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錄</b></h1><h1><b><br /></b><b>1.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br /></b><b>2.移民島 (Ellis Island)<br /></b><b>3.「歸零地」,世貿中心遺址(Ground Zero)<br /></b><b>4.參觀聯合國總部(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br /></b><b>5.華爾街(Wall Street)的金錢夢<br /></b><b>6.紐約的「後花園」--中央公園(New York Central Park )<br /></b><b>7.時代廣場(時報廣場)(Times Square)<br /></b><b>8.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br /></b><b> </b></h1><h3></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3><h1>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這是法國于1876年美國建國一百周年時,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美法聯盟贈送給美國的禮物,至今已經一百多年了。<br />我們到達紐約的第一個旅游項目,就是去看自由女神像。<br />出了地鐵站,就見到一些穿著制服的貌似工作人員的人在兜售乘游輪上島的票,$28一張。但一位帶朋友旅游的當地婦女讓我們跟著她走,去政府的售票處買票。<br />我們七拐八拐地穿過一些建筑,突然就看到了哈德遜河,看到了晨霧中的自由島和朦朦朧朧的自由女神像。那個無數次在各種媒體上看到過的象征著民主自由的圖騰,一下子真實地出現在眼前,內心不免有些激動。<br />售票處還沒有開門,等候的人群已經排起長龍,實際的票價是$18,62歲以上的老年人$14。我們隨著人流經過嚴格的安檢,登上了當天去自由島的第一艘游輪。<br />岸邊林立的現代化高樓漸行漸遠,自由女神卻漸漸清晰,游輪上的游客紛紛拿出相機手機,拍下珍貴的鏡頭。<br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女神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br />自由女神像的主要設計者是設計了法國埃菲爾鐵塔的埃菲爾。1984年,美國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內涵被廣泛用于各種領域。<br />自由島僅有4公頃,但這個蕞爾小島每天迎來送往的游客數以萬計。自由女神像稱不上歷史古跡,僅是一件人工雕塑的藝術品。但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的人猶如教徒朝拜般來瞻仰她?我想,答案就寫在自由女神像花崗巖構筑的基座上,那是美國女詩人埃瑪膾炙人口的詩--《新巨人》:<br />"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也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自由的火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移民島Ellis Island(愛麗絲島)</b></h1><h3></h3><h1></h1><h1>這是一個人工島,與自由島近在咫尺,在歐洲移民高峰期曾經是美國主要的移民檢查站。從19世紀末期開始,每一位要入境美國新大陸的移民,首先要進入愛麗絲島,經過身體健康檢疫和移民官的面談登記,合格者才能登上這個移民眼中的自由之地。在1892年至1954年的60年移民潮期間,曾有超過一千兩百萬的移民抵達此地,最高峰時,每天約有5000人在這個移民大廳等待移民官的詢問和檢疫。<br />正因為這個小島在美國移民史上的特殊地位,上世紀80年代,島上的主要大廈和其他建筑物修復一新,并于1990年以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的名稱向外開放,展出美國移民的歷史文物。這個小島也因此成為自由女神紀念地的一部分。<br />博物館第一層是移民大廳,懸掛著美國國旗。第二層有許多展廳,展示當年移民照片,講述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也陳列著當年移民睡的鐵床等物品,游客還可看到當年移民站對移民做健康檢查時所使用的器具。還有當年移民登記的名冊。</h1><h1>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參觀博物館相當于一次尋根之旅。他們可以在保存完好的資料庫中找到祖先進入愛麗絲島的記錄;在移民墻上,他們甚至可能看到祖輩的名字。</h1><h1>博物館里除了照片實物,還有視頻,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各種族的移民代表講述他們如何實現了美國夢。華人的代表是著名電影導演李安。<br />在博物館里,有一個可以顯示各國移民到美國實際人數的電子地圖。