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成化“天”字底款來由,筆者歸納為以下幾類:在《簡易道德經》有“常言天,其究何也?昊曰:無題,為知其天也,空空曠曠亦天?!薄墩f文解字》:“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人之頂也。以為凡高之稱?!泵鞒俺讨炖韺W,奉天為尊,其基本觀點為“存天理,滅人欲”,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世間構成“三綱五?!??!渡袝罚骸疤煊酉旅?,作之君,作之師?!薄睹献?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魯侯,天也。”天為萬物主宰。<br><br><br><br><br><br>天與天子、天家、天保九如常常緊密結合體現祈禱福壽、尊崇。文獻記載有,《詩?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東漢蔡邕《獨斷》:“天子無外,以天為家,故稱天家?!惫糯S谩肚ё治摹肺木渥衷~編排次序,“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黃”的第一個字?!疤熳值谝惶枴蓖ǔV缸畲蟮?、第一、最好、最高等等意思。成化天字盤首先肯定是官窯器物,為皇權貴族所用,天子款顯示了瓷器做工質量、使用對象等多方面的至高、第一、尊崇,彰顯社會對皇權的崇拜。<br><br><br><br>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青年時做過和尚,其登基后對佛教有意加以扶持,成化時期佛教文化流行甚廣?!疤臁痹阼笳Z中稱“提婆”,與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等同義,系“十界”之一,構成佛教密宗法義。天子款亦不排除宣揚佛教教宗。成化時媽祖亦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道教奉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教義講究“天人合一”、“人天相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庇纱?,天暗喻打破天命,追求長生之意。<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嘉靖、萬歷時期的五彩瓷<br><br>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歷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貢獻。<br><br>嘉靖朝瓷器生產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燒”的做法,出現了官窯民窯競燒的局面。同時瓷器的對外輸出也極大地刺激和促進了陶瓷品種的創新?!毒暗骆偺珍洝酚涊d:“制作益考,無物不有?!奔尉赣陨衔宀室约t、綠、黃、紫、孔雀藍、黑彩描畫圖案,其中紅、綠、黃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種色彩的五彩器。嘉靖五彩云鶴紋罐,造型圓渾飽滿,紋飾粗獷豪放,通體以青花加紅、綠、黃三色彩繪;黃鶴均先以紅彩勾畫輪廓線,再填以黃彩,雜寶及朵花點綴其間,主題紋飾上下分別繪變形蓮瓣紋及蕉葉紋,整個畫面熱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顯示了嘉靖五彩的特點。<br><br>嘉靖五彩瓷器的裝飾內容豐富,有以龍鳳為主體并配以水波、祥云紋的圖案,也有以花卉、禽鳥為主題的圖案,還有以嬰戲或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圖案。五彩天馬紋蓋罐造型端莊,胎堅釉潤,主體紋飾繪四匹天馬,形象夸張簡練,極富動態,其他配襯紋飾有彩云、海水紋,整個畫面不使用青花,屬純正釉上五彩作品。<br><br>在世界許多博物館中,嘉靖五彩瓷傳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較多,如大罐、大缸、大盤等。嘉靖五彩器,多數有六字青花楷書款。 明代萬歷窯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風格為主體,沒有新的創造。萬歷時五彩的裝飾改變了前代構圖清新疏朗的風格,以圖案紋樣滿密為勝,特別是采用鏤空工藝。裝飾的內容仍以龍鳳花草為主,并有嬰戲、八仙、百鹿等圖案。也有用雕塑手法來表現的,并帶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內容為題材的,如福、祿、壽這些祝福的吉語用得較多,更顯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恫┪镆[》載;“漏空花紋,填以五彩,華若云錦。”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現的新品種。萬歷款五彩鏤空云鳳紋瓶是典型的鏤空五彩裝飾。該器運用鏤雕與彩繪相結合的裝飾手法,紋樣繁密,多而不亂,鏤雕工藝與施彩搭配得巧妙無比,色彩熱烈,紅、黃、綠、青花等諸多色彩把整個器物烘托得艷麗華美。<br><br>嘉靖、萬歷五彩器的共同特點,即裝飾繁密、色彩絢麗,制作工藝和造型大同小異,因此常被歸于一類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而萬歷五彩則不然,這是兩朝五彩瓷之間的重要區別。<br><br>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國陶瓷藝術近千年的精華,從初創到發展以至成熟,從洪武、永樂到嘉靖、萬歷,無論是五彩瓷的顏料,還是彩繪工藝、燒成工藝都已達到歷史上的高峰階段,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圖<br><br>清代青花瓷<br><br>青花瓷器是最富有東方民族風情的瓷器品種,它起源于唐代,元代發展成熟后主要為外銷瓷,從明代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導地位,上服務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間,外遠播于世界,無論是在工藝技術、繪畫水平還是產量方面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為清王朝十世君王長達276年的都城,皇宮內、外流傳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數量之多,品種之繁,是非常驚人的,它們都是來自瓷都景德鎮的產品,不僅時代特征鮮明,而且燒造脈絡清晰,為世人再現了清代青花瓷器的發展歷程<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夏商周的青銅器通常分為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樂器、工具、雜器等七大門類。