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是東南亞島國,世界重要的轉口港及聯系亞、歐、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政治體制為議會共和制,首都為新加坡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馬來西亞巴淡島與新加坡隔海相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古稱淡馬錫,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砂拉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歷史沿革·早期文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是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云樵考證,“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1000多年。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Pancur(意為龍頭),并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于1365年的《爪哇史頌》。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到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后的兩個世紀內并沒有關于新加坡的史料。18-19世紀,境域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英屬時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于1819年1月2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新加坡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自廈門開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華僑人口增至13749人。1867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殖民統治時期,殖民者對新加坡族群實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種族隔離政策。殖民時期,新加坡各族群團體間都有很明顯的經濟、勞工分界線,各自居住在彼此獨立的空間區域。官吏、駐軍和商賈主要是英國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華人包括富商、內地農民和勞工。馬來人通常是漁夫和船夫,并擔任巡邏警察。1820-1840年,新加坡作為港口城市飛速發展。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大大提高了其國際戰略地位。1931-1947年,本地出生人口開始超越移民人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8倍。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區域內的移民。“一戰”結束后,英國也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并沒有任何戰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日侵時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12月,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斗力,直到日軍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從1942年12月日軍占領新加坡,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為日軍侵占時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由于華人人口密集,這里也是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800萬的華人,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支持中國抗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占領超過3年期間約有2-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后,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后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和平紀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自治獨立·新馬合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后,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公會組成聯合政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成為自治邦,英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宣布緊急狀態等權力。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了贊成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砂拉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立國獨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但在兩年后分家。新馬合并后,新加坡開始和聯邦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聯邦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后升溫。同月,聯邦政府宣布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于1967年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組成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簡稱東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政府為彌補因低生育率而導致的人口數量不足、平衡種族結構和發展高新產業,采取大規模引進高素質移民的國策。從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不斷提出吸引優質勞動力的計劃。1977年,新加坡推出國外人才居住計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年,政府實施統一源流的教學,推行以英文為教育媒介語、母語為第二語言的雙語教育政策,并且讓唯一的中文大學——南洋大學與新加坡大學合并,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新加坡環球影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環球影城坐落于圣淘沙島,擁有東南亞的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園、賭城、各類娛樂演出以及六家風格各異的星級酒店等。影城內包含了7個主題區,分別為:好萊塢、紐約、科幻城市、古埃及、迷失世界、遙遠王國及馬達加斯加,都是以好萊塢賣座電影設計出的精彩游樂項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淘沙(意思是平靜而安詳),是新加坡最為迷人的度假小島,占地500公頃,有著多姿多彩的娛樂設施和休閑活動區域,被譽為歡樂寶石。島的南岸有長度超過2千米的海灘,西面安置著二戰英軍留下的西羅索炮臺、兩個高爾夫球場及7間酒店。當中包括圣淘沙名勝世界、新加坡環球影城、蝴蝶館、海豚世界、昆蟲王國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魚尾獅公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專程造訪市區的魚尾獅公園與魚尾獅拍照留念。魚尾獅塑像的設計靈感來自《馬來紀年》的記載。14世紀時一位印尼巨港王子乘船至此,他一登陸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只獅子。他于是為這座島取名獅子城。至于塑像的魚尾造型,浮泳于層層海浪間既代表新加坡從漁港變成商港的特性,同時也象征南來謀生求存,刻苦耐勞的祖祖輩輩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新加坡金沙娛樂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濱海灣的新加坡金沙娛樂城設有賭場、歌劇院、藝術科學博物館、會議中心與展覽設施、零售商和多樣化的餐館等,共6大建筑系列。在高達55層樓的酒店內,擁有2561個房間。為酒店冠上榮耀之光的,是位于第57樓的金沙空中花園,這座占地一公頃的空中綠洲將匯集蔥蘢的綠蔭、雅致的花園,甚至一座無邊泳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飛行者摩天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名新加坡摩天觀景輪,是一個位于新加坡的巨型摩天輪,共有28個觀光客艙。高165米相當于42層樓高,比英國倫敦的“千禧眼”還要高30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在這個“幸福摩天輪”里可把新加坡風光明媚的濱海灣、高聳的摩天大樓37分鐘之內盡收眼底,甚至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部分島嶼的大好風光亦可收入眼簾,但因團隊游覽時間原因,只能外觀欣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加坡植物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植物園坐落于克倫尼路,占地74公頃,以研究和收集熱帶植物、園藝花卉而著稱。園內有2萬多種亞熱帶、熱帶的奇異花卉和珍貴的樹木,可分為熱帶、亞熱帶常綠喬木、水生植物、寄生植物和沙漠植物等。植物園也有專門種植胡姬花的花圃和研究所,里面有四百多個純種和兩千多個配種的胡姬花,總數達6萬多株,主要有蝴蝶蘭、兜蘭、石斛蘭等姿彩奪目的“蘭花家族”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新加坡佛牙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佛牙寺坐落于牛車水碩莪街,樓高五層,全按中國唐代佛寺風格建筑而成。第一層是山門、鐘樓、鼓樓、觀音殿、百龍殿。第二層是阿蘭若藏經閣及展覽廳、文殊殿,夾層樓是蓮芯茶坊、地藏殿、法堂、戒光堂、諸山長老德像紀念館。第三層是普賢殿、龍華院—佛教文物館。第四層是靈光殿、佛牙舍利金塔。第五層頂樓有萬佛閣、毗盧遮那大光明經咒轉經輪藏、萬福光明燈和胡姬花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筆者在牛車水唐人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阳信县|
宝应县|
花垣县|
博乐市|
营口市|
区。|
石门县|
新昌县|
江永县|
平陆县|
波密县|
应用必备|
万载县|
金堂县|
博湖县|
内丘县|
吉林省|
永平县|
山阳县|
华亭县|
客服|
岢岚县|
康平县|
潜山县|
玉林市|
汝南县|
汉川市|
红原县|
石泉县|
信阳市|
瑞昌市|
虎林市|
尚义县|
岫岩|
耿马|
密云县|
博乐市|
夏邑县|
宁晋县|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