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金庸(查良鏞)所屬浙江海寧袁花查氏六百年來的故事(上)

查強中

<h3><font color="#010101">查氏的先祖來源于周公長子伯禽。伯禽的后裔姬延因“功肇”以子爵封于查地(今山東泰安、曲阜一帶),便以封邑為氏,改姓為“查”,姖延改為查延,成為華夏查氏的始祖。<br><br>查氏的第五至第八世祖查胥臣、查胥甲、查胥克、查胥童,均為晉國大夫;<br><br>查氏第十二世祖查何,隨漢武帝出征塞外,封濟陽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氐二十一世祖查忠,漢明帝時授中書,也封濟陽伯。<br><br>查氏是濟陽(今山東兗州)的巨族,編輯有查氏最早族譜《濟陽家乘》。<br><br>查氏二十九世祖查柏任海陵太守,晉懷帝時避石勒之亂,由濟陽遷丹陽,復遷九江之匡山;<br><br>三十世祖查義由九江遷濟寧州;<br><br>三十七世祖查義祖為隋安陽令,遷安徽歙州(當時稱新安)之篁墩。查義祖為查氏新安統宗祠的始祖《新安統宗世譜》;<br><br>四十九世祖查昌,字宗儒,號興嗣,官至唐代吉王府長史,以兵亂避居休寧城北,為休寧查氏之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氏五十代世祖查文徽,字希回,任五代十國期間南唐工部尚書,居休寧(今屬黃山市休寧縣,位于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處,被譽為“中國第一狀元縣”)。為休寧支查氏的始祖。有作品《寄麻姑仙壇道士》<br><br>別后相思鶴信稀,群樓南望遠峰迷。<br>人歸仙洞云連地,花落春林水滿溪。<br>白發只應悲鏡鑷,丹砂猶待寄刀圭。<br>方平車駕今何在,常苦塵中日易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文徽之弟查文徵,字希音,經科舉,累遷南唐宣歙察使。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自休寧隱居于婺源城西關高泰門外廖塢(后稱查公山)。他便是婺源查氏的始祖,也為浙江海寧袁花查氏的直系世祖。查文徵親手創辦了查氏的教育基地:“山房道院”,立下了“教誨爾子,以轂似之”的重教祖訓。修德講學,終老于此,死后與夫人趙氏合葬于查公山。其墓地史稱:“日上千人朝拜(對岸每日均有諸多婦人跪在河灘.浣衣洗菜),夜里萬家燈火(眾多船只停泊在河灣,通宵亮著燈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文徵(婺源始祖,華夏查氏五十代世祖)之子查元修,授宋太常寺太祝。相傳居婺源時夢見神人語:“見鳳而止,遇鳳而往”。<br><br>于宋乾德二年(964年)由婺源縣城遷居婺北鳳山鑄爐坦(今婺源縣浙源鄉鳳山村)。鳳山歷來富庶,全村建筑均為明清徽派古建筑,磚(木)雕細膩,古補典雅,至今還保存著查氏的宗祠(康熙三年(1664年)始創,祭祀婺源查氏始祖徵公,題名為“孝義祠”,1892年至1898年擴建成查氏宗祠),讓人瞻仰。</font></h3> <h3> 查氏祖訓</h3><h3>凡在童稚 讀書為本 敬師好學 兼知禮義</h3><h3>及其成人 五常莫廢 出則忠良 人則孝悌</h3><h3>兄弟之間 本同一氣 切勿相爭 諧和進取</h3><h3>妯娌之間 和衷共濟 雖云異姓 親如姐妹</h3><h3>毋貪于酒 酒能亂性 毋貪于色 色能喪身</h3><h3>毋習賭博 賭則敗家 毋好爭訟 訟則受辱</h3><h3>凡此四事 警之戒之 和于鄰里 睦于親戚</h3><h3>擇良而交 見惡擯棄 毋墮農事 毋失祖業</h3><h3>言必譯善 行必和緩 毋以暴怒 招其禍行</h3><h3>食但充口 毋貪美味 衣但蔽寒 毋貪綾絹</h3><h3>非禮勿取 量力節儉 凡此數事 斟酌而行</h3><h3>戒爾子孫 謹守良規 從之者昌 逆之者殃</h3><h3>成敗之際 如在反掌 教爾子孫 謹記勿忘</h3> <h3>查氏家訓:</h3><h3><br></h3><h3>端蒙養 重讀書 崇儉約 睦鄰里</h3><h3>謹言語 慎舉動 擇交友 積陰功</h3><h3>嚴祭祀 明宗祠 修宗譜 親宗族</h3><h3>救患難 恤煢苦 備荒歉 息爭訟</h3><h3>貴容忍 業商賈 精技藝 旌孝順</h3><h3>旌節義 禁奸淫 禁盜賊 禁詐偽</h3><h3>禁奢侈 序尊卑 尊君國 敬祖先</h3><h3>孝父母 敬長上 隆師傅 和兄弟</h3><h3>重婚姻 正閏閫 訓子孫 勤職業</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氏傳到婺源十八世(華夏查氏六十七世)查均寶,又名查瑜,號仁齋,小字詹記(元代處士,飽學之儒,精通易經),為避元末戰亂(適逢元末農民大起義),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翻過浙嶺,偕妻兒等駕舟順著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水路,來到杭嘉湖平原的嘉興,不久由朋友介紹到海寧園花里龍山(今海寧袁花鎮)任西席(家庭教師)。