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評劇角色大全</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為了宏揚評劇</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美篇票友們也可轉發。</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評劇情緣》</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生評劇腔,思念我家鄉。</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祖師成兆才,出生繩各莊。</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鄉里威望高,名揚在四方。</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評劇發祥地,落子大口唱。</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灤南解放后,農民心花放。</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村建評劇團,老少喜洋洋。</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土堆當舞臺,汽燈照的亮。</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沒有麥克風,全憑嗓子亮。</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鳳云飾劉巧,蘭珍李三娘。</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守技陳世美,玉學趙連芳。</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冬哥香蓮子,某有好伴相。</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當年十歲整,癡迷小生腔。</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化緣全出戲,倒背如流唱。</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愛看洪影戲,小生是榜樣。</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初中畢業后,求學黑龍江。</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中到大學,不曾把嘴張。</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工作來大慶,未見有人唱。</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丟六十年,實在憋得慌。</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鄉情難割舎,苦尋伴奏網。</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旦角曲目多,小生難覓腔。</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生G調多,嗓子不邦忙。</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晨練吊嗓子,古稀圓夢想。</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釆票房中,票友聚一堂。</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生遇知已,頓覺心花放。</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微信孫群主,建群美名揚。</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德藝雙馨人,是我好榜樣。</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元好兄弟,板胡聲嘹亮。</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樂聲齊伴奏,伴我古稀狂。</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上世紀50年代,唐山地區老百姓觀看評劇演出實況。評劇起源地的老姓,對評劇情有獨鐘。每逢年過節全家老幼坐在牛車上,蓋上自家染織的印花棉被,去遠村看戲。乃一樂趣。</font></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本美篇作者,出生在河北省灤南縣,評劇起源地。評劇創始人,成兆才老先生居住的繩各莊距我村僅幾十里地,我從小就喜歡評劇。自從求學到黑龍冮,六十多年就基本上沒有機緣唱了,古稀之年在大慶南區票房遇到了孫琴師,有人伴奏了。真是如魚得水。夜不能寐,寫了四句詩:</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小生評劇腔,</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思念我家鄉。