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四五月間,我斷斷續續地寫下了自己的一些童年故事,盡管是一些雞毛蒜皮的芝麻小事,也沒有什么驚險離奇的故事情節,但多少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和風土人情,也多少記錄了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一些喜怒哀樂。<br>這些用記憶串起來的故事,在我的心中是永遠難以忘記。</h3> <h3>(一)小鎮風情</h3> <p class="ql-block">地處贛西永新的浬田老街是一條臨水背山,長不過三里,寬僅有丈余的小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著河灣一路延伸的路面,由大小相似、排列有序的鵝卵石鋪成。這條街,一直是老街人的自豪和驕傲。上百年來,盡管它深藏在鮮為人知的小鎮中,但在人們的精心打造和熱心呵護下,成為方圓數十里的土產雜品和商貿集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老人們講,清初年間,這里只有幾間打漁人的茅屋。幾條小船長年守著這水美魚肥的河灣,每天頂著星星出船下網,清晨披著霞光歸來,收獲著滿倉活蹦亂跳的魚兒,這種平靜安逸的日子延續著一年又一年,直到由下游逆水而上的貨船不斷在這里停泊,上游那滿載山貨的木筏經常在這里靠岸,狹小的碼頭變寬了,碼頭的個數也變多了。這些漁夫才發現,這個河灣將不再平靜了。沿著那連接上下游通往鄰近幾個縣的江邊小路,接踵而來的藥材商、山貨客、鹽販子、綢布商、車老板,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物在此匯聚,建碼頭、筑護岸、修石橋、鋪街道、蓋房屋,開店鋪,歷經多年,逐漸形成了這條街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兩邊,是數百家各種各樣的店鋪,有珠寶店、綢布店、裁縫店、百貨店、藥店等等,成為蓮花、茶陵、攸縣以及寧岡、安福等周圍幾縣商貿經營的集散地之一,而店鋪老板則來自更遠,開藥店的大部分是樟樹人,開綢布店的大多數杭州人,開珠寶店的都是長沙、武漢人,而裁縫店、百貨店以及日用雜貨飲食豆腐店的基本上是本地和周邊縣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上店面的建筑風格和裝修格調至今還保有一些特色,店面大都是木架結構,一般以二層樓為主,樓下前店后廚中廂房,樓上住人兼做倉庫;也有少數幾家富商老板建起了三四層的高樓,店門外點金漆釉,梁柱上描龍繪彩,斗大的金字招牌高高掛起,顯得端正大氣和富麗堂皇。小一點的店鋪一樓臨街門廳是十多塊寬 一尺高丈二左右的木鋪板當墻,一個五尺長的柜臺,每天早上開門要先卸下鋪板再打掃干凈門前才開始營業;二樓是住房,臨街門樓外面是一個三尺左右寬的陽臺裝有木雕葫蘆欄桿,里面是菱形、方形、圓形、花瓣形等等各種各樣窗格做成的隔板,上面裝飾花鳥人物,在陽臺下的門樓上方懸掛風格各異的木刻店名招牌,顯得古樸簡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臨江一邊的店鋪都是建筑在護岸墻的基礎上,護岸墻全部由塊石筑成,高約一丈余,各家店鋪在后門搭有涼臺,高高的懸掛在江面上。每到夏天的晚上,河中洗澡的孩子們在大人們的守護下相互潑水嘻鬧,涼臺上坐著納涼的人們在喝著清茶搖著蒲扇,與鄰居們隔空聊天,江面上倒影著點點燈光,伴著浪花在月光下閃爍,夜幕下的河灣顯得那么悠閑,那么迷人,猶如世外桃源,人間仙境。而一到冬天,一團團乳白色的水汽隨著晨風從江面上升起,給老街披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若隱若現宛如仙境,就像一幅濃墨淡彩的山水畫卷。晨霧中,碼頭上女人們那此起彼伏的卟卟啪啪搗衣聲、男人們裝船卸貨那低沉渾厚的號子聲以及混雜在淘米洗菜、擔水挑貨中的男女叫罵嘻笑聲,這一切都伴隨著裊裊升起的炊煙在空中回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的老街,仿佛又像一幅充滿溫情充滿生機的民俗風情畫,令多少老街人留戀難忘。</p> <h3>(二)寂寞風景</h3> <h3><br>早些年,隨著穿鎮而過的新街公路和禾水河上攔河大壩的建成,使老街的陸路廢了,水路斷了,商鋪逐漸遷走了。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這條繁華的老街看不到以往叫賣叫買的熱鬧,連排的店鋪也不見了昔日迎進送出的人流。這時的老街,盡顯歲月的蒼桑和無奈。