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客韻千年,客家節日習俗知多少

羅利光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據世界客屬總會估算,全球的客家人接近一億人。自秦朝開始迄今的二千多年中,客家人從河洛、中原出發,歷經了六次大的遷徙,他們在南遷、融合和演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今天遍布海內外的客家民系??图胰嗽谀线w過程中,結合中原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過年過節的生活習俗。物換星移,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傳統的客家民俗文化瀕臨迷失的邊緣,以至于出現客家人“身在客家不知客”的現象,為此,筆者利用多年來所拍攝的一組圖片配以簡潔的文字,用看圖說話的形式解讀客家人過年過年時部分的生活習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每年重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等。百節年為首,過年,一直是客家人一年當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图胰诉^春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五“入年假”至除夕為準備階段;正月初一至初五為過年階段;正月初六至元宵節為余興階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到了“入年架”這天,就算正式進入農歷新年的預備階段。孩童從這天起敲鑼打鼓,興高采烈;而大人們則忙著置辦年貨,鑼鼓聲聲,也忙得不亦樂乎。家家戶戶自備年糕年點準備過年,最常見的是蒸甜粄、炸煎圓、蒸發粄等新年食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俗話說,“臘月忙年”。其實從臘月十五開始,大人孩子便已經一齊動手搞衛生,先打掃臥室、倉庫,拆洗被套、蚊帳、床單,再打掃廚房,把家具和炊具、餐具洗干凈。臘月忙年,家家都是越忙越歡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人過年必備的“發粄”,又稱“勃粄”。用秈米粉加酵母、紅粬,蒸到勃粄“又紅又笑”,寓意“興旺發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人過年餐桌上的肉圓,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煎圓??图胰擞芍性线w,依山而居,山中氣候相對濕冷,于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較濃烈、油量多,利于御寒祛濕。又因為煎圓、散子、角子等油炸食品耐保存,成為客家人極為鐘愛的過年時必備的應節食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人總會在大年三十前到理發店(檔)剪發,因為按當地風俗——正月不剪發,如果犯禁則意味著開年不吉,這一年里事事不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春節期間,到處可見賣雞、鴨的村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人無雞不成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殺年豬??图胰似綍r不殺豬,一般都是賣了換錢花,惟獨過年是個例外,進了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用整豬來祭拜祖先,民間謂之“殺年豬”。過年豬殺好了,主人燒上一大鍋豬血,湯面油花閃閃,蔥花飄浮,姜絲游蕩,一碗碗盛上,呈給左鄰右舍,感謝他們的幫忙。鄰里之間在這殺過年豬的年味中感情加深了,距離拉近了。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客家人每逢過農歷新年,都會在自家的大門口掛上寫有姓氏的竹制燈籠,如李-隴西堂,黃-江夏堂,它們記錄著這些姓氏人家遷移發展的源發地,同時也是客家人慎終追遠情懷的體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到了“入年架”,族中男子便開始張羅在祠堂和圍屋大門上,張貼新書寫的堂號、堂聯,懸掛大燈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各家各戶不但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就連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利事錢,叫做“封歲”,也叫“上紅”。除夕晚大家必須洗香樹澡(用樟樹葉、柏樹葉、松樹葉、柚樹葉,混合放入鍋中燒開后放涼的水),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font></h3> <h3>這是客家人過年過節時老祖屋門口的“標準像”:固定的姓氏對聯(對聯對文是由該姓氏開基祖世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的竹制大燈籠、門紅和門神。</h3> <h3><font color="#010101">過年時每家每戶大門上所貼的門神,歷史上也有個傳說:據傳唐太宗生病時,聽見門外鬼魅呼號,秦叔寶知道后與尉遲敬德穿軍裝在門外當警衛,當夜果然平安無事,太宗因命畫工繪二人之像懸于堂門,從此邪祟平息。