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廢畫三千</p><p class="ql-block"> 說到廢畫是寫意畫家最不愿啟齒的心頭一恨。</p><p class="ql-block"> 拿出來展覽、出版、示人的通常是百里挑一的精選,不堪的現場就揉成了紙團,或干脆拿來舔筆吸墨。</p><p class="ql-block"> 于是白紙對黃燈,在無窮無盡的求索和失意中去扣向黑色的地獄之門。</p><p class="ql-block"> 毛筆和宣紙,這個世界上最柔性的繪畫材質充滿了誘惑和陷阱。吸吮的飽和度瞬間萬變的不確定性,最充分留駐了畫家生生勃發的生命痕跡,真致處他在,真致處他又不在。</p><p class="ql-block"> 只要打開歷史上的經典畫卷無不閃爍著畫家那雙睿智和具有穿透力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柔性增加了駕馭的難度,鳳毛麟角的經典背后堆積了和歷代宣紙作坊生產總量大致相仿的廢畫。</p><p class="ql-block"> 寫意畫家必須練就不打草稿,一任揮灑的功夫,如能依托固定程式,按部就班的畫來,廢畫少了,但終難成氣侯,如一意孤行,往生處打拼,不甘心自己即有定勢者,麻煩就會更大。</p> <p class="ql-block"> 起筆作畫,如未能神定氣足,墨一著紙就會氣滯神散,骨法未能和畫家內氣對接,于是筆有不振,墨有不爽。</p><p class="ql-block"> 偶然畫到滿意處,忽然又謹恐起來,生怕后面的點綴壞了前面的狀態,于是又皮毛槽櫪,瑟縮茍謹起來,最后落入小家巢穴。</p> <p class="ql-block"> 有時畫到九分,效果就是不出來,然后壯壯膽,積染到十分才顯山露水;有時畫到八分理應打住,卻又因為前面有過十分的經驗,作慣性積染,到頭來弄出一紙的黑氣。</p><p class="ql-block"> 得一技長鋒硬毫,用拖筆入紙,運腕在前,拖筆于后,利用筆毫自身的彈性作左右順逆的拖沓,居然也弄出老棘燦爛的景象,但當你還來不及為找到運筆捷徑而竊喜時,滿紙已顯露了油滑和江湖氣。</p> <p class="ql-block"> 太多的廢畫理應及時阻斷一位求索者走向深淵,但每一張廢畫又偏偏給了你一點小小的所得,使<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你在捶胸頓足中欲罷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尷尬的是那一大批棄之可惜,嚼之無味的中庸之作,碰到這種情形一般會收筆擱置,于是家里的廢畫越藏越多,畢竟是摸著石子打磨出來的,也會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愫,每隔一段時間狠狠心撕掉一批廢畫,心頭會縈繞起世事如斯的淡淡惆悵。</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們做了展覽會展出或出版或獲奨作品的墊腳石,照現在流行的說法,也算是幕后英雄。</p><p class="ql-block"> 每次清裡廢畫,象回頭看走過的崎嶇山道,從廢畫里還能悟出畫理來,有時還能在其中發現驚奇,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沖動,立馬往另一個方向生發、重構,果然會有一種絕處逢生的驚喜,這類作品往往違反常態,給你一種陌生處突出奇兵的痛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徐悲鴻曾和李可染說:他平生最愛荷花,但不敢畫,若真要畫的話,必須要準備10刀、20刀宣紙,這些紙用完了,他就可以真正畫荷花了。</p><p class="ql-block"> 潘天壽也有“廢畫三千”一說,大師們的“廢畫說”又給了后輩百折不回的勇氣,</p><p class="ql-block"> 寫意畫家注定要在“望廢興嘆”中期盼著經得起時間拷問的作品問世,在這種沒有盡頭的煎熬和痛苦中感受著快樂。</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天,那一位寫意畫家“修練”到不出廢畫的時候,這位畫家的藝術生命也會嘎然而止,這位畫家一定把自己關在了一間漂亮的小房子結了殼。再也無暇去理會未知世界的精彩,更不可能有齊白石衰年變法的故事了。</p> <p class="ql-block">。。。。。。拙味</p><p class="ql-block"> 美術展覽中會碰到這樣情景,一位年長的鑒賞家欣賞某幅中國畫有“拙味”于是傍邊幾位必額首稱和。即使一時還未悟得真奧,只要隨機附和也無大礙,因為這類評語往往不會再有后續展開。如果那一位續貂,具體指認拙在何處,拙得如何,就一定會大煞風景。</p> <p class="ql-block"> 拙在《辭海》里的解釋是“笨”,一個鑒賞家據然從作品中竟然讀出了笨味來,而王朔因太聰明看不出齊白石人物畫的笨拙。而這位讀得出“笨”味的那位鑒賞家,肯定是一位笨到了絕頂聰明的人,這就是東方審美的玄妙。∵</p> <p class="ql-block"> 世界就像一個大舞臺,當每個人的智商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就學會了“做作”作文是“做作”出來的;作畫是“做作出來的”關鍵是做作得不留痕跡,“做作”得如斷壁殘垣之于歲月,渾然天成才能算“做作”得大巧若拙。