<br><br>聽我爺爺說,修新街、建大壩是老街衰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解放后政府對工商業者實行了公私合營,老街的所有私有企業、店鋪都并到當地國營商業和集體企業中。新的公司和商店都在新街上,老街成了一條單純的居民街。<br><br>我爺爺在解放前開了間洋襪店,買了幾臺織襪機,成了前店后廠自產自銷的小手工業經營戶,公私合營時公家嫌資產少不要他,只能進鎮上的集體企業做事。為了彌補家用,我奶奶也常常在門前擺個小攤,販賣一些香煙、水果和零星雜貨,每天賺上幾毛錢。我記得香煙是拆開按支賣,西瓜是切開按塊賣。經濟牌香煙九分錢一包,拆開賣是一分錢一支。那時的人們手里沒有幾個錢,常常見到一些男人,半天才摸出一枚五分硬幣,買一根煙還要找回四分錢。<br><br>老街的男人們每天都要早出晚歸掙錢養家,大白天留下的都是女人和孩子,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女人街。雖然女人們沒有工作,但她們紡線織布、縫衣做鞋,操持家務等都有一套,照樣撐起了家庭半邊天。<br><br>每到午后的空閑時,冷清清的街上便有不少女人陸續出現,她們中有年輕的少婦,但大多數是人到中年身體有些發福的婦人。她們在自己的店鋪廊前放著一條小凳,擺上一架紡車,或拿來針線籃子,互相招呼一聲,便有的紡棉線,有的扎鞋底,有的做鞋墊,有的縫補衣裳,各自忙開了。<br><br>紡棉紗的棉花主要產自本地,離老街下游兩三里遠的九西洲上,面積有好幾百畝,年年都是春植棉花冬種蠶豆。用洲上產的棉花織出的“家機布”,格外耐磨經穿,是老街周邊百姓做衣服首選的布料。<br><br>做鞋扎鞋底是這些老板娘的傳統手藝。她們做布鞋的原料都用廢舊棉布做鞋底,用青、藍或黑色卡其布做面,再自己搓苧麻線扎鞋底。老街女人做的布鞋樣式很多,有棉鞋、單鞋、繡花鞋等等,鄉土氣味濃厚。她們中手兒巧的最快一天可以扎一雙鞋底,密密麻麻的針腳,透露出她們的勤勞和辛苦。<br><br>扎襪里底(鞋墊)基本是老街少婦客娘們的專利。老街女人做的鞋墊,做工考究,圖案多變,用白布或各種色布為面,然后用色線細針密縫,顯示出各人的才智與本領來。為了掙錢補貼家用,老街女人做的這些繡花鞋墊,大部分是擺在小攤上賣的,每雙價格在三至五角之間。<br><br>女人們的手面功夫不同凡響,一雙巧手在看似在閑聊中忙不停歇,但又顯得十分輕松靈活;而嘴上的功能也非常了得,這家家門前的女人就像各自在演戲,她們聊東街的媳婦西街的小兒,說扒灰的家公偷腥的寡婦,家長里短,油鹽柴米,嘰嘰喳喳的話語聲,嘻嘻哈哈的笑罵聲,從街頭響到街尾,街坊鄰里的故事在她們的嘴里永遠沒完沒了。<br><br>遠遠地從街頭望去,這一溜清一色而且并不大年輕的女人們猶如一條彎彎的長龍擺頭顯尾,吸引著不少路人的目光,為這條略顯冷落又覺寂寞的老街帶來了一道清新獨特的風景。<br><br>這道風景,在我童年的心里一直留下深深的印象。<br></h3> <h3>(三)禾水悠悠</h3> <h3><br>禾水河是永新的母親河,也是傍水而居老街人的生命之河。<br><br>禾水源于武功山南麓的蓮花縣,一路聚水匯流,穿山過坳,由西向東,蜿蜒而下。到浬田時,已是一條寬有數十至上百米的“大江”。豐水時節,江水奔流,浪花簇涌,小有氣勢。有人曾作詩贊嘆:禾水河,浪連波,風里雨里都走過,奔流不息無數年,滋潤永新好生活。<br><br>這條悠悠蕩蕩的禾水河,從小就在我的記憶中。上百年來,它默默地見證著老街的興旺與衰落,陪伴著一代代老街人的繁衍生息。就連街邊那幾個伸展到河中的小碼頭也有過曾經的自豪,人們每天洗衣漿被、淘米洗菜、挑水運貨都離不開它,碼頭上的每個被踩踏得油亮凹陷的青石臺階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br><br>小時候,我最喜歡在河邊玩耍。那時河水十分清澈,河邊的淺灘沙軟水清,河灣的水底水草豐茂。河對岸是一片種植花生、芝麻和西瓜等旱作物的河灘洲地,這也是一些孩子們趁晚上洗澡時經常光顧的地方,弄得對岸的村民十分惱火。還好那時地是生產隊的,搞的是集體經營,后來每當瓜果快要成熟時,隊里便在岸邊搭起個棚子派人守夜看護起來,這才斷了這些人的路。打水仗是老街孩子們的傳統項目。每到夏天,大家便呼兄喚弟地下河玩水了,有的還抱團結伙挑起紛爭打起了水仗,弄得雙方互相撥水,河中水花飛濺,這樣鬧個半天,直到精疲力盡,卻誰也不肯認輸。<br><br>俗話說,易漲易落山溪水,禾水河就屬于這類性質的河。每年端午前后,平日里溫順的河水便開始變得不安,幾場大雨下來,洪水便涌上街頭,成了一片汪洋。當街上水深過腰時,大人們便提心吊膽,生怕洪水沖垮這些木結構房屋而危及家人;小孩們則一臉驚奇不知愁,坐在樓臺前看著一街洪水,嘴里唱著洪湖水,浪打浪......。當洪水開始退去,水不過滕蓋時,各家的孩子們便不顧大人們的禁止和警告,紛紛下樓到街上玩水嘻鬧,到碼頭高岸上看大水。