后世相沿,于是永為門神。</font></h3> <h3>從大年三十起,本村或鄰村的獅子隊,就開始敲著鑼打著鼓,舞著威武的醒獅朝各家各戶來了。他們先到圍屋大門口,在緊鑼密鼓聲中,對著大門耍舞一番。接著,他們進入上廳堂,向供有祖宗牌位的神龕耍舞參拜,最后再到每家每戶的廚房里參拜。</h3> <h3><font color="#010101">人們認為,勇猛的獅子乃百獸之王,具有驅邪逐祟的神威,有獅王參拜,這一年定能清吉平安。于是,一見獅頭前來參拜,主人必在大門口、廳堂和廚房燃放鞭炮,以示歡迎。當獅子隊離開時,家家都得奉上香煙、食品和“紅包”。</font></h3> <h3>過年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孩子們了,有新衫穿,餐餐大魚大肉,還有紅包拿,巴不得日日都是新年——越過越紅火。</h3> <h3>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更顯客家妹的青春靚麗。</h3> <h3><font color="#010101">壓歲錢。大年三十,長輩以紅包分送小孩,用以壓邪求吉,銀錢以新鑄未用者為佳,謂之“磧年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紅禮包。舊時紅禮包必須用雙重紙來包,先用一重白紙包住金額,這一重白色,表示情誼純樸,冰清玉潔;第二重再用紅紙封面,表示祝賀,紅紅旺旺之意。禮包所封的金額用雙數,不用單數,表示喜事重重之意。紅禮包內還要寫上送禮人的姓名,如張xx具。</font></h3> <h3>“入年假”期間,各家各戶認真清掃廳堂祖宗牌位、畫像。</h3>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人是一個非常注重祭拜祖先的族群,由北向南遷,每到一個地方以后,只要安定下來,就馬上蓋祠堂,蓋了祠堂,首先供奉的就是老祖宗。</font></h3> <h3>所以,除夕一大早,客家人必到宗廟或圍屋上堂祭祖,古語有“不拜祖神,不準過年”之說。祭拜用“三牲”(豬、魚、雞)、各式糕點和水果等作供品,子孫們穿戴整齊,燒香、點燭,讀祭文,行跪拜禮。門口貼對聯,放鞭炮。</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年當中,各姓各族固定叩拜祖神的時間主要是在春節,第一次在除夕的早上;第二次在大年初一,但這次拜神的祭品全是齋品;第三次在大年初二吃過早飯后,由族長率領,所有男丁集中到老祖屋正堂統一拜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除夕晚上有過年的“重頭戲”——吃團圓飯。已經分家的兄弟叔侄、媳婦們在這一晚齊齊回到父輩家。當晚菜肴豐盛,桌上多放幾副碗筷,表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倒酒,將酒灑地,然后才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吃年夜飯,桌上必有“肉丸”,其象征團圓之意,還有一般要喝客家娘酒煮的雞酒。這是客家家庭穩固性與和睦性的一種表現。除夕還要預備新年初一的隔年飯,以示食用不完之意,取“年年有余”的吉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宴席排座??图胰嗽谘顼嬜紊弦差H有講究,每席均以“上橫頭”為首位,而“上橫頭”又以“左”為大。所謂“上橫”,是以宴飲桌子的木紋來確定的。“八仙桌”桌面以直木紋為準,靠上邊為“上橫頭”,靠下一邊為“下橫頭”,上橫頭之左邊為“左橫頭”?!跋聶M頭”是送菜路邊的陪席服務人員,必須適時為每個客人斟酒、盛飯,客人未離席,陪席絕對不能離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除夕夜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煙霧繚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人們在家中廳堂或廟宇設案,擺上三牲、果品、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一支特大號香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除夕之夜,全家團聚,通宵達旦,謂之“守歲”。守歲時,燈火通宵不熄,俗稱“點年光”,象征著前途光明之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月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點香燭、燃放爆竹,給長輩拜年。這一天禁忌也多,按鄉俗不殺牲,不食葷;禁忌掃地,以免把錢財掃走;禁忌洗碗,因為洗碗時碗筷會互相碰撞發出響聲,預示家庭一年內不和睦、有沖突、有爭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春節燃放鞭炮民間有一則古老的傳說:相傳“年”是魔鬼,于臘月二十五開始到正月初四騷擾民眾,人們為了抗擊“年”的騷擾,集中點燃火光,日夜敲擊各種器具,發出聲響,使“年”的騷擾無法得逞,最終把“年”趕走?,F在過年時大放鞭炮敲鑼打鼓,源于“敲擊各種器具發出巨大聲響驅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轉妹家。正月初二,按客家人的風俗,嫁出去的女兒在這天要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給父母兄弟拜年,民間俗稱“轉妹家”??