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們兄弟姐妹五個,都深深感受到父親、母親這一輩子過得太不容易了,一直來都有一種想為他倆寫點什么,為他倆留下點什么的愿望,似乎不這樣做,有點于心不忍。退休后,有了閑靜的時間,這種想法顯得更為強烈。于是在老四慶慶的牽頭下,大家一拍即合,你提供一點,我扯上幾句,慢慢回憶,細細思想,把父母親在世時與我們交談中那些片言只語穿合了起來,又把他倆平時收藏的一些老照片找了出來,經過反復篩選,終于以文字配相片,把父親、母親不平凡的一生構畫了出來。圖文并茂,并以書的形式給予呈現。也了卻了我們的心愿,這是我們五兄妹對父母的一種感恩與懷念,更是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精神財富吧! </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光陰荏苒,大江東去浪淘盡,白駒過隙不復還。我們敬愛的父母離開我們十多年了?!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那種刻骨銘心的對雙親大人的思念之情,常令我淚濕衣襟,夜不能寐,飲水思源,百感交集,父母的身影,恍然眼前。一直有寫點文字紀念長輩以示后人的心愿,可匆忙的生活節奏擾亂了我的思緒。近日,抖擻精神,靜下心來,整理了珍藏年久的資料相片,將懷揣多年的思念之情凝諸筆端,寄托哀思。</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一九二五年七月出生在浙江嵊州長樂鎮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喪父。是奶奶給富人做傭人培養讀書的。小時候聽奶奶說,父親從小天資聰穎,乖巧懂事。奶奶那年去當地一個叫裘先生開辦的私立學校做傭人,父親幼小,只好也跟著去。父親很喜歡讀書,就伏在窗口外面聽老師講課,老師叫學生背書,有的都背不出來,父親就能接上去背出來。裘先生知道了父親心思,也發現了父親的天賦。有一次為了試探,他故意把錢丟在地上,父親看到后,心里有多喜歡,可這錢不是自己的,絕不能要,就大聲提醒,先生你丟錢了,裘先生大喜,覺得這孩子是棵好苗子,就要求奶奶好好培養父親,到教室上學。可奶奶一人干活要養家糊口,哪來的錢給父親讀書???于是奶奶讓十三歲的姑姑跟熟人到上海一家綢廠做童工,以減輕家里的生活壓力。父親就跟隨裘先生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奶奶說,裘先生很喜歡父親,還免了父親的學費。這是父親年輕時的照片。</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母親一九二五年三月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貧民家庭,自幼喪母。聽母親說,母親從小缺少母愛,生活的苦,一言難盡,感覺總是餓一頓饑一頓的,苦水里泡大。母親和二舅從小就寄養在伯伯家的,有好吃的伯母會把母親和舅舅騙開讓自家孩子吃。外公在杭州工作很少回家,偶爾會捎上衣服和鞋子給兩個孩子。記憶中外公好像是法官,聽說外公對書法很有造詣,方圓四周頗有聲望,杭州西湖名勝景區曾留下外公的墨寶。母親從小就被要求按外公的字貼臨摹寫字,所以母親和兩個舅舅的字都很漂亮(蕭山天馬加油站是二舅書寫的,至今還在)。外公在母親十二歲那年去世,從此母親成了失去雙親的孤兒。母親說,她的求學真不容易,沒有一個固定場所讀書,顛沛流離,四處漂泊。特別記憶的是當年日本鬼子的鐵蹄肆虐華夏大地,到處狂轟濫炸,學生們是一邊逃難一邊讀書的。這是我母親年輕時的照片。</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母親相識于湘師校園。這所學校創建于1928年,由于時局變化,湘師為避戰亂,輾轉七遷校址,歷盡艱辛,在饑餓與瘟疫中掙扎,湘師在頑強的苦斗中堅持辦學,面向全省招收貧困家庭學生,免繳學費,所以求學者甚多。我父母親就學時,湘師搬遷浙南山區縉云縣。因母親從小就失去雙親,寒暑假很少回家,基本都住學校里。父母在湘師盡管不在同一班,由于假期都在學校里度過,所以一來二去也熟了。父母打小就是兩根苦藤上結的瓜,相似的家庭背景,讓兩顆孤寂的心慢慢融合。聽父母說過,時任湘師校長金海觀十分關心和愛護貧困學生,經常到學生寢室探望并問寒噓暖,如同父親一般。春風化雨,以愛心感召學生是金校長的一貫作風。我父母的結合也是金海觀校長促成的。</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時任湘師校長金海觀先生伉儷合影。金校長一家是和諧幸福之家,夫妻倆寬厚仁慈,關愛學生,視如己出。父母親讀書時生活清苦,得到他們很多幫助,曾有過一段難忘的交往。</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金海觀校長是著名的愛國民主的鄉村教育家。金老去世后歸葬故土浙江省諸暨。年邁的父親滿懷著對恩師的崇敬之情,在身體虛弱欠佳的情況下,緬懷先輩,前往掃墓。</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2000年10月21日,我陪母親參加恩師金海觀校長立像落成典禮,慷慨捐資500元。