在激流渾濁的洪水中,可以看到不時漂過的一些大樹、條木、房梁、農家俱和已淹死的雞鴨豬牛,沿河也聚集著幾個膽大水性好,要財不要命的人,他們赤著上身肩挎一大圈麻繩,繩頭吊著一個三爪鐵鉤,只要河中沖來了木頭或家俱之類的東西,便瞄準目標連爪帶繩一甩就中,然后慢慢拖到岸邊撈上來,有不少人一天就撈到幾十根木頭,發了筆小小的大水財。<br><br>臨街的河灣還是一個藏寶之地,曾經給不少居民帶來過小幸運。當年有位媽媽見兒子在河里玩水不愿上岸,便在河邊抓起把砂子想嚇嚇他,忽然發現這隨意一抓竟抓到一根金釵,喜得她半天不敢相信,接著附近的人也在河邊翻尋,果然也找到了一些被沙子磨得發亮的銅毫子、銅錢仔。這消息頓時傳遍了老街,使不少老街坊們想起當年“走日本”時留下的一些傳說。為了躲過日本鬼子的燒殺掠奪,許多店家顧命要緊,攜老帶幼怱怱忙忙棄家而逃,而大量的錢財只能埋藏起來,在漫長的逃亡路上,有不少人家慘遭不測一去無回,加上一些店鋪被搶劫一空甚至被放火燒毀,許多埋下的東西也成了一個迷。這次河邊突然發現的“金銀財寶”,很有可能是被洪水沖出來的,這事不僅勾起了人們痛苦的回憶,也引起了不少人淘金的興趣。于是人們紛紛涌向河邊,有時差不多把這兩里來長的河灣都擠滿了,成了老街河畔的一道獨特風景。<br><br>在那段日子里,有人淘到金戒指,有人淘到半截金項鏈,至于銅毫子、銅錢仔和一些破損的小件銀銅器等能賣錢的東西則被更多人收獲。人們在河邊沙子中淘過后又轉向河中的沙底下淘,我們這些沒有學上的小孩兒則成了淘金隊伍的主角,每天在水中淘上小半天,都有幾角或塊把錢的收入,而這些錢往往讓我們激動得數來數去好幾天。<br><br>那時候,河里的魚還特別多,只要隨便丟點飯粒下去,就會引來成群結隊的魚兒爭搶。每天早晚街坊們用竹籃提著碗筷到碼頭上清洗的時候,河里的魚兒便蜂涌而上,爭先恐后地搶奪著洗落的飯粒和剩菜渣。尤其是當有人在碼頭上剖雞宰鴨拔毛清洗時,那棄之河中的雞肺盲腸和氣管食袋等雜物,便成了魚兒爭搶的美食。每當見到此情景,女人們便悄悄的拿起撈箕或竹籃飛快地住水里一撈,便可捕到幾條活蹦亂跳鱗光閃閃的小魚。更有一些捕魚者,早在一邊拉開了魚網,只見手一甩網一撒,水中貪吃爭食的大小魚兒基本都落了網,待收網后發現這一網少說也有兩三斤,那時的小河魚雖說不值錢,但每斤起碼也能賣幾角錢。<br>這種魚肥水美的生態環境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被人們慢慢地改變了。首先是街上有人弄來了炸藥炸魚,他們一個魚炮丟下河,水面白花花的一片,剛開始每一炮能炸個上百斤,后來炮放多了魚就少了,接著又有人用魚藤精毒魚,在急水灘上一倒,整個一條河的魚全被毒死光。再后來改革開放,有了采砂船,機器日夜不停地把這條河灣挖個遍,使得這一河灣千孔百瘡,河水不再奔涌,魚兒不再游戲,直到今天還感覺到這段河灣寂寞得缺了生機,河水緩慢得少了活力......<br><br>哦,這也許是滄海桑田變遷中的一個瞬間。只是我從心里頭不愿我的生命之河從此黯然失色,留在記憶深處的,依然是那條悠悠蕩蕩的禾水河......<br><br><br></h3> <h3>(四)童趣盎然</h3> <h3><br>我的童年就是在禾水河邊的這個小鎮上度過的。那時候,盡管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比較低,但傳統而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游戲活動,仍然帶給了許多人兒時的歡樂和回憶。<br><br>記得當年的鎮上只有一座小學和初中,一些學齡前的孩子每天只好三三倆倆地聚在街邊空地上玩耍,幾位空閑無事的爺爺奶奶和大媽也常常在一旁照看著,她們會時不時地教我們唱童謠、猜謎語、玩游戲,這些童謠、謎語和游戲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浸染,卻有不少還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里。<br><br>那時在孩子中流行的童謠,充滿著鄉土情趣,就拿《蒲哩冬瓜》這首童謠來說,是十幾來個小孩圍圈圈玩丟花或藏小手巾游戲時,一位大媽教會我們的:<br>大媽:哎嗨,<br>小孩:哪銀(人)?<br>大媽:過路銀(人)。<br>小孩:來做呱(什么)?<br>大媽:來格看呀蒲哩冬瓜,<br>小孩:蒲哩冬瓜還恁(沒有)打花。<br>接下來繼續一問一答,顯得童趣盎然一一<br>“哎嗨,<br>哪銀?<br>過路銀。<br>來做呱?<br>來格看呀蒲哩冬瓜,<br>蒲哩冬瓜還見拳頭股大。<br>哎嗨,<br>哪銀?<br>過路銀。<br>來做呱?<br>來格看呀蒲哩冬瓜,<br>蒲哩冬瓜還見缽仔大。<br>哎嗨,<br>哪銀?<br>過路銀。<br>來做呱?<br>來格看呀蒲哩冬瓜,<br>蒲哩冬瓜熟俚。<br>哇哈!搶啰!”<br>隨著一聲?