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在攝影圈內名氣很大,我這兩年好幾次計劃要去,但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行。2016年11月,我終于下定決心前往霞浦,并順便把距離不遠的永定土樓也納入了行程。<br><br>11月10日晚上,我坐上K229次列車前往龍巖。買票的時候我是買到了永定,準備以永定作為起點。但是后來仔細查閱土樓資料的時候,才發現龍巖附近還有一些土樓值得一去。于是我在火車上補了票,坐到了龍巖下車。<br> 0. 土樓概述<br><br>這里有必要先對永定土樓做一個整體介紹。此處以及后面有關土樓的介紹文字,基本都是來自永定方志網的《永定客家土樓志》。<br><br>永定客家土樓是永定客家民居建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古代中國北方生土建筑的延續與發展,已有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永定客家土樓經歷無石基到有石基,先有方樓后有圓樓進而方圓并存,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不僅功能日臻完善,而且其成熟的建筑技藝也不斷傳播到與永定東南部毗鄰的南靖、平和等縣境,影響深遠。<br><br>永定客家土樓千姿百態,類型繁多。按其外觀區分,大致可分為方形、圓形、府第式和其他形狀;按其出現時間先后分,方形土樓出現最早;從數量上說,方形土樓遠遠多于其他形狀的土樓。<br><br>一、方形土樓<br><br>方形土樓,簡稱“方樓”,有正方形、長方形、回字形、日字形、目字形等多種形狀。方形土樓中,以單環式、三至四層的正方形土樓最多,少數高達五至六層。樓中的天井為開放的空間,樓的四向高度相同或后向比前面三向略高。以四周的夯筑土墻為承重結構,以土墻或曬干的泥磚區隔房間。房間門朝向天井,與走廊互相連通。廳堂一般在中軸線后端。底層作廚房、膳廳或客廳,二層作糧倉或臥室,三層及三層以上作臥室。<br><br>大型方樓一般有四道公共木樓梯,分置于四角;中型方樓一般設兩道公共木樓梯,安裝在大門左右兩邊;較小的方樓一般在大門廳邊設一道木樓梯。樓內有谷礱、米碓、石磨、水井等公用設施,大型方樓還有私塾學堂、簡易戲臺等。樓內住戶的房間分配通常從一層到頂層一豎間為一戶;也有打亂錯開分配的,俗稱“梅花間”。常見單環式土樓的房間,一般只有10平方米左右,除了擺放一床一桌一衣櫥外,就沒有多少剩余空間。有的方樓房間較大,居民往往將其分隔成前后兩間使用。<br><br>二、圓形土樓<br><br>圓形土樓簡稱“圓樓”。永定當地人稱它為“圍樓”或“圓寨”。按其環數多少,可分為單環和多環兩種。<br><br>單環圓樓一般只有兩三層,最高的有5層,中間為天井。有的建得小巧玲瓏,如古竹彭坑的榮昌樓,直徑20米,12開間,2層,只住1戶人家,這種袖珍式的小圓樓堪稱圓形小別墅。比較大型的有陳東巖太的福盛樓,高4層,直徑84米,每層56開間。<br><br>多環圓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既有整體統一性,又有局部富于變化的靈活性。最常見的為兩環,如湖坑振成樓就是其中的代表。環數最多的是高頭承啟樓,有4環,全樓平面布局與《易經》先天六十四卦圖的太極、兩儀、三元、四象、八卦、三十六周天、六十四卦相呼應,是現存最龐大、最完整、最具魅力的大圓樓。<br><br>從數量上看,圓樓只占土樓的一小部分,但每一座都是生土建筑中的精品。與方樓相比,圓樓的優點主要是沒有拐角、分配均等、內部空間大、抗震能力強。<br><br>三、府第式土樓<br><br>府第式土樓又稱“五鳳樓”、“三堂屋”,一般由“三堂兩落”組合而成。全樓有明顯的中軸線,有的左右完全對稱,也有的不對稱。中軸線上的前堂(俗稱下廳或入門廳)、中堂(俗稱中廳)、后堂(俗稱正樓)稱為“三堂”,前兩堂1-2層,后堂2-5層。在前堂與中堂、中堂與后堂的左右兩邊各建一排隔著天井的橫屋,合稱為“兩落”。整座建筑層次分明,巍峨莊重,氣勢軒昂。<br><br>府第式土樓主要分布在高陂、坎市、撫市、湖雷、鳳城、仙師等鄉(鎮)。建造府第式土樓的主要是富商巨賈、達官貴人,因此極強調建筑的排場。屋脊、挑檐都有瑞獸祥鳥及各種花草的圖案,樓內門窗、斗拱等木構件也極盡雕飾之能事,大門涂以朱紅油漆,全樓顯得富麗堂皇。