母親說,金校長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他倡導的“湘湖精神”、師表風范,在父母親的教學生涯中受益一生。</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這是學生時代的父親與湘師同學留影。</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母親湘湖師范簡師畢業留念。</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湘師畢業后,民國三五年,父母分別在諸暨開一鄉小、臨浦小學、定海沈家門鎮小、蕭山赫山小學任教。1949年到1954年又調到蕭山城北第一中心小學任教。新中國誕生初期,百廢待興,師資奇缺,教師調動比較頻繁,哪里教師缺少,就被調到哪里。在城北時,我父親除了教書,還義務幫助區政府做些文書工作。因解放初,即使區政府的干部,文化水平也不高。由于父親工作認真,積極肯干,得到了領導的肯定,不久就擔任了城北區校校長。</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九五四年,因工作需要,父母雙雙調到了瓜瀝一?。ó敃r的名稱是瓜瀝區第一中心小學),父親當時擔任一小的教導主任。</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五十年代,父親到瓜瀝一小后,響應政府號召,大力開展掃盲識字教育活動,采取夜校,業余班形式辦學,頗見成效。當時父親學生,陸成庚,陸成東以及我姑姑,都是通過掃盲,認識了很多字,甚至可以閱讀《紅樓夢》,《水滸傳》等名著。</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和董省非伯伯是湘師同學,又是城北區校的同事,更是無話不說的好兄弟。在湘師讀書時,董伯伯是“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斗爭”學生運動的領袖(湘師校志有記載),父親是學生會干部,后來又一起在城北區校任教。董伯伯是一個好學上進的有志者,五十年代他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深造。我父親受董伯伯的影響,在有四個孩子的情況下,通過考試也進了杭州師范大學讀書進修。聽父親說,當時整個瓜瀝區只錄取了兩名教師,父親就是其中一名。</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董伯伯和沈老師的婚姻是父親促成的。我尊敬的董伯伯北大畢業后分配在浙師大任教。董伯伯與父親患難之交,友情深厚,情同手足,每逢回家,他必來我家與父親相聚。對下輩關愛有加,按慣例,總要檢查我的作業,望著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禁不住讓我膽顫害怕。董伯伯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他,知書達禮,博學多才,任勞任怨,才50多歲時在浙師大講臺上突發疾病,猝然離世。記得父親趕赴金華送別吊唁,那天父親到金華已經晚上,沒了公交,父親是連夜冒雨步行十幾里趕到學校的。</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參加當年高考俄文學科的準考證。</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大學畢業照。</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大學畢業后,欣然接受國家分配,父親再也回不去做他的一小教導主任了(后來有不少同事說,錢老師你當年如不去讀大學,可能已當校長了)。到了紹興齊賢中學任教,父母開始了漫長的兩地分居生活。當時家里已有四個孩子,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看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奈的父親只好把嵊州老家的老母親和姐姐接出來照看孩子。</font></h1> <h1>奶奶和姑姑幫帶孩子,父母親可以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瓜瀝一小早先的校址是塘下高的高家祠堂。高家祠堂分為前后兩井,建筑規模宏大,駐足觀望,壯嚴肅穆。祠堂內不少地方放著高家先人的牌位,雕樑畫棟,龍飛鳳舞,尤顯深邃陰森氣氛,白天人多還好,一到晚上不少老師是當地的,住在學校里的不多。我父母一直來是以校為家的。盡管母親受過教育,是個唯物主義者,但這樣的環境誰見了都會害怕,特別是晚上寂靜得真讓人心里發顫、陰森可怕。沒有電燈,只有油燈,如鬼火一般,有時老鼠走動,野貓怪叫,再加上當地一些老年人的傳說,年輕的母親真是度夜如年,父親又在外地,肅然而清冷的環境,沉寂得讓人可怕,更何況一個文弱女子,經常徹夜難眠,有時緊抱著小孩入睡。這些都是后來母親告訴我們的。