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張學良,張作霖之子。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他發動的西安事變,改變了歷史進程。<br> </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這是官方給他的“墓志銘”。</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28年,年僅27歲的張學良在皇姑屯事件后臨危受命,就任東三省保安委員會委員長兼保安總司令。<br> 緊接著,他于1928年12月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br> 1929年,少帥誅殺楊宇霆、常蔭槐,從此完全接管了父親的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br> 他不僅管轄著東北,還擁有龐大的現代化職業軍隊。不同于張作霖的滿身匪氣,張學良溫文爾雅且治軍有道,頗受東北軍的推崇。<br> 此外,少帥還兼具敏銳的政治嗅覺。<br>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打得難分難解,彼時,張學良觀望再三,最終選擇了蔣介石。他與中正約為兄弟,從此便扶搖直上。同年10月,張學良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三軍副總司令。</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然而,這樣一顆軍政新星,卻在關鍵時刻犯了致命的錯誤。<br> 誤判“九一八”,拱手讓出東北,成為他一生的“黑歷史”。</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張學良給了東北軍職業化,卻沒有給這支龐大軍隊以明確的“為國為民”的目標。<br>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人們以為張學良集國仇家恨于一身,理當抵抗,然而,他卻一槍不發,拱手讓出了東北。<br>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當真是無法理解。生你養你的土地遭他人踐踏,你便拋家舍業,另覓他所?拋頭顱灑熱血,都是臺上的戲文,說的終究是比唱的好聽。有錢人家的闊少爺,總是把虎視眈眈的豺狼當成路邊偶然經過野狗,想著施舍一頓飯,隨手贈它幾個饅頭包子什么的,便能打發走了。殊不知,人家盯著的,是你身上的肉和血。</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他的做法是單純還是愚蠢,我不評說。</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若干年后,獲得自由的張學良坦承當初“不抵抗”并非接到蔣的嚴令,而是他自己判斷錯誤所致。他以為日軍只不過借故生事,并沒有想到關東軍敢悍然發動如此規模的軍事行動。<br> 在我看來,這樣的解釋仍然只是敷衍歷史罷了。當時日軍在東北的行徑已是司馬昭之心,少帥不可能毫無察覺!我就想問問,一口一個“疏忽大意,渾然不覺”,那你家金庫里的金條為何早不在了呢?<br> “不抵抗命令”是何人所下,當事人曾三緘其口。退一萬步,即使是蔣介石讓他不抵抗,以當時張的獨立軍閥身份以及對東北軍的絕對控制,他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發動事變的關東軍,事先并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萬多兵力進攻東北軍。事后統計,東北軍兵力強于關東軍幾倍有余,因此無論如何,都堪一戰。<br> </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參考歷史課本,少帥毀譽參半。<br> 何如?多說無益。一個西安事變的功臣,就足以名垂青史。</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最早知道張學良這個人,還是很小的時候,和姥姥一起看電視劇。電視劇什么名字,我已經記不得了,唯一清楚記得的是,舞池里的少帥,都是那副一身正氣的樣子。早年間的電視劇,明顯的政治傾向性更強些。<br> 到了文章演的《少帥》,對人物性格的刻畫開始多于對歷史事件的解讀,我認為,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從瀟灑不羈的少年,到耄耋之齡蒼顏白發步履蹣跚,“雅痞”文章的舉手投足,竟也恰到好處。最主要的是,文章哭的,是真慘啊!<br> 得知父親意外身故,他在外人面前佯裝淡定,與日本來使巧妙周旋,事后卻忍不住癱倒在地,掩面痛哭。他不能喊不能叫,把手塞到嘴里,悲嚎至瞳孔擴大,眼淚啪嗒啪嗒打在軍裝上、皮靴上。畫面回到那一幕,父親手握皮帶,歪著頭喊他“小六子”,他踉踉蹌蹌地躲在欄桿后面。而后,他想起最后一次看到的,父親憔悴的臉。他向父親行的那個漂亮的軍禮,竟然是永別。那一幕真是撕心裂肺。</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但凡與張學良有關的劇作,就少不了眼淚。</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他對著大姐哭、對著谷瑞玉哭、對著四小姐哭,對著蔣夫人也哭。<br /> 是,他確實委屈,但他身邊的人又何嘗不是呢?<br /> <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卿名鳳至不一般,<br> 鳳至落到鳳凰山。<br> 深山古剎多梵語,<br> 別有天地非人間。<br> 她一生的簽名,始終是“張于鳳至”。<br> 她一直等他到93歲。<br> 地老天荒,斯人未歸。<br> 小宋佳的鳳至很傳神,溫婉端莊,笑起來的樣子讓人心頭一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蓋頭掀起,我曾希望結局可以被改寫。<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娉娉裊裊十三余,<br> 豆蔻梢頭二月初。<br> 春風十里揚州路,<br> 卷上珠簾總不如。<br> 十三歲的她,就這樣匆匆與他相識。他贈予她一把扇,他們的故事便緩緩拉開了帷幕。她等了他半生,才得了名分。<br> 四小姐的愛情,無望而又亙古如斯。<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他,民國所謂的四大公子之一,放浪形骸,不拘禮法。直到晚年,卻仍未能突破一個孩子的認知。他不敢承擔責任,便寧愿一生逃離。對東北如此,對妻子亦如是。<br> 讀過許多民國軼事,最心疼的是張幼儀和于鳳至。二者之中,鳳至更甚。詩書才學一樣不差,品行相貌樣樣俱佳。贏得了帥府上下人的敬重,卻輸了半個世紀的年華。<br> 四小姐守了半生,等來了一場遲到的婚禮。而她呢?一紙休書便從此恩斷義絕兩相陌路?<br> 不曾予他《白頭吟》,她卻把一生的青絲白發都付了他。<br> 一度花時兩夢之,<br> 一回無語一相思。<br> 相思墳上種紅豆,<br> 豆熟打墳知不知?<br> 若有來生,只愿漢卿莫再負了鳳至。</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堅,心志不定,殊可悲也。”中正在日記里如是評述張學良。 果真精辟。</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此,我亦不做贅述。能隔著時間的深淵,遙望彼端的傳奇,已是莫大的幸事。<br> </font></b></h3> <p> (圖片來源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南陵县|
杭州市|
开阳县|
定西市|
苗栗市|
松阳县|
凤庆县|
新巴尔虎左旗|
木兰县|
南溪县|
察哈|
文登市|
岢岚县|
上思县|
苏州市|
新疆|
海盐县|
佛冈县|
江川县|
台南县|
武山县|
手游|
木兰县|
门头沟区|
杨浦区|
自治县|
赤水市|
黎平县|
开江县|
新丰县|
贡觉县|
贵州省|
乳山市|
新河县|
凤山市|
罗山县|
兴国县|
岱山县|
开鲁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