帶的是一個大行李箱,全部由李老師一人扛在肩上上去的。</h3><h3> 放好行李,我們開始游走于苗寨之間,這里的商業化也特別濃,好在幾乎都是本地苗人所住。西江千戶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白水河蜿蜒而過,滋養著苗寨的世代子民。</h3> <h3> 走在鋪滿青石板街的路上,不時地有游覽車帶你直抵觀景臺,當我們抵達觀景臺時,天空已開始漸漸變暗,對面兩座山峰上的苗寨房屋星星點點照亮了整個寨子煞是好看,燈火好似繁星點點落山川,燈火勾勒出了山坡的輪廓,宛如兩座金字塔。夜晚亮燈也是苗寨的傳統。苗家人上山勞作,常常是忙碌到天黑才回來。由于苗寨是依山坡而建,回家的路不平坦,為了使村民行走方便,各家各戶都會在屋檐底下或在路邊掛一盞油燈,給夜里回家的村民照個路,形成了苗寨夜晚亮燈的傳統。現在看到的西江千戶苗寨的夜景,是用近四千盞節能觀光燈營造的。</h3> <h3> 初七早上我們離開了千戶苗寨,來到了最后一站鎮遠古鎮,鎮遠古鎮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四周皆山。舞陽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墻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筑、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也是全國十大古鎮之一。古鎮有的是一種不張揚不驚艷卻滲透人心的美麗,如同穿越而過的那條綠幽幽的舞陽河,淡淡的靜靜地流過,緩緩淌進心靈深處,褪去浮華、洗盡鉛華。清晨的古鎮下起了點點滴滴的小雨,仿佛給古鎮更增添了一種滄桑感,幾葉扁舟靜靜停靠在岸邊,顯得是那么的靜謐、祥和。這里沒有商業化,只有不多的游客欣然漫步在小雨中的街頭。</h3> <h3> 我沒有打傘,喜歡在小雨中散步,尤其是在這悠悠的古鎮街巷。腳下的青石板有點濕滑,一不下心有可能摔上一跤,河邊垂柳有的已經開始吐出嫩芽,預示著春天即將來臨。載著幾個游客的小游覽船順著舞陽河緩緩地飄過,大伙兒拿著照相機、手機不停按下快門,定格下瞬間的美景。一位同學遞給我2塊剛出鍋的黃糕粑和棉菜粑,拿在手上,吃到嘴里,熱氣騰騰的耙糕給略顯寒意的身軀平添了微絲暖意,此時的心境已在浮想古鎮那遙遠的過去......</h3> <h3> 離開了鎮遠古鎮,我們踏上了回寧之路。一路的辛苦疲憊,一路的人文美景,讓我們一幫親如兄弟姐妹的同學和朋友在異鄉它地度過了特別有滋有味的年。再見了,湘西!再見了,黔東南!一個天堂遺留在人間的最后一片凈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最后家園",在這里你會忘掉城市的喧鬧,沉醉在湘西、黔東南的美景中無法自拔,湘西、黔東南的一切無不讓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盈江县|
中山市|
南漳县|
且末县|
阜阳市|
陵川县|
昌乐县|
许昌市|
临汾市|
长丰县|
益阳市|
金沙县|
米林县|
乌兰察布市|
化隆|
长泰县|
商丘市|
合川市|
水富县|
丁青县|
淮阳县|
洛阳市|
长沙县|
济宁市|
辉南县|
且末县|
津市市|
济阳县|
丹阳市|
搜索|
太保市|
格尔木市|
西藏|
岳普湖县|
三都|
通辽市|
车致|
德钦县|
闽清县|
彩票|
札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