歲月悠悠,長途漫漫,現在想想 ,我們都會后怕的,不知當年母親是怎么度過的!</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母親自從調到瓜瀝一小后,一直到退休,沒有再調過學校??梢灾v,她的一生兢兢業業為瓜瀝鎮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直到現在凡瓜瀝鎮的一些年長老者口中,一提起母親陳老師,都有著較好的口碑。記得03年我母親因病去世,在追悼會期間,她的老同事孔愛兒老師還提起,陳老師教書確是動足了腦筋(因母親一直來在小學任低段教育),為了使一年級的學生記牢“碧”字的寫法,釆用了“一個王同志,一個白同志坐在石頭墩上”這種形象化識字教育,從而使孩子們能牢記這個字形。這種“童謠式“的教學模式,即使到了現在,還是很先進的。母親對學生的嚴,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學生作業沒完成、錯誤沒訂正、書寫不規范,她總是不肯放手,一定要達到要求為止。中午放學,傍晚放學讓學生留下來糾正?習這是家常便飯,她寧可自己餓著也不肯放過。她的胃病也許就是這樣經年累月落下。當時有個別家長還不理解,但更多的家長都很樂意開后門把自己的孩子放到母親的班里。這些孩子由于小學低段基礎打得扎實,在后來的學習中成績一直不錯。一些孩子的家長每每碰到我母親,都會情不自禁地停下來與母親攀談幾句,感謝母親為他們的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想方設法促使學生提高成績,毎次考試后,母親總會在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每月35.5元)拿出部分買鉛筆、橡皮、小本子等獎勵好的、有進步的學生。這就是愛心感化教育。</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記得當初母親班級有個很特殊的孩子,人很聰明,可個性不象別的孩子陽光,衣衫襤褸,冬季了,穿著也很單薄,有時穿著單鞋甚至拖鞋來上學,在刺骨的寒風下索索發抖。母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從家訪中得知,孩子的家庭也很特殊,母親患有精神病史,他從小缺少母愛。善良的母親從本身緊張的自家孩子衣服里,挑出衣帽鞋子讓他穿上。并開導他好好學習,做個懂事明理的乖孩子。讓他感受到母愛的溫暖。母親慈母般的愛心舉動,深深打動了這位學生塵封己久的脆弱心靈,如沐春風,猶潤甘霖,讓他象換了個人似的,好學上進,并開始展露陽光般的笑容。母親的愛心使他終身銘記,直到現在還感激零涕,每次遇到我們,總是念叨,你媽媽陳老師真是好人。</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記得當時瓜瀝中學沈子正的老婆高春梅到一小代課(她是從代課老師轉為民辦老師再轉正為公辦老師的),由于只初中畢業,缺乏教育方法。沈子正就特地跑到母親這里,要我母親做高春梅的指導教師。母親言傳身教,在她身上義務化了不少心血。母親在工作上嚴要求是一以貫之的。幾十年來她幾乎年年做班主任,在期末給學生寫品德評語時,真是到了嘔心瀝血的地步,離期末還有一個多月,她就開始寫了。先打草稿,再反復修改,每天晚上都寫得很遲。五十多個學生(當時每班學額都這樣多)要寫出不同的個性來真是動足了腦筋,有時母親文字組織不好,就把某學生的個性講給父親聽,要父親幫她組織文字。當時看著這樣辛勞的母親,我發誓以后再也不想當老師了。</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當時教師只有單休,周六上午是上課的,下午老師不是開會就是備課要上班的,晚上也得上兩個小時的班,或開會或備課。特別是農忙期間和暑假期間,老師都得幫當地生產隊干些農活,拔草、割麥、割稻、拔秧、背稻草等,我母親個子矮,微胖,干這些農活比常人要付出更多的力氣,流更多的汗水。每每看到母親拖著疲憊的身體從田地走來,我們都感到于心不忍,但我們當時畢竟還小,又幫不上什么忙。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母親渡過她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家境貧寒,工作繁辛,未到中年,母親的身體已漸衰退,吃藥不斷(當時連吃飽穿暖都不易,根本沒有保健意識),當年出生的小弟,就顯得特別瘦弱,營養不良,頭上長著濕氣,頭發稀疏。母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方面精心照料,一方面四處求醫,利用星期天,抱著小弟,齊賢,黨山等地醫院四處奔波求醫,有時甚至到鄉下去看草頭郎中,求偏方,很多醫院都留下了母親的足跡。為了小弟,母親毅然讓已讀三年級的老二休學一年,抱小弟(當時叫人抱請不起呀,同時又不放心),直到小弟漸漸長大,抵抗力增強,又加上母親的悉心照顧,身體才好起來。直到現在,在我們兄弟姐妹聚會時,老二還會對小弟開玩笑說,你還欠我一年的讀書時間呢!多子女的母親,為哺育孩子成長,操碎了心,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母親帶學生們參加課外活動。