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b><font color="#010101"> 那些事,那段情,幾十年來使我魂牽夢縈,讓我默默深愛著這片多情的土地.....</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海珠橋-廣州標志性建筑。建于1929年12月,竣工于1933年2月。是廣州市第一條橫跨珠江的大橋。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全部使用英國鋼材和機件。原橋中段橋梁可開合,大船都可以通過。1938年廣州淪陷,日軍飛機轟炸廣州,橋梁起重器遭到破壞;后來,日軍把整套設備盜運回國,海珠橋從此再不能開合。1949年10月,國民黨軍隊撤出廣州前,用炸藥把橋梁中段炸斷,半段橋梁墜落珠江,造成400多無辜市民死傷。1950年3月,市政府重修海珠橋,僅用六個月時間就恢復通車。之后又經歷了74、95、12年三次大修、加固、擴闊,才呈今日樣子。</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今次大修后的亮點,除了全橋按原貌更換鋼梁外,就是那三個大字和那排路燈。終于恢復了一點民國風格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剛建成的海珠橋可以開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海珠橋”三字的原創。排序應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重立時有不少爭議,最后左派戰勝右派。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但能在闊別60多年后重見天日,畢竟是件好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橋”三個大字出自這位仁兄_胡漢民手筆。胡漢民(1879-1936),廣東番禺人,同盟會領導人之一,孫中山得力助手。是國民政府總統府秘書長,交通總長,1912年復任廣東都督。曾任廣東省省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他晚年的政治觀點很含糊:“抗日、反蔣、反共” 都唔知佢想點?但畢竟是位著名書法家無錯。傳聞海珠橋三字他寫了二幅稿,掛橋那幅每字達一米見方,原稿已失。另一幅是小幅,藏原廣州市長劉紀文處,得其后人捐獻才有今日三字(這三字是按小幅原稿制作的)。如今的北京路原名叫漢民路,就是紀念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廣州解放紀念碑-已經是第二次雕塑了。原作在文革時期被鏟掉,要建毛主席像,后被中央叫停。1980年7月在原址重建,但已非原貌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好不容易才找到原作背影的照片,是1963年羊城新八景“珠海丹心”的圖片。雕塑為1959年國慶節獻禮項目,尹積昌作品,底座正面刻有葉劍英題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b>_廣州解放紀念__</b>葉劍英”。為什么不按原版重塑呢?我還是百思不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現存廣州雕塑院原作的雕塑模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舊址—完工于1959年11月。由南派建筑大師林克明設計,國慶十周年獻禮項目之一,第六屆廣交會開始使用。1974年搬遷到流花路新址。現今為海印集團經營的綜合性購物、娛樂、飲食大廈。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創辦于1957年春,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行。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市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廣交會先后擁有過中蘇友好大廈展廳、僑光路陳列館、海珠廣場陳列館、流花路展館、潖洲展館5個展館,經歷了多次的搬遷,見證了我國出口貿易的興盛和發展,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在第100屆廣交會開幕式上,任時總理溫家寶宣布交易會增加進口商品貿易項目,廣交會又開創了一個進出口貿易全面發展的新時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廣州賓館—廣州人稱“27層”,是海珠廣場廣交會陳列館的配套酒店。建于1966年初,1968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文革初期,在建的大樓被戴上資產階級的帽子,差點被紅衛兵迫停流產。后驚動到周總理批示,才得以建成。廣州賓館是六十年代中華第一高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伍仙門發電廠舊址—廣州市最早的火力發電廠。1900年開始發電,1974年停機。那棟大樓見證了廣州市電力發展的百年歷史,曾被改造成長堤酒吧街的酒吧,終因曲高和寡而告終。