青銅水器用于盥洗,大致可分為承水器盤、注水器和盛水器,以及碗、釜、盆、缶等。商周時期宴饗前后要行活盥之禮。西周宣王時期的虢季子白盤是以銘文重要而聞名的青銅盤,有110字,頗為罕見。?<br>青銅酒器主要有飲酒器爵、角、觶、觚,盛酒器尊、卣、壺、方彝、壘、勺等,尤以爵名氣最大。爵有扁形、圓形、方形、釘形、傘形或蟠龍、蟠蛇等形。?<br>青銅工具包括兩類,一類是農具,一類是生產工具。農具主要有耒、鏟、鍤、鋤、镢、鐮等。生產工具主要有斧、錛、斤、鑿、鋸等。?<br>青銅兵器有戈、矛、戟、鉞、刀、劍、鈹、殳、匕首、弩機、矢鏃、胄、甲、盾等?,F在出土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制作精美,完好無損,縫刃依然銳利無比。?<br>青銅樂器有鐘、鐃、鉦、鐸、鈴、鼓等。山東出土的編鐘制作精良,凝重豪華。?<br>青銅雜器包括生活用具、車馬器、度量衡器等。生活用具主要有帶鉤、鏡、洗、樽、燎爐、炭箕、熨斗等。車馬器主要有轄、車、軸飾、轂飾、轅首飾、衡飾、鑾鈴、銜、鑣、軛飾、當盧、馬冠等。度量衡器主要有尺、量、衡權等。 生活用具中青銅燈最具收藏價值。青銅燈分為行燈、座燈和造型三大類。青銅量器以戰國、秦漢較為多見。?<br>中國青銅器的四大特點:?<br>第一,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據統計,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的就達1萬件以上。?<br>第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質量上乘。?<br>第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br>第四,以容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嘉靖萬歷時期的荼葉末釉:御器廠所產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似鱔于魚皮色,稱“鱔魚黃”。<br><br>清三代時期的茶葉末釉: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并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制品多偏黃,有茶無末,稱“鱔魚皮”;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也有的掛古銅銹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稱“古銅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代壽山印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形式特點<br><br>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焰中燒出窯變銅紅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玫瑰紫、雞血紅等多種窯變色彩,宛如蔚藍色的天空出現一片彩霞,五彩滲化,相映交輝。釉中的流紋更是形如流云,變化莫測,意境無窮。 <br><br> 鈞窯瓷器釉色豐富多彩,徹底改變了以往青釉類瓷器的單調格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這種豐富多彩的特點,為后來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尤其是鈞紅釉的燒制成功為元代的釉里紅,明清時期著名的寶石紅、祭紅、郎窯紅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種的燒成,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br><br> 鈞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稱,而它的完美造型更為鈞瓷增光添彩,端莊渾厚的造型,簡潔明朗的線條,更適于釉子的溢彩流動,經過高溫還原氣氛,使厚釉出現拉絲、沉積、結晶等變化,呈現出類似兔毛的色線或蚯蚓走泥的痕跡,還有立體感的色點或針尖狀的星點,縱橫流淌的釉色組成各種奇異的畫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隨著人們豐富的想象而成為各種絕妙的自然景觀,如高山云霧、峽谷飛瀑、星辰滿天、翠竹生煙、節日禮花、浪激飛舟,令人嘆為觀止,拍案稱奇,堪稱國寶。 <br><br> 鈞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尤其北宋后期官鈞瓷的制作,無論從造型設計、燒造工藝或品種、釉色、藝術風格、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鈞之風盛行一時。由于工藝條件和審美的不同,金元以來各地仿鈞窯口除繼承宋鈞的傳統工藝,又創燒出一批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品種。<br><br> 色彩特點<br><br> 鈞瓷,以其色彩艷麗、藝術風格獨特聞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體系。鈞瓷色彩之多,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朱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翠青和墨色為難得之佳品。 <br><br> 鈞瓷造型以端莊、渾厚、古樸、文雅為特色。鈞瓷器皿,棱角分明,線條優美,文飾簡練,雕塑別致。鈞瓷傳統作品尊、鼎、缽、洗、瓶等陳設品,置之庭室,富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幾案,賞心悅目,雅致韻人。鈞瓷胎質,陶冶清純,堅實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釉中常常呈現出珍珠點、魚子、菟絲、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紋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潤如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來贊美鈞瓷釉質的純凈和釉色的艷麗。鈞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卻找不到兩件色彩完全相同的產品。這就是人們說的"鈞無雙配",也是鈞瓷獨特藝術風格的一個方面。 鈞瓷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贊賞。