比如按了了"Chinese"這個按鍵,屏幕會顯示60年間來到紐約的華人一共是284144人。比起200多萬的意大利移民,這算是小巫見大巫,但這個群體卻遭遇到最不公平的對待。</h1><h1>盡管如此,華人還是以自己的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在這塊土地上打拼,并源源不斷地來到這里。或滾雪球般地投親靠友;或留學、工作。有錢人投資移民,沒錢人偷渡。到2010年,華裔美國人已經達到四百萬,占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這幾年,中國大陸移民成為抵達美國人數最多的族裔,中國留學生也占到外國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網上有人戲稱:中央政治局開會干脆就叫美國留學生家長會)。</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歸零地",世貿中心遺址(Ground Zero)</b></h1><h1>十五年前的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遇襲,舉世震驚。原高約415米的兩座雙子大樓轟然倒塌,化為一片廢墟,造成了3000多人喪生,成為21世紀初讓所有人都無法忘懷的鏡頭。911事件后,原意為導彈目標或核裝置爆炸點的"歸零地(Ground Zero)"一詞,成為世貿中心廢墟的代稱。<br />今天,我們來到了世貿中心的原址參觀。當我們身臨其境,不得不感嘆以色列設計師邁克·阿拉德作品"倒影缺失"的偉大的奇思妙想。他將雙子塔留下的大坑建成6 米深、占地4000 平方米的兩個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最終匯入池中央的深淵。用四起的水聲遮蔽鬧市區的喧囂,而瀑布則能過濾外部強烈的光線。巨大的落差,讓大瀑布格外壯觀。水流的不斷漫下,讓人能感覺到時間的流逝不再復返,也以此緬懷曾經的"雙子大廈"遇難者,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整個布局也因此形成一種巨大的靜默,任何人到此都會啞然失聲。<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水池四周是大理石的圍欄,上面鐫刻著三千多名死難者的姓名,有的名字上還插著鮮花。其中很多死難者是消防隊員,他們冒著危險沖進已經燃燒著的大樓,搶救了許多生命,人們將永遠銘記這些普通的英雄。<br /></span>我在這些名字中尋找著華人的名字,(人很多,不容易看清)真沒有想到,唯一讓我找到的竟然是一個曾經很熟悉的名字--曾喆。他是一位年僅28歲大陸移民,在華爾街銀行工作,是一位有緊急救護證書的義工,那天,他毅然投入了搶救者的行列,不幸犧牲。他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海內外華文媒體都做了很多報道。當時我正在教育部編寫中學高級華文課本,就將報道的素材編寫成一篇課文,讓新加坡選讀高級華文的孩子都知道了曾喆的事跡。<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千多條無辜的生命值得全世界人們的同情和悼念。但同時我也想</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美國不那么強勢地在全世界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在他們不喜歡的國家培養反政府勢力,這個世界也許</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會有那么多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仇</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恐怖襲擊就可以避免。<br /></span>十五年了,新的更加雄偉的建筑正在廢墟上拔地而起,但人們不應該忘記這血的教訓。真希望這個世界能多一點和平與理性,少一點冤冤相報。</h1><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h3> </h3> <h1></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我現在要去救人</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選自新加坡中學中二高級華文課本)</h3><h3></h3><h1> 9月11日,這個日子因為埋葬了二千八百多個無辜的生命而變得異常特殊。2002年9月11日,美國紐約舉行了大規模的周年祭奠活動,在蘇格蘭風笛演奏的音樂《天賜恩惠》聲中,一個名為"永恒之火"的巨大火炬被點燃。這熊熊的火炬,紀念著二千八百多條生命,也為華裔青年曽喆而燃燒。<br /> 在美國"911"災難中,曽喆本來可以生還,但身為義務救護隊員,他為了救助他人而獻出了自己28歲的生命。<br /> 曽喆辦公的綜合大樓和世貿中心隔了兩條街,那天他和上司像平時一樣坐地鐵去紐約銀行上班。一出地鐵口,他們就看到了世貿大樓的濃煙。曽喆立刻用手機給媽媽和女友報平安。<br /> 當地時間9時15分,曽喆的同事看到他在救人。由于世貿中心的電話和曽喆的手機都失靈了,9時25分,曽喆在救人的間隙離開現場,跑回銀行給媽媽和女友打了電話:"我現在要去救人。"