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從三亞出發,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翻山越嶺終于來到東方江邊白查村。</h3><h3><br /></h3><h3> 村子掩映在椰林中,后面是群山環繞。據了解,白查村目前還保留著81間黎族特有的船型茅草屋,船型屋是千百年來黎族文化的縮影和見證,被人們稱之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園",已經在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h3> <h3> 我這次就是聽說了黎族古老村落的故事專程到白查村拍攝的,這些即將消失的村落也許再過幾十年就不存在了,留下的記錄會成為這里的人們以及后人珍貴的回憶!</h3> <h3> 就如村寨遠處的俄賢嶺一樣,群山深處的白查、俄查黎族部落曾經是一片長久以來游離于世人視線之外的部落。而現在,當我走在白查村茅草屋的舊村莊里,已經是空蕩蕩,人去寨空,只看到幾個老人不愿離去,堅持留守在這里。</h3> <h3> 一位老阿媽臉上紋著特有的圖案,從村中緩緩走向自己的小屋,屋子里堆滿了撿來的廢報紙和塑料瓶,一位老阿公在門口用塑料繩編著什么…</h3> <h3> 看到老阿媽臉上的紋身,想起了曾經了解的關于海南黎族婦女紋臉的歷史。黎族婦女鯨身紋臉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在《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的土著居民(即黎族先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h3> <h3> 按照黎族說法,黎族婦女鯨身紋臉的原因出于對祖先的膜拜和信仰,黎族婦女不紋臉紋身,死后祖宗不認,而且也嫁不出去。(不過也有說是擔心黎族婦女婚后偷情所以紋臉讓其丑陋,因為黎族最早的風俗是女孩子到17-18歲成年之時,父母就會讓其獨自居住在村邊的小屋里,可以和喜歡的男性幽會,懷孕后再選其中一位結婚,早期的黎族部落奉行類似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h3> <h3> 后來民俗專家通過對黎族婦女黥身紋臉的圖形分析,發現黎族因支系不同、居住地域不同,黥身紋臉的圖形也有所區別,由此認為它是一種部族標記。</h3> <h3> 通過了解得知,白查村這里屬于美孚黎部落,所以紋臉圖案也是這個部落的標志。村里的老阿媽告訴我,她們黎族女孩從13~14歲就開始施行刺紋手術,鯨身紋臉非常痛苦,而且需要經歷數次才能完成,甚至有些女孩承受不了而因此死去。對于她們來說,紋身是一件很純潔的事,所以要選擇吉日,還有一些禁忌,一般選擇在秋季。解放后這個傳統就慢慢淡化、根絕了, 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青女子幾乎不再去紋身,手藝也已在失傳,只能在歷史中去回味了…<br></h3> <h3> 這次在白查村看到了三位老阿媽有著鯨身紋臉, 其中在老村莊的那位老阿媽對拍照很反感,而且臉上表情有點怪異。她站在低矮的船型屋門口看著遠方,我不知道老人心里想什么,但看著老人布滿特異紋身滄桑的臉,隱約感到被一股未知的神秘力量慢慢包圍…</h3> <h3> 白查村古村落的邊上是政府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船型屋”而為村民新建的村子,讓村民都搬遷到新的村子里。水泥墻面的房子,道路也鋪上了水泥。但是據村里的老人說這種茅草屋無人居住反而更容易破敗,因為海南的氣候比較潮濕,原來的村民在茅草屋里燒火做飯,能夠保持屋子的干燥。</h3> <h3> 目前白查古村落里的人都已經搬到旁邊新建的村子,我在村里看到一位老阿公用從山上采摘的一種特殊的藤,采用黎族傳統工藝編織著黎族部落里特有的用具,而一位老阿媽則用古老的織錦工藝在編織她衣服的布料(宋末元初時期的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在海南學習了當時黎族先進的織錦和棉紡織技術,后來回到松江老家加以改進后成為知名的紡織家)。她告訴我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織的。小孫子快樂地陪伴著2位老人,其樂融融~</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柯坪县|
得荣县|
潍坊市|
疏附县|
喜德县|
石林|
长汀县|
乐陵市|
兴业县|
安溪县|
文登市|
虞城县|
卢湾区|
临夏市|
丹寨县|
汝阳县|
都安|
和平县|
武平县|
阳西县|
岐山县|
阿克陶县|
盐池县|
灌云县|
凤山市|
佛坪县|
阿克|
安丘市|
应城市|
哈密市|
池州市|
万宁市|
黄平县|
麻栗坡县|
德清县|
巴中市|
台中市|
鸡东县|
烟台市|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