</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巧遇孫琴師,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古稀狂一場。</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最近學習美篇制作,萌發了作個美篇,來說說關于評劇的事。</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評劇是我國第二大劇種,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各地區尤其是中小市縣評劇團大部分都解散了。真是讓人痛心,一些年青人和評劇愛好者,也多數不太了解評劇的歷史。為此我想把我知道的一些事并參考一些資料踉大家說說。</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成兆才大師是評劇的主要創始人,成兆才自幼家境貧寒,12歲起就給本村大戶放豬打雜。他聰穎藝慧,板胡、橫笛、嗦吶等樂器無師自通。他善于學習,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習字。粗通文墨,拜師學藝,成為職業的蓮花落藝人。他集編劇、導演、演員、樂師于一身。在農村城市演出。歷盡艱辛,走遍津唐冀東一帶,又到沈陽哈爾濱演出。初期稱之蓮花落,又稱平腔梆子,后來改稱評劇。有評古論之意,他一生留下了102部劇本,代表作有花為媒,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我小時候在灤南縣集市上出售的評劇本子叫《評戲大覷》當時我們稱它為《唱本》,一個唱本收集四,五出戲。都是成先生編寫</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封面上有喜彩蓮白玉霜愛蓮君等人劇照。為了紀念他,在河北省灤南縣建成了成兆才紀念館,并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楊三姐告狀是成兆才先生根據灤南縣一樁真實案件編寫的。民國七年(1918年)發生在河北省灤南縣狗莊的事件。狗莊財主楊家有六個兒子,老六楊占英(小名六頭)時任初等學校教員與其五嫂通奸,被楊妻二姐發覺。高為免除后患,慘忍的將妻殺害。二姐之妹三姐(乳名娥頭)為姐奔喪發現疑點,沖破種種阻礙上告,經歷千辛萬苦為二姐伸冤報仇。高占英被處以死刑。這出戲原名(槍斃高占英)剛一上演就被楊家勾結官府禁止演出,歷經磨難。楊三姐(真名楊國華)從來也不看這出戲,因為她太傷心了。雖然告狀成功,她并不是英雄。當時的社會上也風言風語,有些污蔑之詞。</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解放后,新鳳霞幾次想訪問楊三姐都難實現。最后一次在北京才如愿。為此事三姐特向新鳳霞表示欠意。楊國華自已調整心態走出多年的陰影,曾任灤南縣政協委員。</font></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灤南縣繩各莊成兆才評劇團在大棚戲臺中演出,這是演出時的實錄。</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評劇在上世紀30年代盛行,廣泛流傳于京津唐、華北、東北區。李金順是第一代評劇演員,相繼出現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一批著名演員:小白玉霜,新鳳霞,韓少云,花淑蘭,莜俊亭等流派。 新中國成立后,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天津,唐山,北京,長春,哈爾濱等評劇團。到1985年全國有百余個評劇團體,達到了頂峰。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淮評劇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六大旦角流派:小白玉霜、新鳳霞、鮮靈霞、韓少云、花淑蘭、莜俊亭。韓花莜是東北地區沈陽評劇院的名旦。韓的風格是甜,花的風格是脆,莜的風格是俏。 </font></h1> <h1> 白玉霜,</h1><h1>(1907年至1942年)原名李桂珍,河北省灤南縣人。蓮花落 藝人李景春之女。白派藝木創人,有評劇皇后之稱。她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點,中低音寬厚圓潤,鼻音共好,音色純正,低音回轉韻味醇厚。表演火辣細膩、真切傳神形成了獨特的白派藝木。</h1> <h1> 小白玉霜<br>(1922年至1967年)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自小給白玉霜當養女,16歲掛小白玉霜頭牌。1953年入中國評劇院。她音色純正,音域寬廣,行腔柔潤,平穩深沉流暢。韻味醇厚撲素大方。 傳人:劉萍,王冠麗,恒紅,宋麗等人。</h1> <h1> 新鳳霞<br>(1927年~1998年)原名楊淑敏,江蘇蘇州人。(也有人說是天津人)6歲學京劇,12歲改學評劇,14歲任主演。她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獨特的新派唱腔。以流暢的花腔,疙瘩腔著稱。飾演青衣花旦,身段靈活優美。著名劇目劉巧兒,花為媒都排成了電影。她是中共黨員,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她是齊白石先生的親傳弟子。她一生共傳弟子50人,谷文月,戴月琴,劉秀容,大慶評劇團的張艷秋等。她曾稱贊張艷秋在她的弟子中是嗓音是最好的,張艷秋在古稀之年還親收弟子宏揚評劇,這種精神贏得了人們的崇敬。