這是他留給親人最后的聲音。<br /> 美國一家電視臺無意中拍攝了曽喆救人的一幕。從電視屏幕上看,當時曽喆正救護一位受傷的亞裔婦女。曽喆身穿白襯衫,戴著膠皮手套,面對死亡的威脅表情卻很鎮靜。這段電視節目上有關他的鏡頭持續了10秒鐘之久。就在曽喆急救傷者時,世貿大樓崩塌了。<br /> 1988年,15歲的曽喆和家人從中國廣州移民到美國。幾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走出校門,如愿進入華爾街的紐約銀行。再過十幾天,就是曽喆29歲的生日,他正準備結婚。他的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美好的一切卻被這舉世驚駭的慘劇剝奪了。<br /> 世貿大樓倒塌時,有三百多名消防員和警察在執行公務中犧牲。曽喆本來是沒有義務加入這個行列的,他是可以逃生的,卻趕回去救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曽喆是更偉大的英雄。<br /> 如今,曽喆的名字在美國華人社會已經家喻戶曉。他被紐約州授予英雄的稱號;他曾經服務過的急救隊將新買的急救車命名為"曽喆";紐約銀行也以他的名字為一間會議室命名。人們還為他出版紀念冊,制作雕像,用各種形式紀念這位華裔英雄。<br /> "911"這個現代文明遭受挑戰的日子,除了恐怖、劫難,它也為人們展現了生命中的真、善、美。</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參觀聯合國總部</b><span style="font-size: 16px;"><b>(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b></span></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b></b></span></h3><h1></h1><h1> <br />聯合國總部大樓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的東側。這塊領土的所有權已經不屬于美國以及任何一國,而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塊"國際領土"。<br />我們去的那天是周末,但為了不讓遠道而來的旅行者掃興,聯合國總部很人性化地開放廣場和大廳讓人們參觀,只是沒有講解,也免去了$16的門票。<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題大樓(秘書處大樓)是一棟玻璃面的39層板式建筑,由于其四四方方的長方體外形而被稱為"火柴盒",這是由包括梁啟超之子建筑家梁思成在內的世界10位建筑師共同討論設計的。大樓前方的旗桿,懸掛著聯合國成員國的國旗,主旗桿上則是藍色的聯合國旗幟。平日是非常漂亮的一景,但因為是周末,大廈建筑前的旗桿是只孤零零地飄著一面聯合國旗。藍色的聯合國旗中間是從北極上方看下來的世界地圖,兩側是象征和平的橄欖枝。<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進大門,有個小廣場,廣場上有兩個非常著名且奇特的雕塑。一個是一把槍管上打一個結的左輪手槍的雕塑,這是由盧森堡贈送的,代表著世界各國人民的心聲:要和平,不要戰爭!另一個是一個黃銅色很大的破裂狀地球雕塑,是意大利送給全世界人民的禮物,</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警示人們保護地球。<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平日買了門票,可以參觀秘書處大樓,穹頂的聯合國大會堂,以及這兩處之間的下屬的會議廳,還可以有導游講解。但周末只開放大廳,可以看的東西很有限。有介紹聯合國歷史的一些圖片,還有歷屆聯合國秘書長的畫像。<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廳的墻上讀到馬拉拉的一段名言,非常感人:"One child, one teacher, one book, and one pen can change the world"。馬拉拉是巴基斯坦一位年僅十七歲的中學生,她無懼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區女性接受教育的禁令,不僅繼續學業,還致函外媒,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為此,她在乘校車回家時遭到槍擊,傷勢嚴重。2014年10月10日,因"為受剝削的兒童及年輕人、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權利抗爭",馬拉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歷史上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我將馬拉拉的話發給了劉奶奶華文課堂的新加坡和中國的孩子們,和他們分享。希望在和平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珍惜他們受教育的權力。<br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閱大廳里的留言簿,還無意中看到海峽兩岸中國人的筆仗。