</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組織安排父親到了紹興齊賢中學任教后,工作十分繁忙。紹興齊賢,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是南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每個學期都要放農忙假,這個“假”不是休息,而是學校不讀書,學生回家幫父母收割勞動,教師去農村幫農民收割、播種。而且是實行“三同”,即教師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般為半個月左右。半個月后,站在我們面前的父親又黑又瘦,儼然像個老農民。父親對貧苦農民的孩子十分同情,常常以情來感化學生。記得當時他班里有個學生叫易躍定,父親去世早,母親又得了癌癥,家里無人照顧,不得不休學。父親了解這一情況后,二話沒說,便翻山越嶺跑了五、六里路,去他家做這一學生的思想工作,并把其母親接到自己房間,把床位讓給學生母親睡,以便就近照顧,使那位學生盡可能做到讀書、照顧兩不誤。父親自己干脆睡到了學生寢室,硬是讓他在學校里完成了初中學業。事隔幾年,那位學生來看望父親,回憶起那件事,我們才知道。為此,我曾問過父親,當時為什么要那樣做,父親似乎很尋常地說:“注重情誼,以愛心感化學生,這是師德,爸爸讀書時,前輩老師也是這樣做的”。這個學生也很懂得感恩,一直與父親保持著聯系,直到父親離世,他還從百忙中趕來參加追悼會。父親助人為樂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從教經歷中,教過高中歷史、政治、語文、初中語文、美術、音樂、歷史、政治、代數等學科。他教一門鉆一門,幾乎是個“萬能老師”。有時為了鉆研新教材,連星期天也一人坐在辦公室里找資料、備課。記得有一年,他教高中語文,在語法上障礙較多,便一個人利用星期天,跑到十幾里外向有關老師請教,一連幾次,直到弄懂。父親的這種敬業精神,著實影響了我們下一輩。他常對我們說,“苦硬、實干、研究、進取、注重情誼”是父親在湘師的教育精神。短短幾句,道出了父親“動力”之所在。父親持之以恒,身體力行。</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父親調到了蕭山,在瓜瀝中學教高中政治。為了教好政治,使學生重視,喜歡聽,記得牢(這門課大部分學生不重視,也不愿聽),他經常把報紙上的相關知識剪下來,收集好,星期天也帶上一個小包跑到圖書館找資料,一個人坐在辦公室或者家里備課。由于孩子多,家務忙,母親一個人忙不過來,為這事兩個人免不了有些小矛盾,可父親依然我行我素,沉浸在他自我追求的小天地中。硬生生地把他所教的這門政治課變成了學生很喜歡聽的一門課。父親曾經很得意地在我們面前講過:有一年,他所教的幾個高三班的政治,在全縣會考中平均分還是及格率,均超過了蕭山中學(當時瓜瀝中學只是蕭山的三流中學,上面有蕭中、三中、二中),連蕭山中學的政治老師都感到十分吃驚??伤麄兡闹溃谶@可喜的成績背后,凝聚著父親多少心血和汗水??!天道酬勤,自古亦然??上驳慕虒W成績,來自父親含辛茹苦的辛勤耕耘。孜孜以求,癡心不改,春華秋實,周而復始……原瓜瀝區教辦魏立夫老師曾專程把兩個兒子托付給我父親,指導他們政治復習,后來在高考中取得了滿意的成績,魏老師還為此特地從杭州托人帶來兩斤喜糖送給父親,以表謝意。記得我弟當年高考,他的政治單科成績是蕭山縣前十名,這與父親鞍前馬后,悉心指導是分不開的。父親雖然平凡,但體現了人民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自我奉獻精神。</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生前是蕭山市哲學學會的。</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當時我家里有五個孩子,加上奶奶總共八張嘴。母親每月工資35元5角,父親每月工資48元5角,總共80多元一個月,為了這一大家子,母親真是動足了腦筋。好吃的晚米是從來不買的,因為它漲性差,口味佳,易多吃,到時糧食就不夠了。早餐和晚餐以粥為主,什么蘿卜粥、蕃茹粥、菜粥、南瓜粥、麥細粥,當年都成了家里的主食。因為家里人多,用一般的鋁鍋煮粥不夠一家人喝,母親花了她一個月工資的三分之一,從街上買來了一只特大號的鋁鍋,這只鍋一直陪伴著我們好幾年。為了維持好這個家,母親每天一大早就拎著個竹籃去買菜,有時回來遲了,就早飯不吃去上班。吃口重,錢又不夠,肉是很少買的,當時要憑票購肉,即使偶爾買了肉,也是與油豆腐一起燒的,總是肉成了點綴,為了防備我們幾個孩子吃多吃少有矛盾,燒好后大人往往用小碗裝好分勻。我們幾個往往舍不得吃,弟弟更小,往往瞪著公菜大快朵熙,自己小碗的油豆腐沾點湯露吮吸著吃,這樣一碗油豆腐燒肉在菜櫥里放進放出好幾天才吃完。可見當時我家伙食極度匱乏之狀。記得有一年春節,父親托人在齊賢鎮上買了個豬頭回來過年,把我們幾個孩子高興了好一陣,母親鹽了鹽,割一點割一點足足給我們解饞了好長時間。