“搶啰”,眼尖手長腳快的很容易搶到小伙伴背后的花或小手巾,也有爭先恐后地抱作一團,陷入一片興奮的叫聲中……<br><br>在我的印象中,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早年開藥店的老奶奶,她教童謠時那無拘無束信口而來的神態,讓人易記易懂又朗朗上口:<br>“月光哥哥,借個篩籮,<br>打個米果,送給姥婆。<br>姥婆開親,開到樟陂,<br>樟陂車水,車到老居。<br>老居請客,請到陶客,<br>陶客夾肉,夾到肥肉,<br>肥肉溜溜滑,狗仔臺下揹(扯)。<br>肥肉恁(沒)熟,鍋里煮過,<br>煮一煮,煮做水,<br>煨一煨,煨做灰,<br>曬一曬,叼俚(鳥兒)揹得冇半塊。”<br>這些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流傳下來的童謠,雖然說不上有多少文采,但卻是我們永新民間生活的一個真實反映。<br><br>還有《捉蛤螞》這首童謠,曾經是孩子們游戲玩耍時經常念在嘴上的一首:<br>“捉蛤螞,打銅鼓,吹嗩吶,賣屁股,<br>要你文就文,要你武就武。<br>拿刀來,割開肚,割出油來煎豆腐;<br>今曼(天)豆腐好吃,明曼(天)豆腐孬吃,<br>嘰里呱啦撿棉花,撿到大姐門前過,<br>大姐哇(說)我偷了雞冠花。<br>尋得娘來丟了爹,爹在樹上摘木瓜,<br>娘在河里洗韭菜,洗一皮,撈一皮,<br>撈得魚仔蝦俚出眼淚;<br>上干塘,下干陂,干出鰱鯉草魚七八斤;<br>娘吃腦,爹吃尾,留出中間謝大姐;<br>大姐夾一夾,夾到魚個逼,<br>二姐翹一翹,翹到魚個腦。<br>妹俚嫌少俚,筷子耐磕俚,<br>磕一磕,磕爛個爛蒸缽。”<br>這貌似不雅又匯聚著鄉間俚語的童謠,是鎮上的人們口口相傳下來的,記得那位奶奶說是她的奶奶教給她,流傳至今不知有多少年了。<br><br>有時候沒事的大爺和大姐姐們也參與到孩子們的隊伍中,教會了我們玩口頭文字的接龍游戲:<br>”哩哩啰啰賣龍,<br>哪龍?烏龍;哪烏?墨烏;<br>哪墨?香墨;哪香?檀香;<br>哪檀?酒壇;哪酒?冬酒;<br>哪冬?隆冬;哪隆?火籠;<br>哪火?煻火;哪煻?米糖;<br>哪米?糯米;哪糯?篩籮;<br>哪篩?干曬;哪干?油缸;<br>哪油?水牛;哪水?大水;<br>哪大?我大,我大,我最大。”<br>如有誰接不上,坐在一旁的大姐是要替大爺拿小竹片打一下手心的,那時候我的小手掌可挨了不少打,但也長了不少記性。<br><br>在我童年的小鎮上,算命的龍先生(瞎子)最會編謎語?。那時鎮上人家還沒有電視機,平時的晚上大人們都坐在自家門口談天說地打野哇,孩子們則坐不住東藏西躲捉迷藏,但只要那龍先生一出現,就會立刻聚合著街上許多小孩,紛紛喊著他出謎語。他出的謎語大多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物品,或者是一些其它常見的東西。比如,木鋸的迷面是:一條銀白蛇,九十九個牙,日里走人家,晚上掛上壁;水車的謎面是:長長一條街,沿路掛招牌,下雨沒水喝,天旱水浸街;家里的打水竹筒是:喜鵲尾巴長,日里洗澡,夜晚乘涼;挾柴伙的火鉗是:兩弟兄一樣高,天天早晨撿柴燒;煮飯的鐵連鋡是:四個奶俚仔,抬個鼓仔俚,大路不去走,專走火爐里。<br><br>還有一些生活中離不開的食物、動物和用具,他也妙語連連形容貼切:<br>鉤連鉤,掛牽掛,兩把斧頭共個把(豆芽);<br>生吃得,熟吃得,放到砧上切不得(水);<br>石板上種籽,木面上開花,剛剛團圓,又要分家(作豆腐);<br>雷公吼吼雨沙沙,落還落復落腳下(礱米);<br>園里一園菜,兜兜一樣大(瓦);<br>朝地一個坳,仰天一條槽,槽里一個眼,眼里一根毛(織布梭);<br>兩弟兄一樣高,有肋骨肚腸冇(樓梯);<br>棗子長棗子大,放滿一房裝不下(油燈火);<br>一丘田,四個角,中間一個紅腦殼(炭盆);肚皮連肚皮,木心在肚里(磨);<br>一朵紅花頭上開,身穿衣衫不用裁,雖然不是英雄漢,能叫千門萬戶開(公雞);<br>頭戴紅帽子,身穿綠袍子,行路唱曲子,坐下撈胡子(蒼蠅)。<br><br>其實那時的我腦子特別笨,去猜謎語完全是湊熱鬧,因為不管猜中沒猜中,龍先生都會把準備好的一把豆子糖每人發給一粒。別看這價格低廉黃豆子大小并染著五顏六色的豆子糖,它的激勵作用卻不小,每次都吸引著我們拼著小命絞盡腦汁地去猜謎語。<br><br>就這樣,在爺爺奶奶們春風雨露般的關懷下,我們無憂無愁快樂地成長,轉眼就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終于背上書包一路蹦蹦跳跳地進入了鎮上的小學。<br><br>學校每天下午的課外活動,是放學前最開心最放松的時候,也是同學們特別盼望的時刻。各班的老師都要組織大家學跳舞學唱歌,或講故事做游戲。在教室里,在操場上,處處可看到或聽到同學們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歌聲、笑聲和加油聲。?