有網友提議做個電力博物館,還真是好主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伍仙門發電廠。照片還隱約看得到那棟大樓的影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長堤青年會”舊址就在這里附近。是基督教徒活動、聚會的地方。里面有棟西式古典洋樓,前面空地還有個10x20米的小游泳池,每星期對外開放二三天。這里是我兒時的游泳啟蒙地。后來,隨著伍仙門發電廠的發展改造,不知什么時候就靜悄悄消失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永安堂-廣州標志性建筑。廣州人稱“虎標萬金油”。建于1937年,是虎標萬金油商標擁有者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在廣州的生產基地。解放時定為偽產充公,后為廣東省總工會辦公樓。九十年代歸還業主。后胡文虎之女胡仙女士捐贈為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樓前雕像為《創業者》_煤礦工人像,出自廣州雕塑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民國時期的永安堂。樓前的銅像是民初中國海軍上將,海軍總長程璧光。法國鑄造,汪精衛題碑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附錄碑文__故海軍上將程公璧光,治海軍四十年,于民國五年任海軍總長。持大節,尚廉信,屹然為天下重。六年亂作,奉黎大總統南下,遂與今總裁孫公定大計,偕今總裁林公率艦隊至廣州,倡護法,國命賴以弗墜。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被刺于海珠軍次,天下痛惜,相與范金鑄像,垂哀思于無窮。中華民國九年春,二月二十六日立。汪兆銘撰并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銅像就是這位仁兄_程璧光(1861-1918),廣東香山人;三朝海軍統領,民國第一代海軍總長,中國海軍的祖師爺。他一生左右逢源,充滿傳奇。曾與丁汝昌、鄧世昌參加過甲午海戰,重創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坐鎮的“西京丸”號,血灑黃海。又因遞過甲午海戰降書,被光緒皇帝革職為民。后被李鴻章重新起用。北洋時期,在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等軍閥里混得如魚得水。辛亥革命時,他驅七艘軍艦到廣州珠江江面坐鎮,聲援孫中山護法運動,史稱“護法艦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駕駛中國軍艦赴美國參加海軍閱兵式的中國將軍;又是第一位駕駛中國軍艦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禮的中國人;又曾驅中國軍艦赴南美古巴,墨西哥等國為當地華人立威。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當之無愧的中國海軍祖師爺。但又經常與孫中山為難,抗拒軍命。周旋于桂系,北洋,國民政府之間。終被刺殺于珠江邊。此案至今仍是迷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輕大樓—與永安堂同是文革武斗時兵家必爭之地。1967年8月,廣州市那場打了三天二夜、驚動到中央與周總理的槍炮大戰就發生在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廣州醫學院附屬一院—廣州市歷史悠久的著名醫院,建于1903年。前身是“中法滔美醫院”,解放后為廣州工人醫院,廣州醫學院附屬一院,治療呼吸道疾病專科醫院,以鐘南山院士坐鎮聞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靖海路口—長堤廣州民間金融街入口。民初時期的建筑猶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民初時期的靖海路口。那棟大樓除了外露面作了修飾,基本沒有改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勝記飯店—廣州市有名的首批大排檔。現在的店址原來是一條小巷,當年就在巷里露天開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九十年代時的盛況。那些開放式海鮮玻璃柜,以港式概念引入廣州,當時還是件新鮮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羊城電影院_廣州市歷史悠久的電影院。建于1921年,原名“明珠映畫院”,是廣州市最早期的電影院之一。2004年關閉至今,除了門面作了商鋪外,還沒見什么土建的動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大戲院-廣州歷史悠久的大戲院。建于清光緒28年(1902年),原名同慶戲院。1904年以對開江面的海珠石為名,改名為海珠大戲院。是粵劇大老倌,當紅花旦演出的首選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公園_著名的海珠石所在處,原址在永安堂到海珠戲院對開江面上。珠江古有三礁石,東為海印,中為海珠,西為浮丘,乃古代著名的羊城三石。其中以海珠石沉積面積最大,宋代已成小島,島上建有慈道寺,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海珠晴闌”。