如何解決八口之家的著衣問題,也傷透了母親的心,三個大人衣服還可將就,幾個小孩不停地在長高,一年衣服要添好幾件,不但布票不夠用,錢也拮據,母親只好把大孩子的衣服給小的穿,因家里老大老二是女孩子,老三是男孩子,老大老二的衣服給老三穿,老三開始倒也不介意,但到了學校卻遭到了同學的嘲笑,再也不愿穿兩個姐姐的花衣服了。為這事,父親特地跑到老三班主任那兒,叫他做老三的思想工作,并阻止同學對老三的嘲笑,這樣才平息下來。有時褲子短了,就在褲腳下面接一下,屁股破了,就補兩塊,只要不挨凍受涼就好。當時我們幾個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糧票緊張。父親學校里有幾個女教師胃口很差,經常有飯吃不完倒掉的現象,父親每每向她們給剩飯要來,用清水淘一下后再煮,作為下一頓的飯。父親晚年是得胃癌離世的可能在當時已漸漸埋下了隱患。父親有抽煙的習慣,好煙是絕對抽不起的,只抽每包1角3分的大紅鷹,有時甚至抽8分一包的經濟牌。父親有個短煙斗,每每看到煙抽短了,就把煙蒂塞進煙斗中再抽幾口。家里老三特別懂事,看到父親這樣在抽煙,便瞞著父親趁周六下午放假,去街上撿煙蒂,然后把煙蒂剝開,煙絲放到盒里,給父親抽,每到這時,父親臉上會露出笑來。家里孩子多,母親工作又忙,一個人難以應付,兩人之間就會爭吵,母親脾氣暴,父親脾氣斂,為了緩和家庭矛盾,家里老大、老三、老四都被父親帶到了齊賢讀書,老三是小學二年級轉學一直到初中畢業,都跟在父親身邊讀書,老大是初中三年跟在父親那邊完成學業的,老四是高一轉學在父親那邊完成學業的。那時教師工作忙,父親一邊教書一邊又要照顧孩子,實在也夠辛苦的,可我們年少不懂事,無法體會父親的辛酸苦辣。由于父親出生貧農,家庭成份好,文化大革命中吃的苦不多,但作為知識分子臭老九,大字報被學生還是貼了不少,什么不政治掛帥,唯成績論,在父親原本不大的寢室四周貼了個遍,連窗戶也給貼滿了,夏季炎熱,也不敢把窗戶打開,怕打開窗戶把大字報撕破了遭來橫禍,只好在被貼滿大字報的密閉小房間里備受煎熬。</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那年我大約十一歲,照片中兩手扶著衣襟下擺的我,罩衫內穿著母親的大襟棉襖,生怕風吹外衣露餡呢。</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母親那一代教師,運動多,地位低,薪酬少,生活苦。而我們家由于孩子多,父母又長久分居兩地,離多聚少,生活更加不易。無論環境怎樣變化,父母親都堅強地挺過來了,一個一個把我們拉扯成長,找到工作,幫助組成了家庭,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隨著形勢的發展,教師的地位有了改變,工資也漲了不少,但父母親老了,退休了,享不到這個福利了。</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母對子女一貫嚴格要求。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我家五兄妹,從小受父母言傳身教的熏陶,潛移默化,牢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個個非常孝順。這是父親寫大女兒巜說說我的乖女兒》在蕭山日報刊登了。</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九九八年五月,為了了卻父親的心愿,我特意請假陪同父母回故鄉嵊州尋根(照片中是父親的堂哥)。父親是獨子,他這輩中僅有這個堂哥。堂伯從小生活在農村,家境貧寒,夫妻又無生育能力,按當地農村習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堂伯成家無子嗣,將來香火無以為繼。所以父親替堂伯長遠之計考慮,就與母親商量,忍痛把出生才十一天的我小哥過繼給了他。當時堂伯十分高興,對他視如己出,寵愛有加。悲的是貧困之家百事哀,漏屋偏遭連夜雨??蓱z苦命的小哥六歲那年因在池塘邊摘草子花(當地農村田坂中種植做肥料的草),不慎跌入水中,無人看到而溺亡。當我母親得知這一噩耗時,簡直不相信,面對不幸夭亡的孩子,母親頓覺天昏地暗,暈了過去,悲慟長嗚,欲哭無淚,生了場大病。孩子是母親身上的肉呀,這種喪子之痛是晴天霹靂般的折磨,常人無法想象的。那些年父親在自家條件也困難的情況下,還經常寄錢給鄉下的堂哥,這年我和父母見到堂伯時,他竟緊拉著父親的手不放,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感激不盡。我在場看到當時的情景,也深受感動,禁不住淚流滿面,父親與堂伯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這種深厚的天倫之情感染了我,作為晚輩的我,也拿出錢物,以盡孝意。堂伯后來領養的女兒也很孝順且重情誼,我們姐妹一直往來走動的。</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和母親在故鄉嵊州省親時與堂姐的留影</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母親和退休教師們活動留影。</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母親參加浙江省湘師七十年校慶解放前校友合影。