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江蘇南京市水西門內。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于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間,改名祥符宮,續改天慶觀,元朝元貞(1295年~1296年)年間,改額玄妙觀,尋升大元興永壽宮。
</h3><div>
</div><div>南京朝天宮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筑群,面積約3萬余平方米,加上江寧府學現存面積約為4.5萬平方米。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稱冶山,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冶鐵鑄劍,后歷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廟宮殿。明洪武年間(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賜名為"朝天宮",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宮改為江寧府學和文廟,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1956年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div> <h3>“萬仞宮墻”照壁面臨運瀆,全長近百米。照壁南側有四個磚刻大字“萬仞宮墻”,每個字約1米見方。仞,是度量單位,我國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萬仞宮墻”出自《論語·子張篇》:“……夫子之墻高數(萬)仞,不得其門而入”,意思是贊喻孔子知識淵博,道德文章水平非常之高。</h3> <h3>照壁</h3> <h3>泮池</h3> <h3>泮池位于萬仞宮墻北側,水池為半圓形,周圍有石欄桿,稱為“泮池”,是文廟標志性建筑之一。泮池下部原有兩組涵洞與宮墻外的運瀆相通,池水終年不竭。抗戰期間泮池曾被填平,1970年重新開挖,現與運瀆已不再相通。</h3> <h3>東門</h3> <h3>宮墻兩端各有磚坊一座,三間三拱門,中門較高大,上面有磚刻橫額,東為“德配天地”,西為“道貫古今”。這八個大字都是曾國藩所書。</h3> <h3>西門</h3> <h3>東西牌坊外原各有下馬碑一塊,現僅存西邊一塊,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高2.8米,寬0.62米,厚0.31米,文字系雙鉤楷書。現在朝天宮附近的“東止馬營”、“西止馬營”街巷名稱,均因此碑而得名</h3> <h3>下馬碑</h3> <h3>御場 金節坊</h3> <h3>欞星門</h3> <h3>欞星門為文廟大門,四柱三間牌坊,面闊15.5米。“欞星”古代傳說是文星,“其狀屈曲勾連”,以欞星門稱,意思是文廟府學培養的人才,為國家所用。欞星門后是文廟一進院落,東西各有兩間廂房,東邊為文吏齋、司神庫;西側為武官齋、宰牲亭。文吏齋、武官齋是文武官員參加祭孔典禮時休息、齋沐的地方;司神庫、宰牲亭分別為存放孔子神主牌位和制作三牲供品之所。</h3> <h3>欞星門 磚雕</h3> <h3>“滑滑梯兒,滑滑梯,你先我后別著急,上去好像爬高山,下來好像坐飛機。”在南京城南長大的人,也許都有這樣一段記憶:小時候和爸媽去朝天宮,“賴”在大門前的青石板上不肯走,一定要玩上一會兒“滑梯”才開心。所謂“滑梯”,其實就是“欞星門”前數十級臺階旁的長條石,雖然只是平滑的石面,但卻是孩子們的“樂園”。
</h3><div> 天長日久,伴隨著哧溜而下的歡笑聲,長條石面上竟漸漸留下了兩道“屁股溝”,成為了朝天宮特殊的風景。</div> <h3>條石滑梯</h3> <h3>孔子像</h3> <h3> 同治五年(1866)兩江總督曾國藩,為了標榜儒家思想,粉飾太平,將后來的道觀改為孔廟,并把原在成賢街的江寧府學遷至朝天宮。于是就形成了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公祠的格局。現卞公祠已毀,府學也有部分拆改,唯文廟部分保存完好。</h3> <h3>大成門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之意。大成門面闊29米,因為舊時門兩旁曾陳放綮戟等用作迎接封建帝王或欽差大臣用的儀仗,又稱戟門。大成門分左中右三門,中門專供皇帝祭祀時出入,親王、郡王走左右兩門,一般官員只能走戟門兩端的“金聲”和“玉振”小門。“金聲”、“玉振”之名亦出自《孟子》。大成門后為文廟二進院落</h3> <h3>崇圣殿</h3> <h3>崇圣殿又稱先賢祠,歇山頂,三進五間,面闊36.53米,進深16.15米,建筑風格與大成殿略同。殿內原有神龕,陳放歷代先賢牌位。</h3> <h3>朝天宮在明代進入了歷史發展中最為輝煌的時期。自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賜名以來,朝天宮一直為皇家專用道場。成化年間朝廷對朝天宮進行了大規模重修,竣工后,大學士商輅撰寫了《奉敕重建朝天宮碑》。碑高近6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為浮雕云龍,刻劃精細。碑身兩邊飾有蜿蜓龍紋。碑座龜趺,昂首瞠目,形態生動。碑文1000余字,記載了明初朝天宮的定位,規模以及成化年間重修的始末,是研究明代朝天宮沿革、規制、布局等的重要史料。</h3> <h3>奉敕重建朝天宮碑</h3> <h3>遠眺大成殿</h3> <h3>遠眺靜敬一亭</h3> <h3>據《明史》記載,明嘉靖五年(1526)“頒御制《敬一箴》于學宮”。《敬一箴》是嘉靖帝撰寫的一篇箴言,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學宮紛紛將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稱為“敬一亭”,成為文廟標志性建筑。敬一亭為八角亭,設在冶山最高處。</h3> <h3>飛云閣</h3> <h3>飛云閣高二層,閣正中懸掛清道光年間舉人莫有芝的篆書“飛云閣”匾閣。后人曾勝贊此樓,“鐘阜群峰,窺窗排闥。朝煙霏青,夕霞釀紫,如置兒席間,誠奇景也”。飛云閣旁還有飛霞閣及御碑亭。</h3> <h3>御碑亭為八角攢尖頂,亭內有石碑一通,通高3.28米,寬0.64米,厚0.23米。碑上刻有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次游朝天宮時所題的詩文。一塊碑上分別刻有乾隆五首御詩實屬罕見。</h3> <h3>御碑亭</h3> <h3>冶心亭前石獸</h3> <h3>靜心軒前的二龍戲珠條石</h3> <h3>明代銅水閘</h3> <h3>清代鐵炮</h3> <h3>謝謝欣賞</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虞城县|
萍乡市|
南京市|
陈巴尔虎旗|
东辽县|
黄陵县|
东乡|
美姑县|
兴义市|
鄯善县|
内乡县|
曲水县|
灵丘县|
绵竹市|
前郭尔|
任丘市|
舒城县|
吐鲁番市|
合阳县|
松江区|
汕尾市|
德江县|
青海省|
南涧|
安平县|
武乡县|
无极县|
乌拉特中旗|
沙洋县|
潮州市|
马山县|
清新县|
孙吴县|
克山县|
清徐县|
安顺市|
乌兰察布市|
灌云县|
托克托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