</p> <p class="ql-block"> 我曾輔導過現代民間繪畫,帶作者去金山參觀學習,接待我們的吳彤章先生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他說素人畫家畫一只杯子,底放在桌子上面,認為中的杯底是平的,杯子口是圓的,所以在意象復述中不約而同的把杯底畫成一條水平直線,把口畫成一個圓。后來慢慢啄磨出這種意象生成的內在動因。因為素人畫家不作對景寫生,,描寫對象的空間形象和結構判斷在視覺記憶中交錯、重疊、淡忘和再造,這一認知過程中產生的意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形變,這種形變沒有故意扭曲,沒有無病呻吟,只是注入了原始睿智萌發中充滿了矛盾的主觀情結,這也許就是“拙味”的原生態。</p><p class="ql-block"> 當西方藝術巨匠帶著理性的束博做得即生硬又吃的行當,這些素人畫家,如一譚山泉傾瀉出谷。坦然、純真,有時還帶有些許的詼諧。</p> <p class="ql-block"> 為數更多的藝術家直接從兒童畫里感應到這種原生態的“拙味”,同時經過理性的過濾和淘洗。并進行堅苦的個性化演繹。問題也往往出在這一環節。一不小心就會把中國畫中作為隱形框架的裝飾美和形式節奏過于夸大而鋒芒必露。甚至弄出一些“人造拙味”來,從頭到腳做出一拙到底的架勢,又恰恰應了一個執著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據說現在己進入一個“讀圖時代”當然若干年后肯定又叫什么“后讀圖時代”。視覺驚艷充塞了我們視線所及,“拙味”這種具有內斂力,必須用心去感悟的美的極致被擠壓到一個盡有少數精神貴族們苦苦死守的最后一塊凈土。</p> <p class="ql-block"> 每當聽到中國畫要和世界接軌的呼聲,和殖民文化思潮的潛湧,只會給人一種不容選擇的表情:“苦澀一笑”。</p><p class="ql-block"> 馬蒂斯的唯美,線條雖未諳道中三昧,但其生拙和天真或可和齊白石一比。</p><p class="ql-block"> 畢加索如果不用什么主義把門面撐著,其一味張揚和生硬造作離“大巧若拙”的堂奧還遠著呢。</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還沒有把“咄味”講清楚,情急之下。話卻越說越大,如果正好碰到一位研究現代派繪畫的理論家,姑且一笑,千萬不要當真。</p> <h3>網友評說王兆平</h3> <h3>湯政(天工雕塑繪畫藝術館)</h3><h3>王老師善畫,亦善文。每次讀其文,暢快淋漓,意猶未盡。文學厚度,學術高度,令人仰望。</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彩鳳: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看不懂,但是很喜歡。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殳建斌: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看不懂還是看不懂,做一個靜靜的 欣賞者。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可兒: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很抽象,有時潦草,有時很美,有時看不懂。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君子賞蘭: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老師,說實話您別生氣哈,這些畫作不怎么樣,感覺因名而嗚,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喜歡呢?橫看豎看都不好看呀!奇怪!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君子賞蘭:</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文章比畫好多了。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布衣老頭: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作品、文筆,似禪似抽象, 仰慕望塵矣。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海云山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歷年后王兆平的畫,會有學術上的定論,大師級,因前輩大師級的作品 放在那里,可比可鑒。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泰沂山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意態儒雅,文質彬彬,筆精墨妙, 寬厚老道!贊!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耘墨軒 杜春林 :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手在民間 ,幾年前,有幸結識王君,樸素平和,毫無架式。作品和畫論同樣使人震撼。