他發現袁花依山面海、土地肥沃,民風淳厚與故里婺源相似,最后定居于海寧園花龍山東南之古撲橋(后人稱查家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因祖居地休寧曾名海寧,查氏在婺源居于“鳳山”,查氏在海寧居于袁花之“龍山”。取龍鳳呈祥之意,袁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因查瑜既有才學,又有精妙之醫術利濟他人,“以儒為業,耕讀為榮,詩禮傳家”,在袁花站住了腳跟。至今已有660多年歷史。<br><br>查均寶長子早故,次子查恕,字仲容,受家學傳承成名醫。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入宮,為太祖治當時屬險癥的“疽”疾。查恕手到病除,加之查恕為人正直誠必篤,深得明太祖贊賞,授于太醫院正使,賜一品服,加蟒玉,官價正三品。因功高遭人忌,事隔不久“暴卒”,“事聞于帝,追治數人,并賜祭葬”。查恕后代數傳后,已無后人。<br><br>查恕弟弟查慧,字叔智,“性謹慎,有先見,當兄顯榮時,公深自韜晦。及扶兄柩歸,閉戶高隱,頗拓先業。”海寧袁花查氏均是查慧一脈繁衍而來。<br><br>查氏隱居袁花鄉間,耕讀不息,潛心治學。<br><br>約一百年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袁花查氏五世(查氏七十二世)查煥,字文顯,號東谷(1464年-1510年)一舉中舉,后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中進士,為查家登科甲第一人。<br><br>經過百年耕讀治學的積蓄,這時查氏家族人材就象井噴似出現。在明代,查氏中進士6人,中舉人17人,其中有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孫三代連中進士的盛事。官價最高到正三品。袁花查氏漸成江南望族。<br><br>在清代,查氏先后有進士15人,舉人59人,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有“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的佳話(另有“一門十進士,叔侄六翰林”)。康熙帝先后題寫“譫遠堂”和“敬業堂”匾額分別賜查昇和查慎行。并為袁花查家宗祠題寫“嘉瑞堂”匾額和題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br><br>明清二代,袁花查氏人材輩出。據賴惠敏《明清海寧查陳兩家庭人口的研究》:“查氏獲得生員(秀才)資格人數為八百余人,考取進士、舉人、貢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br><br>除下面要詳細介紹的查約、查秉彝、查志文、查繼佐、查昇、查慎行、查嗣溧、查嗣庭等以外,還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培繼:興學校、敦教化任江西按蔡副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查虞昌:興修水利、安定民生任池州知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覽:筑長堤、置涵洞、民賴以安任天津水利通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查志隆:纂修《山東鹽法志》任山東布政使左參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詩繼:善古文、能詩詞、箸有《深寧齋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岳:工書法及篆刻并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質:工繪畫精于山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懋:經營長蘆鹽業的實業家等(查懋之子查世炎曾買下二千畝義田,資助查氏窮困者。)<br><br>近代《中國名人大辭典》收查姓名人36人,其中袁花查氏占15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六世)查繪定下查氏字輩排行前十六字:<br><br>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br><br>清道光八年(1828年)查氏又加后十六字:<br><br>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六世)查約(1472年-1530年),字原博,號毖齋。