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長鋼技校 六十年的回響

復興刋

長鋼技校六十年回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撰稿 高望飛 李英杰</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總有一些熠熠生輝的星辰,穿透歲月的塵埃,照亮時代的蒼穹。六十年前,受省政府之命而開辦的“長鋼技術學校”,宛如一顆閃耀的明星,承載著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教育征程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 溯源與探索</b></p><p class="ql-block"> 長鋼的前身故縣鐵廠,是紅色鋼鐵的搖籃。1948年1月10日,高爐中流出的第一爐鐵水,奏響了長鋼發展的序曲。在隨后的五年里,故縣鐵廠累計生產灰鐵3萬多噸,焦炭6847噸,為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建立建設做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1952年底,國家兵工總局將兵工一大廠七分廠(故縣鐵廠)、八分廠(棗臻焦化廠)移交給山西省冶金工業廳,兩廠合并,形成鐵焦一體的故縣鐵廠。在時代的浪潮中,故縣鐵廠歷經多次變革,1958年8月更名為故縣鋼鐵廠,1959年3月又改為長治鋼鐵廠,1988年正式將“廠”改為“公司”,每一次的變革都見證著長鋼的發展與成長。</p><p class="ql-block"> 早在1953年,故縣鐵廠就成立了業余技校,以車間為單位,積極組織廣大職工開展了技術教育。1960年,技工學校成立,校舍建于屯留寺底村。然而,由于當時的時代背景,機構壓縮、人員精簡,這所技工學校于1961年8月無奈停辦。在校學生中,除10人參軍,3人因父母雙亡、無家可歸留廠工作外,其余學生全部返鄉。這段短暫的辦學經歷,雖如曇花一現,卻在長鋼的歷史中留下了獨特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二、當年建校當年開學</b></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10日,為了貫徹國家主席劉少奇提出的“兩種勞動制度和兩種教育制度并施”的指示精神,受山西省冶金工業廳委托,長鋼憑借著原有的技校辦學經驗,著手開辦了“長鋼技術學校”。籌備組組長由宋如蕃擔任,牛進保任副組長,成員有李柏壽、任玉英、程連鎖等人。面對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局面,宋如蕃心急如焚,難以入眠,但他迅速冷靜下來,兵分兩路開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路人馬疾奔省城太原,爭分奪秒地辦理招生手續,同時在全廠知識分子中精心挑選代課老師,力求為學生們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另一路則日夜兼程開展選址、建校,購置教學設備等工作,只為9月1日順利開學。</p><p class="ql-block"> 經過多方勘察,校址最終選定在長鋼生活區東北端的西溝村附近。校園呈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50米,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這里與生活區和廠區都有一段距離,相對偏僻安靜。緊接著,施工建設全面展開。從當年留存的平面圖來看,校園坐北朝南,大門朝西。緊挨著西墻大門的北面,是一排10間平房,用作校領導和老師們的辦公室。在距東墻約五六米的東北方位,是兩排面對面的平房,其中有7間是學生宿舍,煉鋼班3間,軋鋼班3間,南側偏西的那間是女生宿舍,女生宿舍門朝西向外開,男生宿舍門對門朝里開。北側依次分布著食堂和會議室,會議室兩大間相連,門面朝西開;食堂門朝東開,在食堂東北角還設有一個豬圈。在那個副食匱乏的年代,盡管考慮到豬圈可能會有異味,但能有肉吃就顧不了那么多了。宿舍區南側是兩個教室,門面朝北,窗戶朝南,一年四季陽光充足。</p><p class="ql-block"> 校園中間有個大涼亭,同學們可以在那兒看書、聊天、吃飯,是學生們課余生活的重要場所。最東南角是兩個旱廁,男女分開使用。校園建成后,電源從廠區接入,相對便利;但取水在當時卻比較困難,起初在校園東側的地里打了一口井,學生們需要輪流去井上挑水,以供食堂用水和集體洗漱。