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曹明</p><p class="ql-block"> 日前,古邑伏羌今甘谷縣友人張梓林惠寄新著《伏羌報恩寺東岳廟志略》一書給我。收到書后,按照慣例我先從頭到尾翻檢一遍,立刻就被這本書的設計、裝幀、印刷和全書的體例所吸引,生出歡喜之心。隨后,通讀一過,在歡喜心之外,更對全書的內容和著者的用心用力多了一份贊許,不由想說些什么,恰好著者又囑我寫一書評,由是不揣固陋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附諸筆端,不敢言稱書評,但也決非敷衍應酬之語,確是自己真實的看法想法。</p><p class="ql-block"> 此前也看過幾本此類關于一地寺廟殿宇的文章或專著,但毋庸諱言,給我的印象大多不佳。這類著作為了擴大寺廟的影響和地位,往往在史實源流方面失之稽考,其中不乏一些毫無史實根據的所謂“史料”,且內容雜亂,前后矛盾,甚至附會一些怪誕離奇的荒謬民間傳說。于是一般來說,此類著作向來不在我的閱覽范圍之內。但閱讀了這本書后,讓我也許失之偏頗的看法有了改變,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書籍,好看與否,總要看著作者編撰的態度和寫作的功力以及成書的質量而定,決非某類書可看,某類書不可看的偏見所能一概而論。</p><p class="ql-block"> 就此書而言,通篇體例完整規范,分卷而述。從歷史沿革到寺廟布局以及涉及寺廟的經書古籍、碑刻佚文、匾額楹聯和詩詞雜記等,無一不征引有據,淵源清晰。而且無論是著作者的敘述還是引用歷史及當代一些名家、作者的論述,文字多半簡約而精練,決無贅言虛談。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嚴謹、求實,不夸張渲染,不故弄玄虛,文風樸實簡約,文章有味可讀,且圖文并茂。同時,從書中那些引用刊載的大量歷史及現代的文字資料、實物圖片等等,看的出著者著實下了一番爬疏剔決,考鏡源流,旁征博引,去偽存真的功夫。誠如著者在凡例中所說的“以史料為依據,以史實為準繩,不作臆斷,不作虛構,堅持獨立的學術思想”。 言行合一,功不唐捐,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扎實的治史功底,在我看來,是成就了本書不失為一本質量上乘的專著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或者有人會覺得以中國之大,各類宗教場所數不勝數,豈能盡為之立碑作傳?為一地一寺殫心竭力作專著,究竟有無必要?這當然也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報恩寺和東岳廟作為甘谷乃至隴右的名剎古寺,傳承千載,歷經劫難,源流至今,香火鼎盛,實在是根基深厚,道緣匪淺。歷代碑刻匾額,經傳詩文都歷歷在典。今次又有《志略》刊行于世,寺廟之盛名由是愈將發揚光大,聲名遠播,于寺廟道法之弘揚,于地方史志文化之豐富都是極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又或者有人會質疑:在這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特別是AI已經真實來臨,引起世界巨大震憾的今日,再做這類關于宗教寺廟的文章專著有何意義?這種看法又未免對世界和人類生活的認識失之簡單和淺薄了。雖然所有人都承認今日科學技術的發達,為人類生活帶來了無限的便利和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從總體上無疑要比過去時代要好過許多。但無可否認的是,無論科學技術多么發達,現代生活多么豐富,但現代化并不能解決人類生活中的所有困惑甚至痛苦,并進而引發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導致社會的不合諧不安定甚至時而引起動蕩。無論佛教道教或其它宗教,也許并不能解決蕓蕓眾生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但它們對于疏解眾多人群因現實生活的不如意而產生的痛苦和困惑,并為人們提供一種心理慰籍甚至精神寄托的另一種選擇而有其獨特作用,則是毋庸置疑的。這也許就是包括佛道在內的宗教在今天這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仍有無數人信奉宗教的根本原因吧?這也是為什么在現代文明社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民主國家的憲法中(包括中國)始終包含有宗教信仰自由基本條款的原因之一。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認識,人類的器官之一眼睛,天然是向外審視觀察的,從最開始看到目力所及的地方到后來借助于工具,看到更遠的地方,人類的視野和對自然的認知也隨之擴大遼遠。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的視野越來越廣越來越遠,甚至達到以億萬光年記的遙遠太空,這當然是人類的進步并值得人類自豪。但人類的觀察視野對自己的肉身特別是自己內心的認知,卻仍然有著很大的盲區甚至無知。