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月中的多雨夜晚,乘坐輪渡到鼓浪嶼三丘田碼頭上島。渡輪上看廈門島的霓虹閃耀,雙子座的彩色廣告在黑暗中更顯奪目。我預訂的一坊酒店距離碼頭近一公里,看上去不遠,但鼓浪嶼道路的復雜性明顯遠超我的意料,盡管可以手機導航,還是幾次走錯路,最后花了近一小時才到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雨停了,5:30我就起床出發(fā),沿著內(nèi)厝澳路向碼頭方向走去。路是向上的緩坡,路的兩側(cè)山坡上是一個基督教徒墓園,坡頂是這座安獻樓。這座樓是1934年由美國基督教安息日會牧師安禮遜所建,由于大樓落成時正值閩南基督教安息日會各分支在此聯(lián)誼,安禮遜主持安獻典禮,故名。</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個岔路口,向上去是雞山路往日光巖,向下去是康泰路往碼頭。我沿康泰路往下走,右側(cè)山壁上的老樹根好頑強,讓我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廈門大學工藝美術(shù)學院,看上去很象是廢棄了的農(nóng)場。</p> <p class="ql-block">左前方有一個村子,或者說是社區(qū)吧。我在村口的小店用了早餐,島上的餐飲價格明顯高,隨便吃碗面、粉都是20以上,小籠包一籠6個18元,但貴也得吃。</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座種德宮,很獨特,其它地方少見。種德宮只有一個殿,供奉的是道教保生大帝,據(jù)說他是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本,字華基,別號云衷。生前是一位濟世良醫(yī),醫(yī)術(shù)高明,醫(yī)德高尚,被民間尊稱為"神醫(yī)"。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種德宮會舉行熱鬧的乞龜活動。</p> <p class="ql-block">穿過村子,又進了一條小街,其間有擼貓店、簪花店等。不經(jīng)意間我走錯了路口,距離內(nèi)厝澳碼頭越來越遠了,居然來到了龍山洞口。</p> <p class="ql-block">龍山洞于1978年開建,到1990年才完工,全長426米,連接西端的內(nèi)厝澳社區(qū)與東端的三丘田碼頭。洞壁上展示有一些鼓浪嶼歷史與文化圖畫,也是夏天市民與游客納涼的場的。</p> <p class="ql-block">到三丘田碼頭才8:00左右,沒啥乘客。昨晚上沒來得及細看,現(xiàn)在可以不慌不忙地在附近溜達了。</p> <p class="ql-block">碼頭附近有鼓浪嶼老碼頭遺址以及廢棄的碉堡,特別說明一下,在后來的游覽中我又在島上看見多個這樣的碉堡。散步在延平路上,沿途還經(jīng)過黃家渡老碼頭、鋼琴碼頭等。所謂鋼琴碼頭沒什么特別的景色,只是在碼頭前的休閑區(qū)放了一臺白色的鋼琴模型,實在有點故弄玄虛。</p> <p class="ql-block">碼頭西側(cè)的院子里這座小洋樓看上去很別致,可惜只能在墻外遠觀,不能入內(nèi)。</p> <p class="ql-block">而在它的馬路對面,還有一座白色小洋樓也分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向外凸岀的一方拐角,它便是鹿礁路了。這座規(guī)模龐大的二層紅磚墻建筑是博愛醫(yī)院舊址,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廈門20世紀30年代醫(yī)療設(shè)備最完善、技術(shù)力量最雄厚的大型綜合性醫(yī)療機構(gòu),始</span>建于1935年,由日本建筑師設(shè)計,采用"日"字型平面,有兩處天井院,一處作為羽毛球場,一處是住院病患室外活動的空間。外墻面以淺米黃色涂刷與深米黃色釉面磚邊緣裝飾相配合,與建筑內(nèi)部裝修相呼應(yīng),體現(xiàn)出濃郁的日本風格。</p> <p class="ql-block">鹿礁路2號的一幢清水紅磚三層樓房,建于20世紀20年代,1945年9月28日,國民黨海軍在此舉行侵廈日軍受降簽字儀式。</p> <p class="ql-block">走過拐角進入漳州路,遠遠看見了前方高聳巖石上的鄭成功雕像,那就是鼓浪嶼最著名的景區(qū)皓月園。