清順治年間在此修筑”海珠炮臺”,西人稱“荷蘭炮臺”,是廣州城重要的地標之一。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民國17年市政府開辟為“海珠公園”。園內亭臺樓閣,綠樹成蔭;內有“</font>李忠簡公讀書處”、“音樂亭”、“銅壺滴漏亭”、“玻璃屋”、”噴水池”等多處名勝景點;程璧光的銅像就聳立在最東角(后才移到永安堂前),是市民休閑勝地。</h3><h3> 民國20年,時任市長的“陳濟棠”為擴寬長堤,疏通河道;炸石填海,筑堤修路。海珠公園部分與長堤連成一片(現今西堤大馬路),部分沉入江底。海珠公園與海珠石從此湮滅。</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公園原名“第三公園”(第一公園是中央公園,第二公園是東較場公園),后來以海珠石為名,改稱“海珠公園”;由廣州市第一任市長、孫中山之子孫科,按當時現代化園林城市理念規劃修建的。門上石匾“海珠公園”四個大字,乃國民黨元老、大元帥府內政部長、民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譚延闿”手筆(黃埔軍校的招牌也同出于他的手筆)。<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三元酒樓_長堤“三大”食肆之首(大三元、大同、大公)。廣州市著名的老字號酒樓。創辦于1919年,2000年停業。舊址因危樓,2005年拆樓后,不知什么原因一直空置,直到2016年底才見動工重建(坊間傳聞地下執到寶,發現許多清代瓷器)。聽說政府準備在2017年重新在此豎起“大三元”的招牌,不知當真?我也期待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三十年代的大三元酒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華廈百貨公司-原長堤先施公司舊址。長堤先施公司舊址于1976年毀于一場大火。八十年代在舊址重建,取名為華廈百貨公司。1984年開業時人山人海,擠爆大樓。現為“廣州民間金融大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東亞大酒店-廣州歷史悠久的著名酒店。建于1914年。是著名僑商馬應彪先生創辦的“先施公司”在廣州長堤的“先施粵行”的連鎖酒店。廣州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三十年代的東亞大酒店。緊貼著的就是長堤先施公司。奇跡的是1976年那場葬送了24條生命的大火,與它一墻之隔的先施公司成了片廢墟,它卻毫發無損。(原來一邊是混凝土結構,一邊是磚木結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公餐廳-廣州市著名的西餐廳。于二十世紀40年代中期,由臺灣商人所創,名字取“天下大公”之意。論名氣,僅次于北京路財廳前的“太平館西餐廳”。論地方和環境,比太平館西餐廳面積更大、環境更優雅。一直都是達官貴人,有錢人去的地方。1985年與港商合資,改名“大公酒樓”,中、西餐兼營。1999年,因經營困難而停業。今為民間金融機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次長堤金融街的改造,還保留著西餐廳的風格。遮住個招牌,誰都不知道已經易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長堤真光中學__原名真光書院,真光學堂,真光學校;解放后改名為”廣州市第九中學”,九十年代復名”真光中學”;百年老校。由美國基督教傳教士那夏里女士于1872創辦,是嶺南第一所女子中學。原址在沙基金利阜(現在的六二三路容安街)一座平房,學生只有6人,食、宿、學費全免。1875年校舍毀于大火,重建后學生增至40人。后學校發展擴大,于1878年在長堤仁濟街建立新校舍(即現址),學生達到100余人。</font>1909年學校設立“師范班”,改名為“真光學堂”。</h3><h3> 1912年民國成立,正式立名“真光學校”。1917年,真光又在芳村白鶴洞購地建立分校,名為”私立真光女子中學”(即現在的白鶴洞真光中學)。百多年來,真光先后在廣州、香港、廣西、連縣等地開設了多所普通中學、女子中學、小學、幼稚園,就算在抗戰的艱難時期,也未放棄過教育事業的耕耘。“真光”執著、認真的辦學精神,對廣州市教育事業的奉獻,十分令人敬佩。</h3> <h3><font color="#010101"> 好一個美麗的廣州灣!現在的沿江西路還在江水中。如果放在現今的市長,他還會不會填平、拉直它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愛群大廈_廣州標志性建筑。原名愛群大酒店,樓高15層,占地1.1萬平方。建于1934年,1937年開業。是同盟會員陳卓平先生集華僑資本建立的。雄踞廣州第一高樓30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0年不變的臉孔。左側傳聞是孫中山創辦的民國第一間國立銀行_廣州市銀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山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_又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前身是博濟醫院,嶺南醫學院(中山醫學院前身)。