</h1> <h1> 韓少云<br>(1931年~2003年7月),河北省山海關八里鋪人,原名王守貞。她表演樸實細膩,唱腔圓潤醇厚,吐字清新。一生排演二百多出,如小姑賢,人面桃花,己排成電影。她的名字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h1> <h1> 花淑蘭<br>(1929年~2005年3月)唐山人,原名葛淑蘭。她的聲音高亢嘹亮,流暢青脆,大起大落大開大合,是評劇中的花腔女高音。她的茶瓶記丫環的唱段出神入化,完全體現出了她的演唱特點。著名的弟子有鄭桂芳、曾紹娟、趙俊先等人。</h1> <h1> 筱俊亭<br>(1921~2013.11)原名張俊亭,山東省慶云縣人。著名評劇藝術家。九歲學藝,十二歲入白玉霜評劇團。1952年參加錦州評院,1954年入遼寧評劇院。六大流派筱派創始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h1> <h1> 張德福<br>北京人著名評劇小生。他聲音高亢,明亮、甜潤。唱功傳情真切,端正大方,消消灑灑。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表演念白唱腔方面的張派風格。 他的傳統劇目:劉巧兒、小二黑結婚、花為媒、無雙傳等。徒弟有陳勝利、徐培成、齊建波和大慶評劇團的李武等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張德福劇照</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花為媒中與新鳳霞合演</font></h1> <h1> 李武,主工評劇小生,張德福入室弟子。藝名小張德福,原大慶評劇團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師父親傳劇目有《無雙傳》,《花為媒》,《金印記》等劇目。</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武在石家莊評劇團出演的《西子重華》中飾演范蠡。</h1> <h1> 洪影<br>河北省灤縣人,八歲學戲。她改變了評劇中沒有女生的歷史。創造了獨特的生行唱腔,從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唱紅了評劇大舞臺。在唐山老百姓的心中留下了不盡的傳奇,我從小就看她演出的戲。她演的張羽煮海的唱段至今在我心尚存。 她在耄耋之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劇項目代表傳承人。傳人張俊玲。</h1> <h1><font color="#010101"> 看洪影的戲是在五十年代,少年時期深受影響。她的劉伶醉酒在唐山地區老百姓的心中,家喻曉,爭相傳唱。每次演出她不唱劉伶醉酒就下不了臺。這是與她的戲迷在一起。</font></h1> <h1> 艷名杰<br>(1933~1996)原名魏桂蘭,遼寧錦州人。著名評劇女小生,17歲出名,艷派創始人。唱腔鮮明,與其它流派迥然不同。我們傳唱的人面桃花中小生唱段:(三春楊柳)(千里奔波)(去年今日)等唱段都出自于她口。 傳人,張曉梅。</h1> <h1> 馬泰<br>(1935年~2004)北京人,1954年到中國評劇院工作至退休。2004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69歲。 主工小生,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中國評劇院付院長,馬派藝術創始人。</h1> <h1><font color="#010101"> 灤南縣至今仍注意下一代評劇人的培養,這是老師言傳身教。</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2016年9月16日第七屆中國評<br>劇藝術節在唐山開幕。喜聚中國評<br>劇故鄉。中國評劇院,天津評劇院,沈陽評劇院,石家莊評劇院。</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分別表演了小女婿,黛諾,孝莊</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皇后,花為媒等選段。藝術節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期十天。</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大慶多采票房樂隊老師們</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大慶評劇票房唱戲</h1> <p class="ql-block">與唐山老鄉 風吹麥浪合作的花為媒選段。</p> <h1><font color="#010101"> 大慶評劇團新鳳霞第子張艷秋先生在(三看御妹)的片中飾劉金定</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張艷秋先生古稀之年喜收弟子</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大慶多采票房的票友,祝賀<br>張艷秋老師喜收弟子。</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原大慶評劇團的朋友祝賀張艷秋老師喜收弟子。</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大慶多采票房的票友們</font></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入冬了,幾場大雪連續不斷的下。出門很不方便,坐任家里欣賞了幾段評劇。