图摇稗D妹家”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客家女子的感恩思想尤其彰顯,對父母多年的養育總是念念不忘,銘心刻骨。由此可見,客家女子“行孝”不掛在嘴上,而是用非常溫情的方式來表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按客家習俗,正月初一、初二是不能用掃帚掃地的,以免掃掉財氣。為此,有人還在除夕時就把掃帚藏起來,以免犯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窮鬼日。正因為正月初三是送窮日,所以這天大家都不出門串戶,也不歡迎別人來自己家,以免“窮鬼”上門把財氣給沖了。倘有違俗上門者,主人待其一走,立刻在門口燃放一串鞭炮,以驅除邪穢之氣。</font></h3> <h3>正月初四接灶神。臘月二十四,客家人送灶神上天,過“小年”。灶君向玉皇大帝報告每家每戶一年善惡后,須在年初四那天回到人間,繼續享受人間香火,并執行及考核人類的禍福、善惡。</h3> <h3><font color="#010101">農耕時代的客家地區,牛是相當重要的畜力,對牛的崇拜也比較普遍。圖為永定高陂鎮西陂村的林姓在立春日“迎春?!被顒?,是一場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數年一次群眾性民間傳統活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務農為主的客家人靠天吃飯,因而農村有“年初祈福、年底還?!钡募赖???图胰藢ζ砀x式特別注重,外出的游子大多會利用過年期間的假期回到家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聚在本姓的宗族祠堂共同舉辦熱烈而隆重的祭拜活動,希望以此得到神明保佑,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耕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意就手,添丁發財。圖為大埔縣大東鎮花萼樓正月初三的新年祈?;顒印?lt;/font></h3> <h3>村中主祭人恭讀祭文。</h3> <h3><font color="#010101">依據習俗,客家人于每年農歷十月到十一月之間,擇一吉日,做完福之儀式,感謝上蒼及神明過去一年來的協助使各家之農作得以順利完成。即使有某家因為時運不濟,無法有好收成,也藉機會向各神明祈禱懺悔,并希望來年有更好的收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農歷十一月十九,大埔百侯侯北一年一度的完福民俗活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月初二至初六,梅縣水車鎮小桑村舉行迎送“公王”盛會,村民們將“公王爺爺”迎送到每一座老祖屋進行祭祀,通過戶戶來祭拜,使得家家受蔭庇,人人得保佑。</font></h3> <h3>敲鑼打鼓抬著神位,到村中各家各戶巡游,村民們迎神接福,祈求一年富貴平安的形式是客家地區春節期間主要的娛神娛人的活動,各地形式雖有不同,用意卻有相通之處。</h3> <h3><font color="#010101">廣東河源東源縣彰溪畬族鄉中聯村也在正月初三這天舉辦聲勢浩大的客家捕魚節,場面相當壯觀。這場活動寓意一年新的開始,百姓生活年年有魚(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春節期間流行于河源龍川的馬燈舞,又名“打馬燈”、“打紙馬”,在南越王趙佗時代便從中原傳到了龍川,有二千年的歷史,里面的大量元素與北方的民俗極其相似。傳說中原大地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赤地千里,眼看莊稼就要顆粒無收,百姓就要斷炊,唐三藏西天取經所騎的白色神馬,執意要到凡間拯救百姓的困苦。終于神馬愛民的至誠,感動了上蒼,上蒼普灑甘霖。百姓為紀念神馬的無量功德,建白馬寺祭拜,并在元宵節舉辦馬燈游藝,以娛神人,此后此風俗傳至客家地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月初四,梅州大埔西河鎮大靖村舉行的便是隆重的"迎白馬"活動。扛白馬神座的人要選快要結婚的未婚青年組成,迎馬隊伍一行需動用近八十人。迎馬隊伍尚在九里之遙,每個接場前面早有一大群善男信女,手執大小線香跪地恭迎馬神駕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接場的布置亦各有特色,標新立異各出花招。</font></h3> <h3>正月初四,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月流村的村民也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新春祈福民俗活動,全村鞕炮齊鳴,村民祈盼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生活安康。</h3> <h3>從祭拜場面上看,與梅州地區相比,福建規模更大、參與人數更多。</h3> <h3>農歷正月初五,民間有“迎財神”的習俗,即 “趕五窮,接財神”。“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在中國年俗中,過年要把五窮趕走。大年初五當天我們燒鞭炮,到處去串串門,帶旺人氣,趕走牛鬼蛇神,還要拿起掃帚把垃圾清掃出門,意指把臟東西都趕出去,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舊時在大年初五放鞭炮也是有講究的:鞭炮要從每間房屋里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妖魔鬼怪都轟出去,然后就開始接財神。