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文字:黃 冀<br>攝影:史振宇 李 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雁門關廣武古軍事文化旅游區分四大部分,分別是內長城、新廣武、舊廣武和漢墓群。其中內長城和新、舊廣武是雁門關古軍事防御的重要組成部分,距廣武古城十公里的雁門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朝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重地?!秴问洗呵铩酚涊d: “天下九塞,勾注其一”,春秋到唐,此處以勾注塞聞名。唐開始設關,勾注塞由雁門關所代替。歷史上雁門之險是漢擊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刺的國防要塞。<br> 古雁門關在勾注山巔,嶺前為太和嶺口,后為白草口。古今雁門關截然兩道:古雁門關道,由太和嶺到白草口;今雁門關道,由南口到新廣武。雁門關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自宋以來,十八個隘口,傍山就險,屹為巨防,雄壯大同之藩衛,內困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雁門 寧武 偏關),咽喉全晉,勢控中原,對山西、京冀及中原之安危關系極大,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軍事價值。和平年代,雁門關又是中原地區與塞北漠原經濟、文化及政治的交流融合的紐帶,千年戰事紛擾,千年融合貫通,兩種文化在此長期碰撞 交融沉淀,演化成一種特定的邊塞文化、古道文化、關隧文化、古關文化,雁門文化也隨之應運而生。<br> 雁門關與新、舊廣武唇齒相依,歷史上,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不時南犯,必首攻廣武,后圖雁門。千百年來這座雄關以其偉岸的身軀,鑄就了一道鋼鐵屏障,見證了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歷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古老、雄偉和風云激蕩的雁門關承載千年歷史滄桑巨變,雁門關關城內的西關四口,六大古代軍防設施正在被開發為歷史文化旅游勝地。<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雁門關,來到廣武,感悟華夏五千年滄桑文化。一部雁門關邊塞軍事史,也是華夏五千年的國防軍事篇。<br> 大家一定很喜歡雁門關這個名字,但諸位知道它的由來嗎?據傳說,因這里山太高,大雁南來北往,只能從此關隘飛過,故得名雁門。初春或深秋,行行雁陣從頭頂飛過,會引起多少人的思鄉之情啊。<br> 雁門山長城腳下,就是長城線上的重要軍事防衛據點——廣武,廣武依塞傍關,地處要沖,與長城緊密相連在一起,素有北門鎖鑰之稱,歷史上兵家為爭奪雁門關,廣武一帶常常是短兵相接的戰場。 <br> 廣武始建于戰國時期,據史記載,趙武靈王在破林胡和樓煩之后,沿勾注山建內長城的同時,即建有“勾注塞”,也就是現存之廣武。<br> 廣武因何而得名,當今有幾種說法:一說因地居軍事要沖,是兵家大戰的中心,為廣聚武將之地:一說是因地理位置,處于塞外高原,在冷兵器時代,是一廣闊的武戰場。<br>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叫廣武的地名,經考證,在漢初的年代里,就出現有三個不同廣武的地名記載,除山陰縣的廣武之外,還有另外兩個,一個是在今甘肅的永登縣,另一個在今河南省滎陽縣的東北。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的原因,另兩個廣武的地位不甚顯著,而山陰縣的廣武,因地處雁門關外,依山傍險,虎踞要沖,幾千年里一直有北門鎖鑰之稱。<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陰的廣武有兩座古城,座落在勾注西陘要沖的為舊廣武,座落在勾注東陘要沖的為新廣武。<br> 舊廣武即史書上所稱的西陘出口,座落于恒山山脈的雁門關下白草口處。史載,舊廣武始建于舊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破林胡和樓煩之后,沿勾注山建內長城,同時建勾注塞即今廣武城,當時屬雁門郡。西漢置廣武縣。北魏廣武屬京畿之地,為迎送皇帝和大臣出征、凱旋以及外使入朝的南大門。隋改為雁門縣。宋、遼以此地為界,廣武屬遼地,歸西京道。金改道為路,屬西京路大同府。明歸山西省中書省,愛國將領于謙曾駐守此地,抗擊瓦刺。清代至民國初屬代縣??谷諔馉帟r期劃歸山陰縣至今。今存較完整的古城墻系明、清修建。城墻東西長300米,南北長500米,城高8.2米,女兒墻高1.7米,墻基寬6米,有東、西、南三門,東門最大,西門次之,南門最小,現為國家級文物。<br> 新廣武原名廣武營,重建于明洪武七年,為雁門關守衛所。由山甕城、廣武城、南關甕城三道防線組成,遠遠望去,新廣武城像簸箕,南關甕城象斗一樣,俗有“金斗銀簸箕”之稱,意即城防之堅固。明代這里一直設重兵把守,并兼挾平型關、北樓口、大石崞等18個關隘,雁門關的許多重要軍事設施,多設于此。<br> 平常人們常說“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這個第一是指山海關是外長城的起點而言的。真正的天下第一關當屬雁廳關,不論從久遠的年代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只有雁門關,才當得起此譽,而廣武又和雁門關是一整套防御體系,所以,看雁門關必須看廣武,看廣武必須看雁門關,二者缺一不可,否則會留下深深酌遺憾。<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雁門關廣武邊塞文化不是憑空臆想的,這一帶歷史上的戰役每朝每代不斷,主要的有:<br> 戰國趙襄子元年(公元前475年),趙國國君襄子,北登夏屋山后,在廣武請其姐夫代王赴宴,宴會上指使廚師用銅斛擊殺代王及從官,之后興兵平了代地。