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孤夜聽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集線性的傳統筆墨和現代的平面構成于一爐,烹飪出一道美味的佳肴。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方關通: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兆平先生的案頭心得,堪稱教材。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謙卑: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手出手,二手伏首,三手拍手 四手獻丑,五手開溜……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望月: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佛說:放下。要追求心。畫作將形放下,追求著神,離心更近了。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方朔: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得意忘形,神馳韻動;心手無礙,乃出情性。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王中憲: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潑墨寫意,筆走龍蛇,盡在胸中。 谷臣錦:黑墨有靈氣,山石有了生命力,氣勢磅礴,蠢蠢欲動。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襲衲: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水墨丹青國之韻。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酣暢淋漓,翰墨神飛。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皓月: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師的作品難得一見。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煙雨江南: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這里面作品既有清雅之美,又有豪邁之美。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煙雨江南: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飄逸、灑脫、靈功,神游于物外……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東山寶樹: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清流一道。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小舟望潮美術: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王老師不愧是當代書畫大師,欣賞您的佳作是一種享受。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向西行: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深陷亨受中!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童畫小屋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千變萬化的造境是怎樣做到的?仿佛看到了陸儼少的氣勢;潘天壽的構成;林散之的線質;黃賓虹的草率與華滋。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守拙山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與時俱進,清新悅目,大師!贊!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向善若水: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一次,靜心看畫、品字,傾佩您!作畫者幾乎寥寥能文字和畫作俱佳者,您是我見過的第一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樂佳傳媒: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是因為喜歡看了就不會忘記,喜歡的原因是因為應了心中的那份美好!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月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草書美,草畫真美!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北京金尚文藝佳文化傳播中心: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格調高!