</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月初六,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舉行一年一度的“迎神”活動,迎神隊伍抬著前一天剛從平和九峰迎回的“城隍媽”,自倚南樓出發,繞整個塔下村游行一周,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門口擺出供桌,焚香祭拜,燃放鞭炮,祈求神明保佑一年五谷豐登、合家平安。最后,迎神隊伍繞行至“德遠堂”,在半月塘前、石旗桿下及后山坡繞行,場面壯觀、熱鬧非凡!</font></h3> <h3>鳴鑼開道,響徹山野,人神共敬。</h3> <h3>巡游結束后,請上戲班在戲棚演戲,熱鬧熱鬧氣氛,但村民們一般不看,據說主要是給“下界人”看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到了正月初七,就開始出年了。客家人在這天素有吃“七樣菜”的習慣?!捌邩硬恕敝饕乔鄄恕⑺?、蔥、韭菜、芫荽,這五種菜一定要有,另外就是魚、豬肉(或其“丸子”、“芥菜”等其它菜)。七樣菜要同時煮熟,全家分食。吃了這七樣菜,借其諧音,希望家人勤勞(芹菜),善算(青蒜),聰明(大蔥),多計謀(芥菜),幸福久遠(韭菜),有人緣(芫荽),富足有余(肉、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然而,客家地區春節期間慶祝活動的“高潮”主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是一年中各種民間文藝活動最集中、最豐富多彩的一個節日。</font></h3><h3>每年的正月十五晚,在梅州豐順縣的埔寨鎮,都會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歷新年民俗祈?;顒印獰瘕垼嘶顒友永m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有寓意慶豐收,迎新歲,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五谷豐登之意。<br></h3> <h3><font color="#010101">火把節賽燈火。民間傳說火神祝融,每年都要到凡間巡查布火情況,只要在中秋之夜點起火光,讓祝融巡視一番,便可在全年避免火災。因此,年年中秋,群眾都在城鄉點燈賽火,祈求消災納福。圖為正月初三在廣東省興寧市徑南鎮舉行的星耀火把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月十五,福建省連城縣羅坊鄉,更有一個享譽海內外、規模盛大的客家民俗活動——走古事,被譽為“山村狂歡節”。每年這個時候,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數以萬計群眾觀看這場盛事。關于舉辦這場盛事由來:據傳在明朝,羅坊鄉常鬧旱、澇兩災,當地舉人把流傳于湖南的“走古事”移傳鄉梓,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午,當“古事”列隊從云龍橋下河床,最奪人眼球的瞬間來了——鼓樂隊先潑水透濕,然后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而走,競爭激烈。(注:因羅坊鄉解放以前的房子多為木質結構,常鬧火災,故下水之人,包括河邊兩岸的人,皆以潑水透濕視為吉利。)此時,河兩岸、橋上下擠滿了人,場面十分壯觀。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皆以超過前棚為榮,于是抬夫拼力而為,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緒異常高昂,直至走“古事”結束。</font></h3> <h3>春華秋實,夏種冬藏,四季更迭,周而復始。每年的春耕季節,人們就會擇一良辰吉日,皇帝要親自耕田,以此重農勸稼,祈盼豐年。從2012年起,福建培田連續六年舉辦“春耕節”,秉承“耕讀并作,天人共生”的傳統文化。過舉辦這次活動,祈盼人們回歸到尊重勞動、親近土地、感恩自然的狀態。</h3> <h3>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長汀縣濯田鎮升平村都要舉辦一場盛大獨特的抬游“五谷大神”和“三太祖師”的農耕民俗活動———“保苗祭”。因祭祀現場有數十張供桌一字排開像一條宴席長龍、供桌上有盛滿客家娘酒的成百上千把各式錫酒壺而又名“百壺宴”。</h3> <h3>  “斗轎”是保苗節的前奏,是臺前戲,可以把所有來參加保苗節的人集中到場地上來。被選取的田子沐浴更衣后身穿白衣褂,腰細紅布條,腳穿新草鞋各自為陣。擂響一陣鑼鼓,轎子進入場地中央,轎子是一高大木制轎,兩條抬桿很大,重約百多斤。斗轎開始,兩個漢子走出中央,面對面抬轎開始急速旋轉,在旋轉中將轎子向空中拋甩,在拋甩中兩人相互推進,直到一方筋疲力盡倒地,勝者又與新上來的漢子較勁,很像草原上的摔跤比賽,時間將持續一個小時。勝者為王,一方面說明宗族旺盛,另一方面也可得到年青女子的好感,也將成為本年度最搶手的對像。</h3> <h3><font color="#010101">鬧春田。是福建龍巖長汀縣童坊鎮舉河村、舉林村特有的,相傳有上百年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十二(舉河村)、十四(舉林村),村民都會把關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轉,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同時也借此增進村民間的感情,展示村民強健的體魄,并以此提醒人們,要下田開始新一年的創業了。