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親愛的媽媽陸國琦 2016年11月4日下午4時,親愛的媽媽和我們永別了。患老年癡呆4年多的媽媽吞咽困難已經兩周了,只能進食流質,日漸虛弱。4日下午兒子喂她流質時,她一陣反胃,吐了兩口。估計有嘔吐物進了氣管,這一口氣就回不上來了。給她換衣服時,全身皮膚沒有任何破損,口鼻沒有任何分泌物,兩便沒有失禁,尿墊拿出來都是干的,媽媽一輩子有潔癖,最后走也走得干干凈凈,媽媽在天之靈可以心安。換上毛料褲子和新棉衣的媽媽,帶上假牙(最后兩周媽媽喪失咀嚼功能,假牙也不用了),平躺在床上,她大部分頭發還是黑的,面容祥和。媳婦問要不要拍幾張照片作為紀念,兒子猶豫了一會,看著媽媽已經沒有了精氣神的臉龐,最后還是沒有拍。媽媽一生愛美,還是讓她以自己最美麗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吧。 1928年2月10日,媽媽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家庭。自幼聰慧,學習用功,美麗動人。媽媽是家中的老大,后面還有4個弟弟妹妹。為了家庭生計,她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在榮氏公司擔任會計一職。媽媽自幼勤儉顧家,工作之后以全部收入幫助父母撫養弟妹。 媽媽工作勤奮,待人誠懇,在榮氏公司深得上司和同事喜愛。但是在她柔弱的身軀里,跳動著一顆不慕虛榮追求真愛的心;在她美麗的微笑后面,有著自尊自強的堅強意志。為了擺脫當時上海大公司富二代不顧一切的追求,她毅然決然地離開燈紅酒綠的繁華上海,于1948年孤身一人調轉到公司在無錫鄉間的工廠。 在無錫,媽媽遇見了同廠工作的爸爸。兩個同樣沒房沒車沒有存款的年輕人,在太湖邊相遇相愛,將兩個人的鋪蓋卷搬到一起,就此開始了她們相濡以沫的一生。在婚后相當長的年份里,媽媽繼續將自己絕大部分的工資支援在上海的父母弟妹。刻己待人是父母共同的特點,她們自己一輩子省吃儉用,但是對同事,朋友和親戚總是熱情慷慨,傾囊相助。 媽媽和爸爸一樣,也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她們那一代知識分子,永遠是工作第一家庭第二,全力以赴勤奮工作就是媽媽爸爸至高無上的宗教。上班時候爭分奪秒地干,沒有干完的活帶回家繼續干;自己的干完了,幫助同事干。1953年媽媽被評為無錫市勞動模范,但是過度勞累,醫生誤診和流產使她遭受了以后幾十年慢性病的折磨。 1955年,兒子的到來給病中的媽媽帶來歡笑,給家庭增添了樂趣。但是僅僅2年之后,爸爸被調去內地工作。整整5年的時間,媽媽以自己瘦弱的病體,一個人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然而無論身體多差,工作家務多重,媽媽沒有忘記兒子的教育。從4歲開始,媽媽就手把著手教兒子讀書寫字。這段時間,上海的外婆給了媽媽許多幫助。母女同心,渡過了這段困難的時段。 婚后的媽媽,無論自己的病有多重,家里有多少困難,時局有什么變化,她每年總會克服重重困難,遠赴北京孝敬公公婆婆,上海的父母更是隨叫隨到無微不至。媽媽侍奉長輩盡心盡力,從無例外。 1961年爸爸的回歸,1963年女兒的降臨,家庭的生活恢復正常,媽媽的臉上增添了笑容。但是好景不長,1966年的文革如疾風暴雨一般降臨,一個普通的家庭就此陷入有口難辯的無妄之災。 一次又一次的抄家,一場又一場的批判,爸爸的工資被消減到只有每月19元,更被隔離審查達2年之久。這個時候,又是媽媽挺身而出,以她瘦弱的病體,再次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重任。面對惡勢力的威逼利誘,媽媽毫不動搖,堅定地和爸爸站在一邊。她白天被迫拖著病體去工廠上班,回家還得料理家務,照顧年幼的孩子。在最困難的時候,她謝絕了親戚們的經濟支持,獨立支撐了暗無天日的三年光景。媽媽長的瘦小,但是她有著無比堅定的獨立情操。她說大家都不容易,我們一定要自力更生,只要努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是媽媽對子女一貫的教誨。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970年爸爸的回家,15歲的兒子也有了工作,小家庭總算緩過一口氣,有了喘息的機會。自己的日子略微好過一些,媽媽爸爸就開始盡自己所能,從精神上和經濟上去幫助周圍同樣遭受無妄之災的親戚朋友。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人人被劃分成不同的等級。當時所謂的黑五類,其處境慘過印度人人避之不及的賤民,而媽媽和爸爸,她們從來沒有冷落過任何一個遭遇不幸的親戚朋友,也沒有巴結過任何一個當時得勢的熟人。她們總是盡自己微薄的力量,給旁人以溫暖給他人以幫助,而從來不在乎旁人的身份地位,更不指望任何形式的回報。