</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母親退休后,瓜瀝一小有時老師病假,領導馬上會想到我母親,叫她去頂上一段時間的課。其余時間就在家相幫照看她的孫輩們。孫輩們在一小讀書期間,經常到母親那里吃午飯,為增加飲食花色,母親千方百計動足腦筋,讓孫輩吃上可口的飯菜,長輩之仁愛,天地可鑒,可唯獨沒有顧到她自己。由于年輕時,母親一心撲在工作上,又要操勞一大家子,身體嚴重透支,到年老時,母親一直毛病不斷,胃痛、膽囊炎、膽結石、腿腳浮腫,期間還在省人民醫院做過一次膽結石切除手術,動了大刀,傷了身體的元氣。</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母親退休后繼續自我充電,積極參加電腦培訓學習。</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退休后,即受邀去紅山農場初中代課,由于交通不便,兩年后來到航民實業公司掃盲班教書。后來又到瓜瀝工商局消費者協會幫助工作,為瓜瀝鎮消費者維權出了不少點子,多次受到蕭山區工商局領導的好評。有時他寫的工作報告,比工商局領導寫得還要詳,因此領導很賞識他。當父親查出得了胃癌時,他還在協會工作。父親查出病情到離世不到兩個月,連工商局里的職工、領導都不敢相信。追悼會上,他們都自告奮勇前往殯儀館吊唁,含淚送父親最后一程。</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是個知識分子。思想正統,十分要求進步。生前曾多次向中共黨組織遞交申請,要求入黨。可那個時代,動輒政治斗爭,父親雖有美好愿望,但終因母親家庭成份及社會關系的牽涉,未能實現。我們兄弟姐妹,個個要求上進。參加工作后,五個孩子中有四個相繼入黨。有次老父去瓜瀝鎮政府參加杭二棉團委組織的鎮領導及家長座談會,廠方第一個表揚了老四,并感謝瓜瀝鎮及家長輸送了這么好的人才,說是目前二棉最年輕的好黨員、很優秀的新二棉人。父親聽了,象范進中舉似的,欣喜若狂,第一時間跑回家里告訴家人。父親生前沒有入黨,他的愿望在子女們中實現了,他甚感欣慰。父親是個無黨派人士,可沒有忘記作為一個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的責任和義務。當時瓜瀝自來水水質很差,聞之都有氣味。父親認為水是人們飲用之源,入口事關健康安危。他取水樣,自掏腰包去浙江大學化驗,結果水質很不理想。他帶上檢驗報告,積極向瓜瀝鎮政府,人代會反映情況。用事實依據,科學驗證來以理服人。終使政府重視起來,改善自來水設施和水質。瓜瀝的百姓知道父親辦了這件大好事,交口稱贊。父親為人耿直,看到不正之風敢于站出來。記得當年居民裝座機正盛(私人用手機還很稀少),蕭山郵電局就出了個規定,要裝座機者必須交納一定額度的座機費才允許電話開通,這不是明擺著壟斷行業說一不二的強勢作派嗎?當時老百姓怨聲載道,但又無奈,父親一氣之下,以"耿直言"的筆名在蕭山日報上寫了有關這件事的文章,談了自己的看法。沒過幾天,郵電局就取消了這個規定,并表示了歉意。又記得早幾年,瓜瀝鎮上的馬路由于鋪得質量差,車來人往多,地面坑坑洼洼很不平整。不少老年人有晨練的習慣,為此常有人被拌倒摔傷的情況。吳安成的老婆就是晨練時看路防跌,沒抬頭看前面,結果被迎面而來的車撞傷,后經搶救無效而離世的。父親也是一個喜歡晨練的,他曾多次寫信給鎮政府有關領導,要求平整馬路,可鎮政府個別領導竟找父親談話,要他這種點子少出出(可能修路的費用較大,鎮里當年沒有這一預算,有難度,可也不能這樣呀),父親認為這是替老百姓在說話,就理直氣壯地談了自己的看法。最終,鎮政府采納了父親的建議,出資平整了馬路,為老百姓辦了實事。</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生前興趣廣泛,畫畫、二胡、吹笛子、彈琴、象棋等都會,而且還是個體育鍛煉積極分子。晨跑、爬山、打太極拳、跳舞,樣樣都喜歡,多次赴瓜瀝鎮、蕭山區進行舞蹈表演。他曾和汪金城老師搭檔,參加蕭山區教育系統退休教師文藝演出比賽中獲過一等獎。他很多次教育我們,要注重身體鍛煉。可在他得病期間,許多熟悉他的人都不敢相信,錢老師身體介好,怎么會生這種病,可疾病的魔爪還是殘忍地伸向了父親。</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參與維護消費者權益日活動和親手制作的版報。</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去世后,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商量后,幫母親在蕭山老年頤樂園買了房,讓她換個好環境。當時母親很高興,住到城里來了。頤樂園里又都是年齡相仿的老人,談笑有熟友,往來無生人,無孤獨之煩悶,有周到之服務。當時我們幾個孩子都尚未退休,忙于工作,照顧孩子,以為母親住那里條件好,她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所以顧及不夠。