海寧袁花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士。為人剛正不阿,清廉愛民。嘉靖中,以刑部郎中任歷福建僉事,所至問民疾苦,辯冤獄,馴妒焊,治有異績。累遷福建左布政使。后升應天府(今南京)府尹、山東巡撫、副右都御史。末及赴任,時值候官(今福州市)監獄犯人反獄,他不畏危險,單車前往勸諭,不幸被難以身殉職。閩人立“懷愁祠”肖像以祀。<br><br>清源山有其詩刻:<br><br>我愛清源洞,凌虛絕點埃。<br>蛻巖留色相,石刻記蓬萊。<br>遠岫開圖畫,飛花落酒懷。<br>悄然天景里,百歲幾人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七世)查秉彝(1504年-1561年)字性甫,號近川。海寧袁花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授黃州推官,歷官戶科左給事中。<br><br>查秉彝剛正清廉,不畏強暴,以直言著稱,曾條陳“吏事七弊”:<br><br>各任事權,政體不一;苛于用法,刑罰不中;<br>稽查煩數,吏弊日滋;罰贖違禁,官箴日渝;<br>征科無藝,民命日殘;徭役不均,生齒日耗;<br>供億過侈,重困民財。<br><br>言人之不敢言。<br><br>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戶部尚書王杲與艾撲被嚴嵩父子迫害下獄,查秉彝與厲汝進等敢于抗疏直諫,彈劾權相嚴嵩、嚴世藩父子專權,被杖責四十,并謫放為定邊典史。<br><br>嚴嵩敗亡后,查</font>秉彝即遷建寧推官,升刑部主事,進郎中,遷太<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常少卿,歷大仆卿,官至建寧司理。嗣被任命為順天府(現北京)府尹,正三品,蒞任五天即重病去世。</span></h3><h3><font color="#010101"><br>鑒其忠誠,朝庭特賜予祭葬于錢塘五云山南桐樹塢,今杭州宋城附近,臨山梵村為進五云山處。<br><br>查秉彝著有《掖垣奏議》、《覺庵存稿》、《近川一稿》等。<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八世)查志文,字鳴周,海寧袁花人,查秉彝之子,明隆慶間舉人。任廬州府通判,無為州守備兼廬州府同知。<br><br>在任時,濱江水災,情急,來不及報請上峰批準就開倉救人,使當地數萬災民幸存。為修復河道,身為士卒。后為忌者所中,解印歸袁花故里。<br><br>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遵照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的意愿,把近五百畝土地的資產首次設置為查氏義田,“設義田以周貧乏,立育才以厚英俊”,并建立了一套慎密的救助措施,大大提高了整個查氏家族的經濟救助與保障能力,使更多的查氏族人走上求取功名之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一世)查繼佐(1601年-1671年),別號查伊璜。海寧袁花人。原名繼估,縣試時誤寫就將錯就錯,遂沿用。<br>明崇禎六年(1633年)中舉人。明末戰亂,京試中斷,就沒有機會考進士。冬日雪后,閑來無事,查繼佐到袁花崇教寺飲酒賞雪。只見原來廟中鐵鑄巨鐘被人扣在地上,一會兒看見一個身穿破爛衣衫但氣宇軒昂的乞丐走進廟來,用單手抬起近千斤重的大鐘,取出藏在鐘內的剩飯,驚為天人。問其姓名為吳六奇,認其異能在此亂世中可為國效力。便熱情邀其一起痛飲,并贈吳寒衣,勉其自強,慷慨解囊資助吳從軍。<br>清兵入關后,南朝魯王朱以海在浙江紹興舉起反清大旗。查繼佐聞訊后,毅然過錢江,在南明任兵部主事,積極抗清。曾督兵在赭山一帶打敗清軍。<br>公元1646年,清軍攻占紹興,魯王政府亡。查繼佐輾轉回鄉。在杭州黃泥潭(今洪春橋花圃附近)敬修堂發憤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各省學子不遠萬里前來求學,成一時講學之盛。鈕琇在《雪遘》一文中評價查繼佐“浙江海寧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愁對,海內奇杰。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br>清康熙二年(1633年)查繼佐因被湖州莊氏明史案牽連入獄,被判腰斬。后經粵提督吳六奇奏辨而得免。原來吳六奇從軍后,英勇善戰,累立戰功,已官至廣東水陸提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是位于海寧袁花,始建于五代十國吳越國(公元931年)的崇教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繼佐出獄后,吳六奇力邀恩師到廣州作客,在吳六奇家中,看到花園內有如下圖之石,只見石形如云立,搖曳空靈。