<br><br>四、其他形狀土樓<br><br>除了上述類型外,永定還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土樓,如多邊形樓、方圓結合形樓、半月形樓、銃角樓、階梯樓、“一”字形樓等。這些土樓多因地形、條件或風水所限而建。<br> 1. 裕隆樓<br><br>11月11日早晨6點多鐘,火車準點到達龍巖。我在網上找的包車司機小王師傅已經在出站口等我了。<br><br>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高陂鎮富嶺村的裕隆樓。從龍巖火車站過去只有20多公里,半個小時就到了。我們在村口一位老奶奶家的面館里吃了當地特色的雞腸面。 <h3>(老奶奶和雞腸面)</h3> <h3><font color="#010101">雞腸面有點類似于烏冬面,一碗凈面4塊錢,貴倒不貴,味道也一般,只有調料里面那坨豬油炸過的蒜蓉香氣撲鼻,令人印象深刻。吃完面我們沿著小路走到了裕隆樓。</font></h3> <h3>(裕隆樓大門)</h3> <h3>(裕隆樓大門)</h3> 裕隆樓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落成于道光十五年,是永定五鳳樓的代表。該樓規模宏偉,建筑耗資巨大。它的布局是典型的五鳳樓“三堂兩落”的格局。“三堂”的后堂(主樓)是一座5層高(含閣樓)的大樓,中堂是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大廳,前堂出來便是門樓。三堂之間用兩道中門連接貫通,門的位置在中軸線上。“兩落”由左右廂各三座高度不等的樓房組成。后堂左右的稱上橫樓,高4層,各由一個橫廳與后堂連接。面對前堂的稱下橫樓,2層,樓下作庫房,樓上作學堂,因此又叫學堂樓。<br><br>裕隆樓的正門緊閉,我們從側門進去參觀。現在左右兩廂已經荒廢,被用來養雞養鴨了,中間還有人居住。時間太早我們不敢打擾主人,匆匆看過就出門離開了。 <h3>(裕隆樓內部)</h3> <h3>(裕隆樓內部)</h3> <h3>(裕隆樓內部)</h3> <h3>(裕隆樓內部)</h3> <h3>(裕隆樓內部)</h3> 2. 遺經樓<br><br>離開裕隆樓以后我們前往遺經樓。遺經樓坐落在高陂鎮上洋村,是規模最大的單體方樓,為清道光年間陳華興所建。遺經樓所在的地基位于上洋村中心偏西地段,原來是屋基、良田、菜地,分屬許多人家。這里前有溪流,后有人家,且地勢中間略低,呈鍋狀。風水先生說這是個很駐財的好地方。陳華興看中后,志在必得,不惜重金收買。傳說最后一塊地是用銀元鋪在這塊地面上才買來的。<br><br>遺經樓坐北向南,東西寬約83米,南北長約133米,占地約1.13萬平方米。正樓是一字相連的三座5層樓房,每座6間起腳,共90間。當地人形容其大說:一個人從太陽升起即開始開窗,開到中午下樓吃飯,然后上樓關窗,直到太陽下山才關完最后一扇窗。<br><br>遺經樓并不緊靠大路,我們把車停好以后從小路進去,轉了個彎才看到這座巨大的白色方樓。樓里空無一人,我一個人樓上樓下地轉了個夠。 <h3>(遺經樓正面)</h3> <h3>(遺經樓外的附樓)</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font color="#010101">此時天氣晴朗,陽光燦爛,光線透過欄桿形成了漂亮的圖案。</font></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遺經樓內部)</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出來以后跟門口的居民聊天,才知道樓里原先住著40多戶人家,但兩年前已經全部搬走了。因為樓里生活不便,尤其是沒有衛生間,所以大家都在外面蓋了新房子。</font></h3> 3. 兩座天后宮<br><br>福建人多信奉媽祖,很多地方都有媽祖廟,或者叫天后宮。高陂鎮的天后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完全不是我預想中的那種鄉村小廟,周圍環境優美,還停了很多私家車。我跟小王師傅說這里的村民都很有錢啊,他指著對面山坡上一塊黑色的地方說:“有煤礦的地方怎么會沒錢呢?” <h3>(廟門口的石獅子)</h3> <h3>(旁邊的小公園)</h3> <h3>(高陂鎮天后宮)</h3> <h3>(入口處的戲臺,人要從戲臺下面走)</h3> <h3><font color="#010101">(天后宮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精美的木雕門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木欄桿)</font></h3> (懶洋洋的汪星人)<br> <h3><font color="#010101">離開高陂鎮以后我們前往撫市鎮。