大約一年后,從王莊礦八千米宿舍接來一趟水管,當大家用上自來水時,都興奮得歡呼雀躍,這一小小的便捷,極大地改善了學生們的生活條件。</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高校畢業分配到長鋼的知識分子屈指可數,他們大多在生產和技改一線。廠部經過綜合考量,先抽調宋朝氣、靳子厚、關有全、郭阿紅、王國富等人到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全校教職員工20多人。他們平時在學校食堂就餐,晚上則住在廠職工宿舍,全身心投入在教育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8月,籌備組李柏壽前往省城辦理相關手續。省政府規定,學校面向晉東南地區有限范圍招生,學制三年,采用半工半讀模式,開設煉鋼、軋鋼兩個專業班,招生名額確定為84人。學生學費、書費全免,伙食費由學校補貼,每月每人13.5元(次年增至15元)。畢業后包分配,享受中專學歷待遇。辦學經費從長鋼每年上交省政府的利稅中扣除。</p><p class="ql-block"> 這一利好消息如春風般吹遍了晉東南地區,讓工農子弟們欣喜不已。來自長治、晉城14個縣區的學子們紛紛踴躍報考。受三年自然災害影響,大中專及高中學校招生比例大幅削減,當年潞礦中學初中班有90人,考上高中和中專的僅有13人;長鋼中學初中班45人,僅有4人考走。就連當年中考水平名列前茅的太行中學也是如此。可以說,考入長鋼技校的基本上都是當年參加中考的優等生。最終錄取84人,實際報到83人,火星中學的姜路寬隨父母到大西南支邊,主動放棄入學。</p><p class="ql-block"> 除武鄉、沁源,晉東南其它縣區及市直中學均有考生被錄取,長治縣2名,潞城縣3名,平順縣5名,屯留縣2名,黎城縣6名,襄垣縣6名,壺關縣4名,沁縣3名,長子縣3名,晉城縣16名,高平縣8名,陽城縣3名,沁水縣1名,陵川縣3名,長治一中2名,二中1名,太行中學4名,潞安中學2名,黃碾中學2名,火星中學6名,潞礦中學2名。火星中學,即南三廠子弟中學,華北機電前身;潞安中學,長治幼兒師范前身。</p><p class="ql-block"> 1965年招的這批技校生,按照正常的升學軌跡,上高中、考大學本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由于上高中需要一筆費用,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他們便主動放棄高中,選擇報考公費中專。這樣一來,三年下來不但不用花錢,還能直接分配工作,這在當時成了許多農家子弟的務實選擇。來自晉城的孫光輝,家境貧寒,連上學的盤纏都難以湊齊。開學前10天,擅長編笊籬的父親,背著滿滿一筐笊籬,與兒子一同踏上了前往長鋼的路。父子倆一路走走停停,每到一處便售賣笊籬,以換取些許路費。夜幕降臨,就找個簡陋的地方勉強過夜。歷經一路的艱辛奔波,孫光輝才得以順利入學。</p><p class="ql-block"> 還有來自高平的和瑞廣,家住在偏僻的山村。報到前三天,他才得知自己被長鋼技校錄取的消息。父親和他從未出過遠門,對“故縣”的位置一無所知。父親心急如焚,匆匆帶著他踏上了旅程,一路上一邊急切地打聽路線,一邊馬不停蹄地趕路。他們頂風冒雨,好不容易走到長北火車站,幸運地碰到了兩個長鋼人。在這兩位好心人的引領下,父子倆終于找到了長鋼技校。此時,夜幕已經降臨,他們簡單吃了幾口自帶的干糧,在學校教室的課桌上將就睡了一夜,第二天才辦理了報到手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三、開門辦校育良才</b></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1日,備受期待的長鋼技校開學典禮如期舉行,常務副校長宋如蕃主持了開學儀式。長鋼黨委書記李明山、廠長兼技校校長李浮之親臨現場,他們滿含期許地向新生表達了祝賀,并語重心長地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技校黨支部書記牛進保詳細闡述了辦學宗旨與具體要求。接著,工會主席陳寶仁與黃崖洞兵工廠老兵工白全鎖,滿懷深情地講述了紅色長鋼從黃崖洞兵工廠艱難起步,輾轉至柳溝鐵廠,最終扎根故縣鐵廠的創業歷程。先輩們的奮斗故事,深深觸動了現場的每一位新生,讓他們對長鋼的歷史和未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p><p class="ql-block"> 儀式之后,技校領導李柏壽宣讀了分班名單。