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大冶,其名最早源于《莊子·大宗師》,取“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之意。今天的大冶,因大冶鐵礦、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等礦冶企業而著稱。而翻開歷史,黃巢筑爐、岳飛鑄劍、朱元璋置鐵冶所、張之洞創辦大冶鐵礦,千百年來這里銅鐵礦山開采未停、冶煉爐火不熄。李白也曾記述“其初銅鐵曾青,未擇地而出,大冶鼓鑄,如天降神”之盛況。</h1> <h1> 湖北省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是1984年12月5日設立的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采掘年代可追溯到4200年前, <b><u>是中國目前發現采冶延續時間最長、采冶規模最大、采冶鏈最完整、采冶技術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礦冶遺址,代表了古代中國青銅文明的最高發展水平。</u></b>其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解決了中國青銅原料的來源問題,開辟了中國礦冶考古的先河,對研究中國青銅文明起源與發展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對研究世界科技史、冶金史和文明史都具有突出的價值,是中華民族青銅文明的標志性象征。 自1973年以來,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歷經兩輪考古發掘,先后發現古代露天采礦坑7個,地下采區18個,古代采礦豎(盲)井231個,平(斜)巷100多條,并出土大批銅斧、銅錛、鐵斧、鐵錘等采礦、冶煉工具。該遺址于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3年6月9日,新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開館,新館與老館連為一體。 新館設計采用大地景觀風格,紅銅斜面屋頂,工棚式博物館的主體,內部井巷建筑空間,逐層向南融入到礦山形態之中,凸顯了中國礦冶文化的元素。新館基本陳列“青銅源·銅綠山”,圍繞“銅綠山之魂脈”而展開,共分為序廳、銅山有寶、找礦有方、采礦有道、煉銅有術、青銅有源,連接春秋采礦和宋代焙燒爐考古發掘現場展廳。 </h1><h1>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中國青銅文化是一部完整獨立的發展史,彰顯其在人類冶金史、科技史和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h1> <h1><p> 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新館展廳展出的銅斧</p><p> 真正改寫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歷史的,是1973年,大冶銅綠山一把銅斧橫空出世,震驚天下!</p><p> 當時,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綠山銅鐵礦企工人在銅綠山露天剝離和采挖過程中,先后發現冶煉渣、銅斧等物品,此外,還發現古坑木、古坑道等遺跡,似乎是一片當地人稱為“老窿”的古礦井。有的古坑木被當地老百姓撿回,當作生火做飯的極好燃料。此后,湖北省博物館還從當地居民手中征集了一件最大銅斧,重達16.3公斤,被譽為“中國第一斧”!</p> 這些發現引起礦山負責人的注意,他們將其中一把重3.5公斤的銅斧郵寄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并函告現場情況。中國歷史博物館立即回電“保留現場”。幾天后,來自北京和武漢的專家抵達銅綠山,經過一周的考古調查,初步認定這里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采礦遺址。</h1><div><h1> 一個沉埋二千余年的古代礦坑被認知,從而重見天日。</h1><h1> 1974年至1985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專業人員,對銅綠山礦山生產區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包括銅綠山、大巖陰山、小巖陰山等12個礦體進行考古調查發掘,進而開展“考古大會戰”,先后發現商周、漢唐時期采礦豎井和盲井231個,平巷和斜巷100多條,東周時期鼓風冶銅爐12座,宋代炒銅爐17座。推測古代采礦井巷總長度8000多米,冶煉爐渣達40萬噸以上,冶煉紅銅達8萬至12萬噸,其規模之宏大、采冶技術之高超舉世矚目。主要開采時間從3500年前商代中期一直到西漢時期,延續一千多年。</h1><h1>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首次發現,使整個世界為之驚詫。