媽媽是再普通不過的平民,但是她有著正直博愛的心靈。就是因為世界上有著像媽媽那樣的人,人類最偉大的精神才得以流傳。 1976年起,形勢開始好轉,努力工作的人受到了應有的重視。爸爸回到了技術領導崗位,還擔任了連續兩屆10年全國人大代表。媽媽的處世態度從來沒有因為爸爸地位的改變,而發生任何的變化。一家人還是住在原來的破房子里,她還是勤儉持家,寬厚待人。媽媽對物質從來沒有太高的追求,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才是她一輩子最為看重的。 子女的成家立業固然讓媽媽欣慰,1984年孫子如如,1992年和1999年外孫女嶸嶸,慧慧的到來,更是讓媽媽興高采烈。媽媽喜歡孩子,不顧自己已經年老體弱,對三個孩子呵護周到無微不至。媽媽不僅是一個好媽媽,還是一個好奶奶和好外婆。 媽媽秀外慧中,字體娟秀文采不凡,素得親友長輩好評。就是退休之后陪孫子學畫畫,隨手涂上幾筆,也隱隱有著大師風范。 媽媽爸爸1994年移居澳洲悉尼。她們很快就適應了異國他鄉的生活,獨立自主地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媽媽喜歡悉尼平和的社會環境,一流的氣候條件。更重要的是她在基督教里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信條 - 博愛和互助。媽媽完完全全地融入教會的集體生活,交了許多新朋友。同時她全心全意地照顧年長9歲的丈夫,服侍爸爸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媽媽是一個真正的好妻子。 媽媽熱情好客,又喜烹飪廚藝。無論是雞鴨魚肉,還是海鮮蔬菜,媽媽都能有機搭配,燒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媽媽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請至親好友來家吃飯,她不厭其煩精工細作地做上一桌菜,只要客人吃的滿意,她就高興的合不攏嘴。有句話說:什么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統統彌漫在廚房的香味里。說的應該就是媽媽的廚房了。 2005年爸爸逝世之后,媽媽還繼續獨立生活了7年。在她瘦弱的身軀里,蘊藏著別人難以想象的力量。不要依靠任何人,做一個獨立自尊的人,是媽媽對子女長期的教誨,也是她自己一輩子身體力行的原則。 2012年媽媽患老年癡呆癥,開始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許多孤僻怪異的老人不同,媽媽患病之后,雖然日漸喪失記憶,最后連兒子女兒也不認識了。但是她的脾氣變得更好,笑口常開。就是到生命的最后幾天,語言功能明顯減退,但她還是堅持對服侍自己的人說謝謝。這就是媽媽不變的本性 - 善良寬厚。
媽媽在世時常常說,一個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在世只有多行善事為正道。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上,媽媽就像一朵清新的小花,她一塵不染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帶給他人的永遠是芳香和美麗。
媽媽的一生平凡,但又偉大。沒有任何遠大的奢望,只有腳踏實地做人。媽媽刻己待人,事事做好自己的本份。媽媽是陸家的好女兒和好姐姐,是翁家的好媳婦和好妻子,她是工作單位的好職工,是子女的好媽媽,是孫輩的好奶奶和好外婆,是一切熟人的好親戚好朋友。
媽媽沒有給后代留下任何物質的遺產,但是媽媽以自己的一生,告訴她的后人什么是人世間最可寶貴的東西,這就是她自己88年一生堅持始終的原則 - 自尊自強的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勤儉節約的傳統,善良寬厚的本性。
安息吧,媽媽,您美麗動人的音容笑貌將永遠伴隨著我們,您尊貴無比的精神遺產必定代代相傳。
兒翁維民 媳徐蘋 率孫翁孝如 孫媳何曼琪
女翁維芬 婿張希浩 率外孫張欣嶸 張欣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洪泽县|
德令哈市|
炉霍县|
普宁市|
铁岭县|
哈巴河县|
阿尔山市|
镇康县|
浦城县|
武定县|
崇明县|
金川县|
读书|
霞浦县|
宜章县|
武威市|
崇明县|
漳浦县|
中山市|
洞口县|
苍梧县|
潼关县|
达孜县|
永宁县|
会泽县|
甘孜|
白沙|
东乡|
陇西县|
固阳县|
调兵山市|
额尔古纳市|
洪洞县|
灌云县|
彭泽县|
南京市|
台南县|
千阳县|
岑巩县|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