</p> <p class="ql-block">路口這棵高大的小葉榕有200多年樹林,華冠蓋天,引來游人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皓月園是需購票參觀的景點,之前我并不知道皓月園是什么。園里有鄭成功出征雕像,覆鼎古井,鄭成功詩碑等,但核心的看點還是立于峭壁之上的鄭成功大型石雕和海中石壘上的皇帝廟。</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的燈塔現(xiàn)在看上去是在水中,到了傍晚退潮后,它就和海灘連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西南方向的海中有一島礁,看上去像一頭雄獅,十分威武。現(xiàn)在它遠在水中央,到了退潮后,它也與海灘連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漳州路是一條緩坡爬升的路,一路上經(jīng)過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鼓浪嶼自來水廠舊址,到達山坡最高點,便是毓園-即林巧稚紀念館。林大夫出生于鼓浪嶼,后成為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首位中國籍婦產(chǎn)科主任。原址為愛國華僑林爾嘉的私家花園,1984年由廈門市政府改建為紀念公園。<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8年,林巧稚的骨灰被送回毓園,與故鄉(xiāng)鼓浪嶼永久相伴。</span>中立有林巧稚的漢白玉雕像,并設(shè)有生平事跡展覽館,還有鄧穎超親手種植的兩棵南洋杉。</p> <p class="ql-block">走過毓園,便可進入中華路,這條路上近代老宅眾多,異國風情十足。</p> <p class="ql-block">回到漳州路上往坡下走去,經(jīng)過廈門海關(guān)稅務(wù)司遺址,這座看上去規(guī)模龐大、且有點現(xiàn)代風格的建筑是1909年建成的,現(xiàn)在還掛了個牌子:中國國際海關(guān)稅務(wù)員交流培訓中心。</p> <p class="ql-block">漳州路的盡頭是菽莊花園,港仔沙灘,日光巖公園。菽莊花園游客有點多,排起了隊,我就決定先去日光巖。</p> <p class="ql-block">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公園里的勝跡眾多,但我最感興趣的,是登頂眺望那遠處的海天一色,俯瞰島上的綠蔭婆娑和黃色琉璃瓦屋頂小洋樓。</p> <p class="ql-block">菽莊花園,觀海路,港仔沙淮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菽莊花園位于鼓浪嶼南部的港仔后海濱,原是臺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園林,建于1913年,后經(jīng)三次修葺和擴建,總占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51平方米。花園參考了林氏家族在臺北板橋故居的園林設(shè)計,結(jié)合這里的濱海特點,創(chuàng)造了"藏海"、"補山"兩組景區(qū),并以中國園林傳統(tǒng)的"題名景觀"方式各造五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給我的印象最深</span>的是"十二洞天"假山,據(jù)說當時聘請了德國園藝師設(shè)計,帶有巴洛克風格。棕赤色的砂巖、頁巖、礫巖、火山流紋巖壘疊構(gòu)筑成的景石大假山,因山中有大小形態(tài)不同的十二個洞室和十二生肖塑像而得名。園主采用道教里的"洞天福地"理念造景,構(gòu)成一個充滿童趣幻想的游憩活動空間。山中洞洞相連,石階高低錯落,小徑迂回盤旋,空間曲折互通。洞中還設(shè)有石桌、石椅、石床等休魏設(shè)施,幽曠有致、超凡脫俗。</p> <p class="ql-block">莊園里還有一個鋼琴博物館,收藏了102架中外老式鋼琴,讓我這個音樂細胞嚴重缺失者大飽眼福。</p> <p class="ql-block">這些鋼琴的捐獻者胡友義先生1936年出生在鼓浪嶼,后旅居澳大利亞,2013年7月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去世。