<br>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趙國大將李牧在雁門關一帶率兵抵御匈奴。<br> 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親自領軍北伐匈奴,從晉陽連戰,乘勝逐北至樓煩,越勾注山軍于廣武,遂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后用陳平計始得退。<br>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拓跋璉大舉伐燕,步騎四十余萬,南進馬邑、逾勾注,旌旗千余里,鼓行而進,民屋皆震。<br> 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冬十二月,北周將楊忠與突厥連兵伐齊,自恒州(今雁北之地)三道進攻,齊人守陘嶺各隘口,被周兵破之,至晉陽城下。后被齊兵大敗之,突厥引兵進塞,自晉陽以北七百余里,人畜無遺,還次陘嶺(雁門)遇大雪,乃鋪毯以度,馬匹死盡。<br>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出巡塞北,突厥始畢可汗率騎數十萬謀襲之,義成公主遣使告變,煬帝急返馳雁門(代縣),被突厥圍困。<br>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11年)三月,并州總管劉世浪屯雁門(今代縣),突厥頡利可汗與苑君璋合兵,取道山陰入西陘口攻之,月余乃退。<br> 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春正月,朔州道行軍總管李靖,出兵雁門;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今內蒙和林格爾之古盛東城)。破之,突厥平。<br> 唐高宗開耀元年(公元618年)閏七月,裴行儉為備突厥寇邊,屯軍于代州之陘口處,即今廣武一帶。<br>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反唐,別將高秀嚴鎮大同。十二月,高秀嚴寇振武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擊敗之,進破馬邑,開東陘關,即今新廣武口。<br> 遼圣宗統和四年(公元986年)三月,宋以潘美為云、應、寰、朔等州都部署,楊業為副,出雁門,自西陘(今舊廣武口)而入,逐北至寰州,刺史趙彥章舉城降。之后進圍朔州,轉攻應州,克云州。<br> 金太宗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八月,左副都元帥宗翰發西京(今大同)之河陰(今山陰),南入雁門伐宋,九月克太原,十一月克宋之汴都。虜欽、徽二宗,次年六月,宗翰俘欽宗皇帝次代州,度太和嶺,復路經河陰(今山陰),至云中(大同)。<br>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魏國公、右丞相徐達與大將軍常遇春引兵進雁門,收復大同。<br>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十日,大同總兵王得勝派大軍來雁門防守。革命軍派靈邱杜尚化與清軍議和撤往雁門關。<br> 至于近代史上的軍閥混戰,以及抗日初期的日軍南下等,廣武之地均是大戰場。<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這里,有兩個知名的歷史人物留有較為詳細的故事。一個是西太后,一個是毛澤東。<br> 我們先說西太后。介紹西太后之前先了解一下楊應魁。楊應魁,字梅卿,本地人習慣稱作楊老爺。咸豐元年,也就是1851年,出生在廣武村一戶中等商人家庭。相傳是楊業鎮守雁門關時,留下的后裔,祖籍為代縣鹿蹄澗村。<br> 楊應魁從小經私塾攻讀,同治九年(1870)考取代州秀才后,因家資不寬裕,再未升學,回村開了一住宿小店。清代山西到內蒙等地經商的很多,就是常說的“走西口”,商販盛行,來往客人日漸增多,便逐步擴為車馬大店,還兼營商業。數年之后楊的家業很快興旺,當時這一帶的人們有這樣一句話:“三元不如一魁”。這三元就是廣武的王仲元、周殿元、丁大元,他們在山陰、朔縣、代縣一帶是有名的富戶,可合起來不抵一個楊應魁,可見楊之氣勢。<br> 1900年9月5日,西太后與光緒皇帝由北京逃往西安,先后住陽高、聚樂鎮、大同、懷仁、岱岳、廣武……楊應魁提前從大同齊福田處得到消息,并通過潞安許涵度向李蓮英送厚禮,西太后從岱岳起身,一程住到廣武楊應魁小店的正庭。楊應魁先將精美食品獻上,又重賄隨行,特別熱情周到地奉侍了西太后。西太后很高興,與光緒皇帝共同召見了楊應魁,她發現楊應魁舉止文雅,詼吐得體,誠實溫良,容顏大悅,馬上封楊應魁為廣東廉州知府(正五品),就是現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合浦市。還賞給他一件黃馬褂,一項紅頂雉尾官帽,并寫下“見官加一品”的折子,賜駱駝十二峰,以表楊家歷代忠良,同時以示賜封之證。西太后回京后,于次年正月,又托山西巡撫送來一付大匾,上刻“大夫第”,下留“慈禧”二字,蓋有慈禧的印章,后小店由山西巡撫丁寶銓改為“來圣店”。從此楊應魁就成為“楊老爺”。<br> 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7月19日,西藏達賴喇嘛到五臺山朝拜之后進京,山西巡撫丁寶銓派汾州知府紹彝帶領楊應魁等人護送。8月18日楊應魁被西太后第二次召見,封楊為護送達賴回藏的監官,還給了一大批金銀財物。楊應魁等把達賴從北京一直護送到玉樹(今青海省玉樹市)。<br> 民國三年,即1914年,閻錫山到京見過袁世凱,并被封為同武將軍,返太原時路經廣武,專門看望了楊應魁,一塊共敘國事家事,情深意厚。原來閻錫山的曾祖父在廣武楊家的“孔恒”糧店,以帳分股十多年。其祖父又在廣武與楊家謀過商,每年從廣武分得不少銀兩。