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6/10/09,布倫海姆宮~巨石陣~牛津,多云,下午陣雨轉晴。</h3> <h3><br></h3><h3> 英國第九天,繼續陽光明媚的旅程。</h3><h3><br></h3><h3><br></h3> <h3> 當初做行程時,之所以選擇在Witney Four Pillars Hotel酒店住兩晚,主要是考慮到它靠近伯福德(Burford)和科茨沃爾德(Cotswolds),同時又位于牛津郡的中心地帶,從科茨沃爾德過來順路,去牛津附近的景點也非常方便。</h3><h3> </h3><h3>今天的第一站——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的布倫海姆宮(Blenheim palace)。</h3> <h3>布倫海姆宮,也稱為丘吉爾莊園。被譽為英國最美麗的風景,距離牛津僅8英里,占地有2100英畝,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從設計之初到建造落成,至今已逾300年。</h3> <h3>丘吉爾莊園巨大的拱門之外,是一片開闊的碧綠草坪,草坡起伏著向兩邊延伸,中間一條寬闊整潔的甬道,通向前方的金色宮殿。</h3> <h3>布倫海姆宮是英國唯一的一座既非皇室所有,又非宗教建筑,卻能被稱為palace的建筑。建于1705年,是安妮女王為了表彰馬爾博羅一世公爵約翰·丘吉爾(英國著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祖先),1704年在巴伐利亞的布倫海姆擊敗法軍而賜予的,當時這里是數百公頃的皇家獵場。作為這個顯赫家族的世代居住地,也是溫斯頓·丘吉爾出生和晚年居住的地方。</h3><div><br></div> <h3>綿延的草坪,蔥蘢的樹木,靜靜的河流,充滿田園氣息。</h3> <h3>在進入宮殿前,沿著草坪中央的甬道,緩緩行走在和煦的秋陽里,偌大的莊園,沒有人潮洶涌,沒有喧囂嬉鬧,只有頭頂一方無限高遠的湛藍天空,和眼前這汪鑲嵌在綠翡中的碧藍湖水,遠處有點點鵝影,風靜止,水無波,心恍若片羽,悠悠蕩蕩,自由自在……</h3> <h3>充滿鄉村風情的小屋,曾是丘吉爾莊園牧羊人的住所,門口有半圓形的柵欄。</h3> <h3>天高云低,幸福的羊兒吃得歡,悠閑的狗兒在遛彎。</h3> <h3>繞著整個莊園就算走馬觀花逛一圈,也得一個小時,走過橫跨在湖面上的石橋,遠處矗立著紀念馬爾博羅一世公爵的紀念碑。<br></h3> <h3>通往布倫海姆宮的甬道旁設有可以休憩的座椅,游客是不被允許從大門口入宮的,游客通道在另外一邊。<br></h3> <h3>布倫海姆宮是整個莊園的主建筑,由典型的英國宮殿建筑群組成。內庭廣場平坦開闊,遠處林木森森,瓦藍的天空下層層疊疊的云朵浮在半空,和金色的殿宇組成了一幅風云磅礴、恢弘大氣的畫卷。</h3> <h3>宮殿門口柱廊天花上的眼睛最初是1928年畫的,三只棕色的眼睛代表馬爾博羅公爵九世,三只藍色的眼睛代表他的第二任妻子,美國出生的美女格蕾蒂斯。</h3> <h3>宏偉的大廳中是詹姆斯·桑希爾于1716年繪制的天花板:按照戰爭的順序展開,展現了馬爾博羅一世的輝煌戰績。</h3> <h3>現任馬爾博羅十二世公爵是個藝術愛好者,常常會在布倫海姆宮中舉辦各式展覽,適逢當今國際藝術領域中享有盛譽的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的個人藝術展:“Third Paradise”被彩色的破布纏繞著,巨大的外形代表數學上無窮大的符號。</h3><div><br></div> <h3>布倫海姆宮內裝飾得富麗堂皇,保存著大量油畫、雕塑、掛毯和許多精美家具。</h3> <h3>風流俊美、貌合神離的馬爾博羅公爵九世夫婦。</h3> <h3>餐廳大理石門上面飾有公爵作為羅馬帝國王子時的有兩個頭的鷹章</h3> <h3>長長的圖書館最初被設計為畫廊,這個55米長的房間顯示了一些宮殿內最好的裝飾。室內放有女王安妮、國王威廉姆爾伯勒馬德羅二世和第一任公爵馬德羅的全身雕像。</h3> <h3>歷代公爵的照片,目前第12世公爵夫婦(上圖前排最左邊的相片)仍居住在宮內。</h3> <h3>布倫海姆宮里有不少中國元素。</h3> <h3><br></h3><h3>溫斯頓.丘吉爾,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兩度任英國首相,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同時也是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1953年憑借《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h3> <h3>年輕的丘吉爾眉清目秀,頗有幾分當年吳彥祖的青澀。