殊不知老年人最缺的不是錢和物質上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金錢物質不能替代兒孫繞膝,子女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應該多去探望,聊天,以溫馨的親情去打開長輩寂寥的心結,以融和的氣氛去營造天倫之情的樂趣。母親在頤樂園住了兩年后,有一天她感到肚痛難受,我們以為她的膽囊炎又發,馬上給她住進了蕭山第一人民醫院,醫院只給她掛鹽水止疼。我們幾個孩子商量后,把母親送到省第一醫院做了CT,結果令人吃驚,母親罹患骨癌且已惡化為晚期。在醫生已回天無力、我們更束手無策、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們只好把母親住進了蕭山腫瘤醫院,來延長她最后的生命。一個多月后,母親的最后生命之燈就在醫院中熄滅了。父親76歲,母親79歲,就這樣永遠離開了他們眷戀的世界,他們難舍的親人。</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母親的二哥和二嫂。</font></h1> <h3>二舅舅書寫的天馬加油站。</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母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經歷了困苦的童年,好學的青年,勤奮的中年,追求的老年。經歷了解放前后迷茫掙扎的磨難,柴米油鹽養家糊口的艱辛,勤奮工作碩果豐盛的奮斗,壯志未酬老有所為的追求。人生軌跡雖然平凡,但也熠熠閃光。激勵我們不斷進取,發奮圖強。讓我們以更出色的人生輝煌,來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母親雖然離開我們十多年了,但倆老的音容笑貌,諄諄教誨,還時時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F在我們已為人父為人母,才真正切身感受到當年父母拉扯我們長大的不易。憶往昔,想父母,禁不住潸然淚下。懷念之余,情不自禁拿起拙筆,伏案追憶,思緒萬千,幾度哽咽,慽然成篇。</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清楚地記得:母親在彌留之際,曾反復地自言自語:我這份人家要散哉,我這份人家要散哉!我明白,這是她對兒女們的不舍,更是對兒女們的一種叮囑,希望兒女們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多多聯絡,多多相幫,畢竟我們身上同樣流淌著父母的血?。∫幻}傳承同胞之情情深意切,千年延續錢家之源源遠流長。我想:我們幾個兄弟姐妹決不會忘記父母這份殷殷期盼,深情囑咐的。叩拜父母在天堂永遠幸福、快樂!我們永遠懷念著您們,永久,永久……這份思念,發自肺腑,深入骨髓,十指連心,揮之不去。謹以此文,獻給父母以及父母生前的好友,同仁,學子……</font></h1> <p class="ql-block"> 后記 :父親原任教的紹興齊賢中學(原紹興縣第九中學)68屆畢業生于2017年4月30曰在原中學召開了同學會,慶賀畢業51周年。他們經過多方打聽,了解當年的班主任一一我的父親,最后終于聯系上了我的大姐姐,得知我父親己離世十多年時,均痛惜萬分,深感尋找恩師太遲了。悔痛之余,其中俞仁海、王基順學生即書寫祭文各一篇,以示追悼,感念恩師。 全文如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的班主任錢曾燦老師悄然地離我們而去了,是我班全體同學的悲哀。茲特寫祭文一篇來悼念錢老師,借以寄托哀思,節哀順變,激勵后人。 《悼念錢曾燦老師》 嗚呼哀哉,滿懷悲痛,吊唁錢公曾燦先生:母校一別,五十一載,光陰飛渡,錢公竟成古人,天人永隔,使人傷痛。昔者樽酒,為友歡暢,今而一酹,涕淚沾襟,借此一觴,憶慰先生。先生少年,家道貧寒,求學心切,無資以助,撲窗聽教,學感恩師。先生青年,英氣豐發,學有所成,志在育人,以文救國,雄心不移,先生壯年,堪遭動亂,十年浩劫,歷經磨難,栽培學子,不下十萬。先生晚年,事業有成,桃佈天下,李遍海內,垂垂暮年,獻身教育。嗚呼哀哉,師與學子,天人永別,陰陽二隔,念之情切,不勝哀傷。先生為人,勤業傳教,知識淵博,才學超群,一世之表,萬世之長。師徒之分,情親義篤,舉世之善,誰非公徒。失聲嚎啕,其何可忘。自師之逝,學子之哀,平生之日,情之難忘,搏胸頓足,泣涕為文。自古有死,皆歸萬物,惟圣與賢,雖埋不滅,先生所為,后世師法。風云變化,雨雹交加,其間得失,不待交量,生而為英,死而有靈。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而九莖,惟吾師之不幸,歷千載而憂傷。自古孰有不死?至今獨吊乎先生。嗚呼錢公,一世之表,由初迄今,名節無疵,師雖窮厄,實有聲名。嗚呼錢公,死生忽焉,自古常然,撫棺成訣,夫復何言,寄哀一奠,有涕漣漣。君尚有知,具此酒食,以陣我悲。遙想先生,人豈不傷,酹酒一觴,享我蒸嚐。 一一學子俞仁海 學生王基順:當我再次認真閱讀了師妹慶慶<<我的父親母親>>文章,深深地觸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和每一個細胞。