閻錫山念書時的大量資助就是從廣武楊家來的,堪稱是世交了。所以閻錫山專門登門拜訪楊應魁,而楊應魁也從閻錫山身上得到不少好處。<br> 楊應魁有四個妻子,留有三兒四女,楊于1922年病故,享年七十一歲,殯葬盛厚,三班鼓手,兩班和尚,代州騎兵團長送葬,閻錫山親筆題詞刻于碑上。<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民領袖毛澤東路經廣武的年代是1948年。這一年,人民解放軍在西北戰場已轉入反攻的階段,中共中央離開陜甘寧邊區,東渡黃河后,住在興縣,又從興縣出發,路經岢嵐、五寨、神池、朔縣等地。四月六日中午十二時,來到了新廣武。和毛澤東同行的有周恩來、任弼時、董必武、吳玉章等中央領導人和鄧穎超、陸定一、汪東興、胡喬木等同志,還有一名叫阿諾夫的蘇聯醫生和毛澤東夫人江青等,共乘坐六輛汽車,其中三輛中吉普,三輛大卡車,隨行的警衛部隊約一個排。毛澤東等在新廣武的鎮門洞外停留了一會,邊看墻上的布告,邊有說有笑。當時農會的布告上有“農會領導一切”的字樣,毛澤東笑著說: “哈……,好厲害啊”,一個小時后,去了雁門關。<br> 當時,護送毛澤東的部隊由賀龍、周士第帶隊。董必武、吳玉章同志因年事高,在舊廣武住了一宿,次日離去。<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步入新廣武城遺址,當年軍事城堡的規模依稀可見。南面城墻古基磚砌尚完好,并有一磚碹拱門,門額上的石匾因風化字跡已辨認不清,域東西墻坍塌嚴重,只留有不足10米的一些夯土墻。有資料顯示,明代新廣武城曾一度繁榮。全寺廟月月有戲唱,店鋪林立,商賈興盛。這里平時屯種,戰時進征,和平時期還兼有易市、榷場的職能。可惜1942年夏季一場無情洪水沖毀了一大半古城,老龍灣內的三觀廟,慈禧太后住過的來圣店和上百間民房、店鋪無一幸存,具有560多年歷史的廣武隘城毀于一旦,曾盛極一時的老龍灣現已變成一片片農田。到現在也就只剩這些殘垣斷壁向游人訴說著曾經的輝煌。<br> 在這里,留下足跡的古代帝王從趙武靈王到漢高祖劉邦,北魏的拓跋硅,到楊廣、李世民、朱棣等,他們雖己遠去,但給邊關更添一份神秘色彩。<br> 在這里,立有赫赫戰功的民族英雄蒙恬、李靖、衛青、霍去病、李廣、楊繼業、楊六郎、于謙等,他們至今仍令人尊崇敬仰。<br> 在這里,千古名人留下不朽的詩篇,王維有:“廣武城邊逢暮春,夕陽歸宿淚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陳毅有:“百尺雄關氣郁森,驅車登覽感叢生。能兵李牧難修任,多計劉鄧反負身??犊柢|悲繼業,從容謫戍念南星。紛紜千古傷心事,端緒由來封建根”。篇篇獨領風騷,章章各具千秋,無不閃耀時代的光華,蘊含歷史的沉思,揭示生活的真諦,彪炳美學的風彩。<br> 在這里,王昭君辭別故國千里出塞,從此以后,與親人只有在夢中相見,敵國河山只能在塞外遙望,雁落雁門關,不為昭君美麗的容顏,只為那《出塞曲》的哀傷。<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長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筑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的。<br> 北方的長城,開始于戰國秦、趙、燕三國。<br> 這三個國家為何要在北邊修筑長城昵?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后,進行兼并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陜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以游牧、狩獵為生。他們“逐水草遷徙,”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币虼耍坏匠赡辏氨M為甲騎”。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于他們善于騎射,長于野戰,采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于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斗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等少數民族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危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后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長城。<br> 我們這一帶過去是趙國的疆域,趙國于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于是,下令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br>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筑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于列國之間的兼并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么作用?