</font></h3> <h3>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福建連城縣北團鎮上江村北團游大粽。是日,神銃鳴鑼開道,兩棚大棕(用上萬片粽葉縫制粽衣,120斤糯米裹粽,制作成1.6米高的筍狀大粽。)、龍鳳旗、花燈、古事棚等列隊沿著田間小路、村中巷道游行,一路吹打,浩浩蕩蕩。游行完畢,四鄰婦女到“福”手家(制作大棕的家庭)討小棕,想生男孩討公棕吃,想生女孩討母棕吃,大棕則分給村民釀酒,家家由此開始備酒鬧春耕,準備奪取夏糧豐收。</h3> <h3><font color="#010101">跳火堆。每年正月十二,梅州豐順縣湯南鎮東方村舉行的一項熱烈壯觀、振奮人心的民俗活動,那就是“跳火堆”。這項沿襲了幾百年的大型寓教于樂的風俗習慣,寄托了人們歡慶元宵、共賀豐收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font></h3> <h3>對“龍”的崇拜體現出客家和華夏古老文明的淵源,表達了客家人的中原本色。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福建連城縣姑田鎮的客家人都要舉行“姑田游大龍”的民俗慶典活動,龍長300多米,被譽為天下第一龍。這個活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大龍選用當地著名的“姑田宣紙”為材料,最主要的龍頭及龍尾由當年主辦家族承擔制作,其余由每戶各出一節自制的龍身,最終出游的大龍就是由這一節節龍身相接而成的。<br></h3> <h3><font color="#010101">添丁炮?!疤矶 痹⒁庵硕∨d旺、家族繁榮。在贛南客家的老輩人習俗規矩里,過去一年里,誰家生了男孩,在來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燈的時段,家族中的長輩約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請喝“添丁酒”、放“添丁炮”,為添丁接喜迎興旺,也為過年增添了喜慶氣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江西儺舞,源自古代驅鬼逐疫、求福滅災的儺祭活動,以娛神娛人為目的,至今仍在婺源、南豐、樂安等25個縣市流傳。一般在正月演出,演員身穿彩衣,頭戴面具,動作簡樸、剛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舊時,高層建筑不多,客家人過年時會在正月期間晚上放孔明燈??酌鳠粲纸刑鞜?,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酌魉銣曙L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F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賞(上)燈。“燈”與“丁”同音。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二前后。剛誕生不久的男孩叫“升新燈”,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原因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燈”。這天要為升燈者買一只燈籠,叫“百子燈”,在燈籠上寫上升丁者的姓名,掛在祖公廳下的副梁上,點燃至正月十五方可熄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賞(上)燈”實是本姓本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顒?,到了這一天,全族男性不論老少(女性則不參加)濟濟一堂,集于老祖屋,共同祭祖升燈,熱鬧非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月二十一,梅州大埔高陂鎮舉行迎接五顯大帝迎神活動,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財源廣進。到了這一天的下午四時,大帝正式從祖廟抬出,往鎮里出發,整個隊伍綿延幾公里,有潮洲八音大鑼鼓、獅隊、花燈、彩旗、彩車,一路上敲鑼打鼓,鞭炮聲震耳欲聾。</font></h3> <h3>這一天,家家戶戶在家門口擺放一個案臺,上面擺放有三牲,紙寶、香燭等等,點燃鞭炮迎大帝,抬五顯大帝的隊伍則會穿過鎮里的每一條大街小巷,并會在供品面前作一些表演,主人家把人民幣貼在紅紙旗上送給表演隊伍,貼得越多,主人家就顯得越風光,活動全程約連續10個多小時,直到深夜才結束,整個高陂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盛況空前。</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埔縣大麻鎮,每年正月二十四,都會舉行山村盛大的節日----迎姑婆.姑婆法力無邊,救人無數的故事在民間盛傳,深得大麻人的崇敬.所以每年的這一天,大麻鎮都會舉行恭迎法妙仙母的盛大活動,幾百年來,傳承不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農歷正月廿八,對于梅城西區市場彭屋的裔孫來說,是最為隆重和值得紀念的日子。它是彭屋以樸公誕辰三百多年慶典和宗親尊老壽星宴的日子。</font></h3> <h3>每年的這一天,彭屋裔孫,不管是生活在本地的,還是已經遷居他鄉的;不管是熱血男兒,還是嫁出去的大姑小姨,都會回到祖屋,共同紀念開基祖誕辰,祭拜列祖列宗,緬懷先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h3> <h3><font color="#010101">媽祖過海。