煉鋼班班主任由關有全擔任,軋鋼班班主任則是靳子厚。學校臨時委派李連生、王愛君、張穩忠為學生會負責人,委派靳子厚、趙秀英、白黎虎負責團支部工作。半年后,選舉李英杰、何虎江分別擔任團支部書記和副書記。</p><p class="ql-block"> 最后推選班長。煉鋼班長王吉仁,學生42名:王愛君(一中)、陳寬麗(二中)、韓冬梅(太行)、李阜貴(太行)、焦保慶(潞安)、楊新亮(火星)、李保英(火星)、謝春花(火星)、王瑞峰(火星)、陳風祥(潞礦)、李茍勝(長治縣)崔金林(長治縣)、郭喜龍(潞城)、原安家(潞城)、張增平(平順)、李茍則(平順)、張增勤(平順)、李連生(屯留)、李富成(黎城)、李愛旺(黎城)、李珍端(黎城)、鄭喜田(黎城)、白黎虎(襄垣)、梁天平(壺關)、張斗富(壺關)、杜世平(壺關)、張玉桃(長子)、王吉仁(沁縣)、郭高鵬(沁縣)、關翠英(晉城)、王德智(晉城)、張富莊(晉城)、董志強(晉城)、岳宏富(晉城)、張艮全(晉城)、劉米山(晉城)、張來正(晉城)、趙栓土(晉城)、和瑞廣(高平)、王貴紅(高平)、何虎江(陽城)、常雙虎(陵川)。</p><p class="ql-block"> 軋鋼班長秦振雷,學生41名:牛改英(一中)、朱海玉(太行)、賈國珍(太行)、盧天堂(潞安)、李紅旗(黃碾)、李雅琴(黃碾)、徐宏昌(火星)、李英杰(潞礦)、宋文智(潞城)、張志樓(平順)、路建中(平順)、吳連成(屯留)、王小支(黎城)、王志寬(黎城)、趙秀英(襄垣)、楊振民(襄垣)、孫維賢(襄垣)、楊秋榮(襄垣)、王育水(襄垣)、楊興盛(壺關)、金秀英(長子)、秦振雷(長子)、姜潤和(沁縣)、崔小翠(晉城)、和新牛(晉城)、宋培善(晉城)、劉小鐵(晉城)、孫光輝(晉城)、劉義樂(晉城)、蔡新民(晉城)、劉三計(高平)、孫喜勝(高平)、郜玉庭(高平)、高永順(高平)、朱德康(高平)、王啟才(高平)、王栓鎖(陽城)、焦三年(陽城)、梁柳海(沁水)、李裕慶(陵川)、張穩中(陵川)。</p><p class="ql-block"> 9月6日,教學與實習同步展開。煉鋼班的同學們率先深入煉鋼車間勞動實踐。一周后,兩班輪換,軋鋼班到煉鋼車間實習。實習期間,每人每天能領取一毛四分錢的保健票,憑借這些保健票,可以到營養食堂選購罐頭、蛋糕、掛面等食品。</p><p class="ql-block"> 學校的辦學條件雖然有限,但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上學免費就是最大的福利。事務總管程連鎖,人脈廣,有能力,總能以實惠的價格采購到新鮮的蔬菜、肉蛋,使得食堂飯菜花樣不斷翻新。炊事員盧公明、李文斌、黃小群與勤雜工路南芳分工明確,各盡其責。盧公明拉得面勁道爽滑,李文斌炒得菜色香味俱佳,黃小群則利用食堂的殘湯剩飯養豬,每逢年過節,師生年過節,師生們都能品嘗到美味的酥肉、燒肉,大家對此贊不絕口。</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信息相對匱乏的年代,收聽廣播電臺是獲取外界資訊的主要方式。然而,技校的學生們手頭都沒有收音機。一群愛好無線電的同學,下夜班后憑借著對知識的熱愛和鉆研精神,自己動手組裝了一臺收音機。由于信號不好,他們就用兩根銅管制成天線,架在房頂上,再連接到收音機上,經過這樣的改造,各波段的收聽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徐宏昌、宋培善等同學還巧妙運用物理基本原理,大膽地把電源正負極分別接在金屬盆的一側,然后倒入水,將從附近地里采來的嫩玉米、毛豆、土豆等放入盆中,不一會兒這些食物就被煮熟了,大家笑著說,“這也是半讀半工、學用結合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每逢周末,廠俱樂部都會放映電影,門票只需五分錢,但仍有不少同學因囊中羞澀,只能等到最后看“解放電影”。假日有晚會時,大家則會興高采烈地領票集體觀看。1966年8月,由11名男生和8名女生組成的代表隊,參加了長治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賽場上,他們團結一心、全力沖刺,雖然最終沒有斬獲名次,但憑借著頑強的拼搏精神贏得了“榮譽獎” 。課余時間,同學們學毛選,背誦“老三篇”,自編文藝節目,踴躍參加文藝匯演,展現出技校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 節假日,同學們便相約一同徒步前往小寒山、石圪節、黃碾等地,在山水之間放松身心,豐富著自己的校外生活。然而,1966年7月的一場悲劇,如烏云般籠罩在所有人的心頭。一名同學在小型車間的涼水池玩耍時,由于水性欠佳不幸溺水身亡。