查繼佐摩挲把玩,留連不去,并題名“皺云”。<br>吳六奇留客繼佐月余才依依不舍送行。回到海寧袁花家中,發現家中已裝修一新,此石巳站立于屋后的百可園中。原來吳見查繼佐甚愛此石,便命部下,晝夜兼程,不遠萬里,運至海寧袁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皺云石是江南三大奇石之一,而今此石存在杭州西湖花圃綴景園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繼佐博學多才,長于文史,是一個集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詩人、書畫家、戲劇家于一身的傳奇人物。癖好歷史,著作甚豐,明亡后,他化了29年,易稿數十次,訪問數千人,終于完成明史巨作《罪惟錄》八十九卷。另有《班漢史議》,《魯春秋》,《東山國語》,《國壽錄》等歷史著作。他兼善書畫,精通音律。著有雜劇《續西廂》等三十多部戲曲著作。時人評他為“一世龍門東,修遠數千里。為儒、為俠、為理學、為游藝,當世莫得窺其藩籬。著書滿家,蠶從獨辟。”<br><br>下面是查繼佐的畫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二世)查昇(1650年-1707年),字仲韋,號聲山。浙江海寧袁花人。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多年,遷至少詹事。<br>著有《淡遠堂集》。時人稱查昇書法,查慎行詩,朱白恆畫為“海寧三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查昇書法。康熙帝稱贊道:“他人書皆有俗氣,惟查昇乃脫俗耳。用工日久,自爾不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昇辦事謹慎勤敏,備受康熙器重。品行高潔,待人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四方求書法者甚眾,他經常在晚上燃燭揮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二世)查嗣庭(1664年-1727年)是清朝康熙年間海寧袁花查氏“翰林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每)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他的才華很得重臣隆科多賞識,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br>雍正三年(1725年)隆科多和年羹堯等老臣獲罪。因查嗣庭受隆科多推薦而受遷連,雍正為了鏟除隆科多一派勢力,大興文字獄。<br>查嗣庭于雍正四年出任江西鄉試主考官,出試題三道:<br>“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出自《論語》<br>“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誒”出自《孟子》。<br>“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出自《詩經》。<br>雍正用莫須有的文字獄,硬說“止”是去掉雍正的“正”上的“一”,暗喻斬雍正的頭。查嗣庭剛從江西回京,行李末開,雍正派兵包圍查抄查嗣庭在京的寓所,行李中得日記二本。<br>查嗣庭學問淵博,才識過人,不免特才傲物,有目空一切的名士風度,難免在日記中,筆底有評眨時政。<br>查嗣庭因文字獄被革職,打入天牢。全家老少上百人被抓送北京刑部監牢。其子查克上,原已官至內閣中書,死于獄中,查嗣庭聞訊后第二天在獄中服毒自殺。為此引起了雍正大怒,本要凌遲處死,便命戮尸梟示。并下詔:查嗣庭之兄查慎行(嗣璉),查嗣溧,子查澐,侄查克念,查甚斬立決。次子查長椿,查大梁,查克瓚,侄查開,查學都在15歲以下,給功臣為奴,所有財產,查明入宮。因眾大臣求情,其兄侄得到減刑。查嗣庭的一個女兒查蕙嬢充軍邊塞,生死不明,有人錄得她在流放途中寫的一首哀惋動人的題壁詩:<br><br>薄命飛花水上游,翠娥雙鎖對沙鷗。<br>塞垣草沒三韓水,野戎風凄六月秋。<br>渤海頻潮思母淚,連山不斷背鄉愁。<br>傷心浸譜琵琶怨,羅浮香消土滿頭。<br><br>受殊連官位最高的是二哥查嗣傈(1652年-1733年),時年七十六歲高齡。他幼時警敏,數歲就能切韻諧音,生平游跡遍天下,其詩精妙,與兄查慎行齊名,時人把他們比作宋代“二蘇”。著有《查浦詩抄》,《查浦輯聞》,《南北史識小錄》,《音韻通考》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選入翰林院,授編修,升至侍講。