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作弊現象屢禁不止,歷朝歷代都曾發生嚴重的科場舞弊案。以下是幾個著名的科舉作弊案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代“白卷狀元”案</b></h1> <b>事件經過</b>:天寶二年(743年),唐朝舉行科舉考試,御史中丞<font color="#167efb">張倚</font>之子<font color="#167efb">張奭</font>在父親的關系下,花錢請主考官吏部侍郎<font color="#167efb">苗晉卿</font>和<font color="#167efb">宋瑤</font>幫忙,直接將其定為甲科第一。但張奭不學無術的名聲在外,最終被平盧節度使<font color="#167efb">安祿山</font>揭發。 <b>處理結果</b>:唐玄宗親自復試張奭,發現他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大怒之下,取消了張奭的狀元資格,并對所有考官進行了嚴厲處罰。張奭被稱為歷史上第一個“白卷狀元”。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代錢徽<span style="color: inherit;">科</span>舉<span style="color: inherit;">舞弊案</span></b></h1> <b>事件經過</b>:唐穆宗李恒即位第一年(821年)的進士考試,主考官<font color="#167efb">錢徽</font>以權謀私,錄取的大多是權貴子弟,如前宰相<font color="#167efb">裴度</font>之子<font color="#167efb">裴譔</font>、刑部侍郎<font color="#167efb">鄭覃</font>之弟<font color="#167efb">鄭郎</font>等,而西川節度使<font color="#167efb">段文昌</font>推薦的<font color="#167efb">楊渾之</font>卻未被錄取,引發不滿。 <b>處理結果</b>:皇帝下詔否決此次考試結果,重新復試,除<font color="#167efb">裴譔</font>因照顧<font color="#167efb">裴度</font>及第外,其他權貴子弟皆落選。<font color="#167efb">錢徽</font>被貶為江州刺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檜科舉舞弊案</b></h1> <b>事件經過</b>:南宋宰相<font color="#167efb">秦檜</font>在科舉考試中多次干預錄取結果。紹興十二年(1142年),他命令主考官將兒子<font color="#167efb">秦喜</font>定為第二名。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在“鎖廳試”中,因主考官<font color="#167efb">陳之茂</font>沒有按他的要求將孫子<font color="#167efb">秦塤</font>定為第一,而遭到秦檜的迫害。在殿試時,宋高宗親自審閱,欽定張孝祥為狀元,秦塤被降為第三名。 <b>處理結果</b>:秦檜的干預行為引起了廣泛的不滿,但由于他在朝廷中的權勢地位,最終只有<font color="#167efb">張孝祥</font>因得罪秦檜而被捕入獄。秦檜的科舉舞弊行為對南宋的科舉制度產生了負面影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代</b><b style="color: inherit;">丁丑科會試案(南北榜案)</b></h1> <b>事件經過</b>:洪武三十年(1397年)會試,考官<font color="#167efb">劉三吾</font>、<font color="#167efb">白信蹈</font>錄取的51名進士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無一上榜,引發北方舉人聯名上疏告發。 <b>處理結果</b>:朱元璋命復閱落第試卷,發現部分試卷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語。最終,<font color="#167efb">白信蹈</font>被處死,<font color="#167efb">劉三吾</font>被遣戍邊。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敏政泄露會試試題案</b></h1> <b>事件經過</b>: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會試副主考官禮部右侍郎<font color="#167efb">程敏政</font>被指控泄露試題給考生<font color="#167efb">唐寅</font>和<font color="#167efb">徐經</font>。雖然正史沒有明確證據,但野史和傳聞廣泛傳播,導致案件復雜化。最終,錦衣衛和三堂會審都沒有查清真相。 <b>處理結果</b>:<font color="#167efb">程敏政</font>被罷官,<font color="#167efb">唐寅</font>和<font color="#167efb">徐經</font>被貶為小吏,永不得參加科舉考試。這個案件不僅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也引發了關于科舉考試公平性的廣泛討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代丁酉順天鄉試案</b></h1> <b>事件經過</b>: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北京順天府舉行的鄉試中,主考官<font color="#167efb">李振鄴</font>、<font color="#167efb">張我樸</font>等人收受賄賂,公開在考場內翻閱試卷,按照事先擬定的名單決定錄取結果。考試結束后,落榜考生集體到孔廟前哭訴,揭發主考官按500兩銀子一個名額賣榜。江南鄉試中也出現了類似情況,120名舉人中竟有大量文盲鹽商子弟。 <b>處理結果</b>:順治皇帝得知此事后大怒,立即下令徹查此案。最終,<font color="#167efb">李振鄴、張我樸</font>等七名主考官被處斬,抄沒家產,其家人被流放。另有108名涉案官員和考生被流放寧古塔。順治帝還下令對已錄取的190名舉人進行復試,最終僅182人合格,其余被取消舉人頭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代咸豐戊午科場案</b></h1> <b>事件經過</b>:咸豐八年(1858年),順天府鄉試中,<font color="#167efb">平齡</font>以第七名的成績中舉,但他一向不學無術,引起了公眾的懷疑。御史<font color="#167efb">孟傳金</font>向咸豐皇帝舉報順天府鄉試存在作弊行為,指出平齡的草稿和正式卷子不一致。復查發現五十多份試卷有作弊嫌疑,其中一份試卷有三百多處錯別字,竟然還中了舉人。 <b>處理結果</b>:咸豐皇帝下令徹查此案,撤銷主考官<font color="#167efb">柏葰</font>、副主考官<font color="#167efb">朱鳳標、程庭桂</font>的職務,并進行審問。最終,<font color="#167efb">柏葰</font>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其他涉案官員有的被撤職,有的被流放,還有的被扣除俸祿,總共有九十多名官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懲罰。此案被認為是清朝最嚴重的科舉舞弊事件之一,對科舉制度的公平性產生了深遠影響。 <b>結語:古代科舉作弊手段多樣,包括賄買考官、夾帶資料、代考、遞關節等。朝廷雖采取糊名、謄錄、鎖院等措施防范,但因利益巨大,舞弊仍屢禁不止。歷代對舞弊者的懲罰極重,輕則流放,重則處死,但始終無法根除這一現象。</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文結束</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搜索|
大渡口区|
枞阳县|
湘潭县|
石柱|
塔河县|
广宁县|
太湖县|
道真|
铜山县|
清镇市|
扎兰屯市|
科技|
中牟县|
乌鲁木齐市|
商河县|
哈密市|
崇明县|
海丰县|
杂多县|
锦州市|
邹城市|
青海省|
乌兰察布市|
广水市|
巫溪县|
贡嘎县|
二连浩特市|
东宁县|
莒南县|
九江市|
四会市|
禹城市|
桐乡市|
靖安县|
商丘市|
商水县|
布尔津县|
长治县|
芮城县|
平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