心血來潮找點資料,再續《評劇情緣》把現役著名評劇演員作個初步了解。順序按中國評劇院,天津評劇院,石家莊評劇院,唐山評劇院,沈陽評劇院,黑龍江評劇院。</span></h1> <h1> 谷文月<br> 河北固安縣人,1945年初生。65年畢業于北京戲校,師承新鳳霞。1992年獲中國金唱片獎。<br> 代表作品~三看御妹,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等。<br> 風格:清新質撲,強烈與輕柔并濟,以情帶唱,以唱傳情的演唱風格。</h1> <h1> 王麗京<br> 北京市人,1976年初生。國家一級演員。1995年拜谷文月為師,是新派再傳弟子。<br>1988年考入北京戲校評劇表演專業,1993年入中國評劇院。</h1> <h1> 戴月琴<br> 長春市人,1950年初生。1964年14歲考入中國評劇院六零屆學員插班生。師承新鳳霞,花月仙。</h1> <h1> 孟素潔<br>中國評劇院演員,主工花旦。宗喜(彩蓮)派。1978年考入中國評劇院學員班,1983年畢業。<br></h1> <h1><font color="#010101"> 王平<br></font><font color="#010101"> 中國評劇院演員,白派傳人。新劇《母親》的扮演者,該劇首捧文華獎大獎。</font></h1> <h1> :曾昭娟</h1><h1> 河北青縣人,1966年初生。國家一級演員,1987年拜花淑蘭為師。梅花獎獲得者,現任天津市評劇院副院長。演唱風格,嗓音純正甜美。音域寬廣,繼承了師付評劇花腔女高音的特點。</h1> <h1> 王冠麗<br> 天津市人,1962年初生。國家一級演員,白派藝術第四代傳人。現任天津市評劇院白派劇團團長。<br>1972年考入天津戲校評劇班,1991年獲全國評劇優秀演員獎。</h1> <h1> 劉秀容<br> 河北阜城人,1955年初生。1975年從藝。1987年調入石家莊評劇院,領銜主演。師承新鳳霞,她嗓音珠圓潤,絀亮脆美,婀娜委婉。表演撲質自然,行腔氣足神完。在繼承了新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h1> <h1> 徐金仙<br> 畢業于河北藝校,石家莊評劇團演員。國家二級演員,拜新派傳人劉秀榮為師。戲劇梅花獎得主。</h1> <h1> 靳玲展<br> 河北安平縣人,1978年入安平縣評劇團。現為石家莊評劇院演員,國家一級。主工彩旦,兼演老旦。師承趙麗蓉,中國戲劇協會會員。</h1> <h1> 宋麗(宋雨芳)<br> 沈陽市人,1960年初生。沈陽評劇團演員,14歲入沈陽評劇院。第九屆戲曲梅花獎得主。</h1> <h1> 劉萍<br> 白派優秀傳人,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全國評劇廣播大賽十佳之一。</h1> <h1> 羅慧琴<br> 河北玉田縣人,1965年8月生。國家一級演員。新鳳霞最年青的弟子,新派優秀傳人。現為唐山評劇團副團長,中國戲曲協會會員,唐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唐山市拔尖人材。</h1> <h1> 王向陽<br> 黑龍江人,1970年初生。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承師新鳳霞,新派優秀傳人。現為黑龍江評刷團員,是我省乃至全國評劇界領軍人物。</h1> <h1> 張俊玲<br> 河北省玉田縣人,1964年初生。1976年從藝。1981年入唐山評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全國人大代表。師承洪影,主工女小生。<br> 她嗓音甜美圓潤,行腔剛柔并濟。表演樸實大方,充滿陽剛之氣。曾獲中國評劇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等眾多獎項。<br> 代表劇目:梁祝,成兆才,紅龍泉,周仁獻嫂等。</h1> <h1> :齊建波<br> 中國評劇院演員,1983年由中國評劇院學員班畢業從藝。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張德福的關門弟子。主工小生。<br> 他扮相英俊瀟灑,氣質優雅剛健兼備,嗓音高亢明亮。代表劇目:高山下的花環等。</h1> <h1> 馬惠民<br> 浙江杭州人,1953年生人。國家一級演員,主工小生,梅花獎得主。1972年入黑龍江評劇院。1994年調入中國評劇院。</h1> <h1> 石文明 </h1><h1> 男 1963年生于唐山,唐山評劇團小生演員。師從女小生洪影,后來根據自已的嗓音條件,學習了張德福的張派風格。</h1> <h1>石文明演花為媒</h1> <h1> 張超群<br> 哈爾濱人,1986年初生。畢業于北京戲校。<br>師承著名小生周連生。2002年入黑尤江評劇院。主工小生,擅演老生和丑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謝謝欣賞</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鋒鋼</font></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流市|
大竹县|
绥中县|
惠州市|
敦煌市|
喀喇|
绥宁县|
威信县|
余姚市|
保靖县|
西乡县|
天祝|
肃北|
盐山县|
侯马市|
开原市|
五寨县|
靖宇县|
临江市|
阿克|
三穗县|
榆林市|
贞丰县|
咸阳市|
镇安县|
临沧市|
嘉鱼县|
祁门县|
延吉市|
鄂尔多斯市|
祥云县|
平乐县|
枣庄市|
蛟河市|
囊谦县|
射洪县|
泰和县|
南和县|
仁布县|
金堂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