創立于1835年11月,由美國傳教士伯駕創辦;是中國最早,延續歷史最長的西醫院。1886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在此學醫并從事革命活動;它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國西醫學的發源地,中國西醫人才的搖籃。</font></h3> <h3>伯駕創辦的仁濟路“博濟醫院”原貌。</h3><h3> 伯駕(1804-1888),美國法蘭明罕人,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精通西醫,尤其是眼科。1834年,剛取得博士學位的伯駕,以美國醫療宣教士身份來到廣州,利用醫療布道的方式傳播基督教。次年,在廣州沙基(今六二三路)開設博濟醫院行醫,并積極推廣西醫醫學和培養西醫人才。憑著高超的醫術與良好的醫德,他獲得國人的認可與尊敬。在教會支持下,博濟醫院迅速擴大和發展,很快就在長堤仁濟街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新院址(現中山二院),由他擔任院長。直到1857年才回到華盛頓定居,從此再沒有來過中國和繼續行醫了。</h3><h3> 歷史上,伯駕是位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中國西醫學的先驅者、奠基人,建立了中國第一間現代化的西醫院,培養了中國第一代西醫師。學術上,他是中國第一例的扁桃腺、膽結石、腫瘤摘除手術的主刀醫生;最先在中國使用乙醚麻醉、氯仿麻醉的麻醉師;伯駕在華23年,從兩廣總督到街邊乞丐,親手治療的病人達五萬三千人。對中國西醫學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h3><h3> 另一方面,在華后期,他涉足外交官場,曾任美國公使,參與“望廈條約”的制定,從而開辟了”中美條約關系”,為以后的中美交往提供了不平等依據。連耶魯校長在1921年的一份報告中也洋洋得意說:“歐洲大炮曾不能力舉中國的一門閂,而伯駕以柳葉刀令諸門洞開”。此話后患無窮,五、六十年代,國內學術界就以此為據,把他及來華傳教士列為”帝國主義侵華前驅”,蓋棺定論。到如今,他的是非功過,該輪到各位網友來評說了吧!</h3> <h3><font color="#010101"> 廣州電影院已被大同酒家合二為一了。大同酒家_廣州市著名老字號酒樓,原名“廣州園酒家”,由日本人中儉親禮等人于1938年開設,經營對象主要是日本軍政高層及富商巨賈。1942年因經營不善轉手香港飲食巨子馮儉生等人,改名為“大同酒家”。抗戰勝利后被定為偽產,由第三任老板譚杰南等人經營。解放后是廣州市第一間“公私合營”的酒家。周總理曾在這里接待過伏羅希洛夫,金日成,范文同,艾地等外國黨政領導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編者補按:有78年歷史的大同酒家于2016年12月1日歇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亞大酒店,開業于1927年。是二十年代廣州市最豪華、最高雅的酒店。內置120多間不同檔次的客房,配置中、西餐廳。在同行業中首創了“一茶”(端茶)、“二巾”(送巾)、“三介紹”(介紹收費、設備、服務情況)“三步接待法”的服務規范,深受賓客歡迎。酒店樓高十層,其古典歐陸式風格,有“華南第一樓”之美稱。</font></h3> <h3> 新華大酒店,開業于1932年。與新亞大酒店一街相連,是兩棟建筑風格相同的“姐妹樓”;舊稱“嘉南堂”,是廣州最大最豪華的騎樓建筑。“嘉南堂”是由華僑集資建成的大型西式建筑,由留學美國的我國著名建筑師“楊錫宗”所設計。“嘉南堂”首層均以石砌“拱券形柱廊”橫跨人行道上,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線角明朗、細節豐富;是廣州市著名的“騎樓”建筑,名揚海內外。</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十年代初的新華大酒店。當時遠處還能看見海珠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新華大酒店”見證了長堤的八十多年的變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南方大廈百貨公司_曾經是廣東人買嘢必到之處,長期以來獨占廣州百貨業之鰲頭。大樓原址是“城外大新公司”,建于1918年,樓高12層,是廣州市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高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高樓(比天津的勸業場,上海的沙遜大廈早6-7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廈是著名企業家蔡昌先生創辦的大新公司在廣州西堤的支行,與同公司的“城內大新公司”(即中山五路百貨公司)南北呼應,相得益彰。大樓有四座電梯直上九樓的“九重天”不夜城,還有一條專用小跑車道直通頂層,夜夜笙歌、 通宵達旦。是廣州市吃喝玩樂、購物一條龍歷史最早、最時尚、最豪華的地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38年,廣州淪陷前夕,日軍飛機轟炸廣州城,“城外大新公司”不幸中彈起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所有商品貨物(包括從城內大新公司轉移來的物資)、裝修、設備燒精光,大樓只剩個空架子。