</h3> <h3>1908年夏天,溫斯頓.丘吉爾邀請貴族小姐克萊門蒂娜到布倫海姆宮作客,在花園中避雨時向她求婚,當年9月結婚,他們一起生活了56年。左側四張小圖,分別是丘吉爾父母和丘吉爾夫婦(話說丘媽真是美女啊!)。</h3> <h3><br></h3><h3>布萊尼姆宮美如電影場景,這座宮殿曾出現在多達26部電影之中,包括邦德電影的最新篇《007:幽靈黨》、《灰姑娘》以及《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等等。</h3> <h3>布倫海姆宮主體建筑由兩層主樓和兩翼的庭院組成。外觀混合了科林斯式的柱廊、巴洛克式的塔樓、高高隆起的三角壁,形成錯落有致的正立面線條。</h3> <h3>坐在布倫海姆宮的后花園里享用午餐,食物味道一般,倒是法式花園里的怡人風景,是真正的秀色可餐。</h3> <h3>湖邊遛狗的老夫妻,加上款款行來的紅衣美女,不經意進入鏡頭的畫面,和諧自然,渾樸天成。</h3> <h3>行進在去往巨石陣的路上,遠方的地平線上,巨大的石陣遙遙在望。</h3> <h3>關于英倫三島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巨石陣(Stonehenge),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建造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由一些巍峨巨石呈環形屹立在綠色的曠野間,是世界文化遺產。</h3> <h3>石陣占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巖組成,每塊約重50噸。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h3> <h3><br></h3><h3>巨石陣的藍砂巖小的有5噸,大的重達50噸,來自400公里外的南威爾士普利賽力山脈。沒人知道幾千年前,是誰因為什么原因建造了石陣,當年這些石頭的運輸和搭建難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千百年來古老的傳說加上種種猜想,令巨石陣神鬼莫測。</h3> <h3>風云翻涌的索爾茲伯里平原。</h3> <h3>離開巨石陣,天邊的云層越來越厚,廣闊的原野上半明半暗,遠處烏云壓頂,明顯下著的雨,近處仍是明晃晃的陽光,一道彩虹隱隱出現。</h3> <h3>隨著道路的延伸,彩虹越來越亮。漸漸地,第二道彩虹出現,在天邊交相輝映,引得車上的我們雀躍不已。</h3> <h3>烏云籠罩,雨點終于落了下來,車前的彩虹在空中劃出一個巨大的半圓,七色橋梁橫跨空中,徹底點燃了我們的興奮點,可惜高速公路上不能隨意停車,只能湊在窗前,拍幾張過癮。</h3> <h3><br></h3><h3>一路追云逐雨,車進牛津,太陽又露出了笑臉,黃昏的夕陽給古老的牛津城染上了一層金色的余輝。出來玩真是一件拼人品的事,到英國快十天了,在這個多雨的國度,我們居然是天天陽光普照。車上偶爾碰見小雨,老天還給了我們雙彩虹的補償。而后的行程也是如此,創下了連晴十五天一傘不濕的“奇跡”。<br></h3><h3><br></h3> <h3>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傳說是古代牛群涉水而過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h3> <h3>牛津城的主干道——高街,圖右是牛津大學實力最雄厚的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法律、歷史和英語專業出類拔萃。</h3> <h3>牛津大學有記錄的授課歷史可追溯到1096年,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h3> <h3>莫頓學院(Merton College, Oxford)位于牛津市莫頓街,是牛津大學最古老的學院之一,建立于1264年,以悠久的歷史、出色的學術著稱。</h3> <h3>莫頓學院的操場。</h3> <h3>英國著名作家、詩人、語言學家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945年至1959年間曾在默頓學院任英國語言與文學教授,就是在這樣美麗的校園里,創作出奇幻名作《霍比特人》、《魔戒》</h3> <h3>火燒云映紅了半邊天際,綠黃間雜的草坪,罕有人跡,黃昏的牛津校園,安靜和絢爛的奇妙組合。</h3> <h3><br></h3><h3>和莫頓學院比鄰的基督教堂學院,是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也是主教座堂的學院。基督教堂學院成立于1546年。