<br><br>在課外活動中,我們低年級的男生常玩的游戲是老鷹捉小雞,由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余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后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動作。母雞要攔住老鷹極力保護身后的小雞。老鷹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后左躲右閃,稍不留神就會抓住,整個游戲驚險連連,好不刺激。<br><br>比較激烈的游戲是碰拐?。即兩個男孩之間的一種對抗性游戲。游戲時,雙方單腳落地蹦行,另一只腿折攀起來,用膝蓋向對方進攻。進攻方法多種多樣,可磕、壓、頂、砸等。游戲規則為誰被對方磕倒或雙腳著地即輸。<br><br>還有打陀螺、滾鐵圈、彈波璃珠丶踢鍵子等,也是我們經常玩的項目。<br><br>而女孩子則常常是把跳房子、跳皮筋、跳繩等游戲作為她們的選項。<br><br>跳房子?,就是在平地上畫幾個聯起的方格圖形,參加人用一碎瓦片,稱為瓦子。拋瓦子于第一格,單腳跳動,蹴瓦子向前,一格一格跳過,行進中瓦子壓界線,或腳踏界線,或雙腳著地,或跳至一格腳動二次,都算犯規出局等待下一輪重跳。按規則跳完一個來回,即算跳完一格,再拋瓦子于第二格,由第二格蹴瓦向前。跳完全部格子,取得資格,背對房格,將瓦子由頭頂向后拋出叫背瓦,瓦子落在哪一格,哪一格即為勝者的房子,勝者在這一格畫上記號,名為蓋房子,此后勝者再跳至自己房子的一格時,可以落腳休息,而別人必須蹴瓦跳過這一處房子,若瓦子落在別人的房子里,或壓了別人房子的界線都算犯規。背瓦時出界或壓杠,也算犯規,當次所跳格子無效。最后以蓋房子的多少排名次。<br><br>跳皮筋?則是由兩人分執皮筋兩端,牽直固定,參加者即可在皮筋上來回踏跳,技術好的雙腳可跳出許多花樣。<br><br>還有跳繩?、翻繩、拾石子、抬轎等許多游戲。在這方面,女孩們的天賦和優勢則充分地表現出來了。她們腳步敏捷,身子輕盈,心靈手巧,跳繩翻繩和拾石子的花樣很多,讓人除了羨慕還是羨慕。<br>……<br><br>童年的時光像春風里飛舞的彩蝶,童年的記憶像陽光下綻放的花朵,童年那多彩的生活,童年那美麗的歲月,將注定牽伴著我們的一生。愿我們能常懷一顆兒時的心,因快樂而歡笑,因簡單而自豪,因純真而無憂,因興奮而奔跑,把那份久遠的笑聲,那些無忌的言語,那種天真的爛漫永遠珍藏在心底!<br></h3> <h3>(五)左鄰右舍</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經的老街,雖不能稱為商賈云集,但也是一個熱鬧之地;街上的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經過幾十上百年幾代人的磨合,后代的老街人更顯得吃苦耐勞,與鄰為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我家的鄰居中有開藥店行醫的,有殺豬的肖家兄弟,有做豆腐的胡家老板,還有照像的劉家、剃頭的吳家以及打鐵的疤子,做面的鰲頭....,直到今天我還依然記得那幾間老字號的店鋪,如賣南北雜貨和綢布的仁貨祥、利記,買藥兼看病的太生堂、回春堂等。還有些大店鋪在剛修新街時就搬走了,解放后劃階級時的資本家大都在新街上。這些小資本家公私合營后雖然也成了國家職工,但在政治上卻屢屢遭受磨難,每次運動都要受批挨斗。新街還有幾個討了兩個老婆的資本家,推行新婚姻法時政府要她們離婚都不肯,誰也不愿意走,就這樣鎮里只好睜只眼閉只眼,繼續讓這些資本家和大小老婆們生活在一起,結果生了一堆兒女,一直到老她們相處也很和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先生在浬田是一位名中醫,平時找他看病的很多。他人矮矮胖胖的常穿著一件藍布長衫,住在我家斜對面,他老婆姓蘇,鑲著兩顆大金牙,咀里整天含著個翡翠短煙斗,是個老煙槍,不過她性格豪爽,出手也大方,在那個物質奇缺的年代,她經常在我面前變出幾顆水果糖,開玩笑地許諾親她一口就獎一顆糖,我嫌她嘴上煙味大,寧愿不吃糖也不去親,但每次她還是揪著我的小耳朵給了糖。她家子女不在身邊,平常一些病人為感謝周先生的妙手回春送來的雞鴨魚肉,鄰居們也時常能沾上點光。周先生育有一男二女,日子過得很富足。文革開始后,他在吉安造紙廠工作的兒子,成了市里造反派的頭頭。據大人們說,他兒子正準備赴北京參加毛主席的接見,卻突發急病不治身亡,留下了新婚的嬌妻和年邁的父母。老來喪子的打擊,使周先生夫妻倆當場病倒起不了床,兩個在省城讀書的女兒,跟著學校的紅衛兵去外地串聯不知去向,小媳婦年輕只知哭哭啼啼,好在鄰居們都來幫忙才料理完他兒子的后事。