除了幼稚、不理性,還有可怕的民粹主義。<br /></span></h1><h5> </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 </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華爾街的金錢夢</b><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華爾街位于紐約市曼哈頓區的南部,原來是沿百老匯大街的一堵土墻,后沿墻形成了一條街,華爾街也就因而得名 。以后圍墻拆除了,但"華爾街(Wall Street)"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br />這條小街,長不超過半英里,寬僅11米,狹窄的街道,在兩邊高樓大廈下,顯得越發陰暗。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于世。它是美國財富的象征,是世界金融市場的晴雨表。 美國和世界的財團大亨把這里看作圣地,麇集在這里,做著暴富的美夢。<br />我們參觀完911遺址就來到了華爾街,一下子就看見了名聞遐邇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它遠不象我們想像中那樣氣派,小小的門,比不上國內小城市的大銀行,一不小心就會插肩而過。<br />華爾街是一條步行街,兩頭都有一些大的銅塊作為路障,這樣車子就無法通過。路上還有很多穿制服的保安人員,確保金融街的安全。<br />到華爾街就不能不去看那個著名的銅牛,這是意大利藝術家的杰作,有希望股市牛氣沖天的蘊意,如今許多地方的金融機構都鑄有這樣的銅牛。雖然股市的跌宕起伏有其規律,銅牛無法抑制金融風暴的肆虐,但這座還不到三十年的雕塑,已然成為"發財"的象征,無數游客都希望與它合影,并以撫摸牛角來祈求好運。游客太多,摸不到牛角,有人只能去摸牛屁股,我也無法拍到沒有人的銅牛。<br />華爾街的游客很多,但我觀察到來自大陸的游客比例很高,(遠超過在其他景點看到的),其中兒童游客幾乎都是中國人。很多人都有金錢夢,我們就遇到四個南美洲的姑娘,每人手持一張美元在華爾街合影,在征得她們同意后留下了這個有趣的畫面。但孩子們金色的童年中似乎不該有金錢的顏色。<br />其實很多金融機構已經不局限在這一條街上,"華爾街"一詞現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附近區域的代稱,亦可指對整個美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h1><h3></h3><h3></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紐約的後花園----中央公園</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3><h1>號稱紐約"后花園"的中央公園,坐落在摩天大樓林立的曼哈頓正中,是紐約最大的都市公園,也有"世界最美城市公園"的美稱。<br />很多年前,我曾經看過一本紐約中央公園的畫冊,實在是美得驚人。但公園很大,園內有著總長93公里的步行道,如果要全部逛完,一天時間都不夠。而我們時間有限,腳力也不夠,只能"到此一游"了,很多優美的景色都錯過了。<br />我們乘地鐵到中央公園,從西面進去,穿過公園,從東面出,東面就是我們一天中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樣的安排既逛了公園,又不耽誤主要行程。<br />紐約是人口密度極大,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能保留那么大的公園,那么大的綠地,是這座城市市民的幸福。<br />據說公園內有三十多座風格迥異的橋,可惜我只看見兩座。照片中這座橋的橋洞下坐著一個拉二胡的華人,他拉的曲子是著名的梁祝。我們就是在華人耳熟能詳的美妙的樂曲聲中離開了美麗的紐約中央公園。</h1><h1></h1><h1>中央公園是長方形的,東西近一公里,南北長五公里。整個公園沒有大門,自然也不收費。公園給我的震撼是滿眼的綠色:大片綠茵茵的草坪,樹木蔥郁的小森林,綠色中又點綴著色彩艷麗的花。這景色和我新加坡住家附近的常去的巴西里公園有幾分相像,它們都是人造的自然景觀。不同的是巴西里公園是在國家版圖最東部的海邊(面積自然小得多),而紐約中央公園則毗鄰這座城市最繁華的曼哈頓,從公園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遙望遠處林立的高樓。這個公園可以說是被高樓大廈包圍著(有一張照片是我在洛克菲勒中心七十層高的主樓觀景臺拍攝的中央公園,可以感受這一點。)</h1><h3></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時代廣場(時報廣場)Times Square</b></h1><h1><b><br /></b>時代廣場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一塊街區,中心位于西42街與百老匯大道交會處,是曼哈頓最繁華的區域。被稱為"世界的十字路口"、"瘋狂的三角地"。<br />時代廣場因《紐約時報》早期在此設立的總部大樓而命名。讓時代廣場國際馳名的是新年倒計時的狂歡,吸引了世界幾十億人的目光。