鈞瓷的經濟價值更為同行業所重視。<br><br> 鈞瓷的名貴在于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即 “ 鈞瓷無雙 ” ,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叩之聲圓潤悅耳,清脆動聽;觀之形端莊優美,古樸典雅,它的釉變色五彩繽紛,璀璨奪目,渾然天成,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如寒鴉歸林,夕陽殘照,高山云霧,峽谷飛瀑,伯牙撫琴等等。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 ”“ 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 ”“ 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 ” 等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有 “ 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 ” 、 “ 黃金有價鈞無價 ” ,國外更有 “ 雅堂無鈞瓷,不可自夸富 ” 、 “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 之說。<br><br> 美學特點<br><br> 鈞瓷之所以備受世人喜愛,馳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綺麗多變而產生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視覺美感。其獨特的窯變工藝與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繪畫、雕刻等表現手法,而是靠嚴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學成分,通過燒制過程中溫度、冷卻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層的顏色和花紋千變萬化,產生“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效果。因而頗受青睞,身價不菲。 鈞瓷顏色瑰麗,厚重鮮艷,青若藍天,白如美玉,紫勝葡萄,紅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純凈,可幾色輝映,加上變化莫測的流紋,其自然效果遠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飾所能及。體現出典雅大方,斑斕奪目、飄逸空靈的帝王之浩然之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宋代<br>宋代鈞釉釉層較厚,釉質瑩潤,層次感強,釉質較細,呈乳濁狀。從釉的風格來看,民窯色澤勻凈淡雅,釉色以天青、天藍、月白較多,有的釉色發灰,紅、紫斑及大面積紅紫色較少。施釉到圈足或不到圈足,圈足流釉及釉滴較多。官窯釉色極為豐富,大體分紅、藍、青三大類,十余種窯變色彩。具體表現為,青藍釉施于器內,紅紫釉施于器外,也有內外皆施青藍釉的。鈞釉的銅元素在高溫氣氛下與青藍色相互融合,形成青中帶紅,紅里泛紫,紫中藏青或紅、藍、紫相間,猶如玫瑰,又像海棠,或似晚霞的瑰麗畫面。間或有葡萄紫、胭脂紅、雞血紅、丁香紫等釉色出現。在釉面上可見蚯蚓走泥紋。官鈞施釉到圈足,圈足內均刷有芝麻醬色釉。[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元青花,以“至正型”器為典范,同時還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紋簡陋,銷售層次較低的青花瓷。為提高“目鑒”科學性,在前輩研究成果基礎上,本文結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鑒定,談一些膚淺的認識:<br><br>元青花云龍紋梅瓶<br>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br>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孫瀛洲)。<br>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并攏(共邊)型、此后,這種繪法貫穿于明清兩代。<br>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并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后,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后,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br>5、如意云頭紋(亦稱“云頭紋”、“云肩紋”、“垂云紋”)。云頭與兩云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態。即,如意云紋兩云腳間的尖頭,與云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并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br>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后,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并延續至清末。<br>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腭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后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br>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云頭紋邊飾。入明后,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br>9、元代紋飾采用平涂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懊鞔嗷ǘ嗍翘钌蛩孛?。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br>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疤ベ|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并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br>11、除執壺、玉壺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這是時代風貌?!