撫市鎮也有一座天后宮,從外觀上看比高陂鎮的要破舊多了。這里一進門也是要從戲臺下面通過,個子高點的人都得低著頭走,不知道為什么會設計成這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撫市鎮天后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入口處的戲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天后宮內部)</font></h3> (懶洋洋的喵星人)<br> 4. 永隆昌樓<br><br>撫市鎮上有很多土樓,我們在路邊的一座土樓門口問了路才找到永隆昌樓。 (路邊的土樓)<br> 永隆昌樓位于撫市鎮新民村,共有房間746間,樓梯144架,水井7口。它號稱是占地面積最大的土樓,但我認為這有點不太公平,因為永隆昌樓實際上是由相鄰的福盛樓和福善樓兩座樓組成的。<br><br>福盛樓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同治十三年(1874)竣工,是永隆昌樓中最先建造的,通常稱“老樓”,坐南朝北偏東,屬三堂兩落的五鳳樓式結構。福盛樓的后堂有六層,是最高的土樓。 (福盛樓門口)<br> <h3><font color="#010101">(福盛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頂層的一個房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保存完好的雕花門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秋收時節金黃色的場院)</font></h3> (從外面看福盛樓)<br> <h3><font color="#010101">福善樓在福盛樓外大門東側后約150米處,其門坪西邊廂房與福盛樓右圍樓僅一墻之隔。福善樓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通常稱“新樓”。其結構與福盛樓不同,主體是典型的方樓。四周等高,都是5層,屋脊持平。坐西南向東北(坐申向寅)。前后向都是并連三座1廳6間起腳的方樓;其居中一座,開全樓的正大門和后大門。左右兩側為兩座并連的1廳4間起腳的方樓。全樓共十個單元樓,每個單元樓都設樓梯由底層直通頂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福善樓大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福善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福善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福善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福善樓內部)</font></h3> (門口的老太太)<br> 永隆昌樓里還有少量住戶。我在里面逛了半個小時只看到幾個中年婦女,可能男人們都出去工作了。<br><br>福善樓旁邊有一座六層小樓,我看到樓頂有人曬被子就想上去拍永隆昌樓的全景,可惜高度還是不夠,只能拍到側面。 (左邊福善樓,右邊福盛樓)<br> 5. 永豪樓<br><br>永豪樓坐落在撫市鎮新民村的大洋塅,面臨撫溪河,占地10367平方米,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永豪樓真正的樓名叫五福樓,是撫市黃姓十三世寵齋的五個兒子在湖南、云南、廣西等地做條絲煙生意發財后建起的。老二黃永豪在家收購煙葉,加工煙絲,并主持建樓,從道光十一年(1831)動工興建到遷入居住,歷時7年,從遷入到全部裝修完成,又經過11年,一直是他主管建樓事務,以致后來人們都習慣稱它“永豪樓”。<br><br>永豪樓內單元樓各自獨立的結構布局,在永定土樓中實為罕見。由于單元布局,樓內門戶特別多,門框均用花崗石打造,工藝精美。樓內上下廳的天井,以及廂房、正樓、各單元樓和文武館的走廊,間隔的空地,都鋪上花崗巖石板。永豪樓用石板材不僅數量多,而且雕琢工藝精湛,是永定土樓中罕見的。