<br> 關于它的作用,歷史文獻的記載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修建長城后,匈奴等少數民族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br>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筑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于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采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于為閼氏(即王后):并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御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連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御作用,雖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后,修復蒙恬所筑秦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御作用也才隨之終結。<br> 長城的歷史價值非常大。<br> 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御工程,因而后來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長城。<br>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筑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筑高厚的城墻,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制高點還建有烽火臺,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準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御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并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臺、障城等配套建筑,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這套軍事防御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后來的軍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筑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筑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筑障。他把長城建于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把丘陵、平原,則筑成高大城墻,或用土石夾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臺,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于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并與長城緊緊相連??梢哉f秦長城建筑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建筑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br> 第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們對長城的了解隨著參觀的腳步愈來愈多,綿延萬里的長城它并不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明長城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br>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偙倨綍r駐守在鎮城內,其余各級官員分駐于衛所、營城、關城和城墻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br> 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其次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源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br> 長城的城墻是這一防御工程的主體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筑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險墻”和“劈山墻”的辦法。在我們這一帶的城墻,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墻頂寬約四、五米。在城墻項上,內設女墻,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墻,高2米左右,垛口墻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墻頂上,還建有層層障墻,以抵抗萬一登上城墻的敵人。明朝中期,對長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墻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臺,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秣,使長城的防御功能極大的加強。<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御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像雁門關就很著名。