鞍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里部掛半載釉”(孫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帶蓋,蓋內不施釉,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卻蓋內施釉。<br>12、罐的造型多數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較小,足墻較寬、較厚,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有的器物底部可見明顯的旋坯痕,個別有粘砂現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見凸乳,俗稱“臍”,為元瓷特征之一。<br>13、大件器的胎體普遍厚重,小件器卻都很薄,胎體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類器。而仿制品則不然,小件器也顯得很厚實。<br>14、除露胎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處(脛部)常見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個,系工匠捏著浸釉或刷釉時所遺。此現象,延續至明中期。<br>15、入土之物,于器內的修胎痕(類似竹絲刷痕)上,常會出現土蝕痕跡(元器內壁多為蕩釉、釉最薄,故竹絲刷痕處極易受到土蝕)。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偽時值得重視。<br>最后要說的是,不管是窖藏的還是傳世的,元青花終究會凝固住時光一些印跡:埋于地下的,其釉層稀薄處,不可抗拒地要染帶上土沁、土斑;秘藏于地窖,釉面也會因年代久遠,顯出質地老氣、寶光內含。而傳世品,由于人間滄桑和歲月撫摸緣故,釉汁則越發滋潤、寶光四溢;或因為歷經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現輕微的剝蝕或磕碰,以及支撐點和受力部位,會因磨損劃痕縱橫、細密,而附上累累舊氣。[2</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元青花完整器十分稀少 元青花的異常珍貴與它的稀少大有關系。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說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約三四百件。在此次元青花大展中我們看到,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和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殘件,但即便如此,也都被視為難得一見的文物。特別是首博的“鳳首扁壺”,在1970年北京市鼓摟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時曾碎為48片,因這種器型在出土元青花中尚不多見,后經巧妙修補復原。沒有參加此次專題展的首都博物館的另一件重量級元青花——“昭君出塞罐”也是殘裂拼接而成的,從中不難看出,完整器的元青花有多么珍貴!這也就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創紀錄天價的根本原因。 民間元青花存質疑 對于專家學者“三四百件”的說法,國內的不少民間元青花收藏者卻并不買賬。一些民間收藏者表示:“國內元青花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因為專家看不準民間的,所以只認出土的、窖藏的,對民間元青花一概否定,這樣保險不會引起爭議,民間的元青花處于被忽視境地?!备幸恍┤藢<也恍家活?,認為國內當今還沒有真正、權威的元青花瓷鑒定專家,可以說近幾年民間對專家的質疑聲一直未斷。 但依據筆者近年對市場的觀察,感覺專家的說法更嚴謹一些,民間的元青花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真偽上都很值得懷疑。一件上億元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紋故事罐”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貪婪欲望,使近年收藏市場和各種五花八門收藏鑒寶類節目中冒出了許多元青花,但這些所謂的元青花幾乎都是景德鎮的新仿,貨真價實的元青花真品鮮有出現。自2005年后,海內外拍場也陸續上拍了上百件各種器型的元青花瓷器,尤其是大罐和大盤器型時有涌現,但沒有爭議的、價位較高的鳳毛麟角。 元青花的前生 盡管元代只有98年的短暫歷史,卻催生了青花瓷這一奇葩,開啟了明清兩朝都難以企及的高度。器型豐富、顏料奇特、紋式多樣、域外風格都是元青花備受后世推崇和藏家青睞的主要原因。元青花的紋式圖案不少取材于歷史故事和元雜劇,如首都博物館的“昭君出塞罐”,湖北省博物館的“青花四愛圖梅瓶”等,這類故事圖案大多畫在玉壺春瓶和大罐等觀賞瓷上,供特權階級享用。由于器型大和存世少的緣故,目前最顯珍貴。據統計,目前海內外館藏的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尚不足20件,流落民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將來出土窖藏能有新的發現。所謂民間藏有元青花故事紋大罐、玉壺春瓶或梅瓶的說法,目前大多被證實是不靠譜的故事編造。 元青花的器型十分豐富,常見的有罐、玉壺春瓶、梅瓶、碗、盤等,由于受國際交流的影響,一些器型具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如執壺和盤等。更關鍵的是,西域“蘇麻離青料”的引進,使元青花的發色步入新的境界。 元代文人育出元青花 在元代,由于文人社會地位的低下,或出于生活所迫,部分文人或畫家轉向民間手工業謀生,從而使元青花無論在畫工還是圖案上都比以前有了質的飛躍,從這一時期的許多青花瓷中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如湖南省博物館的“蒙恬將軍”玉壺春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格外傳神。此外蕉葉、竹、松石的用筆也極具文人畫的寫意灑脫,構圖嚴謹考究,完全不像一個普通畫匠所為,具備了高超的繪畫功底,代表了元青花畫工的非凡水準。 再如此次大展中的“青花鹿紋盤”,寥寥幾筆,小鹿回頭顧盼的神態就盡顯無遺,令當代的大師望塵莫及! 此后,明清兩代青花瓷都以巧為美,繁縟造作,喪失了元代畫工的率真寫意,不僅與元代青花瓷的審美迥異,畫工更大不如前。當然,當代的造假者就更難望其項背了。