病好后,周先生就收手再也不行醫看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春堂是個比較老的藥鋪,老板姓陳,是個地道的永新人。在這遍地藥店都是樟樹人的老街也算是鶴立雞群。說起來這間藥鋪也是從他爺爺手上傳下來的,到他接手時己是六七十年的老字號了。我上小學時,陳老板己近四十,在鎮上的新華書店工作。他的一兒一女已上初中,我們家之間只是用一層木板隔開,相互說話都聽得到,就連廚房里炒菜的香味也可聞到,經常是誰家有好菜,只需端出廚房到后涼臺就可互相吃到了。還有誰家有個傷風感冒頭痛腦熱的,只要多咳幾聲隔壁鄰居就知道,接著便拿來一些根根草草煎水喝便好了,小時候我的幾次感冒發燒就是這樣治好的。我還經常在他家里睡,他兒子一人睡樓上,我只要從樓上未封閉的棟梁下爬過去就行,不需要從大門進出。那時候的鄰里之間很信任,沿街相鄰的房子只要把平時栓住的隔板打開,便可相聯相通的,也從不會耽心家里會丟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家也算是老街上的小康之家,家里還有當官的親戚。有一天我看到他家廳堂坐著一位高大健壯的男人,方桌上放著一個小匣子,里面傳出陣陣歌聲,我見過大盒子的收音機,但這么小的半導體收音機還是第一次見到,后來他們告訴我這人是個副縣長。盡管陳家的生活無憂,但人丁一直不旺。他家居住的兩個相聯店鋪,原是他祖父留給陳老板兄妹二人,只是他的妹子受孔夫子封建思想影響太深,加上性格軟弱未見過世面,嫁得一個上過大學堂的本地商人之子,新婚之夜受不了男女之間的肌膚之親,而恰恰該男子興奮得還未入門便見花謝了,氣得她連夜跑回家呑黃玉細石自盡了。當年的這事在老街傳了很久,弄得陳家顏面失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分為上下街,下街又緊連著窯嶺村,村里有個老人外號叫龍妹黑子,究僅什么意思誰也說不請,只曉得他年青時在武漢的茶館里做過伙計,泡茶品茶有一手,時聞故事講得好。我依稀記得他長得不高不矮,黑黑瘦瘦,下巴上有幾根黑白相間的山羊胡子,手里常拿著根長煙斗,吸起煙來都是長長的一口。每到夏日的晚上,街上的大人小孩便搬出竹椅橙子,坐在門前點起油燈打起野哇,這時只要龍妹黑子一出現,必定會被人拖住,不講一段故事不讓走,這樣一條街,往往要被街坊鄰居們拖住好幾次,才能脫身回到家。不過為了聽故事,人們都會恭恭敬敬地端上橙子,泡上茶,遞上大蒲扇,洗耳靜心地聽著故事。龍妹黑子起首都要吸上一袋煙,喝上一口茶,咳上幾聲清請嗓子,然后便開講。我聽過他好多故事,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羅通掃北,還有封神演義、楊家將、今古奇觀等等。通過他繪神繪色的描繪和聲情并茂的講述,至今還在我心中留下了薛仁貴、穆桂英、花木蘭、樊梨花等不少英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家另一邊的店主原是個紙衣匠,手雖有殘疾,但比正常人還顯得靈活,人們都叫他老萬,意思是他能千變萬化,隨意點的則喊他萬生痹俚。解放后禁止搞封建迷信,他便沒有一個正經的職業,平時靠修個電筒配把匙鎖,或釘雙靴釘補個輪胎掙些小錢來維生,家里的兒子比我大兩歲,我也經常跟他在一起玩。萬生痹俚雖沒讀書,但腦子精靈,常常會干出些讓人驚奇的事來。在下街街尾有一條小溪流入禾水河,他曾突發奇想地要利用溪水來發電,并立馬就干起來了。先是用石塊筑壩攔蓄溪水,這是工程量最大也是很關鍵的一步,不少人看他一個人手提肩扛,搬石壘壩,忙個不停,不知他要做什么的,直到數天半月后這條壩修好了,并在中間留下的溢口上裝上水輪機,人們才似乎明白了什么,接著他又馬不停蹄地把自制的小發電機也安裝好,還特意接上一個大燈泡,用竹桿掛在靠近街上的一邊。到了晚上附近的街坊鄰居們都聞訊而來,想看看這電燈會不會亮起來。果然不出大家的預料,隨著閘閥一開水輪機一轉,發電機也嗡嗡地轉起來了,看熱鬧的人也很興奮,對著準備按下送電按鈕的老萬齊聲叫著:“一、二、三,開始!”頓時那燈泡慢慢地一閃一閃地亮了起來,人們高興地大聲歡呼熱情稱贊。要知道當時整個鎮上只有一臺柴油發電機,大多數居民家還是用煤油燈照明。這老萬的發電實驗成功,給了許多人一個美好的希望和遐想。可惜的是,不久后的一場暴雨,把老萬辛辛苦苦筑的壩給沖垮了,水輪機和發電機也沖走了,使得老萬這個發電夢也早早地破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連環畫在當年我們這些孩子們中是最受歡迎的。隨著我的幾個弟弟和妺妹的出生,小小的門店己住不下一大家的人。爺爺就近在街對面的巷子里租了一棟二層小樓,這戶的主人幾年前就隨大學畢業的兒子到武漢居住,與我爺爺也是老街坊,房租也就特別關照了。有一次我跟小同伴們在新租屋的樓上玩捉迷藏,發現房角的大柜子里還有幾個小箱子,里面全是書,而且有個小箱里面全是些半新的連環畫,這個發現讓我高興死了,于是我便天天躲在家里看了起來。