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攝影家簡介:<br></h3><h3> 邁克爾·肯納(Michael Kenna),1953年出生于英國北部的小郡蘭開夏,英國著名黑白風景攝影師,曾就讀于英國牛津郡的班伯里藝術學院和倫敦印刷學院。1977年,肯納移居舊金山,為著名攝影師露絲·伯恩汗德做了長達7年的暗房助手,因此鑄就了細膩的攝影風格和扎實的暗房功底。目前,肯納已經在亞洲、歐洲、澳洲和美國等地的多家畫廊和博物館做過無數次展覽,他的作品被全球四十多家知名博物館和美術館永久收藏。他出版了三十多本畫冊集,在全世界有數十家畫廊在代理他的作品。</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詩一般的畫面 揮之不去的美</p><p class="ql-block"> —— 讀邁克爾·肯納的攝影作品集《中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英國著名攝影家邁克爾·肯納先生的攝影作品集《中國》,是我讀過的攝影書中,最讓人震撼并深受啟發的一部,我有這樣幾點感悟:</p><p class="ql-block"> 一、簡潔的主題。我統計,在書中收錄了作者2006—2013年間在中國所拍攝的黑白攝影作品45張。如按照片表現的主題劃分,以樹為主題的20張,以山為主題的17張,以建筑為主題的10張,以水產養殖為主題的7張,以水為主題的3張。這說明邁克爾·肯納先生感興趣的并非大氣磅礴、稀奇古怪、前所未有、讓人震驚的視點,而是我們尋常幾乎天天能看見的、平平常常的樹、山、水、雪、建筑、云霧等。他的這種簡潔,似乎又不是常規意義上的那種簡潔,而是從景觀中提煉、抽取、隱含、概括出其中共性的、或最有象征意味的東西加以表現。并善于利用自然環境中,極少的、必要的、最能和主題契合的攝影元素,巧妙地簡化和清晰其視線。這樣以來,極簡的畫面和靜謐的氛圍,就散發著濃濃的東方氣息, 而慣常的風景和不為人注意的場景,都會被他重新定義,并在膠片上置換出神秘與寧靜。如《黃山,作品15》,拍的是幾棵樹。圖片底部四分之一處是一座長滿灌木叢的圓形山坡,在這面山坡上,大小、高矮不同的七棵松樹呈放射狀向上挺立,背景是奶白色的霧。由于樹干的粗細、樹冠的大小不同,大者顏色黑,小者顏色淺,整個色調由黑灰、灰、淺灰、灰白漸變,煙霧也是下濃上淡。他習慣于把樹置于照片中間云霧繚繞的地方,讓樹步入神奇、詭異、夢幻般的境界里,樹自然就有了仙風遺骨和靈異奇幻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二、精妙的構圖。一張好的照片,應該說在構圖或視覺上都是一個奇跡。邁克爾·肯納先生構圖之精妙,可以說是超乎想象的,他的《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奇跡的集合體。他熟練地運用 "對稱"、"平衡"、"留白"、"半邊"、"掛角"、"居中"等東方美學觀念構圖,深刻反映了以"少"勝"多",以"無"表"有"等宗教般的哲學思想。幾乎在所有的照片中,都不會讓主體把空間塞滿,而是大大方方的留出許多大片的空白給天空、云彩和水域,形成寂寞、寧靜和空靈的環境。如《黃山,作品21》。圖片的左邊約三分之一處,聳立著一個巨大的石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頂上長著一棵像迎客松一般平頂的松樹,整體上看,</span>像是竹筍,更像是一個穿著長袍的仙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戴著一頂鴨舌帽。</span>山后是兩塊從左中一直到右下角的、三角形的、漸變的灰色山坡。背景是由中部微亮的云霧,然后逐漸擴散、變暗的天幕。這是典型的"半邊"構圖,既明顯的突出了主題,又以擬人的方式表現了這位仙人清高、孤傲、偉岸的形象。又如他在日本拍攝的、表現冬天雪地里的一棵小樹。其意義就在于打破了傳統構圖的各種規范和習慣,讓主體的位置擺放出人意料。它既不把小樹放在“黃金分割線”的任何一個點上,也不放在人們習慣的各種優選的位置上,而是放在了照片左邊、上下超三分之一、緊靠邊線的位置上,再加上樹下露出的一道短而細的地平線,既空靈凄美,又讓人耳目一新,觸動心靈。使畫面在簡潔中透著深刻的哲學意蘊,充分體現了一棵小樹在寒冬雪原上頑強抗爭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三、神秘的影調。出生于英國的邁克爾·肯納也許骨子里就受到倫敦多霧天氣的影響,他的黑白風景神秘、優雅、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美。他善于把握日出日落時微妙的光影瞬間,習慣用長時間的曝光軟化他看到的風景,通過水或者云霧的流動,自然的隱匿了畫面中不必要的元素,他常把圖像安排在整體灰暗,中間或局部明亮,在明亮處安放主景。這有點像宗教里敬奉"圣靈"的理念,使圖像形成一種莊嚴、崇高、神圣而又讓人敬畏的意境,更讓圖像帶有一種東方的禪學色彩和神秘的靈異感。據統計,在《中國》收錄的照片中,有霧的36張,占80 %,有水的28張,占62 %。足見這種追求在他攝影風格中的份量。如 《漓江,作品7》。圖中左邊三分之一處是一座像伸出一根拇指般的山,右邊是一座橫立在樹后的奶嘴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烏黑的。兩山中間是馬牙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淺灰的。兩山之間的天際和水面均是奶白色的云霧。上下是深灰色的天際和倒影。整個圖像由黑、白、灰三色巧妙地組成,恰到好處的是以白襯黑,以虛襯實,利用倒影使圖像上下對應的連為一體,變成了一個奇異的形狀和影調。</p><p class="ql-block"> 四、抽象的形式。其實,他的攝影既不是簡單的寫實,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而是通過抽象,更注重照片畫面背后聯想暗指的東西,并"讓那些熟悉的自然界浸透了一種神性的沉思"(林路語)。