元青花不僅是令人心醉神往的一個瓷器品種,更是在藏市高度受到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歷代陶瓷款識的鑒定<br>陶瓷器上的款識,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劃、印或書寫表明年代、產地、堂名<br>、人名、用途及吉祥語等內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種圖案款識。由于款識的內容、<br>格式、字體、書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所以,它對陶瓷器的斷代、斷定窯口和辨別<br>真偽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鑒定的一個重要環節。<br>款識的類別<br>陶瓷器上的款識大致可分為六大類:紀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圖案款及其它特殊類<br>款。<br>紀年款:紀年款是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一種款識。紀年款可分為兩類:一種用當時帝王年號<br>,稱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種用天干與地支組合的,<br>稱干支紀年款,如“皇明天啟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紀年款以官窯瓷器為多,<br>但部分民窯亦有書寫年款的。民窯紀年款字體較草率,遠不及官窯規整。瓷器上用干支紀年<br>款的以明清時期較多。<br>堂名款:指私人定燒瓷器的所刻、印、書寫的自家堂號。內容包括堂名、齋名、軒名、府名<br>、室名、殿名、樓名、閣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時已見有,如“滋樹堂”、“東書堂”等堂號,<br>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時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br>“拙存齋”、“復香軒”等等。<br>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燒陶瓷上所刻、印、書寫的名字或別名。如三國時越窯青瓷上的“<br>師袁宜作”,唐代長沙窯“鄭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窯“張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時<br>期多見,如“陳守貴造”、“天啟元年米石隱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br>吉語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書寫的吉祥語,表示贊頌、祝福。晚明至清代最為流行,如<br>“萬福修同”、“富貴佳器”、“天下太平”、“福壽康寧”等等。也有只題一個字的,如<br>“福”、“壽”等。<br>圖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書畫的紋祥圖案記號,亦稱“記號款”。圖案款多數為民窯<br>所用。明清兩代最為流行,如八卦、太極圖、八寶、海、兔、雙魚、靈芝等等。<br>其它特殊類款:還有一些不能歸入以為類別的,如“茶”、“酒”、“瑯〓”等字,統稱為<br>其它特殊類款。<br>款識的起源及其發展<br>遠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已發現一些刻劃符號。如仰韶文化類型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遺<br>址出土的陶器上,已發現各種刻劃符號270個。此外,山東龍山文化,以及上海馬橋、浙江良渚等<br>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也發現不少刻符;青海省樂都、甘肅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還發現了彩畫符<br>號。這些刻或和彩畫的符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雛形,也是我國陶瓷款識的濫觴。商周時代,瓦和<br>陶器上的刻字,多數為編號,少數為人名。春秋戰國時期的磚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br>有發現,逐漸增多。秦漢時期的陶器和磚瓦的文字非常豐富,所涉及的內容亦較前廣泛。陶器上<br>的文字絕大部分內容是反映陶手工業的情況,如器物的編號或記號(一、二、三……等),制陶手<br>工業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陸市亭、櫟市、杜亭等)、陶工名(義<br>渠、伙、成、蒼等),另外還有地名(宜陽、新城、藍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園呂氏缶、下賈王<br>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宮廄、大廄、麗山〓宮等)等等,在瓦當和順上還開始出現一些吉祥語<br>(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延年益壽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識類別,此時大多已具備,開了中國陶瓷款<br>識的先河。目前所見瓷器上最早的款識是浙江省鄞縣出土的一件東漢青瓷雙系盤口壺,底足刻有<br>隸書“王尊”二字。帶有紀年款銘的瓷器,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如南京趙士崗墓出土的一件越窯<br>青虎子,其腹訓刻劃“赤鳥十四年(251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款銘,不但有紀年,并且有燒制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世藏世家,古往今來。</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坪县|
巨鹿县|
阿拉善右旗|
德阳市|
锡林郭勒盟|
白银市|
彭州市|
洛宁县|
昌邑市|
石林|
启东市|
广水市|
乌鲁木齐市|
诸暨市|
三台县|
丹阳市|
华亭县|
九龙城区|
日照市|
宾川县|
阜平县|
九寨沟县|
泽库县|
淳化县|
年辖:市辖区|
孟津县|
德保县|
阳高县|
攀枝花市|
商都县|
盖州市|
和龙市|
东源县|
新绛县|
望江县|
栾城县|
柞水县|
韶山市|
乌兰察布市|
即墨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