當時正是文革時期,抄家的記憶還很深刻,盡管我很小心地不拿到外面去,但還是被街上的孩子們發現了。他們都想借幾本看一下,卻被我拒絕了。后來不知誰想出個主意,說一本圖書用一個毛主席像章來換,一個禮拜再把書歸還,像章就送給我。我想只要圖書不丟失,我還能得到不少的像章,是件很劃算的事。要知道,文革中的毛主席像章是很流行的。但事后被換走的圖書一本也沒有拿回,而那幾十枚毛主席像章至今還有幾個在我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這些雞毛蒜皮的故事都是我曾經過見過和聽說過的,在那時候也算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吧......</p> <h3>(六)文革風云</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當我處在對社會充滿好奇又渴望了解的年齡時,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把小鎮平靜的日子給打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在浬田小學讀書,記得文革開始不久,學校的一些年青教師便成立了紅衛兵,戴上紅袖章,跟著造反批當權派,校長戴著紙糊的高帽子挨斗受批,一些業務骨干老師也被貼上大字報和受到批判,鬧得學校人心惶惶,一片混亂,不久學校也就停了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上學的日子給了我許多難忘的記憶。鎮上在街道兩邊搭起了長長的大字報欄,浬中的紅衛兵和鎮里的造反派每天都貼上各地紅衛兵活動的信息和造反奪權等內容的大字報。看大字報成了小鎮居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養成了喜歡看各種字體毛筆字的習慣。每當縣里來的宣傳車喇叭喊得震天響,我們一群紅小兵都會跟著汽車跑,爭搶著他們散發的傳單和五顏六色印著毛主席語錄的小紙片。隔三差五地還有一隊隊大串聯的紅衛兵風塵樸樸地路過小鎮或住上一晚,鎮里專門指定了街上唯一的旅社作為紅衛兵接待站免費提供食宿。這些串聯隊伍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有的赴北京去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有的去革命圣地延安,還有的上井岡山紅色根據地或去韶山毛主席故居學習革命傳統,傳播革命火種,并且常常是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放下背包就上街向群眾宣傳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意義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那時的小鎮熱鬧非凡,南來北往的紅衛兵傳遞著各種信息,使得不少人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當地的一些造反派高舉著“破四舊,立四新”的大旗,對老街的住戶進行了全面大抄家,收繳了不計其數的古董、書畫和屬于“四舊”的東西,堆滿了地處郊外的鎮禮堂的一個戲臺。我就親眼看到家里的瓷器、古書、字畫和一些銅錫制的生活用具都被抄走了,影響特別深的是隔壁的人家原是幾間藥鋪的老板,家里有一條祖傳的用古銅錢編織的雙龍戲珠帳簾,也被造反派用籮筐抬走了,放在今天不知要值多少錢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學可上又無事可做的我,整日里除了跟小伙伴們呆在街上縫衣社或理發社聽師傅們講各地新聞傳小道消息以外,有時還去野外替家里檢點柴火。浬中是我們去得最多的地方,那時學校處于無政府狀態,師生們都在停課鬧革命,砸爛的桌椅滿學校都是,我們挎著畚籠(筐)進校也無人管,開始是檢被砸壞桌椅的腿,幾次以后大家又把一些課桌的樟木面板檢回家,后來又用這些樟木板按鞋樣做成木板拖鞋,穿上走在街上的噠的噠響聲一片,很有成就感。有一次我們還發現學校空無一人,圖書館的大門也被撬開,進去一看亂糟糟圖書灑滿一地,一派劫后的慘象,我們看后心里也有點害怕,便隨手檢了幾本書跑了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一次,我們老街上的幾個小伙伴到瑤珠嶺上的鎮禮堂周邊檢柴火,其中一個膽子大的爬上禮堂窗臺往里一瞧,只見戲臺上亂糟糟的堆滿著壇壇罐罐、古書畫軸、青銅器皿等等“破四舊”收繳來的物品,令人眼花繚亂。恰好不遠處另一個窗的玻璃壞了,杉木條做的窗柵欄很不結實,用力一扳便斷了一截,剛好能鉆進一個小孩。爬過窗洞進到里面望著滿戲臺的東西,眼見別人盡挑銀元銅錢拿,我也學著撿了兩枚銅錢和兩個牛骨色子,心想銅錢用來做鍵子底座踢,色子用來甩點子玩。