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船舶具有8000年造船史
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江河湖泊,華夏先民從新石器時期制造原始船舶,至今有8000年的造船史,被考古發現所證明。 精選優質酸枝木,金絲楠全龍骨結構制作,模型尺寸700x160x560mm。價格8900元。
沙船,中國傳統船舶中3大海船船型之一,歷史悠久,沙船是發源長江口及崇明一帶的淺吃水型船,其前身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晚出現于唐朝(618—907年),是唐朝北方海域的典型船型。沙船在宋朝稱防沙平底船或稱平底船,元朝仍稱平底船,明朝統稱沙船后定名。沙船使用范圍極廣,有用作官船、軍船、漕船、鹽船以及明朝車船(輪船)等各種用途,至清朝中期,沙船數量有10000余艘,僅上海一地就有沙船5000余艘。[8]沙船外形為方艏、方艉、平底、多桅、尾有出艄,沙船性能優良,在海域及內河均能行駛,主要航行區域為北方海域以及長江、內河,也能航行至福建、廣東及東南亞等地區,在水淺沙灘多的水域亦容易通過,其上層建筑少,大部分露出甲板,吃水淺,能平擱在沙灘上,還能逆風行駛,平穩而安全, 其主要特點:
(1)沙船為平底船,吃水淺,受潮水影響小,利于行沙,少擱無礙,為淺吃水船型,既能坐灘,在風浪中也安全。特別是當風向和潮向不同時也比較安全。
(2)沙船順風逆風都能行駛,適航性能特佳,甚至逆風頂水也能航行。
(3)沙船船身較寬,行駛平穩,又有特備的各項保持穩定的設備,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籃等等,所以穩定性最好。
(4)沙船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風,吃水淺,水上航行受到的阻力較小,快航性好。
沙船最主要的特點是能逆風行船,即逆風斜行,輪流換向,走“之”形路線。逆風行船極易偏側,因此特增設披水板、梗水木等特殊設備,以增加其穩性。沙船在中部兩側各設一披水板,又稱腰舵,使用時將下風的一邊插入水中,以阻止沙船橫向漂流,中國學者王世銓認為:“防止橫漂的披水板也是中國首創”。沙船上還設有梗水木,即在船底增設兩個梗水木(類今舭龍骨),其作用是增加阻力,抗橫搖,以保持船舶穩性。沙船使用大楋(音la),加強縱向強度,即在船兩舷用巨大杉木釘固前后,大楋堅固而且突出,多至5至6根,以增強縱向強度。沙船橫向強度上,主要有隔艙板構成,隔艙板上、下設面梁及腳梁,以增強橫向強度。沙船還設有竹制太平籃,平時懸掛在船尾,遇到風浪時,籃裝石塊放入水中,使船不搖晃。明清時期沙船有五桅五帆,也有三桅三帆、兩桅兩帆。據周世德調查,20世紀60年太湖水域仍有七桅沙船,[9]目前太湖水域沙船仍在使用,沙船的這些優點,使之經歷千余年而長盛不衰。 中國沙船《三扇頭》
尺寸1000x280x780mm
價格15600元 沙船
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船型,平底方艏方艉。在唐宋時期,它經已成型,成為中國北方海區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適于在水淺多沙灘的航道上航行,所以在明清時期始稱作沙船,也作“防沙平底船”。它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適航性特別強,寬、大、扁、淺是其最突出的特點。沙船的縱向結構采用“扁龍骨”,從而使縱向強度得到加強;橫向結構則是采用水密隔艙的工藝。這樣,沙船縱橫一體,抗沈性較好。同時,為提高抗沈性,沙船上還有“太平籃”。當風浪大時,從船上適當位置放下用竹編的其中裝有石塊的竹籃,懸于水中,可使船減少搖擺。但由于吃水過淺,不能作遠海航行之用。 此作品獲2012世界航海模型錦標賽亞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湖县|
景德镇市|
定州市|
石棉县|
巴中市|
壤塘县|
厦门市|
富阳市|
民勤县|
韶山市|
惠安县|
鄂州市|
边坝县|
鹿邑县|
大邑县|
宜章县|
白河县|
靖西县|
临漳县|
宁安市|
民和|
宝坻区|
深水埗区|
德州市|
三亚市|
晋州市|
蓝山县|
临泉县|
都安|
镇赉县|
黑山县|
垣曲县|
岳普湖县|
灵武市|
罗山县|
顺平县|
泽库县|
富蕴县|
建湖县|
莎车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