<br><br>上面的介紹中第一句就很誤導。我們從永隆昌樓出來以后到不遠處的一個雜貨店兼麻將室去問路,可是誰都不知道“大洋塅”在哪里。開車沿大路走了一段又問,還是沒人知道。看看周圍越來越空曠,我們決定回頭再問。最后才發現永豪樓就在那個麻將室旁邊,而那些打麻將的村民和雜貨店店主根本就是永豪樓的住戶——我承認我問路的方式不對,就不該問什么“大洋塅”,直接問永豪樓就好了嘛。 (永豪樓外觀)<br> <h3><font color="#010101">永豪樓其實不是一個建筑,而是由主樓和環樓組成的一個建筑群,占地面積大,結構復雜。樓內的居民也不多了,而且大半都是老太太,對我這個外來客很好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永豪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永豪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永豪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永豪樓內部)</font></h3> (永豪樓內部)<br> 6. 永昌樓和福盛樓<br><br>從撫市鎮出來的時間比預計要早,我決定還是稍稍繞點路,去一下最早計劃要去但又擔心時間不夠就放棄了的巖太村。<br><br>到巖太村的路不太好找,因為百度地圖在這一帶很不詳細,我們是一路問著找過去的,路上走錯了路還偶遇一座不太出名的圓形土樓永昌樓。 (永昌樓)<br> 陳東鄉巖太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里,這里有一個土樓群,其中的福盛樓坐北向南,直徑84米,是直徑最大的圓形土樓。大家可能會注意到“福盛樓”這三個字剛才已經出現過了,是的,永隆昌樓里的老樓也叫福盛樓。<br><br>土樓取名肯定都是用“福”啊、“昌”啊、“隆”啊、“裕”啊這些好意頭的字眼,考慮到土樓總共有兩萬多座,那么在沒有統一管理各自獨立取名的情況下還是很容易出現重名的。<br><br>巖太村福盛樓高4層、13米,有56開間,其中大門廳、后廳各1間,樓梯4間,左右各有一樓梯間的底層開一側門。福盛樓房間的寬度比一般圓樓的大,因此樓內房間扇形不明顯。 <h3><font color="#010101">(福盛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福盛樓內部)</font></h3> (福盛樓內部)<br> 和其他那些歷史悠久的土樓不同,福盛樓始建于1966年,只有50年的歷史。這座樓里現在住著六十多戶人家,但主要集中在明顯較新的內環里。<br> 7. 初溪土樓群和集慶樓<br><br>從巖太村出來以后我們趕往初溪,中途在下洋鎮吃了午飯。客家菜我本來還蠻喜歡的,但是當地菜不知怎么就是不太好吃,我決定放棄記錄美食了。<br><br>下洋鎮初溪村距縣城47公里,下轄5個自然村,其中初溪自然村人口最多,2008年有253戶、1686人,均為徐氏族人。初溪人建土樓,大多是靠紙業收入。造紙業最興盛時,全村有造紙手工作坊40多間。除了造紙外,他們還種植煙草,家業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便大量建造土樓。<br><br>初溪土樓群位于海拔400米-500米的山坡上,群山環抱。土樓群整體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東西向長約500米,南北向長約300米。兩條山澗分別自東而西、自南而北流入村內,匯合后注入小溪。位于谷底的小溪,自東而西從土樓群前橫穿而過,溪中遍布河卵石,水流湍急,水面與土樓群前向的地面落差達20多米。<br><br>和前面的“野生”土樓不同,初溪這里的是“家養”土樓——我的意思是已經開發成了風景區,要收70塊錢門票。不過收錢也有收錢的好處,至少土樓群對面的山上修了一座觀景臺,可以俯瞰土樓全景。 <h3><font color="#010101">(初溪土樓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邊是余慶樓,右邊是庚慶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庚慶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錫慶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錫慶樓內部)</font></h3> (初溪的大公雞特別神氣)<br> 集慶樓坐落在下洋鎮初溪村,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約30米,地勢險要,現已被改造成土樓博物館。