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南部,有一處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地方,名叫野牛碎頭崖。它座落于落基山脈深處連綿廣闊的山地與草原之間,曾經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圍獵場之一。 幾千年來這里一直是印第安人祖祖輩輩聚集、繁衍的重要居住地。 自1938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考古學家首次對此地的發掘,讓世人對印第安人的生活文化以及在5000多年前利用懸崖狩獵野牛的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1981年,這里因完整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獵遺跡而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予以保護。圖片說明野牛碎頭崖與金字塔、巨石陣、中國長城等躋身世界遺產之列,它見證了遠古平原先人的生活方式。 從山下停車場到山上博物館不過三百米之遙,一輛專用車來來回回免費搭載游客,五到十分鐘一趟。 驅車進入碎頭崖的醒目廣告牌以8頭野牛排成拋物線的構圖,簡潔形象地描繪出野牛跳崖的景象,令人浮想聯翩…… 遠遠看到印第安土著人稱為Tipi的帳篷。 這種圓錐形帳篷完全是用野牛皮搭建而成,防雨防寒。 野牛碎頭崖博物館入口處。 這座懸崖內開鑿出的博物館依山而建,為的是不破壞跳崖外觀的形式。館廳五層,分別展示印第安人的生態生活、文化傳承及從前的狩獵故事。 進入館內,野牛跳崖的情景即映入眼簾。 這是怎樣的故事?帶著好奇一探究竟。 崖下便是亡命野牛的考古發掘場地。 經考古人的不斷發掘研究,揭示了人類在社會早期創造的偉大的原始文化。 遠古居住在此地的印第安人,叫做黑腳人,他們是北美西北平原上最勇猛、最剽悍、最智慧的一支部落。 這里詳細記錄并展現著北美平原上原住民"黑腳族"數千年來的生活點滴。 生存場景。 原住民"黑腳族"部落首領。 居住在Tipi帳篷中的原住民家庭。 原住民一家人。 他們祖祖輩輩靠狩獵為生。 保留著自已的生活方式。 擁有自已的文字。 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習俗。 變化了的傳統服飾。 館內同時介紹美洲野牛的分布、習性…… 如野牛行動遲緩而笨拙,視力很差。盡管嗅覺敏銳但當人們逆風逼近它時,這種嗅覺功能便失去作用。 平原上的野牛常被狼吃掉。 館內循環播放的多部影像資料紀錄了考古發掘過程,介紹了古老的捕獵方式…… 發掘現場。 挖掘野牛骨骸。 幾千年前來,美洲野牛是居住在北美大平原上土著人謀生的主要物質來源:牛肉可以充饑,牛皮可以做成帳篷和衣服、牛糞可以生火取暖,牛的健、骨、角可以制成工具。土著人捕獲野牛,延續部族。 牛的皮骨糞是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物質基礎。 敬業專業的考古人如是說……他們的發掘與研究為原住民的史前生活與習俗提供了實證。 出土的野牛骨。 出土的用野牛骨制作的工具。 出土的用牛骨制成的弓箭和矛的箭頭。 黑腳人的鞋。 生活用具。 用牛皮制作的鼓與錘。 頭骨與角。 從頭骨和骨架看,當年的美洲野牛體形龐大,難以對付。 據說,歐洲人到達美洲時,這片土地上的野牛曾多達6000萬頭,是平原印第安人的生活支柱。 這處方圓40千米寬廣無垠的牧草地水肥草美,是野牛最喜愛的聚集地之一,無疑也是黑腳人最喜愛的狩獵地之一。但僅靠徒步或騎馬追擊獵殺野牛費力大、兇險多且收獲少。 手無寸鐵的黑腳人憑著對地形的熟悉和對野牛習性的了解,巧妙的摸索出將牛群趕下懸崖摔死取肉的方法。這種方法并不簡單。每一次圍獵,黑腳人要做充分的準備。組織上,將數個聚居在一起的部落分為若干狩獵群組,由一名或多名酋長領導;時機上,由最富經驗的黑腳人選天氣觀風向,風向不對,嗅覺靈敏的野牛聞到異味掉頭就跑;辦法上,要在沿途布上大型石陣,其末端處指向懸崖。讓機靈強壯的黑腳小伙們披上牛皮,涂上牛血,佯裝成小牛,在牛群附近游蕩引誘,還有人披上狼皮大搖大擺地出現。