1980年6月,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召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學術討論會上,夏鼐先生宣讀題為《銅綠山古銅礦的發掘》論文,向世界宣告,我國商周時代青銅器鑄造業與采礦、冶煉業已經分工進行。國際考古學、冶金史等方面專家紛紛來到銅綠山,目睹“難得一見的古代礦冶遺物”。</h1></div>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團困擾考古學界多年的歷史迷霧,也終于被銅綠山銅斧撥開,被爐火映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928年發現安陽殷墟遺址之后,中國考古人就面臨一個困惑:殷商時期如此數量龐大的青銅器是由何人制造,銅料來自何方?考古工作者曾經尋找了很久,卻一直沒有結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達875公斤的司(后)母戊大方鼎、氣勢磅礴的曾侯乙編鐘、精美絕倫的越王勾踐劍……古代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青銅文化奇跡。但是因為缺乏考古證據,一些學者提出中國青銅文化“外來說”。有人甚至斷言:“如果中國不產青銅,那中國的青銅器也應該是舶來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發現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長期讓人困惑的青銅鑄器用料來源問題才豁然霧解。</span></h1> <h1>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之偉大,不僅因為它是中華民族青銅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更因遺存上展現出的高超采冶技術,為人類冶金史、科技史、文明史作出的突出貢獻。走進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古人找礦有方、采礦有道、煉銅有術的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h1> <h1><p> 著名楚史專家張正明曾表示:“楚國若沒有銅綠山,就沒有楚文化。”歷史學家徐中舒在《論巴蜀文化》一文寫道:“春秋戰國時代,90%以上的銅皆產于楚國。”豐富銅料為楚國問鼎中原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兵臨洛水,向周王使臣王孫滿問鼎之大小輕重,放言“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楚莊王如此耀武揚威,其底氣當是來自對軍事經濟實力的高度自信。</p> 無獨有偶,在楚國的旁邊,還藏著一個不顯山露水卻貴氣十足的諸侯國,這就是曾國。考古發現,自西周早期直至戰國中期,曾國一直保持著對青銅禮器和青銅樂器的特別鐘愛,尤其到戰國早期曾侯乙之時,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青銅器展現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巔峰技藝。</h1> <h1><p> 在博物館新館“煉銅有方”展廳里,一件特殊的“國寶”引人駐足:看來只是黃泥筑起的一座土爐灶,卻凝聚著古代礦冶工匠們的智慧。熊熊爐火中,礦石熔煉為銅錠,成為青銅器鑄造的主要原料。這是銅綠山遺址發掘的6號煉銅豎爐。</p><p> 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考古人員共清理出16座冶銅煉爐。他們結構基本相同,由爐身、爐缸和爐基組成。保存完好的6號豎爐,復原高度為1.6米,爐缸為橢圓形,缸底有“火溝”(防潮溝),爐缸前設有“金門”(排渣、出銅口),爐缸兩側有“鼓風口”,整體上已經基本符合現代鼓風爐的構造。</p><p> 春秋早期就發明和使用鼓風爐煉銅,這不僅在中國是首次發現,在世界冶金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p> 對銅綠山礦區的考古調查發現,50多處冶煉遺址上堆積著厚厚的爐渣,有的高度竟達3米,推算礦區古爐渣約40萬噸,煉出的粗銅在8萬到12萬噸。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古爐渣平均含銅只有0.7%,而含鐵卻高達30%—55%。銅綠山礦料是銅鐵共生礦,冶煉的過程也就是將銅和鐵分離的過程。銅的熔點在1200攝氏度左右,鐵的熔點在1400攝氏度左右,二三千年前,工匠們已經能夠恰到好處地控制爐溫,使礦石中的銅高純度地熔煉出來。</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县|
建瓯市|
潼南县|
元江|
仙桃市|
武强县|
乐山市|
克拉玛依市|
安福县|
贵阳市|
高台县|
肃宁县|
富裕县|
云和县|
安陆市|
博罗县|
昂仁县|
韩城市|
台中县|
吴忠市|
石阡县|
师宗县|
宝兴县|
元谋县|
水富县|
瑞金市|
天长市|
太仆寺旗|
肇州县|
通榆县|
诏安县|
齐齐哈尔市|
大城县|
苍梧县|
井冈山市|
利辛县|
南开区|
青海省|
长沙市|
建德市|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