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笨鳥: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師作品!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梅花: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先生所繪的寫意文人畫,氣韻生動,禪道儒釋,盡在其中,一風古韻,隨處可見,把大篆的結構和筆法運用其中,一片天籟,古法自然,使人沉醉其中。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豐拂: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畫和書法均是大師水平!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面向陽光: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潑墨寫意,筆走龍蛇,盡在胸中。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榜眼: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每篇佳作都仔細看了看,感覺有畢加索味道。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洮墨軒: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厲害的大師,書法跟畫比美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王蘭: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出神入畫。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馬工: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觀君一微博,勝讀十年書。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船長: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文中的字畫應比范曾好許多吧,拿范曾比,也許對畫家本人的不尊重吧?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耕牛: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拜讀先生大作,總感覺一股氣流游走于五臟六腑之間,極美的享受。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鄉下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藝術品不是常人看得懂的。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暖陽: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神筆之作。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風塵仆仆: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水墨畫創新,獨具特色。</h3><h3> 霧都先生:</h3><h3> “意境”和“氣韻”是主體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它們的形成和創新有賴于筆墨結構和形態的運用和創新,作品賞心悅目,清秀雋永,一氣呵成,令人流連忘返。</h3><h3> 月色江聲:</h3><h3> 此刻,我離大師很近,擇日將登門拜訪。</h3><h3> 魏子:</h3><h3> 看您的畫讓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h3><h3> 秋天的雨:</h3><h3> 看了你的書畫,受益匪淺,大師就是大師。</h3><h3> 風亭:</h3><h3> 畫在意境,筆在底蘊。</h3><h3> 杜鵑啼血:詩畫合一,德藝雙馨。</h3><h3> 毛毛雨:</h3><h3> 欣賞了大師佳作,是我看到的最具創新的作品,如老師說,抽象單純和整體顛覆了傳統筆墨一波三折的靡弱,或是現代視角的外在表征。受益匪淺!</h3><h3> 周子炯:</h3><h3> 王兆平先生的畫品脫俗。格調高雅,實不易之成就也。</h3> <h3>劉changyi</h3><h3>一位具有哲學與畫理全方位涵養的學者型畫家。</h3> <h3>小童屋主人</h3><h3>千變萬化的造境怎么做到的?仿佛看到了陸儼少的氣勢,潘天壽的構成,林散之的線質,黃賓虹的草率與華滋。</h3> <h3> 鶴望蘭:</h3><h3> 別樣美,別樣美!</h3><h3> 謙卑:</h3><h3> 走進陽春白雪,方知做人作畫寫文,無處不深含哲理和深邃。先生所鄙夷的“三氣”我等都難究其一,不望項背,學無止境!</h3><h3> 羽言:</h3><h3> 真性情!</h3><h3> 獨侯:欣賞了藝術杰作,實實在在的大師。