(最近幾年 ,時代廣場的新年狂歡也有了中國元素。)由于其高知名度,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的都有商場或建筑物取名為"時代廣場",中國大陸更有多達189個城市有時代廣場(網上的這個數字我表示質疑)。但世界上的大都市確實都有自己跨年狂歡的"時代廣場"。2015年新年,上海的"時代廣場"就不幸發生過踩踏事故。<br />我們在紐約的一周中,由于酒店門口有一輛定時開往時代廣場的中巴,所以我們每天都會去那里搭乘地鐵到不同的目的地。走進時代廣場,足以震撼每個人的眼球,滿目全是色彩絢爛的霓虹燈和街頭藝人。<br />形形色色的街頭藝人中最矚目的是只穿著超短裙的年輕女郎,赤裸的身上畫著美國國旗,與游人合影是要收費的。<br />廣場上很人性化地放置了許多桌椅,你可以在附近的食品車上買些食物飲料坐著吃,也可以什么都不買,只是坐著。我們通常在回酒店的時候到這里坐坐,看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牌。<br />在時代廣場,有一棟特殊的大廈One Times Square(時代大廈),二十五層大廈內常年空無一人,卻能夠帶來每年幾千萬的收入,它的秘訣就是戶外廣告牌。納斯達克與道瓊斯股票信息廣告占據了好幾層樓,左右兩側的樓面上是巨幅廣告的海洋——索尼、佳能、 日立、夏普、松下、三星……<br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紐約時代廣場北部的一處建筑物上,新華通訊社租了一塊廣告牌,雖然在這廣告的海洋中并不起眼,但熟悉的中國元素仍吸引我們佇足觀看。<br />這樣的鬧市區的免不了治安問題,所以地皮再金貴,也有警察機構的一席之地。<br />2004年4月7日,"時報廣場"迎來她的百年華誕。在百年大慶的開幕式上,紐約億萬富翁市長彭博曾自豪地說"當你同國內或世界上任何人談起什么是紐約的時候,你可以說百老匯和時報廣場就是紐約。"事實上人們早已流傳如斯之說:不到紐約算不上到過美國,不到時代廣場算不上到過紐約。</h1><h1></h1><h1>最有趣的是時代大廈有一塊世界上最大的超大規模的顯示屏,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它有一個自拍功能,把大街上的游客定格在屏幕上并展現出來,只要你站在屏幕前,用相機一直對著屏幕,就會在大屏幕上拍攝到自己的形象。(屏幕上人海中的我穿著藍色的T恤)。不過至少十分鐘才會出現一次,為了要在世界最大的屏幕上看到自己,必須長時間站在那里看廣告。</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3><h1>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是美國20世紀初最大的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建造的,其中主樓高70層,樓頂上是著名的觀景平臺,可以鳥瞰曼哈頓全景。<br />1933年,觀景臺首次開放后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然而上世紀70年代紐約世貿中心雙塔建成后,洛克菲勒中心風光不再,其觀景平臺在80年代關閉。80年代末,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三菱財團買走,這似乎成為日本興起、美國衰落的象征。所幸后來美國人趁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又把洛克菲勒中心買了回來。"9·11"以后,世貿大樓的倒塌使人們失去了一個鳥瞰曼哈頓的地方。于是觀景臺不失時機地得到修復,于2005年重新開放。<br />上觀景臺的過程很夢幻,電梯天花板上是快速變幻的炫目的燈光,耳邊是刺激的音樂,老年人還真是不適應。觀景臺位于GE大樓的第67、68和70層,其中七十層的top of the rock(巨石之顛)用玻璃阻隔,視野最為開闊,可以360度鳥瞰曼哈頓全景。其實現在的紐約,帝國大廈才是最高建筑,但這里卻能欣賞帝國大廈的雄姿,還可以近觀中央公園的美景。<br />上觀景臺的價格很昂貴,而且在旅游旺季票還不好買。大樓里有很多高檔商店,商品價格自然不菲,但很多食品連鎖店,食物的價格卻和外面差不多。我們在裝潢特別考究的星巴克喝咖啡,一杯卡布基諾僅$3,比中國大街上的還便宜。<br />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的中央是一個下凹的小廣場,飄揚著聯合國的一百多個成員國的國旗,不知道什么原因,新加坡的國旗在最顯眼的地方。</h1><h1>廣場正面有一座金光閃閃的希臘神普羅米修斯飛翔著的雕像,下面有噴泉水池,浮光耀眼,冬季還可作溜冰場。</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灌南县|
潼关县|
左贡县|
朔州市|
安图县|
西充县|
阿城市|
定边县|
汝阳县|
永宁县|
钦州市|
台北县|
宜春市|
罗甸县|
特克斯县|
兴国县|
瑞丽市|
石柱|
拜泉县|
乌兰察布市|
潼南县|
伽师县|
三河市|
黄冈市|
韶关市|
衡阳县|
清新县|
沂源县|
乌拉特中旗|
武城县|
文登市|
禹城市|
阿荣旗|
垣曲县|
灵台县|
高台县|
怀集县|
徐州市|
巴林左旗|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