如《元陽,作品1》和《元陽,作品4》,是兩幅表現霧中元陽梯田的作品。尤其是元陽梯田那彎曲而自然的輪廓和線條,被完全抽象成書法中蒼勁有力的筆法。本來是自然客觀的東西,卻好像被人用筆畫上去的。如《黃山,作品2》。表現的是黃山的山。所描繪的山幾乎沒有具體的細節,完全是由四種不同顏色的色塊和影調組成,前面是一面黑色的山,中景也是一面淺黑色的山,兩山之間有白色的霧縈繞和分割。中遠景是露著很少尖頂的淺灰色的山。遠景便是奶白色的云霧和漸灰的天空。山在畫面中,除了輪廓,似乎變成了平面的色塊,模糊的像個薄片似的,而不見山上的樹木、石塊、紋理等細部特征,像一幅潑墨寫就的中國水墨畫。這樣以來,物質的東西也變成了無實體的、無重量的,只像一個幻象一樣的存在。他徹底顛覆了相機傳統的客觀再現的最本質的屬性,從而讓他的攝影達到了一種主觀精神表現的更高的層面上。</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評價和取舍攝影作品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個性發展上或作品風格上與別人有所不同,哪怕有一丁點區別也就夠了,邁克爾·肯納都完美的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本文為鐵牛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否則將予以追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邁克爾·肯納攝影作品欣賞(照片選自網絡,另收集了一些在其它地方拍攝的代表性作品,僅供學習研究):</p> <p class="ql-block">《黃山,作品21》。圖片的左邊約三分之一處,聳立著一個巨大的石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頂上長著一棵像迎客松一般平頂的松樹,整體上看,</span>像是竹筍,更像是一個穿著長袍的仙人戴著一頂鴨舌帽,山后是兩塊從左中一直到右下角的、三角形的、漸變的灰色山坡。背景是由中部微亮的云霧,然后逐漸擴散、變暗的天幕。這是典型的"半邊"構圖,既明顯的突出了主題,又以擬人的方式表現了這位仙人清高、孤傲、偉岸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漓江,作品7》。圖中左邊三分之一處是一座像伸出一根拇指般的山,右邊是一座橫立在樹后的奶嘴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烏黑的。兩山中間是馬牙般的山,山和倒影都是淺灰的。兩山之間的天際和水面均是奶白色的云霧。上下是深灰色的天際和倒影。整個圖像由黑、白、灰三色巧妙地組成,恰到好處的是以白襯黑,以虛襯實,利用倒影使圖像上下對應的連為一體,變成了一個奇異的形狀和影調。</p> <p class="ql-block">這是邁克爾·肯納一幅經典的代表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拍攝于日本,表現的是冬天雪地里的一棵小樹。</span>它的意義就在于打破了傳統構圖的各種規范和習慣,讓<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體的位置擺放出人意料。它既不把小樹放在“黃金分割線”的任何一個點上,也不放在人們習慣的各種優選的位置上,而是放在了照片左邊、上下超三分之一、緊靠邊線的位置上,再加上樹下露出的一道短而細的地平線,既空靈凄美,又讓人耳目一新,觸動心靈。使畫面在簡潔中透著深刻的哲學意蘊,充分體現了一棵小樹在寒冬雪原上頑強抗爭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黃山,作品15》,拍的是幾棵樹。圖片底部四分之一處是一座長滿灌木叢的圓形山坡,在這面山坡上,大小、高矮不同的七棵松樹呈放射狀向上挺立,背景是奶白色的霧。由于樹干的粗細、樹冠的大小不同,大者顏色黑,小者顏色淺,整個色調由黑灰、灰、淺灰、灰白漸變,煙霧也是下濃上淡。他習慣于把樹置于照片中間云霧繚繞的地方,讓樹步入神奇、詭異、夢幻般的境界里,樹自然就有了仙風遺骨和靈異奇幻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元陽,作品1》和《元陽,作品4》,是兩幅表現霧中元陽梯田的作品。尤其是元陽梯田那彎曲而自然的輪廓和線條,被完全抽象成書法中蒼勁有力的筆法。本來是自然客觀的東西,卻好像被人用筆畫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黃山,作品2》。表現的是黃山的山。所描繪的山幾乎沒有具體的細節,完全是由四種不同顏色的色塊和影調組成,前面是一面黑色的山,中景也是一面淺黑色的山,兩山之間有白色的霧縈繞和分割。中遠景是露著很少尖頂的淺灰色的山。遠景便是奶白色的云霧和漸灰的天空。山在畫面中,除了輪廓,似乎變成了平面的色塊,模糊的像個薄片似的,而不見山上的樹木、石塊、紋理等細部特征,像一幅潑墨寫就的中國水墨畫。他徹底顛覆了相機傳統的客觀再現的最本質的屬性,從而讓他的攝影達到了一種主觀精神表現的更高的層面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潍坊市|
顺义区|
三明市|
紫金县|
荔浦县|
靖宇县|
南召县|
城固县|
连州市|
临朐县|
合江县|
邢台县|
博湖县|
信宜市|
瑞丽市|
永顺县|
大足县|
延川县|
景东|
阜新市|
万年县|
密云县|
称多县|
运城市|
呼伦贝尔市|
嫩江县|
鹰潭市|
玉山县|
陈巴尔虎旗|
腾冲县|
石首市|
寻乌县|
宝鸡市|
墨竹工卡县|
侯马市|
成安县|
保德县|
麻阳|
新和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