</h3><h3> 掃葉莊工作室:</h3><h3> 無一筆死筆,無一點死墨,書可書,非常書;畫可畫,非常畫。大師之作!配有哲理的文章,更體現畫的價值。</h3><h3> 紀生:</h3><h3> 潑墨寫大千,揮毫著文章,老聃邀論文,莊周拇贊強!</h3><h3> 北國紫丁:</h3><h3> 君之畫作,俗人難解啊!</h3><h3> 笑笑:</h3><h3> 大藝術家啊!</h3><h3> 茶醉書香:</h3><h3> 抽象的畫畫,形象的描本人,也有大師才有此文筆!贊贊贊!</h3><h3> 揚柳:</h3><h3> 你的文字太美了。</h3><h3> 云月如鶴:</h3><h3> 欣賞佳作,怎一個美字了得!</h3><h3> 游龍戲鳳:</h3><h3> 著圖說話寫字,品的是這水墨世界里演繹的人文情理,靜靜的淡淡的……在時光的一角,讓心與靈相擁。</h3><h3> 一叟:字畫百搭,妙不可言。</h3><h3> </h3> <h3> 小九:</h3><h3> 真知卓見,素馨自處,針砭時弊,一針見血!此論不可對俗人言,亦不可對無識不自知者言……高妙!</h3><h3> 淺草細浪:</h3><h3> 文采溢香,品讀學習,很有良知和個性的藝術家。</h3><h3> 自在飛花:</h3><h3> 文字深邃,畫作韻味十足。</h3><h3> 瑕不掩瑜:</h3><h3> 圖文俱佳!贊才子!</h3><h3> 月下梅影:</h3><h3> 非常有個性!</h3><h3> 滄海笑肉生:</h3><h3> 感覺王老師內力沖冠,畫風略硬,己近于道。</h3><h3> 霽平:</h3><h3> 畫風和筆法獨特!令人過目不忘!欣賞佳作。</h3><h3> 一程又一程:</h3><h3> 入心,入境。</h3><h3> </h3><h3> </h3> <h3> 名家說 </h3><h3> 李可染:走到王兆平作品前指著說:“一張作品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調子”(姜寶林陪李可染參觀浙江中國畫展進京展紀要《浙江美術界》)</h3><h3> 周韶華:八十年代來我家中看到掛著一幅抽象中國畫,哦,慚愧啊!(虛懷若谷)</h3><h3> 李寶林:八十年代初舟山華僑飯店看王兆平作品照片:“在北京早出來了”。</h3><h3> 宋宗元:在浙江高級職稱評審會發言:王兆平三幅水彩入選全國展,評委認同在中國傳統觸合中是一個成功的范例。</h3><h3> 孔仲起:孔仲起家中:苦無二王法。(謙詞 二王指王飈 王兆平)</h3><h3> 夏之頤:二王不得了。</h3><h3> 張桂銘:上海明園美術館八人畫展中和我說:“我和凌女士說,王兆平的作品可以收藏”。</h3><h3> 張培礎:某飯局坐在一起:“你也畫人物,我蠻喜歡”。</h3><h3> 蕭海春:上師大美院無形畫廊《王兆平作品邀請展》:“在上海多年沒看到這樣的畫展了,這個要傳承”。</h3><h3> 丁一鳴:外文書店三樓展廳,“畫這么好,在上海要發揚”。</h3><h3> 柯和根:“文字空靈,視角獨特”。</h3><h3> 郭舒權 :山水有仙氣。</h3><h3> 李國傳:孔先生說過,王兆平是高手。</h3><h3> 陸鵬程:在上海應有更大影響力,上海畫壇圈子圈得太小,需要有胸襟。</h3><h3> </h3><h3> </h3> <h3> 《墨塵碎語》節選</h3><h3> 畫山水,觀察山形體貌,輪廓線會告訴你造化的抽象規律,氤氳煙霞,水墨流韻,附從于大開大闔之中,成為客觀生動性的細節鋪排,既然叫山水畫,就必須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來看待現代構成法則,過,有外飾之弊,拿揑得好,或許是山水畫現代表征的一個亮點。</h3> <h3> 浮、結、刻、露謂之四病,不重則浮,不變則結,不園則刻,不留則露。用筆不能猶豫,不能謹茍謹微,以力和勢始,以留和斂終。靜與陰德,動與陽婺,用筆用到無智、無跡、無為境界,則神全矣。</h3> <h3>一切聲色,過而不留,通而不滯,一落言筌,便成謬誤,若經道破,已非真實,粘著于物,拘泥于形,著眼于表象,羅列于紛繁,即為瞬間虛妄,道既失,神之不逮。</h3> <h3>中國畫的含金量,最終歸結到線條的質量,中國畫一落筆就見情性,是因為心象在先,筆生線,線生氣,氣生動,動生韻,韻生神。其重、變,園、留的審美屬性和動、靜、性、靈的情感屬性,最后的指向是形而上的人文情懷。而不是形而下的狀物元素,彩墨畫雖可會通意象形式,但在微觀上找不到骨法的玄妙,缺少了細細品味的永雋。</h3> <h3>“道”是陰陽、是開闔、是形而上、是執于靜便是動、是逼入絕處而后生;是一生萬而終歸于無、是真、是虛、是無限、是萬物之所以然。</h3> <h3> 書寫性,不可復制性是中國畫最寶貴的特性,隨意性充盈著生命的張力,也是中國畫在現代語境中具有兼容和契合一切現代元素的涵量。</h3> <h3> 所謂心中山水是人物一元的融合,對景寫生,和照相機爭功不可得;徹底摒棄客觀生動性,把主觀邏輯推向極端的純抽象亦不可得,只有窮物入化,浸淫在個體情致的心路,進入物我雙泯的醉態,遷延坐巖,悠然自得,如是,心中山水生矣。</h3><h3><br></h3><h3><br></h3> <h3> 此時無聲,“無”在東方哲學中是一個相當受用的字,一生二,二生萬,終歸于無,大闡無聲,大用無為,大梧無首,無是兀坐的虛靜,無是頓悟的喜悅。</h3><h3> </h3> <h3> 畫要虛靜,虛靜則空靈,空靈則忘跡。不可歷歷具足,外露巧密,留一份玄機,留一份隱秀,留一份不知所云。</h3> <h3> 諸法夲無,壑然無形,不法而法乃為至法,此法非彼法,前法是理法,后法是道法。