據初溪村族譜記載,該樓為初溪三世祖仲富所建,主要靠田產收成及家庭成員親自參加和與人換工等,歷三代而成。該樓為圓形土樓,兩環,占地2826平方米。該樓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門坪、樓門、門廳、天井、內環及內外環通道、天井、主廳、后院。<br><br>該樓的建造年代,據考證當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前后,距今約450年。全樓木構件全靠榫頭銜接,未使用一枚鐵釘,此為該樓一大特色。該樓于2005年5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br><br>集慶樓是我這次土樓行程中最喜歡的一座土樓。樓體壯觀,結構典型,內環祖堂一個不少。樓內沒有住戶也沒有亂七八糟的商店。初溪離土樓區域的中心比較遠,來的游客也不多,樓里十分清靜。最最重要的是,這是家養土樓里唯一官方允許上樓的。其他土樓到處都掛著禁止登樓的牌子——當然塞點錢給樓主基本上還是可以通融的。 <h3><font color="#010101">(集慶樓大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集慶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集慶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集慶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集慶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集慶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集慶樓內部)</font></h3> (集慶樓內部)<br> 8. 高北土樓群和承啟樓<br><br>我今天的終點站是高北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背靠海拔800多米的金山,正面為永定至南靖的過境公路。高頭溪自東而西從土樓群前流過,匯入金豐溪。承啟樓坐落在高北土樓群的核心位置,東有世澤樓、五云樓,西鄰僑福樓,均保存完好。樓群中每一座土樓的周邊均鋪設青石板小道,樓與樓之間亦以飾有青石板的小道貫通,并分別有一條青石板路通到樓后的總干道,總干道則一直延伸到后山腰。<br><br>1999年4月,該土樓群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承啟樓于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群內列入“世遺”的有承啟樓、五云樓、世澤樓、僑福樓等4座土樓。<br><br>在高北土樓群門口,小王師傅跟我告別回龍巖去了。我打算第二天在這里繼續包車。<br><br>高北土樓群也是要買票的。我跟售票員說我晚上住在承啟樓里,售票員就在電腦里輸入了我的身份證號碼。但是打出票來票面上并沒有。售票員愣了一下,然后用筆在票上寫下了號碼,為了防偽寫的還是漢字。<br><br>由于上午在巖太村找路耽誤了時間,我進高北都已經四點多鐘了。11月的福建,5點半太陽就會下山。我趕緊爬上觀景臺拍全景照,然后去承啟樓找江恩慶老人。 (高北土樓群,最大的那個就是承啟樓)<br> 承啟樓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西北部。該樓為高頭江姓第十八世祖集成帶領四子、二十孫、七十二曾孫等上百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成。承啟樓夯墻期間,天公作美,土墻未受雨淋,故又名“天助樓”。有一首民謠對承啟樓作了極為形象的概括:“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br><br>全樓由4個同心環組合而成,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內通廊式。