當時學生大多沒穿短褲,打撈上岸后赤身躺在水池邊,那場景既令人痛心又讓人尷尬,給大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悲痛記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四、學制延至三年半</b></p><p class="ql-block"> 四清運動后期,山西省向長鋼派遣了由李曉林政委、楊志平團長帶領的工作團。同時也給技校派來了四清工作隊,太原重機廠鑄造車間主任崔酉生擔任隊長,潞礦職工羅保智等為隊員。</p><p class="ql-block"> 1965年四季度至1966年上半年,技校整體秩序穩定,依舊維持著半工半讀的教學模式。1966年,中央五一六通知下發后,“四清”尚未結束,文革運動又迅速興起,“造反有理”成為當年的流行口號。為了穩定技校的局勢,長鋼黨委派黨校校長騰瑞華等人組成工作組進駐技校,試圖維持正常教學秩序。但騰瑞華因批斗學生犯下錯誤,被責令留校接受檢查與批判。</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全國上下掀起大串聯熱潮。技校首先從學生中挑選出董志強等10名出身“紅五類”的優秀代表,有組織地踏上串聯之旅。他們懷著無比崇敬與激動的心情,先奔赴首都北京,幸運地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隨后又前往全國各地進行串聯。10月,技校組織沒有外出串聯的70多名學生,前往平順西溝村參觀學習。西溝大隊黨支部書記李順達、副書記申紀蘭熱情接待了大家,他們滿懷深情地講述了西溝村走集體化道路的創業歷程,并鼓勵同學們珍惜當下,盡快復課,用知識武裝自己。之后,同學們留在西溝大隊南賽生產隊,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秋收長達20多天。</p><p class="ql-block"> 這次參觀活動結束后,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有的同學繼續外出串聯,追尋心中的理想與信念;有的則暫時回家,等待局勢穩定。八次接見后,由于全國學生串聯活動過于密集,鐵路運輸不堪重負,國務院通知各地學生返校“復課鬧革命”,但此時的學校已處于失控狀態。國家免費乘車政策取消后,結伴徒步串聯又悄然興起。</p><p class="ql-block"> 1966年12月,朔風凜冽,寒意刺骨。張志樓等4名男生、謝春花、李雅琴等7名女生,主動加入長治太行紅衛兵長征團。打起裹腿,扎上武裝帶,戴上紅袖章,手捧“紅寶書”,踏上了徒步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串聯的征程。一路上,他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克服嚴寒和疲勞,相互扶持,無畏前行。歷經20天的艱苦跋涉,終于抵達魂牽夢縈的延安。</p><p class="ql-block"> 另一部分師生組隊向省城方向串聯,當途經文水縣云周西村時,劉胡蘭的英勇事跡深深震撼了他們的心靈。11名師生懷著無限崇敬之情,在毛主席為劉胡蘭題詞的石碑前整齊列隊,用相機定格下這一充滿意義的瞬間。年末返校后,長鋼已對技校班子作了調整,廠團委書記趙貴生、廠紀檢委干部胡乃忠分別擔任書記和校長,北大畢業的武替榮、北京鋼院畢業的韓盛文調入學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1967年,派性斗爭急劇蔓延,晉東南地區分為“紅”“聯”兩個陣營,技校也被卷入其中,學校徹底停課,師生自由行動。起初是大字報、大辯論,后來矛盾升級,演變成文攻武衛。直到中央217號通知下達,解放軍進駐,收繳武器,制止武斗,通過談判促成聯合,形勢才逐漸趨于穩定。</p><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長鋼革委會通知技校學生迅速回校“復課鬧革命”,派遣廠黨委宣傳部長任才選、63軍軍代表張股長等8人進駐技校;選調工宣隊長殷天力、副隊長陳玉璽等18人組建工宣隊入校,共同領導“斗批改”。不久,從工作隊、工宣隊和教生中各推選若干人,組成“革命委員會”,代行技校管理職責。任才選擔任主任,軋鋼班學生和新牛等人擔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復課與實習重新啟動后,軋鋼班學生開始到軋鋼車間實習,師資力量也得以充實。南開大學畢業的柳壽亭、西安冶金建筑學院畢業的雷曰陽、煉鋼技術員吳世俊,被增派到技校擔任教師。