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鉛山縣成立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至今已經1072年,最早的鉛山地方志為《永平志》,乾隆八年的《鉛山縣志》記載說:“吳紹古,字子嗣,鄱陽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任鉛山尉,多所建白,有史才,纂(撰)《永平志》,條分類舉,先民故實,搜羅殆盡。”并記載吳紹古為鄱陽人,這個記錄是錯的。古代的安仁縣是今天的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而非鄱陽。歷朝的鉛山縣志都引用了《永平志》 的史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四年(1525),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太子太保兼少保費寀退休回藉鉛山,主持簒修了《鉛山縣志》,從《永平志》算起,應該是鉛山縣第二部官方修的縣志。距前志有三百二十六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萬歷丁巳春,鉛山縣令笪繼良主持簒修的縣志,取名為《鉛書》。笪繼良是鉛山歷史上最著名的能吏與廉吏,他因“白菜碑”而流芳千古。他任上完成了《鉛書》的出版,這是一部承前啟后的地方志。可以列入鉛山縣的第三部縣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十八年(1679),潘士瑞任鉛山縣令,朝廷要編《大清一統志》,江西也要編《江西通志》,令地方各縣提供地圖和縣志。潘士瑞便任總纂修,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完成了《鉛山縣志》的編修,算是第四版縣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八年(1743),時縣令鄭之僑主持纂修《鉛山縣志》,序言中寫道:“舊志歷六十余秋,若不一為增輯,延之又久,問土疆之美,答不應;采流峙之勝,疏耳目矣。”任上完成了縣志的修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九年(1784),鉛山縣令陽浩然主持纂修了縣志,序言中說:“國朝康熙十七年三韓潘公(潘士瑞)擠拾成書(縣志),僅八帙;乾隆八年鄭公(鄭之僑)復準前志,增修為十五卷,這次增修的縣志為十九卷。任上也完成了縣志的修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慶十九(1814)年,知縣陶廷琡為嘉慶版《鉛山縣志》作的序文:“繼潘(士瑞)鄭(之僑)二志纂修以來,迄今復三十余載,……取前三志參酌,而搜討焉。略于昔者,補而詳之;得于今者,益而聯之。共成若干卷,不曰‘重修’,而曰‘續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光四年(1824),鉛山知縣王之道纂修了道光版的《鉛山縣志》 ,序言說:“于是取舊志而按之繁者刪,缺者補,譌(偽)謬者訂正,事不足以備勸戒,則勿書;人不足以典型,則勿書;政不足以福民物,則勿書。……是故采訪未真、考訂未徧,其失也,漏語焉。不詳擇焉,不精其失也濫。” 這也算是把縣志整理了一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二年(1894),清朝最后一版縣志出版。是清代付梓的第六部《鉛山縣志》。這版縣志組織了調研班子,收集了死于太平天國戰亂時期的全縣烈士名錄及事跡。主纂修是鉛山篁碧人華祝三,這個副省級官員組織的修志班子龐大而豪華。其中很多人都是退休的府、縣一級的官員,最低檔次也是秀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重修了新中國的第一部《鉛山縣志》,離同治十二年過去了96年。該志對所管轄的河口鎮歷史記載非常不詳,對1966至1968年的歷史更是簡略。該志是在縣委書記徐立崖任上實施和完成,徐氏為鉛山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又重修了《鉛山縣志》,算是三十年再重修一次。是完成任務的修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屏山县|
同仁县|
弥勒县|
克什克腾旗|
巨鹿县|
莱芜市|
梅河口市|
富源县|
游戏|
哈尔滨市|
梅州市|
尼木县|
页游|
呼和浩特市|
泗洪县|
内黄县|
夹江县|
民乐县|
偏关县|
垣曲县|
咸阳市|
工布江达县|
麟游县|
洪湖市|
滕州市|
固镇县|
昌图县|
天气|
东乌|
水富县|
阳春市|
恩施市|
建昌县|
左贡县|
开平市|
义乌市|
和平区|
林芝县|
景德镇市|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