出來時我看見其他人的口袋都是鼓鼓的,好像拿的還真不少。后來有幾次發現這幾人從廢品收購站出來,估計他們又偷偷摸摸去“拿”了,那時對這些屬于“四舊”的東西沒有專人看管,大人們都參與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去了,也就便宜了我們這些小屁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文化大革命的不斷推進,縣里的兩個最大的紅衛兵組織即造反軍與兵團開始搞起了“文攻武衛”,縣城各單位揪走資派、揪黑幫份子成了造反派斗爭的熱點。父親成了全縣文化藝術界的反動學術權威和黑幫份子,整天挨批受斗,就在造反派準備召開一次萬人大批斗會的前夕,父親及時聯系上老家的叔伯兄弟們連夜把他帶回心田村躲起來了。城里的血雨腥風也刮向了浬田這個小鎮,給我家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大多數鎮里的老人或因在解放前做過什么,或因成份問題等各種因素被掛紙牌戴高帽子上街游斗示眾,在那一溜長長的游斗隊伍中,我的爺爺也在里面。我至今還記得,那一天太陽很毒,天氣很熱,那一排被游斗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他(她)們渾身是汗,臉上抹的墨畫的叉也被汗水染得一臉紅紅綠綠,游街鑼鼓開道,兩邊紅衛兵高呼口號,尤其是一個女紅衛兵喊的尖聲刺耳。后來,我不明白地問爺爺,我家成份是小手工業,怎么跟那些地富反壞資本家們一起游街呢?奶奶在一旁告訴我,那是你爺爺在解放前曾經代理過街上一個月的保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爺爺是個和藹可親又老老實實埋頭做事的人,也是一個公私分明從不沾公家便宜的人。他在街道染印店做事,為印制紅衛兵的紅袖章,從刻版、印刷到整理清點,常常一天累到晚,從沒叫過苦。他還經常早出晚歸下鄉上門去為群眾染布染衣,收入全部交公,從不敢截留一分錢。他還在食品廠做過事,有次加夜班我也跟著去了,那時剛好是去包裝芝麻米糖,看得我直流口水,爺爺也不愿拿一粒給我吃,旁邊的一位大媽實在看不過才悄悄的給了我一顆糖。爺爺就是這樣的一個好人,怎么也要挨批斗呢?實在是搞不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中,造反派和保皇派之間斗爭十分激烈。兩派之間只要一碰面,便怒目相對,舉臂揮拳用毛主席語錄互斗辯論喊口號,如果一方人少則常要吃虧,一些女生往往被遭受剪頭發、畫花臉等待遇,個別性格剛烈的女子為此還跳河自殺。文革中的兩派斗爭,把同學變成了陌路人,把師生變成了敵人,但同一戰壕的戰友們也有日久生情甚至結成伴侶的,當年浬中就有過一對師生戀,他們結婚時舉行的是一場火線婚禮,結婚儀式一結束,便雙雙投入到與保皇派的斗爭中,那一次武斗,傷了好多學生,曾轟動一時。幾年后我在老家埠前上初中時,那個老師還教過我的物理課,那女的帶著小孩跟著他住在學校禮堂邊,并且時常聽到他們的吵架聲,可見他們的日子也不是太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批我斗的日子過了一兩年,學校也開始復課鬧革命。我記憶中最深刻的是算術課老師講分數,用的例子是半個蘋果用分數表達就是二分之一個蘋果,覺得很有趣,回到家里也跟奶奶說我要吃二分之一個紅薯,那時蘋果很少又很貴,家里的紅薯倒有不少,結果惹得奶奶一陣哄笑。民國初期,我奶奶曾在縣城上過女子中學,我見過她的毛筆字也寫得很好,后因她母親突然離世才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家嫁給我爺爺。這樣充滿童趣又快活的日子并沒有延續多久,到了一九六八年的冬天,全國上下又掀起一場城鎮居民下放農村,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浪潮,沖擊著千千萬萬個家庭,這股下放潮又把我們全家卷離了這個伴我成長又充滿風云的小鎮,小鎮的記憶也永遠停留在我童年的時光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渭县|
荃湾区|
广宗县|
衡水市|
乡宁县|
乌海市|
资溪县|
灵璧县|
吉木萨尔县|
乳山市|
山西省|
广德县|
红桥区|
田林县|
石台县|
谢通门县|
凉城县|
定陶县|
米泉市|
东平县|
万山特区|
通化县|
利辛县|
福州市|
石台县|
原阳县|
大竹县|
左贡县|
专栏|
拜泉县|
南丰县|
松阳县|
永丰县|
祁门县|
肥东县|
呼和浩特市|
进贤县|
定远县|
辽阳县|
土默特左旗|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