這一點,無論中外,古代的先民們早有認識,所以中國的先哲及經典中就有諸多“反省、內省、返觀”之類的表述,要人們時時警惕檢查自己的內心,約束那無羈的欲望。宗教更是如此,比如佛教的《心經》中所說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就是讓人們反觀自身和內心的種種欲望和感知,不為種種色相所迷惑。我不是佛門弟子,不敢妄言“五蘊”是否皆空,但也往往能從自己和周遭的社會現象認識到,一個人能夠經常的反省自己、返觀內心,對于客觀的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乃至人性的復雜和奧秘,絕對是一件有益無害的修為。這也是我雖然不是宗教信徒,但對宗教信仰始終保持一份尊重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說到佛道寺廟,對于中國來說還有另一重我以為是重要的意義。道教自不必說,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與中華文化同出一源,同生共長。而佛教既由“西天”傳入東土,在千年的發展中,與中國文化相互浸潤,相互影響,相得益彰,也早已成為中華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是歷史典籍還是從閭里巷談中,都保留有大量的佛道教義和傳說故事。而且歷史上,許多文化名人都與佛道二教有著淵源頗深的交集,無論是宋代蘇東坡自號東坡居士,時與高僧大德詩酬唱和;還是近代的李叔同在聲名日隆時決然剃度出家,后來成為一代高僧,都已成為文學史上的佳話。至于保留至今的諸多古籍經典中,關涉佛道禪宗的思想和語匯,更是不勝枚舉。</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如果你要了解傳統文化、閱讀古籍卻對佛道文化一無所知,要想通透的熟悉歷史文化幾無可能。由此可見,即便是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對宗教信仰及其歷史淵源的探究仍然不但有用而且不可或缺。更何況,“人民有信仰”是今天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普遍認可并力促實行的社會共識之一。我理解的“人民有信仰”除了可能的特定含義外,則是見諸于憲法中的信仰自由,而非定于一尊的某種特定信仰。那么,無論佛、道還是其它宗教信仰自然應當屬于人民有信仰的范疇。</p><p class="ql-block"> 話扯遠了,回到《志略》一書來。如果說世上難有完美之事,那么就此書來說,以我的看法,在著作之卷一第一節“伏羌報恩寺歷史沿革及布局”中,有關于在上世紀50年代初,原在甘谷縣城北街的報恩寺僧人被勒令遷往天門山東岳廟暫住,原寺院被拆毀或作它用云云,稍嫌語焉不詳。這一段佛道共處一間檐下達三十多年的特殊經歷,或者應該稍加筆墨,使后人知道在那個特殊年代宗教道場及寺院僧人們的境遇,知道當時尚明載于憲法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怎樣被漠視被踐踏的。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也許囿于資料的有限或者考慮到某些敏感因素,這一節的省略有其不得已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不知道甘谷以前是否有過此類專著,如果沒有,那么此書可謂開山之作,功在創新;如果已有,那么此書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亦是對地方文化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從傳承賡續地方史志文化來說,此書的刊印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工作,按時下流行的說法是一種正能量,我為古伏羌邑文脈不斷,后繼有人而慶;從宗教信仰自由,弘揚佛道教義來說,此著作又何嘗不是一項廣種福田的無量功德,我為張梓林先生賀。以上拉雜所寫的,不敢說是書評,只是借此淺談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著者諒之,識者哂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隴東慶陽曹明</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5年2月15日于朵云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崇左市|
蕉岭县|
兴仁县|
西安市|
三明市|
东宁县|
安顺市|
隆尧县|
海丰县|
潼关县|
昆山市|
陆川县|
洛南县|
齐齐哈尔市|
麟游县|
通州区|
乌拉特中旗|
枣阳市|
内江市|
子洲县|
东乌|
霍州市|
青田县|
北碚区|
广汉市|
开远市|
阿克陶县|
孟村|
华亭县|
军事|
平定县|
桐乡市|
方正县|
鸡东县|
大港区|
白沙|
湟中县|
台北市|
班玛县|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