他從小熱愛音樂,曾經(jīng)在上海和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習 是一位音樂家及古鋼琴和藝術(shù)品的收藏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和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的藏品都是他個人收藏捐贈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從菽莊花園后門出去便是觀海路,這條路上游客少,十分清靜,獨享海浪聲音。</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和獨立于海角一隅的觀海樓。</p> <p class="ql-block">時間已到了傍晚,潮水已退到了最低點,露出大片的灘涂,漲潮時淹沒在水下的礁石突然間都跳了出來。前方那幾個高大的黑色巨石正是上午在皓月園里看到的那座雄獅般的海中孤島,現(xiàn)在它已與海灘連在一起了,我放心大膽地登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我又沿著退潮后的海灘朝皓月園走去。來到了鄭成功石雕像下,這里的海灘和上午也完全變了樣,無數(shù)形狀怪異,大小不一的黑色巨石。上午孤立于海中的燈塔此刻也依靠這些石頭和海灘連在一起了,塔座在夕陽下閃著暗紅色的光。</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了我,把我"驅(qū)逐出境",我只能原路返回到觀海路沙灘,再爬幾十級石梯到漳州路上,在幕色中向入住的客棧走去。</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又經(jīng)過了人民體育場,黃家花園,福音堂,從日光巖公園門前的晃巖路經(jīng)西林門,再走一段雞山路,然后在一處有幾個墓碑的地方向下有一小岔路,從此向下便快捷到達一坊酒店。當晚在一樓大堂,和老板喝茶聊天,22:00入睡。</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依然早起,在離開鼓浪嶼之前我還想去走一遍龍山洞,這是從一坊酒店到三丘田碼頭最便捷的路,而我前一天晚上居然錯過,走了冤枉路,那雖是導航的錯,但我還是想搞明白。</p> <p class="ql-block">天還沒亮,夜色中我穿過龍山洞,從洞中出來會經(jīng)過番婆樓,還有幾座近代老宅。</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來到了龍頭街,這里是晚上最熱鬧的地方,可惜我已沒有機會目睹這場景了。</p> <p class="ql-block">龍頭街出來就是鋼琴碼頭,沿著延平路走向三丘田碼頭,尋找那個最美轉(zhuǎn)角。其實我順著路標找了一大圈,沒有看到特別的打動我的轉(zhuǎn)角。</p> <p class="ql-block">鉆進一條小巷向坡上走去,無意間居然遇到了匯豐銀行舊址。它的位置正是好,這里獨處高地,俯瞰碼頭,遠眺廈門島。</p> <p class="ql-block">我又原路返回到環(huán)鼓路,沿路走到內(nèi)厝澳碼頭,碼頭還沒有開門接客,大概平時這里客人相對較少,周邊十分寧靜。溜達一會兒后返回一坊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里依舊靜靜的,我收拾好行李,終于要離開了。但我選擇了走筆山上的路,我想重復一遍來時走過的路。</p> <p class="ql-block">山上是筆山公園,我也不知道那天晚上是怎樣走過來的,只記得爬了很多石階,轉(zhuǎn)過很多個彎。</p> <p class="ql-block">不經(jīng)意間我發(fā)現(xiàn),我又走到了匯豐銀行舊址。我知道,我已無法重復走過的路。山下,三丘田碼頭就在眼前,再見了,鼓浪嶼。</p> <p class="ql-block">后記:這次在鼓浪嶼住了兩晚,由于天氣不給力,沒有拍到滿意的照片。島上的道路太復雜了,象迷宮一樣。走了不少路,到了許多地點,但似乎沒有讓我特別動心的。所以只把我的軌跡羅列一遍,本篇連游記都算不上,權(quán)當是一種記憶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修武县|
翁源县|
天气|
皋兰县|
巨野县|
阿巴嘎旗|
石家庄市|
同心县|
清丰县|
琼海市|
临夏市|
凌源市|
镇平县|
剑川县|
乌什县|
手游|
和顺县|
依兰县|
朝阳区|
嘉义市|
若羌县|
榕江县|
饶平县|
双峰县|
平和县|
依兰县|
淳化县|
章丘市|
伊金霍洛旗|
临夏市|
德兴市|
报价|
阳春市|
博罗县|
靖宇县|
辛集市|
洪江市|
和顺县|
湘乡市|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