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舊關歷史簡介(初稿)</h3><div> 舊關位于太行中部山麓,晉冀交界, 古代亦名井陘口,又名故關、固關鎮,明代改稱古固關,清代又名舊關。巍巍雄關、古稱北天門、晉陽鎖鑰,昔日的古關樓,雄姿英發,雉堞凌宵,關城四周、群山壁立疊嶂嵯峨,關外坡陡路險徑窄谷深,兩岸之山峭壁嶙峋,崎嶇關隘進退不可周旋不能,歷史上素稱雄關險道。據《平定州志》和《漢書》記載,舊關始建于舂秋戰國,西漢三年韓信下趙時加固,挺撥聳立的關樓,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邊陘要隘,天然屏障。固關鎮對內護衛晉陽,對外勢空燕趙,春秋時期屬晉國邊陲,戰國時期屬三晉門戶、天險鎖鑰峰奇徑絕,是太行山中部重要戰略要地,歷代都駐重兵把守,每逢戰亂都為兵家必爭之地。到了遼代定都北京至明清兩代,昔日的邊塞古鎮成為當時的畿右內邊,金城古戍由防東變為防西,為使固關鎮更加固若金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舊關西八華里處重新增筑新關一座即“固關”分兵戍守,從此固關鎮改稱古固關。但因固關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客途經此關時仍以固關留下墨跡,為了區分兩關之別,又改稱曾用名故關。歷史上故關古道仄徑蜿蜒、鳥道羊腸,但此道是連接秦晉和燕趙的唯一通道。是太行八陘之一,漢代以前秦皇古道史有燕晉通衢之稱,元代成為傳遞詔書公文往來官員通行的官道,明代稱為驛道,故關古驛道是畿輔咽喉、通京御道,為護國安寧,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皇帝詔令,重新復修北天門,關樓改建三層,關門額改書古固關晉陽鎖鑰,背后書北天門,晉陽閣至界牌灣鋪筑石路,立界碑建石牌坊作為兩省界標。</div><div>明清兩代,舊關店鋪云集,車馬晝夜穿行,歷代文臣武將經其此關者不計其數,君臣名人題詩豎碑者舉不勝舉,名勝古跡引人矚目,但是歷經滄桑,古老的文化氣息日見銷聲匿跡,為了讓當年的古鎮永煥不滅的光華,為了昭示后人不忘昔日的風采,為了有朝一日將山西的東大門建設的更加宏偉壯觀,現將舊關歷史整理成文,勒石以記。</div><div> 書記、主任、范金才 </div><div> 撰稿、梁成倉 </div><div> 2008年舊關村委會立</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凯里市|
聂拉木县|
昌图县|
永善县|
酒泉市|
临安市|
陆河县|
和静县|
赤城县|
板桥市|
凤阳县|
班戈县|
梨树县|
平远县|
公安县|
吐鲁番市|
汉源县|
荥阳市|
中江县|
渝中区|
永州市|
洛浦县|
崇礼县|
阿荣旗|
千阳县|
准格尔旗|
四子王旗|
长顺县|
玛多县|
弋阳县|
肃北|
三亚市|
铜陵市|
苗栗县|
南平市|
康保县|
和顺县|
宁城县|
巨鹿县|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