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鎮的媽祖信仰已經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這里都會舉辦媽祖巡航、媽祖過海、飄燈祈福等民俗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中以媽祖過海儀式最為壯觀。整個儀式演繹著媽祖不畏風大浪高、救難救世的傳奇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土樓客家人每逢傳統重要節日,一般少不了舞龍、舞獅。舞龍、舞獅繼承了中原漢族的藝術傳統,又由于它與土樓客家人其他民俗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融合了本地特有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特色。</font></h3> <h3>祭祖大典。福建省寧化石壁是世界大多數客家人公認的總祖地,是客家人互相認同的文化符號,是客家民系的搖籃,是客家文化的源頭。全球200多個姓氏的近一億客家人中的80%以上與石壁有淵源關系。石壁自1995年建起客家公祠以來,每年舉辦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全球客家人中掀起了回鄉祭祖熱潮,成為世界客家人尋根溯源的朝圣中心。</h3><h3></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清明祭祖。客家人重親情,宗族血緣觀念特別強烈,敬宗祭祖是各地客家人極其重要的民俗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祭”,即清明祭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掃墓時間一般從春分至清明為止,前后達十五天,也有延至清明后,最遲不過四月初八,掃墓時,需對墓地周圍加以清理,用鐮刀割去灌木與雜草,故稱為“掃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墓祭。是指一族一姓到其祖先的墳墓上舉行的祭祀活動。時間各地不一,既有三月的,也有八月進行的。每年的祭掃祖墓,不僅有在鄉的族人參加,甚至遠在萬里的海外族人,屆時也會想辦法回來拜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月初八為佛誕日,寺廟這一天要舉行“浴佛法會”。浴佛時間始于三月初三,或四月初,各寺廟迎太子出游,故舊時又稱“華龍會”,至四月初八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佛誕日這天,梅城千佛塔寺的僧眾們身披袈裟手持瓦缽,威儀整肅,步履莊嚴,浩浩蕩蕩自佛寺走入車水馬龍的市區,歷時三個小時,沿途接受信眾的供奉,演習佛陀當年托缽生活。</font></h3> <h3>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岸恕钡囊馑己汀俺酢毕嗤Q“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但客家人一般不叫端午節,而叫“五月節”,是客家人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图胰嗽谶^端午節時,既保留了中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也融入了本地人的習慣,如包粽子、做艾飯、掛昌蒲和艾草、香草燒湯沐浴等,按照客家慣例,出閣的閨女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禮物,回娘家看望父母。端午節前后,客家人還會在各水系舉辦龍舟比賽活動,紀念愛國詩人屈原。</h3> <h3>在江西最南端有個百年客家小鎮——楊村鎮,古稱太平堡。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楊村熱鬧非凡,年復一年,傳承著一項歷經500余年的太平堡龍船會,是全國獨有的在池塘里舉行的一種端午民俗賽事,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龍舟賽。</h3> <h3><font color="#010101">關岳出巡。關羽和岳飛作為誠、信、義的化身,是客家人的財神爺。2015年6月27日(農歷五月十二)上午7時半,在廣東梅州大埔縣茶陽鎮隆重舉行三年一屆的“關岳出巡”大型民俗活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因為歷史原因,停辦將近六十年。于2009年重新舉辦此活動,活動當天,全鎮男女老幼皆聚集于父子進士牌坊側關岳廟,當地村民用八臺大轎抬著關公、岳飛神位緩緩而行,游行隊伍綿延數公里,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全程歷時二個半小時,行遍茶陽鎮大街小巷,每家每戶村民皆虔誠地立于家門口恭迎圣駕的到來,希望把好運帶入家門,祈求家人平平安安,添財添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秋節“燒火塔”祈福。