與姊妹學院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一樣,它傳統上被認為是所在大學最貴族化的學院。<br></h3> <h3><br></h3><h3>位于圣阿爾代(St Aldates)街的教堂入口,臨街高高聳立的尖塔叫做湯姆塔(Tom Tower),建于1681年,塔中有一口被稱為“大湯姆(Great Tom)”的重達7噸的大鐘。</h3> <h3>牛津產生了至少來自8個國家的12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19個國家的53位總統和首相,包括25位英國首相(其中13位來自基督堂學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h3> <h3>莫頓街的最東端,是莊嚴的牛津大學考試院(Examination School),牛津大學近似固執的校風保留下來了許多古老的儀式,比如每年的期末考試,學生必須西裝革履,外面套上Gown,胸前別著康乃馨,統一前往考試院進行神圣的考試。高大的拱形門洞上雕刻著細致的圖案,師生相對而坐的畫面栩栩如生。</h3> <h3>皇后學院坐落于牛津市中心的高街上 (High Street),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學院始建于1341年,名稱來源于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王后海諾特的菲莉帕(Philippa of Hainault),以其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聞名,飾演憨豆先生的羅溫·艾金森就是畢業于此。</h3> <h3>牛津市區最繁忙的十字路口,左邊位于谷市街和皇后街口的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是牛津圣馬丁教堂目前僅存的遺跡,牛津城里最古老的鐘樓。Carfax的英文原意就是“四條或者四條以上道路的交叉口。<br></h3> <h3>圣奧黛特街,和高街一樣是牛津主要的商業街。</h3> <h3>離開牛津的時候,半月如玦。</h3> <h3><br></h3><h3><br></h3><h3>2016/10/10,比斯特購物村~倫敦 ,晴。</h3> <h3>大清早退了房,直奔比斯特購物村(Bicester Village)。一路行來看山看水,賞心悅目之余,女人們自然是少不得要“買買買”,比斯特購物村位于牛津郡的比斯特鎮,距離我們的酒店只有十幾公里,是英國人氣最火的Outlet 。(該張圖片來自網絡)</h3> <h3>比斯特購物村匯集了超過130家英國本地和國際品牌的精品專賣店。以折扣形式吸引人群,而且打折的對象都是世界頂級大牌,比如Prada、Gucci、Dior等上百個世界名牌。</h3> <h3>撇開耳熟能詳的大牌外,這個英國本土品牌獵人雨靴(Hunter Boots)最得我心。Hunter Boots是由美國人Henry Lee Norris于1856年在英國蘇格蘭創立,其最經典的雨靴款式是沿襲自威靈頓公爵所創的靴型,因此HUNTER Boots又稱為威靈頓靴(Wellington Boots),簡稱Welly Boots或Wellies。HUNTER曾供應給英軍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軍隊用靴,耐用度一流,并在1977年、1986年皆獲得英國皇室授勛加冕,奠定了HUNTER英國傳奇老牌地位。</h3> <h3>由于眾多粉絲的擁躉,Hunter已成功取代了傳統而呆板的雨靴,是各界名流凹造型的最In單品,也成為一種潮流象征,被賦予了時尚精神。作為雨靴界的“勞斯萊斯”,Hunter Boots已經和Mulberry郵差包一樣成為英國風尚的代表品牌。考慮到超重的行李,只得對分量頗重的雨靴忍痛割愛,入貨幾件美觀實用的防雨衣。</h3> <h3>滿載而歸的一天,??駛向引頸盼望的下一個目的地,倫敦,我們來了!</h3> <h3>(上圖來自于網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待續……</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英德市|
原阳县|
永修县|
潞城市|
兖州市|
南陵县|
腾冲县|
洞口县|
清镇市|
新郑市|
古蔺县|
合水县|
昌邑市|
南丹县|
浪卡子县|
内丘县|
凤阳县|
平阴县|
县级市|
屏山县|
海原县|
门头沟区|
寿阳县|
辽源市|
德安县|
台东县|
清原|
柞水县|
出国|
手机|
灵武市|
兴海县|
镇原县|
东明县|
郎溪县|
保德县|
洛南县|
县级市|
疏勒县|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