與此同時,任教僅一年多的武替榮、韓盛文因派性問題,被打成“反革命”,離開技校下放到屯留農場勞改,默默承受著命運的考驗。</p><p class="ql-block"> 鑒于停課一年多,教學任務未能完成,長鋼決定讓學生再加學一學期,畢業時間由1968年7月延遲到年底。</p><p class="ql-block"> 在后來的一次老技校生聚會上,軋鋼班學生朱海玉回憶說,當年嘗試的“半工半讀”辦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訓練方式,到生產班組實習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一方面可以鞏固書本上學過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能獲取書本上不易學到的實踐知識。煉鋼班學生郭高鵬也說,在煉鋼車間,他見證了從鐵水熔化到注入側吹轉爐,從扒渣加合金、取樣化驗到冶煉合格后出爐注錠的全過程,學會了憑眼力觀察取樣碳花來判斷鋼水含碳量高低的技能,對生產流程有了系統的感性認識。</p><p class="ql-block"> 畢業總結時,大家普遍感到1968年收獲滿滿,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雙豐收。在收獲學業的同時,還有三對收獲了愛情,隨后步入婚姻殿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五、天生我才必有用</b></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中央下發重要文件,決定對全國大中專畢業生進行統一分配。然而,長鋼技校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卻因廠里激烈的派性之爭陷入僵局。一部分人提議讓學生“哪來哪去”;但另一部分人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學生們三年半的學習進程雖斷斷續續,但也積累了不少專業知識。如果讓這些學生返回農村,無疑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他們建議將學生比照農民輪換工待遇,充實到生產一線,讓他們所學有所用,為企業貢獻力量。最終廠里采納了予以分配的建議。除8名學生參軍、1名因“思想問題”遣送回鄉外,其余畢業生全部分配到煉鋼、軋鋼車間倒三班。他們一邊投入生產實踐,一邊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拿著每月30.5元的實習工資,干著一線工人的繁重工作。誰也沒有料到,這看似意外的安排,在之后十年的磨礪中,竟成為他們后來成長發展的寶貴資本。也正是這批老技校生,為長鋼日后的發展壯大和技術管理水平的提升儲備了人才,積蓄了力量。長鋼技校也因此被人調侃為長鋼的“黃埔軍校”,足見其在長鋼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技校生開始在各自崗位上嶄露頭角,逐漸得到重用。女技校生趙秀英出任廠團委書記,并按照當時黨政工團主要領導進入常委的規定,擔任了長治鋼鐵廠黨委常委,憑借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工作表現,后來又調任晉東南棉麻公司經理。技校生杜世平擔任了廠革委會委員,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宋如蕃、武替榮、韓盛文及學生劉米山等人得以平反,被重新安排工作。這批師生后來也成為文革十年人才斷檔的重要補充力量。世紀之交,教師柳壽亭擔任了長鋼董事長、總經理,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精細的管理才能,引領企業負重前行;教師武替榮、韓勝文、雷日陽分別擔任了公司科技處處長、科協主席,設計院黨支部書記,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改發展出謀劃策。