</h3> <h3> 中國畫最微妙在于從三維空間轉換成二維空間的過程中個性情韻的介入;最難的是畫家內氣和毫端對接跡化成高質量的線條;最討厭的是扮鬼臉以偽現代嚇人;最難忽悠的是書卷氣。</h3> <h3> 見其賾而擬其容則真,得其真是以神遇而不以跡用為真,是循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的真:是相非相之本真……嗨,真就是不假!有必要這么玄嗎?</h3> <h3> 遠是一種境界,致遠是神往,乾坤闊大,遠能以心感物;遠能通變于蒼穹大框;遠具有濛渾而不確定的張力;遠有婺八荒、通六合的隨心飛揚。</h3> <h3> 中國畫的筆性修煉,是典型的東方功夫,必須窮期一生方能積健為雄,書畫同源並非用書法筆法入畫,更廣義的是對書畫筆性在骨、勢、氣、韻、神同一性的體認,通過修煉去化育出沉著、細膩的筆性。</h3> <h3> 一切聖賢皆為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好像是金剛經說的。畫家秉性不同,內氣有別,差別物化成天真罄露的筆性,筆墨功夫就是把個性韻律傳遞到毫端跡化成線條的能力。筆墨庸俗化是這一內孕過程被架空,筆墨堂而皇之走到了狀物最表層。</h3> <h3> 降低筆性含金量,被時流們拿來做護短寶笈,在批評失語,偽學術泛起的當下,保持空山般寧靜,循著心中的圣所,去追尋虔敬的迷醉般的喜悅,寄身于翰墨,見意干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恪守真性情回歸藝術的本真。</h3> <h3> 中國畫在多元繽紛的表層亢奮中賾性被迅速稀釋,在邊緣無限擴張中迷失了筆墨深度。</h3> <h3> 對筆性的認同度可分野出二種創新形態,一種是主體創新,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傳抱石、李可染、陸儼少、程十發成為世紀迥光的絕響,他們繼承文化種姓,開創新境是本體。邊緣創新擴張了中國畫的邊界,在意象和現代構成中發現無限可能。主體創新要開放,邊緣創新要回望。</h3> <h3> 心源在抽象內在演進序列到外觀體念之間找到一個陌生的橋梁,并建立一種相對規范的形式,這就是東方程式。只有當個體自由不斷促使程式的嬗變,使心源放逐于千里,程式語言才能鮮話。</h3> <h3> 對筆性的疏離有二種極端的路徑,一種是顛覆了中國畫從局部到整體,筆筆生發的生態,從理性的先驗圖式出發,用毛筆做出意態的假寫意;另一種是逸筆草草,以節奏簡單的用筆習氣重復著千遍一律的套咯,筆墨深度的迷失使得看似多元繁榮的局面暴露出內在的蒼白。</h3> <h3> 大膽落筆,細心收拾,水墨流韻中急性拿揑,筆筆生發是在不確定的路線運行,形以筆生,個性的筆意使作為介質的描繪對象發生意想不到的形變。這種形變涵蘊內氣,和裝飾、夸張、漫化有本質的區別。</h3> <h3> 抽象的幾何形象平面鋪排與穿扦節律,比具象記憶更符合現代審美特點。山水畫最后調整時眼晴看到的應該全是幾何造型。</h3> <h3> 每一層積墨之間分解看是一個相似的錯落體。切忌同位重復,廓線可採用雙向夾心法使其顯示厚度。雙向夾心法是雙向以較濃的墨夾裹較淡的墨。有雙料廓線的意思。</h3> <h3> 天人合一,二元交融,人與景相對無語,思緒旦己如天馬,神游于千里之外,九霄云上。形似為器,神似在心性,形神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節點,就叫平和。</h3> <h3> 不能泥跡,心旨要傍婺,思緒要神馳,心性要了悟,這樣就有了智慧,有為法,無為法,隨意掬取即是法,于是就得道了。</h3> <h3>飽滿中留點殘缺;透明中隔一層氤氳;明白中帶三分糊涂。忘慮釋形,獨具慧眼,不以跡用,而以神用。</h3> <h3> 墨能給你純粹、崇高、孤傲,清濯的品格。</h3> <h3> 從無為和純粹奔問玄遠,比狂躁、尖叫困難得多。</h3> <h3> 玩玩,是一種態度,沒有功利,沒有塵累,而樂能叩響未知,放飛心緒。畫畫、鑒賞,開啟智慧,玩玩就好。</h3> <h3> 表象即瞬間虛妄,這里有二層意思,1:萬物都在動態中;2:表象是把涵渺隱晦內生物被點破,意者,本謂心動而末形者,言盡句中,味同食蠟,山水畫家一旦被形所役則氣韻全失矣!</h3> <h3> 石濤“筆墨當隨時代”一直被誤讀,其實石濤指的筆墨是畫面、氣息的泛指,每一個時代畫面、氣息在變,唯有筆墨的美學品性是恒古不變的,這好比每個時代的發式不管怎樣變,癲痢總歸還是癩痢。</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現在提“書畫同源”,會覺得很老套,有一個西方抽象派大佬說過,線條是點移動后的軌跡。象個理工優等生,太過學究。我們的老祖宗就靈光多了,千年前就把書法玩到了抽象,這一玩不得了,直接投入了整個身家性命,所以中國人玩的線條就有了性靈。</h3> <h3>歷年后王兆平的畫,會有學術來定論,大師級。因前輩大師級的作品都放在那里,可比可鑒,鑒評家可認真看看。</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搜索|
惠来县|
定陶县|
荥阳市|
城口县|
台江县|
山丹县|
阜平县|
江都市|
新乡市|
淮阳县|
松溪县|
瑞安市|
沧州市|
城市|
大厂|
定结县|
龙川县|
新田县|
沂水县|
将乐县|
敦化市|
德化县|
察哈|
溆浦县|
营口市|
阿拉善盟|
凌海市|
额敏县|
梓潼县|
大连市|
扎囊县|
普兰店市|
绥化市|
中宁县|
湖北省|
漠河县|
楚雄市|
凤阳县|
大荔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