大新公司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從此一闕不振。大樓殘骸一直空置到解放。</font></h3><h3> 解放后,政府重修“城外大新公司”大樓。1954年,南方大廈百貨公司在原址開業,揭開了廣州市百貨業的新篇章。50年來,“南方大廈”都是廣州市乃至全國赫赫有名的商業品牌,業績輝煌。直至2004年,才轉營為手機散件批發市場。</h3> <h3><font color="#010101">南方大廈樓上遠眺_2016年9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公司樓上遠眺_1949年9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十年代的珠江長堤段,可見六十年前的新華大酒店、南方大廈百貨公司、郵政大樓、大鐘樓、塔影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時珠江邊的水上居民(俗稱“蛋家”)還未完全上岸,還有一部分居住在江邊的小烏蓬船上,直到六十年代,市政府在“陶鑄”倡議下,在濱江路興建了一批水上居民新村后,才徹底解決了百多年來珠江水上居民的居住問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郵政大樓-大清郵局舊址。始建于1897年。1916年毀于大火,同年由英國人丹備設計,在原址重建。1938年廣州淪陷,日軍在西堤放了一把大火,大樓再次遭劫,所有門窗、地板、裝修家具全部燒毀,所幸大樓結構未被破壞。次年,由國人楊永堂設計,按原貌修復。百年來,一直都是國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廣州郵政局。2002年辟為郵政博覽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9年的廣州郵政局。遠處可見的是塔影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粵海關_廣州標志性建筑。廣州人稱大鐘樓 。老廣州都聽過它的鐘聲。粵海關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5年),是中國最早設立的海關之一。原關址在五仙門內,咸豐十年(1865年)搬到現址。現大樓于1914年奠基,1916年5月完工啟用。由英國建筑師戴衛德.迪克設計。建筑照片曾于1925年參加美國建筑技術賽會展出。</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百年前的大鐘樓。時間仿佛靜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塔影樓-辛亥革命領導人陳少白寓所。建于1919年。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曾到塔影樓小住,與陳商討建國大計。坊間因洋樓為番鬼佬所建,就叫鬼樓。后來以訛傳訛,好多人以為真是鬼樓。塔影樓因江邊水土流失而長期傾斜,成為廣州比薩塔。2004年修繕時動用幾百噸千斤頂才調正。(題外話:電影十月圍城,梁家輝扮演的就是陳少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的日文很中文化,意思是站在大新高樓遙望沙面吧!應該是1938年廣州淪陷后日本人在城外大新公司樓上拍攝的。左下馬路邊的那座樓房就是塔影樓 。照片雖然拍得不錯,但想到是侵略者腳踏著大新公司廢墟上拍攝的,心中就升起著一團怒火。</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沙面_廣州曾經的領事館區,曾經的殖民地性質英法租界。歷史上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沙面一帶的碼頭緊靠“十三行”,自宋、元、明、清時期,都是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游覽勝地。清道光年間設立炮臺,在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都留下抗外御侮的光輝業績。1857年(咸豐七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侵略者為了在廣州建立侵略基地,看中了沙面這塊面對白鵝潭,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國官方人物柏克出面,向清政府交涉,強迫清政府出讓這塊土地作為英法租界。并要求清政府出資出人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條寬四十米,長一千二百多米的河涌(現今沙基涌),與陸地隔開;拆除沙面炮臺 ,加固堤岸;把沙面分割成一個獨立小島。當年耗資二十萬兩白銀,但卻成為殖民地性質的英法租界,華人與狗不得內進。</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沙基慘案(六.二三慘案)紀念碑_曾被改建成二層樓高的紀念碑,好長時間肅立在人民橋邊。修內環人民橋高架路時才恢復民國原貌。但近年來的媒體、報刊、輿論都很少提到6.23了。希望大家“勿忘此日”。<br> (附錄:1925年6月23日,廣州幾萬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反帝大游行示威。