第一環為外環,即主樓,土木結構,直徑72米,高4層,每層67開間(含門廳、樓梯間)。第二環單層,磚木結構,36間。第三環單層,磚木結構,20間。第四環為主廳,單層,比第三環稍低,占地33.83平方米。后向的廳堂與正面兩側的弧形回廊圍合成單層圓形屋,中為天井。<br><br>承啟樓占地面積5376平方米,全樓外高內低,形成逐環遞減的格局。總計365個房間,1個大廳,2個弧形廊廳,2個廂房,2口水井,1個大門,3個中門,3個門廳,8個側門,8個廊道,8個巷道門,樓梯總長百余米,木廊道約650米,巷道300多米。<br><br>江恩慶老人是承啟樓的名人,我前幾天就聯系好了要住在他家里。江老非常熱情,帶我在承啟樓里面參觀了一圈,然后把我帶到位于四樓的房間,還借給我一本講土樓的小冊子。我向江老問起包車的事情,江老說他兒子明天應該有空,晚上幫我聯系。 (江恩慶老人)<br> <h3><font color="#010101">告別江老以后我利用最后的一點夕陽在樓里拍照。承啟樓是永定土樓的代表作,號稱“土樓王”,它是環數最多、建筑規模最大的土樓。《大魚海棠》里女主角椿的住宅就是以這里為原型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承啟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承啟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承啟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承啟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承啟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承啟樓內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住的房間大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房間里面可沒有外面那么好看)</font></h3> (村里的鴨鴨鵝鵝)<br> 太陽落山以后我去參觀村里的其他幾座土樓——比起承啟樓來差太多了。雖然天色已晚,游客還是很多,每座樓里都能聽到導游的聲音。有個導游講到土樓的建筑工藝,說那些什么摻紅糖拌糯米的說法都是經過演義的,真實成本怎么可能那么高?其實主要材料就是山上的黃土混合稻草,再加上松木杉木做筋。我覺得這個導游說的非常實在。<br><br>晚飯是在江老介紹的餐館吃的。味道一般,可能我確實不太習慣福建菜的口味。街上賣的小菠蘿很甜,也不貴,大點的五塊錢三個,小點的五塊錢四個。 (夜色中的承啟樓)<br> <h3><font color="#010101">晚上承啟樓里沒什么游客了,只有調皮的小孩子跑來跑去。從打開的房門里傳出電視的聲音和飯菜的味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夜幕下的承啟樓)</font></h3> (夜幕下的承啟樓)<br> 我回到房間里跟江老的兒子通了電話,約好了第二天的出發時間和路線。9點多鐘我準備上床睡覺。江老下午跟我說可以洗澡,不過我看了看環境覺得還是算了。洗臉刷牙我是從四樓跑到一樓天井里對著水龍頭解決的,就像《功夫》里面那樣。洗腳我是用濕紙巾擦擦就算了。上廁所的話,大解只能到樓外的公共廁所,小解倒是有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解決方案:門口正對的欄桿下面是一排柜子,有個柜門上寫著“小便”二字,打開來里面就是尿桶。雖然明知旁邊的房間都沒有人,我噓噓的時候還是感覺跟做賊一樣。<br><br>在土樓里住上一晚純粹是為了親身體驗一下,從舒適性上來說土樓的確已經不太適合居住了,難怪那么多土樓都已經人去樓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南县|
张家界市|
洱源县|
元江|
阿拉善盟|
怀宁县|
孙吴县|
明星|
滨州市|
清水河县|
葫芦岛市|
巴林右旗|
伊宁市|
米易县|
乐清市|
出国|
阳谷县|
吉林市|
璧山县|
如皋市|
盈江县|
兰西县|
商水县|
金秀|
洞口县|
天津市|
青川县|
保德县|
信宜市|
南涧|
郯城县|
商南县|
包头市|
咸宁市|
沙田区|
克东县|
龙陵县|
深州市|
诸城市|
益阳市|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