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u><b>讀木心雜感</b></u></span></h1><h1> 這些天,窗外是無盡的綿綿秋雨,有的是時間靠在沙發上,靜讀陳丹青筆錄的木心講稿"文學回憶錄"。那些文字令我回憶起過去在大學校園里聽課或講課的種種人、事。歲月靜好,往事如煙。<br /> 相見恨晚,如果早點讀到他對西方文學的解讀,我兩度在歐洲觀賞那些精美的繪畫雕塑,感受會美好得多。相見恨晚,如果早點讀到他對中國文學的詮釋,我對古代作家作品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在講臺上的講解,也會生動得多。木心的講述是在1989-1994五年間的紐約,而讀者要到2012年他離開人世才得以見到這部講稿。<br /> 木心講課的底本是鄭振鐸的"文學大綱",這部書我大學時也精讀過,為何讀不出他的感悟?道理很簡單,他曾對陳丹青說:你們讀書太少。我和陳丹青恰是同齡人,在應該讀書的年紀被時代蹉跎了。道理也不簡單,我們的讀書大抵有功利的目的,有框框,是站在一旁冷眼看古人。而木心是藝術家,研究文學不是他的主業,熱愛使他平視文學史上的巨擘大師,把自己放進去,于是自由自在,娓娓道出他的文學回憶。<br /> 木心是一朵奇葩,他頑強地保護著自己,沒有像他那個時代無數人杰那樣,被革命的暴風雨摧毀。最后,在異國的土地上綻開,為世人留下那么特別的畫作和文字。<br /> "文學回憶錄"上下兩冊,八十五講,一千多頁。木心的文字好讀難懂,難懂易記。我帶著敬畏之心,慢慢咀嚼,慢慢回味,舍不得讀完。</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u>晚晴小筑憶木心</u></b></span><br /> 第一次知道木心的名字,是十六年前到新加坡不久。在一本臺灣出版的海外華人的散文集中,我讀到了木心的《上海賦》和《烏鎮》,即刻被他那淡泊、旖旎的文字打動,同時也感到驚訝:為何這個在海外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在他的祖國卻寂寂無名。連我這個大學中文系的老師都無緣讀到這么美麗的文字。<br /> 后來,讀了木心的《瓊美卡隨想錄》、《溫莎墓園日記》,讀了陳丹青回憶在紐約五年間聽木心談文學藝術并且整理出版《文學回憶錄》的那些感人的故事,內心非常非常崇拜這個流亡海外的中國藝術家,這個二十多年間三次失去人生自由,文革中被剁去三個手指卻始終堅持自由和真理的獨立知識分子。<br />先生生命的最后五年回到了他的故鄉烏鎮,在東柵的晚晴小筑由三個熱愛藝術的年輕人陪伴度過了最后的歲月。木心一生,堪稱傳奇——從烏鎮到上海,從上海到紐約,再從紐約重回故鄉。84年,始終孑然一身,惟有文學與藝術相伴。<br /> 今天,我來到木心的晚晴小筑,來瞻仰我心目中偉大的尊者。先生走后,民間人士將故居建成了紀念館。紀念館規模很小,參觀者寥寥,我甚至聽一位經過的游客將木心念成了"牛心"。相比于不遠處的茅盾紀念館,木心要寂寞太多太多。多少年來,中國人從中學時代就知道了茅盾,而對木心的認識才剛剛開始。而這兩位烏鎮人最大的區別在于:一個人用自己的大腦來思考,歷盡磨難而堅持真理;另一個人則以統治者的思想代替了自己的思維。<br /> 我在紀念館的墻上讀到木心旅居紐約時寫的一首四言 《烏鎮》 ,字里行間,你似乎在讀詩經中的篇章:七月、氓、東山......這是一個海外游子對故鄉對祖國的思念啊!<br /> 離開時,我買了木心的一本散文集 《魚麗之宴》,今晚有木心的文字陪伴,真好!</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南郑县|
金阳县|
万盛区|
桐柏县|
苏尼特左旗|
扎鲁特旗|
宜宾市|
淮安市|
施秉县|
涿鹿县|
郸城县|
遵化市|
新巴尔虎左旗|
思茅市|
友谊县|
林甸县|
新安县|
湄潭县|
五峰|
庄河市|
吉水县|
凭祥市|
乌恰县|
江阴市|
土默特左旗|
淮阳县|
万源市|
措勤县|
台湾省|
阿图什市|
铁力市|
曲阳县|
安新县|
皋兰县|
托克逊县|
肃北|
静乐县|
灵丘县|
馆陶县|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