游行隊伍沿惠愛路(現中山路)、財廳前轉入永漢路(現北京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南路(現人民南路)到達長堤,直趨帝國主義在廣州的的老巢沙面沙基(現六二三路)。下午二時四十分,當游行隊伍前隊已經過西橋附近轉入內街,后隊到達西橋的時候,沙面帝國主義者在西橋的橋頭碉堡,沙面水塔以及在屈臣氏汽水廠等高樓大廈架設的機槍,突然向我示威游行隊伍瘋狂射擊;停泊在白鵝潭江面的英、法、葡等國的炮艦也卸下炮衣,開炮向示威游行隊伍轟擊。當場中彈被害死亡者五十二人,重傷一百七十余人,這就是當時震驚全國的"沙基慘案",又叫"六.二三慘案"。次年,國民政府立碑銘志,告誡國人“勿忘此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沙面入口-當年華人與狗不得內進的牌子就豎這里。仲有“摩啰叉”及鬼佬軍警守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國人的武器_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抗擊英、法侵略者的大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領事館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勝利賓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沙面西橋_原名“英格蘭”橋。建于晚清,與普通石砌的古橋不同,結構是比較罕見的三孔拱橋,用洋磚砌成。今次修繕我覺外觀太新潮了吧,好像沒了古建筑的風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還是喜歡這個樣子,一看就知道是古建筑,有滄桑感,使人“勿忘此日”。這里就是</font>沙基慘案的現場,左邊就是六.二三路,帝國主義的槍炮就是在這里射向我們的同胞。</h3> <h1><font color="#010101"> 大新街,原名山茶巷。自宋代已是有名的山貨茶葉一條街,因此得名。明代更名為大新街,已是店鋪林立,沽客如云的商貿之地。隨著山貨茶葉漸漸式微,牙雕玉雕又在大新街閃亮登場。到清未民初,已成為著名的牙雕、玉雕制作集散地,全廣州城的牙雕店鋪云集于此。還有數十間玉器店、金銀首飾店和五花八門的瓷器店、銀鼎店、古董店、瓷相店、樂器店等等。1930年市政府拆街開路,取名大新路。幾百年來,大新街都是民間手工藝藏龍臥虎之地,高手如云,名氣鼎盛,延續至今。 </font></h1> <h3> 現置放于廣州市越秀山“五層樓”下,“廣州博物館”碑林里的“大新街”清代石匾,重修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東路口-賣鞋一條街。原紹棠記云吞面鋪變成鞋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街福音堂—文革時的102中,46中分校。曾經的越秀區教育局。后成賣鞋商場,倉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新路成片拆遷區__從解放路口到翠花巷到大德路,時間橫跨近20年(有些老街坊拆遷戶到死還未能回遷)。原朱義盛三座玉器鋪洋樓,羅達常牙醫,馮紹鑒跌打等建筑;近市街、翠花巷,小新街,濠泮亍東段灰飛煙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中騎樓已被列入“廣州市歷史建筑”保護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經的泉香茶樓(四、五十年代);廣佛汽車總站(七十年代)。</font></h3> <h3>“永利威”肉冰燒酒廠舊址。此商標乃五十年代廣州市酒類著名品牌,深受平民百姓的歡迎。公私合營后原址改為“廣州市酒類專賣公司”,改革開放后改為“太白酒莊”。右鄰就是我的舊居。</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屋乃經營“紅花油”生意的新加坡華僑呂滿昌先生產業。建于1930年大新街開路之際,二層金字塔磚木結構平房;寬度不足三米,深度四十米有余,一向以租賃為主。</font></h3><h3> 1975年修繕前,樓頂立有“寶和隆”字號碑亭式牌匾,二樓還有個臨街小陽臺。鋪面是“寶和隆”銀鼎徽章店鋪,前店后工場兼住宅,一戶獨租。四十年代未,二樓陸續分租給五戶30余口人家居住,沿襲至今。</h3><h3> 五十年代后期,“寶和隆”字號結業,鋪面租為“紅光帆布店”。七十年代初,業主因不堪房屋的破舊與修繕費用,斷然棄權;由房管站代管至今。現鋪面為賣鞋商店。</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衛生所—原張姓西醫師私人診所。六十年代為大新衛生院,以跌打正骨聞名。中西醫全科,設有家庭病床,可以上門看病打針送藥。惠及大新街街坊30余年。亮點是樓頂屋檐的那棵小樹。幾十年不大,不小,不死。還是我兒時的模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中圍墻—三中,百年老校。原教會圣心中學與明德女中,始建于1863年(與石室同齡)。解放后至今,都是“廣州市第三中學”,幾十年都沒有改過名號;是當時廣州市中區(越秀區)排名第一中學。三中靠大新路邊的圍墻非常出名,原是二人高的整面墻,二百余米長,從白米巷一直延伸到元素巷。在整個社會主義改造、三面紅旗、文革時期,都是赫赫有名的宣傳、輿論、大字報陣地,政治的風向標;看看就能知道即時的政治風向和社會動態。