客家人有過中秋有燒火塔的習俗,燒火塔寓意是用塔來避邪鎮妖,祈禱六畜興旺,安居樂業,保一方平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農歷九月初九,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梁朝吳均《續齊諧記》還記載著一則故事:東漢方士弗長房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初九你家有災難,如果用紅色的囊袋盛裝茱萸,掛在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被妇鞍凑崭ラL房的建議,帶著全家老小去山上避難,晚上回到家里,發現家里的雞犬牛羊全都死了,認為災難由牲畜所代。從此,人們每年九月初九就去登高避邪,于是相沿成俗,成為佳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壽慶??图胰俗鹄暇蠢?,為老人做“壽慶”禮俗古而有之。按古禮算法,60歲為耆壽,70歲為稀壽,80歲為耋壽,90歲為耄壽,100壽為期頤。壽禮男女年歲有分別,男齊頭,女出一。即男壽60、70、80,而女壽則61、71、81,以此類推。(50不稱壽,稱為艾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元節。在客家地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為“暖?!?,又稱“中元節” 。根據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說法,在中元節期間,陰曹地府有很多無主的孤魂野鬼,長期沒人敬奉,久經饑餓,常于此時到民間尋找食物,為了不讓這些孤魂野鬼到處騷擾,于是民間便于此日備辦豐盛菜肴以及香燭、金紙、銀服等等祭祀鬼神。所以“中元節”又稱為“鬼節”,即“下界人”過的節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冬至是陽歷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正是冬季之中。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升,是個吉日,值得慶賀。至今在一些地區還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客家人稱冬至為“冬節”、“亞節”。人們認為羊肉溫補,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羊肉煮酒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可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御寒能力,強身健體。(圖片由攝影師張存發提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冬至酒。冬至,谷物收獲之后家有儲糧,又值農閑之時,正是釀酒好季節,因此,冬至前后幾乎戶戶釀酒,然后儲存起來,以備新年及來年不時之需。</font></h3> <h3>客家保留的傳統節日習俗,大都是唐宋時期從中原地區移植過來的,這些民俗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保持著濃厚的“尋根意識”和強烈的“神靈崇拜”觀念??图以陂L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風俗之中,又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德。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出現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現象,所以,客家節日習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要使客家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就要使年青一代懂得什么是客家文明,因為只有懂得,才能熱愛。本文以點帶面,通過介紹傳統的客家節日習俗,讓青年人了解祖輩們自秦漢以來艱辛的發展歷程,薪火相傳,傳承客家文化,弘揚大客家精神。</h3><h3>(注: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h3> <h3>作者簡介:</h3><h3>羅利光,網名阿山,畢業于汕頭大學美術系,廣東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大眾攝影》2007年度十佳攝影師,《車壇影協》攝影網管理員,梅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梅縣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學美術高級教師,長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題材的研究。</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通| 鄂托克旗| 东方市| 和顺县| 古浪县| 乐平市| 孟连| 姚安县| 于都县| 佛山市| 太仆寺旗| 麦盖提县| 和静县| 柘城县| 开鲁县| 洪江市| 五台县| 黔江区| 金湖县| 仁怀市| 温州市| 玛多县| 神农架林区| 石林| 平武县| 凉山| 江山市| 大丰市| 含山县| 东乡县| 信宜市| 宾川县| 镇安县| 平顺县| 呼图壁县| 怀安县| 平湖市| 额济纳旗| 文安县| 南涧| 同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