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和物質上的富足。隨著歲月的流逝 ,一些民間老手藝即將失傳,慢慢的只能成為一種記憶……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將過去一年里用鏡頭記錄下的這些珍貴瞬間整理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并呼吁朋友們共同關注哪些即將失傳的老手藝。</h3> <h3> 曾幾何時,一些身懷技藝的民間工匠走村串戶,向人們兜售自己的手藝。有補鍋的、爆米花的、剃頭的、彈棉花的、釘桿子秤的;有木匠、鐵匠、銀匠、蔑匠等等……</h3> <h3> 這些手藝是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有的要通過拜師學藝,而手藝人則憑著自己的絕藝和行走江湖的一聲聲吆喝,走千家,串萬戶,為人們帶來生活上的方便,也是自己養家糊口的本事。</h3> <h3>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騰飛,不少民間老手藝已經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民族手工刺繡被電腦繪制所排擠,手工刻章被電腦刻章所代替,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加上現在的年輕人都覺得手藝活又苦又累而且收入低難以養家糊口,不愿再學習傳承技藝而使得一些技藝從此失傳。 </h3> <h3> 從遠古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這些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保存的燦爛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卻正在被邊緣化,傳統的民間手藝越來越被人們遺忘,無數珍稀罕見的民俗技藝伴隨著老人的逝去而銷聲匿跡,這一切都在歲月的長河中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遙遠。</h3> <h3> 傳統民間老手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以及日益式微乃至消失滅亡的困境,無疑是中華民族不能承受之痛。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當下,如何拯救瀕臨失傳的民間老手藝,傳承那些獨特美麗的絕活兒,把中華傳統文化的"根"留住,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h3> <h3> 也許,在多年以后,我與兒孫們談起這些老手藝,回首往昔,再度重溫這些即將失傳的民間技藝時,既是對這些身懷絕技手藝人的一種敬重,更是對往昔慢節奏生活的一種眷戀。</h3> <h3> 攝影編輯:兵&歌</h3><h3> 拍攝地點:四川成都,貴州遵義、黔東南、丹寨、從江、江口,湖南懷化、中方、洪江、麻陽、瀘溪、吉首、鳳凰、花垣、靖州、隆回等地</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玛县|
石林|
香港
|
秀山|
晋州市|
武山县|
本溪|
耒阳市|
满洲里市|
改则县|
蛟河市|
犍为县|
大庆市|
仪陇县|
华宁县|
姜堰市|
垫江县|
焉耆|
蒙山县|
南投市|
佛教|
如东县|
湛江市|
广饶县|
沅陵县|
崇信县|
隆林|
晋宁县|
隆子县|
卓尼县|
奎屯市|
丹棱县|
凤冈县|
白玉县|
那曲县|
南郑县|
淳化县|
新宾|
阆中市|
睢宁县|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