能入此圍城,乃我輩曾經的夢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廣州市(也許是全國)現存唯一的象牙制品專賣店。有國家特批許可證的呀!你盡管放心購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廣東傳統的獅鼓店還有頑強的生命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街有著制作中、西樂器的傳統歷史。這樣的樂器專門店現在還隨處可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曾經馳名世界的大新象牙廠舊址(現成養老院)。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為了保存及發揚光大牙雕這一傳統工藝,政府把大新街星羅棋布的牙雕店鋪及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成立集體所有制的工廠。當時起什么名字爭論不休,被時任廣州市長的葉劍英知道了,他說:“象牙制作離不開大新街,就叫大新象牙廠吧”。一錘定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目前能找到的,大新街唯一老照片。按1930年開馬路推算,照片所謂的三十年前,應該是清光緒26年,即1900年前后拍攝的。照片有中英文說明,應該出自鬼佬手筆。我等大新街老街坊對這位仁兄真是感激不盡,說不定圖中那一位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白米巷--原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當年家家戶戶供奉的都是圣母像和鮮花燭臺;巷里的“隆仁坊”是教會修道院,居住著不少修女與嬤嬤,她們精心打理著一座十幾洼地的小菜園和葵鼠養殖。解放后,教會騰出一棟西洋古典式的二層小洋樓,一間二層磚木結構的平房做教室;用一人高的圍墻分割了嬤嬤百余方的菜地做操場;就是隆仁坊小學舊址了。整個五十年代,學生與修女一墻之隔,隊歌與圣歌同在一片天空下,成為一道奇特的風景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里是我小學六年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學,都是東方文明與西方宗教混合的</font>被啟蒙者。令主遺憾的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無神論者.......</h3> <h3><font color="#010101">白米巷現存唯一的舊屋。能保存至今也算是奇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舊部前小學以前在石室旁,現在移到白米巷。吞并了大新路小學,隆仁芳小學,一德東小學。成了龐然大物。我還算不算校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新路小學__原教會“圣神小學”。解放后為廣州市中區第一中心小學、大新路小學、舊部前小學。里面有三個大操場,直通隆仁坊,與“隆仁坊”小學一墻之隔。是五十年代廣州市面積最大的小學校。五十年代末,被分割出“</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廣州市盲童學校”和“廣州市民政收容所”,用圍墻隔開。小學面積只剩三分之一。照片這幾個殘缺不全的字,乃著名漫畫家廖冰兄的手跡。</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舊部前街唯一老照片。從照片拍攝手法看,應該與大新街那張是同期拍照的。那幾個大字蒼勁有力,不知出自何人手筆。比學校那幾個字好多了。</font></h3> <h3></h3><h1><font color="#010101"> 圣心大教堂_廣州人稱“石室”。廣州標志性建筑。天主教在廣州的圣地。教堂建筑設計為雙尖塔哥特式風格,是全球現存的四座哥特式全石教堂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素有東方巴黎圣母院之美稱。教堂于1863年6月28日,天主教“圣心瞻禮日”奠基,故稱“圣心大教堂”。由法國人設計,中國工匠歷時25年建造完成。當年拿破侖三世特批40萬法郎資金興建。</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石室的建筑滲透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整個工程的石塊開采自香港九龍(原寶安縣)附近山石,由廣東揭西坪上鎮尖田村石匠,客家人“蔡孝”指揮監理完成,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制造。其中石塊的“糯米粉桐油粘合劑“也是他首創的,地道的中國貨。連法國人都不得不承認,比本國的“紅毛泥”(水泥)還堅固,破例同意工程使用。百多年來風雨無損。抗戰時日軍飛機撞上也不散。</font></h1><font color="#010101"> (附錄:一段不應遺忘的歷史—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侵略者矛頭直指中國通商港口廣州和天津,企圖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把當時坐落于一德路賣麻街(現石室一帶)的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當時羅馬教廷任命的兩廣教區傳教士明稽章趁火打劫,要求把兩廣總督府地塊給他建教堂,遭到兩廣總督勞崇光的拒絕。