被流放到人煙稀少的關西,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客死異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因查嗣庭與另一文字獄受害者汪景祺都是浙江人,雍正進而遷怒于浙江士人,下詔停止浙江士人鄉試、會試。直到二年后,經浙江總督李衛請求,暴君才解除停止浙江士人鄉試、會試的詔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二世)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查嗣璉,浙江海寧袁花人,是袁花查氏“翰林三兄弟”中的長兄。因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牽涉洪升《長生殿》事件(36歲那年,他在北京相國納蘭明珠府上任家教,康熙佟皇后喪葬期間,曾與朋友一起看戲),遭革職驅逐回籍而改名慎行。晚年居初白庵,又稱查初白。康熙三十二年(1702年)中舉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東巡,因大學士陳迋敬等推薦,詔隨入都,入直南書房。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賜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三次隨康熙巡游塞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歸里,家居10余年。有大量詩作:<br><br>《舟夜書所見》<br>月里見漁燈,孤光一點螢。<br>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br><br>《秋花》<br>雨后秋花到眼明,閑中扶杖繞階行。<br>畫工那識天然趣,傅粉調朱事寫生。<br><br>《曉過鴛湖》<br>曉風催我掛帆行,綠漲春蕪岸欲平。<br>長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br><br>《雨過桐廬》<br>江勢西來彎復彎,乍驚風揚異鄉關。<br>百家小聚還成縣,三面無城卻倚山。<br>帆影依依楓葉外,灘聲汨汨碓床問。<br>雨蓑煙笠嚴陵近,慚愧清流照客顏。<br><br>查慎行長子查克建成進士較早,時任刑部郎中,早年任束鹿知縣時,為官清正而得康熙贊揚。文字獄案發初,闔家就逮,抵京自陳:“實不知本未。”查慎行時年已七十八歲高齡,全家入獄,無論在押解路上,還是在獄中,歷盡艱辛,渾身毒瘡,又加生虱,天熱還穿著破寒衣。幾個子侄都在牢中生病。有大臣為其陳情“彼固敞屣一官者也,其弟仕京,相隔遼闊,寧復知之?倘以株連,不亦枉乎!”半年后方得出獄。當初赴詔獄有九個子侄,此時只剩下他的小兒子查克念了。從此查慎行郁郁寡歡,南歸后一個多月就病逝家鄉。<br><br>文字獄興起后,相傳海寧袁花查氏一支逃亡廣東,改姓埋名,將“查”字下面一橫頂在頭上,改為“香”姓。廣東至今確有香姓存在。<br><br>查慎行1727年故世,因家產被抄,其營葬頗費周拆。其幼子查克念十年后去世,生前無力營葬其父。其孫查歧昌遍乞舊交不成,直至曾孫輩,才在親友支助下,于1775年完成營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查慎行的書法,筆錄其詩《雨過桐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三世)查祥,字星南,號谷齋。海寧袁花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進士,授官翰林院編修。工書法,有石刻行業,纂有《兩浙鹽法志》、《兩淮鹽法志》、《兩浙海塘通志》20卷。著有《云在樓詩鈔》九卷,《四庫總目》及《咸齋文鈔》,并傳于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四世)查歧昌(1713年-1761年),字藥師,一字石友,號巖門山樵,袁花人,是查慎行之孫,查克念之子,幼秉祖訓,思敏才富。雖為諸生,能紹其家學。官崇明縣令。工詩文。其詩句新異,而散文尤有法度。纂修“海寧縣志”。<br><br>著有《巖門精舍詩鈔》2卷、《巢經閣讀古記<br>》約100卷、《四庫讀字略》4卷、《吳趨》、《江上》、《豫游錄》、《巖門詩文集》40卷等大量作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五世)查奕照,字麗中,號丙塘,一號龍山樵夫,晚稱贅叟,海寧袁花人,移居嘉善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進士。官江蘇候補通判。著有《東望望閣詩鈔》、《媵琴館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六世)查世官,字懷中,號南廬。