記敘詳實,史料豐富,人物有血有肉,情感 真摯飽滿,讀來潸然淚下,不能自制,浮想連翩,恩師錢先生的音容笑貌忽現眼前。借這個平臺,把我一直銘記的與恩師有關的軼事與大家分享。1965年9月1日,我們馬安中心小學共56個畢業生是在當時舊教育體制第十七考試年的最后一批,有十八名同學(我是成績排名18名)考入了紹興縣第九中學一(2)班。記得開學的第一課由錢老師帶領著張老師,陶老師,錢老師(俄語),陳老師等老師為我們一一介紹認識,并講解了九中概況,嚴肅認真宣布學校規章制度和紀律,要求我們必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建設社會的有用之人!這是我們初識錢老師。正常的初中學習開始了,學語文,學代數解方程,學俄語,生物植物一起上,勞動體育安排好,按徳智體全面發展要求,得到全面的學習和鍛煉。我們班出現了很多優秀學生俞仁海,徐國強,童彩娟,王榮棠,許先嘉,陳水林,王立敏,姚琴姑,王鶴嗚,戴興龍,徐炳奎,俞生泉,朱禮安,周志安等學生,連我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也進步一大截,成為班上園藝小組組長,兼任學校農具管理員。記得在66年10月中旬,被錢老師推薦為全校學習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并出席全校由樓定峰校長主持召開全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生大會,我代表我們一(2)班發言,錢老師為我修改了7頁紙的發言稿,并囑咐我上臺發言要大膽得體,穿暖一點,讀得慢一點,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走上主席臺,當著全校師生在比我更優秀的師生面前的第一次講話,絕不是班上舉手或老師指名發言,說不怕是假的,在發言前的一個星期里,寫,改,背發言稿,在晚上一個人偷偷地去主席臺模擬,上去下來時在什么地方行躹躬禮,害怕出洋相,給錢老師班里同學丟臉。這是我印象最深,終生難忘的在校往事,實際上我們在九中真正學習讀書正式上課二學期多一點,66年上半學期,由于轟轟烈烈文化大革命,"四個"檢驗,不忘階級斗爭就開始了,學校停課鬧革命,每天學習老三篇,討論"文化革命"。我就意識到書包擱淺了,書本靠邊,知識有罪了。當時成立文化革命領導小組,建立紅衛兵組織,什么戰斗隊,大串聯等等,令我萬萬想不到的是教我們辛勤耕耘的老師也自身不保,在這個極不正常的非常年代,我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學校,輟學回家參加生產隊勞動,錢老師六次派同學到馬安寺橋我家里勸我上學,笫七次錢老師百忙之中,不顧勞累,往返約三十里路程親自到我家里,生產隊里勸我回校參加串聯,(當時得知班里很多同學去井崗山,北京,上海等地去串聯鬧革命),我也有點后悔失去了機會,但我清醒地知道,我家里很窮,沒有錢出去。真的很困難,我要掙錢,改變一窮二白的家庭經濟,說出了我是一個農民,農民的農字被蓋子蓋著要有出息談何容易,懇請錢老師原諒,錢老師慈祥地看著我,過了好長時間,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好好工作,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成長,一邊工作一邊不忘看書學習,從此好像斷線的風箏,再也沒有聯系上老師。雖然我們師生時間不長,只有二三年,但追尋那一段寶貴時間覺得在我人生的道路是個難忘的經歷。錢老師和我們已經分別51年,老師對我的栽培和諄諄教導永遠是激勵我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老師的諄諄教誨刻骨銘心,歷歷在目,經得起五十一年的時間考驗,使我終生受用。我們六八屆三(2)班同學會到今年已召開三次,每一次我們都提出要求尋找分別太久的老師和同學,也邀請孫老師,路老師,胡老師參加。這次我們提出重返母校,追尋同學少年的美好時光,我們特邀師姐韓彩娟多方聯絡,終于追尋到錢老師的信息,讀了恩師兒子錢曉鴻和女兒錢肖慶五姐妹《我的父親母親》追思文章,我們全體同學都深切懷念我們慈父般的好老師錢曾燦,童彩娟,王榮棠,俞仁海,王鶴嗚,許先嘉,徐國強,王立敏,陳水林,徐炳奎,俞生泉大多數同學回憶錢老師的為人師表,嚴肅認真的教育風格,勤儉節約生活作風,俞仁海,王鶴嗚,王立敏同學作詩作詞寫祭文,用實際行動和美好的語言表達對敬愛的錢老師的敬意和哀思。如果有來世愿再作您的學生!謝謝師姐韓彩娟為我們班尋找到錢老師的珍貴的資料和信息!</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司法|
阳城县|
台江县|
新竹市|
聂拉木县|
罗田县|
伊金霍洛旗|
津南区|
安泽县|
宁远县|
松滋市|
务川|
富锦市|
荥经县|
江源县|
茌平县|
广宁县|
安康市|
宝坻区|
秦安县|
栾城县|
吉林省|
福清市|
连州市|
广宁县|
如皋市|
万安县|
湖北省|
天全县|
隆回县|
项城市|
高唐县|
扶绥县|
阳江市|
长泰县|
海伦市|
喀喇|
乌什县|
祁连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