明稽章請了法軍司令出面,威脅勞崇光一天之內不給土地,則法軍全城戒嚴。遭到嚴詞拒絕。直到1861年,中法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同意無償出讓這片土地,明稽章的陰謀才以得逞。這就是為什么石室及附近一大片土地,能在寸金尺土的廣州市中心,在我二千多年歷史文明的五羊城,長期被外國教會占用的真相。當我們踏足這片土地時,請不要忘記這段中國人的屈辱史)。</font>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8月14日_剛巧碰上做禮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個世紀前的石室好清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十年代后期卻異常熱鬧。垃圾,雜貨堆到大門前。注意看,那時的窗戶是空蕩蕩的,全沒了玻璃。都是紅衛兵的杰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側奠基石_拉丁文:“羅馬1863”。寓天主教的發展是西方羅馬。東側還有同樣奠基石是拉丁文“耶路撒冷1863”。寓天王教的發源地是東方耶路撒冷。傳聞當年的大主教明稽章還專程從耶路撒冷和羅馬取回一公斤泥土放于奠基石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也摻入東方色彩,看看頂角的獅子頭,是典型的中國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法國拿破侖時期制造的七彩鑲嵌玻璃,已毀于二戰(日軍飛機曾墜落于石室前,破碎了部分玻璃)和文革(紅衛兵破四舊)。現在看到的98扇門窗鑲嵌玻璃,是2004年第三次修繕時,從菲律賓專門定制、彩繪、鑲嵌的。外面光線通過特殊玻璃的折射,只有部分光源透進教堂里面,亮度和色彩處理得非常協調柔和,更加烘托出教堂莊嚴、肅穆、圣潔氣氛。當年僅玻璃一項,就耗資430萬元,價比黃金。(當年市政府斥資二千多萬元用于此次修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每扇窗戶都有一個天主教經典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堂內部建筑也融入不少嶺南建筑元素。頂部是用紅磚徹成的弧型壁拱,地面原鋪的是南方大階磚,具有滲水、防潮濕功能,特別適合南方潮濕氣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概許多人都未仔細看過石室做禮拜的風光吧,看看!如果能滿足下我等從未做過禮拜的人的好奇心,褻瀆圣母瑪利亞之惡名也值了。望主寬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還有個穿教服的,我還不算太過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頂禮膜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唱詩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下神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升天</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注:以上舊照片與航拍照片、以及部分說明文字,均來源于網絡及眾網友。<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器材:樂1pro手機,后置1300萬像素5p光學防抖鏡頭,索尼imx214傳感器。<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修改版按: 應眾多網友,朋友們的要求和鼓勵,本人特意搜集了20多張廣州舊照片重新編輯到“城南舊事”專輯里。并盡本人最大能力加以文字說明。其中,得到不少網友、朋友的熱情指導,并提供不少舊照片,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由于本人能力及水平有限,難免會出現錯繆,懇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多多包涵。謝謝關注!<br></font><font color="#010101"> 2016年9月21日初稿</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2017年1月第四稿于廣州</font></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江县|
巍山|
卫辉市|
始兴县|
察哈|
绍兴市|
望江县|
象州县|
凌海市|
巨野县|
道孚县|
微博|
穆棱市|
叙永县|
同心县|
武义县|
宁乡县|
始兴县|
惠安县|
扬中市|
龙州县|
南平市|
宜都市|
郁南县|
庆云县|
桑植县|
阳信县|
广西|
康乐县|
贵定县|
平顶山市|
英德市|
即墨市|
双城市|
遵义市|
九龙坡区|
滨州市|
泽库县|
黄大仙区|
仪陇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