海寧袁花人。諸生。慷慨仗義,工書善奕。早歲以詩名,貧不能刊。客都門時,與山西劉肇紳相契,稿本多存劉氏。吳衡照稱其詩“沈雄秀巖,天分絕高”。<br>列其詩二首:<br><br>《棗花寺》<br><br>西風吹客出高城,一角西山放曉晴。<br>落木寺門天遠大,荒郊秋雨水縱橫。<br>野花當戶有寒意,老檜嘯空答梵聲。<br>初地安心猶未得,夜深孤月上方明。<br><br>《秋望》<br><br>俗事了不涉,間居適我情。<br>偶然愛林壑,隨意到山城。<br>極浦忽秋色,遙村開晚晴。<br>莫驚搖落意,自有歲寒盟。<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八世)查人偉(1887年-1949年),字仲堅、誦堅,海寧袁花人。中秀才后,入杭州求是學院,鉆研新學,傾心革命。<br>后入武備學堂,因反對日籍學監專橫跋扈而被開除。不久考入法政學堂,加入同盟會,積極反清。<br><br>辛亥革命時,查人偉用計取得袁花鎮民團4000發子彈,運往硤石支援起義。<br><br>浙江光復前夕,某夜,查人偉悄悄起床準備外出,即將分娩的妻子牽其衣不肯放手,事急,人偉吹滅燈,毅然撕裂衣襟而去。<br><br>1917年后,在杭州執行律師業務。當選成浙江省議會議員。因反對增加田賦和保安隊,曾收到軍閥寄給他裝有子彈的信,人偉毫不畏懼,仍在議會中堅決反對增加田賦和保安隊。<br><br>1924年加入國民黨。<br><br>1926年任浙江省國民黨監察委員,并以左派身份與人創辦《新浙江報》,評擊時弊,反對軍閥孫傳芳。不久報紙被封,查人偉遭通緝。<br><br>1927年3月,北伐軍攻占杭州,查人偉任浙江臨時政府建設廳長兼政務委員。<br><br>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與沈鈞儒、褚輔成等同時被捕。人偉在獄中作詩50多首,編成《若廬吟稿》。后經營救獲釋,退出國民黨,先后在杭州和上海當律師。<br><br>1928年初,中共黨員陳馥在杭州被捕,人偉以律師名義保她出獄,并掩護陳馥住在他上海家中。<br><br>1935年4月,上海《新生》主編杜重遠發表了易水的短文《閑話皇家》而引起日本抗議,杜重遠遂遭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震動中外。人偉以律師身份向法院提出抗議,高呼“愛國無罪”,并撰寫、印發《關于“新生案件”意見書》,伸張正義。<br><br>1936年沈鈞儒“七君子”被捕入獄,查人偉奔走呼號,多方營救。<br><br>抗戰爆發后,斷然拒絕汪偽政府拉攏,前往永康任浙江省賑濟會常委,辦理救濟難民工作,并與呂公望協力籌設染織工廠,收容數千難民,生產布匹自救。后加入民盟。<br><br>日本投降后,回上海重操律師舊業,并負責民盟浙江事務。<br><br>1949年初,多次去杭州勸服知名人士呂公望、金潤泉等留大陸。<br><br>5月底上海解放后,查人偉即赴杭州著手恢復民盟活動。不幸發病逝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九世)查濟眉(1867年-1929年),字又春,以字行。海寧袁花人。清光緒秀才,后鉆研歧黃之術。開業行醫后,醫德高尚加之醫術高超,名聲鵲起。<br><br>其臨癥首重“望”、“間”二診,善用廉價藥品,減輕病家之經濟負擔。對慢性病的生死預后,尤強調節氣(如“四立”、“二至”、“二分”)的重要。<br><br>他是海寧近代名醫之一,其后裔繼承醫業,均為海寧現代之名醫。<br><br>查濟眉是我的祖父,我父親查鐘美(又名查守之)和小哥查益中都繼承祖業。我的家族樹脈如下:<br><br>1. 查瑜 2. 查慧 3. 查潔 4. 查寶 5. 查益 6. 查繪<br>7. 查秉彝 8. 查志文 9. 查允持 10. 查大鍺<br>11. 查豫 12. 查楷 13. 查延慶 14. 查昌詩<br>15. 查奕義 16. 查世基 17. 查有顥 18. 查葆田<br>19. 查濟眉 20. 查鐘美(又名查守之)。</font></h3>

查氏

袁花

海寧

查嗣庭

查慎行

進士

查繼佐

康熙

世祖

浙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鄄城县| 盐山县| 瓦房店市| 高雄市| 定襄县| 屯昌县| 大洼县| 合阳县| 湖州市| 民勤县| 舟山市| 河池市| 西贡区| 德惠市| 上高县| 龙门县| 开阳县| 延安市| 楚雄市| 莎车县| 侯马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宜都市| 邛崃市| 山丹县| 华池县| 嘉义县| 平遥县| 辽阳市| 依兰县| 朝阳县| 青河县| 巴马| 英吉沙县| 开江县| 珠海市| 江陵县| 灵石县| 大理市| 洪江市|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