<br> 烽火臺是萬里長城防御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烽火臺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筑的墻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種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明朝在燃煙舉火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十分迅速了。烽火臺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峰回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臺都能相互望見,以便于看見和傳遞。烽火臺在漢代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br> 站在雄偉的長城下,進入我們眼簾的除了廣武古城、漢墓群外,還有一處知名的景點,這就是和大名鼎鼎的楊家將有關的六郎城,六郎城在舊廣武城西南,傳說楊六郎在此筑城駐兵,操練兵馬,抵御外敵。現只存殘垣斷壁,野草蕭瑟,一片肅殺的景色。不久的將來,這里將開辟為宗教文化旅游地。<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是景點漢墓群。<br>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默立在星羅棋布的廣武漢墓群前,游客們會更真切地體會到這首不朽詩作的意蘊。這些漢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墓碑早已不見了蹤跡,只有今入放置在墓頂上的石標號,似乎在詮釋著這些曾經叱咤疆場的勇士,誓死衛國,死不離土的情懷。邊塞的風吹散了他們的音容笑貌,但他們“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豪邁氣概,依然激蕩著憑吊者的心。正是這一座座無言的墓上,記載了數不清的塞外邊關兵戈鐵馬的故事,也讓于百年前生活在這里的一些達官顯貴,因與護國衛士毗鄰而“葬”,留下了他們的豪華墓穴及其豐厚的墓葬文物。如今,大部分漢墓尚未發掘。從而,使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神圣感、神秘感,也成為研究我國漢代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的重要基地。<br> 盤亙在山陰縣西南的這片廣武漢墓群,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5公重,占地面積5.25平方公里,現已標定的有封土堆的漢墓多達298座。其中最高的墓達20米,低的也有二、三米。據因各種原因己發掘的一些漢墓可知,這些墓基本上都是西漢時戰死的將士們和東漢時富豪們的墓冢。西漢墓為木結構,這種木槨墓多為一人一墓,東漢墓為磚結構,大多是家族合葬墓。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青銅器、陶器、兵器、古錢幣等,經考證為珍貴的漢代文物,考古研究價值很高。<br> 2007年因修建大運高速公路清理發掘了11座古墓,有3座為豎穴木槨墓,6座雙室或多室磚墓,只有兩座磚墓則破壞嚴重。3座木槨墓中的隨葬品以青銅器、古錢幣和漆器為主要特征,其中出土的兩面草葉紋和星云紋銅鏡更是西漢流行的銅鏡類型,錢幣也是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由此推斷,這3座豎穴木槨墓的時代應該是西漢中期,墓室主人也可能是當時附近縣城的中級官吏。6座磚墓的出土文物則以完整的陶器和帶有花紋的地磚為特色。這種多室墓的格局符合東漢家族數代人合葬于一墓的習慣,應該為中晚期墓葬。但也發現有昀墓只有一具骨骸,據考古人員推斷,這也是因為地處雁門關外,東漢晚期戰爭頻繁,連年的殺戮造成百姓絕戶而無法入葬,從而只有前輩安葬進了已經挖掘好的多室墓穴,后人卻慘遭屠殺,暴尸荒野。<br> 東漢時期的墓群,在北宋時期,楊六郎演繹了一場“謊糧堆”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總之,廣武邊塞文化旅游區由新、舊廣武城,長城和漢墓群組成。它的主要特色是邊塞軍事文化。第二就是全國少有的三個國保級文保單位相距這么近。第三是民族文化融合最集中之處,最古老之處,有些地方如嘉峪關、玉門關等只在某個朝代集中,唯有雁門關在各個時期集中,如唐對突厥、金對女真、漢對匈奴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編后語
<br> 我們是下午6點離開的長城,那時它還完好無損,我還在糾結相機剛好沒電,自己和自己鬧情緒,吵著鬧著要再來一次!
<br> 一天后,竟得知,它已于我們離開的當晚,轟然倒塌!心一直不能平靜,想象著一萬個不可能,當殘缺的照片赤裸裸擺在我面前時,我,無言以對!<br> 久久!久久!
<br> 這是廣武明長城倒塌前幾個小時,最后的留念!謹以悼念廣武明長城,最后的倩影!</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南安市|
乳源|
沙雅县|
淮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古交市|
远安县|
元氏县|
喀什市|
古丈县|
大冶市|
兴义市|
罗甸县|
清徐县|
广灵县|
临猗县|
桦南县|
石狮市|
莲花县|
分宜县|
西平县|
南康市|
桦南县|
山西省|
金乡县|
武鸣县|
蓬溪县|
南川市|
龙里县|
慈利县|
龙门县|
惠东县|
宁德市|
九江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乌恰县|
来宾市|
鱼台县|
松原市|
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