學生中也有多人擔任了長鋼中層以上領導:李裕慶擔任長鋼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工會主席,肩負起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和群團工作的重任;李連生在煉鐵廠、銷售處、政研室等單位擔任一把手,在不同領域展現出出色的管理能力;和新牛在五軋廠、鐵運部等單位擔任書記,為基層黨建工作和生產運營默默奉獻;趙栓土擔任勞資處處長,負責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朱德康在燒結廠、耐火廠、機修廠擔任書記,有效地發揮了保證監督作用;孫喜生擔任三軋廠長,帶領團隊推動生產向前發展;郭喜龍擔任耐火廠長,致力于耐火材料的生產和供應;原安家擔任技改部設備處長,為企業技改設備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持;蔡新民擔任質檢、安環處長,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和安全生產;劉三計擔任生產處副處長,協助調度全公司生產運營;李英杰擔任原料處副處長、供應公司副經理,主抓大宗原燃料的均衡供應;徐宏昌擔任安環處副處長,默默守護著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和瑞廣擔任中型軋鋼廠副廠長,積極助力中型軋鋼生產;梁天平擔任技術開發公司副經理,在新的領域盡職盡責;張增平擔任一軋廠副廠長,為一軋生產管理貢獻力量;岳宏富、李富成、楊興盛分別擔任煉鐵廠、耐火廠、中型軋鋼廠工會主席,積極維護職工權益,促進企業和諧發展。</p><p class="ql-block"> 此外,王德智、楊新亮、王小支、金秀英、崔小翠、孫維賢等20多人,還擔任機關科室、生產工段領導,在各自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王育水成為高級技師,憑借精湛的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楊新亮成為高級教師,在教育領域發光發熱。調到廠外的技校生,也有不少在糧食、石油、公安、棉麻等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展現出長鋼技校生的優秀素質和能力。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國有企業開始轉軌,白黎虎、關翠英等人離崗下海,經過多年的商海拼搏,創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實現了人生的新突破。</p><p class="ql-block"> 2021年,張富莊等5名技校生榮獲“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頒獎現場,他們身姿雖不再挺拔,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但眼神里卻充滿對黨的忠誠。幾十年如一日,他們以平凡鑄就非凡,把青春熱血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黨的事業和國家建設。</p><p class="ql-block"> 這一屆技校生畢業后,長鋼技校從此停辦。19年后的1987年,長鋼技校重新成立,面向社會招生。隨著學歷高端化的發展趨勢,如今的長鋼技校已難以與當年的長鋼技校同日而語了。當年的長鋼技校在特定歷史時期,為企業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在企業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長鋼技校,從創辦之初的艱難探索,到輝煌時期的光芒綻放,再到發展歷程中的起起落落,它宛如一部時代縮影,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培育出很多人才。60年畫卷,深深印在長鋼人心中,成為難以磨滅的珍貴記憶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摘自《長治方志》2025年第2期)</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武乡县| 黄冈市| 竹北市| 武义县| 方正县| 碌曲县| 花莲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文安县| 周口市| 满城县| 中牟县| 青田县| 胶南市| 读书| 郴州市| 洛宁县| 黄梅县| 汪清县| 长子县| 石首市| 昭苏县| 丰都县| 库伦旗| 临湘市| 易门县| 和顺县| 五华县| 安顺市| 囊谦县| 石狮市| 临泽县| 武冈市| 西盟| 青川县| 黄浦区| 新乡县| 呼图壁县| 朝阳区|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