讓部落族人手持牛皮,埋伏起來,嚴陣以待。 圍獵時,黑腳人騎馬射箭,引著不斷咆哮的獵犬,把野牛群趕往由數百塊石頭隔成的"奔跑追逐小徑"(DriVe Lanes)。 野牛群一旦進入石陣,早就埋伏在此的黑腳人奮起擊鼓、搖"皮"吶喊,合力在牛群身后圍追堵截。上百頭野牛被這突如其來的陣勢嚇得驚恐萬狀,無處可逃,憑著本能,就在一片混亂中沿著"小徑"一路狂奔,盡頭便是那懸崖……可想這情景是何等悲壯! 前赴后繼跌下懸崖的野牛死的死,傷的傷,黑腳人追至崖下用長矛和弓箭將未死的野牛殺死。據說,如果不把墜崖未死的野牛殺死,活下來的野牛會告訴其他牛群,而使這種取獵的方法失靈。 黑腳人拖走野牛尸體在附近營地分割食之,肉被儲藏起來,皮骨則制衣制具。印第安人正是靠著特有智慧,靠著野牛的肉和毛皮才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世世代代繁衍至今。 據介紹,土著人這種捕獵野牛的方法,至少沿用了5700年之久,以至于高高懸崖下野牛尸骸堆積如山。 館內播放的影像再現被圍堵野牛狂奔,全速躍下懸崖的場景。 但一塊記載著部落傳說的石碑告訴人們一一野牛碎頭崖"碎頭"的不是野牛,而是一位黑腳少年,他為了想親眼目睹野牛成群墜崖的壯觀景象,獨自跑到崖底,結果卻被掉下來的野牛群壓死。 后來族人在野牛的尸體堆下發現了他的遺體,其頭骨已經碎裂,為了贊美他的勇氣,此處狩獵地便以此命名。 伴著陣陣鼓聲,這部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聯合攝制的小影片重現印第安人昔日美麗富饒的故土與家園。 然而這美好的生活卻隨著歐洲人的入侵戛然而止。 從幾千年前到1868年,黑腳人各部落最后一次聯合捕獵。 向西拓荒的歐洲白人為了大量獲取牛皮,甚至為了取樂,開始用槍支任意屠殺野牛,印第安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即由野牛群的減少而引起。1874年,加拿大西部騎警成立并來到此地。到了1900年前后,美洲野牛瀕臨滅絕,只剩下數百頭。直到近代,加拿大和美國政府才開始保護野牛,使之種群數量慢慢增多。 歐洲人屠殺野牛,掠走皮毛,留下白骨的見證。 自從歐洲人利用牛皮毛制成毛皮大衣及其他皮革用品后,槍殺野牛的活動變得更加猖獗。 白骨累累,使印第安人失去了食物來源。 館內第五層通向野牛跳崖處遺址。 站在平臺上便可看到這一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容貌。 野牛跳崖處。 野牛跳崖處。 早年拍照的斷崖更顯絕壁深淵。 實地看到的野牛碎頭崖并沒有高崖絕壁之感,落差僅十幾米。 倒是東西延伸約300米,眼見開闊。 斷崖。 斷崖谷底。 站在觀景臺,牛急跳崖的悲壯情景再次浮現在腦海。 這就是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一一野牛碎頭崖的故事。雖充滿血腥,但讓每一個到過此地的人都為古代土著人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有利條件求得生存繁衍的智謀和勇敢驚嘆不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所以選擇這么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作為人類文化世界遺產,其用意也是讓當今人們不要忘記,生存下去的權利才是人類的第一權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市|
新建县|
荆州市|
荥经县|
新沂市|
宁远县|
法库县|
凌海市|
正蓝旗|
定南县|
西平县|
五莲县|
荣成市|
白山市|
灵丘县|
马边|
静海县|
靖州|
工布江达县|
正阳县|
兴化市|
永和县|
甘肃省|
连州市|
分宜县|
忻州市|
博野县|
芦山县|
太湖县|
庆城县|
隆回县|
阜新市|
芒康县|
茂名市|
宁津县|
青冈县|
留坝县|
安福县|
科技|
汤阴县|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