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初的一個周日(3.9),我們去孩兒巷98號參觀了陸游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這里雖然不是陸游的故居,但陸游多次來杭都住在孩兒巷,而這里是至今所發現的最接近歷史風貌的孩兒巷建筑,因此專家一致認為它是“陸游紀念館”的首選。</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展示了陸游的生平事跡、作品及其對后世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孩兒巷98號的陸游紀念館是杭州市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陸游(112511.13-1210.1.26),字務觀,號放翁,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出生恰逢北宋滅亡之時,成長于水深火熱的宋金對抗局勢之中,他自幼便受到家庭中長平愛國思想的熏陶,一生都座定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信念。陸游坎可而輝雄的人生一一為官、為文,為詩,為書漫長的86年歲月,與家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杭州是南末朝廷的臨時京都,故稱“行在所”或“臨安”,皇宮選址在抗州南面的鳳凰山下,坐南向北寓意不忘收復失地。陸游一一生都在為收復失地而積極主戰,立志“上馬擊狂制,下馬草軍書”。他無數次來到杭州,與杭州結下不解之緣,并迫切希望切廷能抗金復土,但伴隨陸游杭州之行,多是失意與挫折,雖如此,陸游卻從未放棄志向和抱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統一相雨的信念始終未武,表現出愛國者的崇高精神和堅定意志。</p><p class="ql-block">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數十個文集存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陸游的</span>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快流暢,博采眾長,在宋詩中為自樹一幟之大家,</span>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享有“一代詩史”之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span>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span style="font-size:18px;">對后代的文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span>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p> <p class="ql-block">??陸游十六歲第一次赴南宋臨安(今杭州)參加鎖廳考試,途經錢塘江畔,他躊躇滿志。</p> <p class="ql-block">??陸游十九歲再次進京趕考,佇望西湖思緒萬千。</p> <p class="ql-block">??陸游第三次進京趕考當晚,住在湖畔旅舍,夜深人靜,想起父輩們談論的朝廷大事,激起了他的報國之心。</p> <p class="ql-block">??陸游三十六歲在臨安出任敕令所刪定官,其間他常攻讀兵書,一心憂國。</p> <p class="ql-block">??陸游三十七歲任樞密院編修,雖然職位不高,但能接近皇上左右,為勵精圖治,他提出很多建議,希望統治者能采納試行。</p> <p class="ql-block">??陸游六十二歲居臨安寫下了《臨安春雨霽》詩,其中小樓一聯描寫了臨安春日風光,情韻深長,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陸游七十八歲客居臨安,參與國史實錄的編撰,聞詞人辛棄疾回臨安要再次北伐之訊,激動萬分依窗遠眺,寄托收復河山統一祖國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陸游《渭南文集目錄》。</p> <p class="ql-block">??第一單元:生逢亂世。</p><p class="ql-block"> 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陸游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與其家世、社會背景、教育是密切相關。雖然身逢戰亂,但陸游仍然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陸氏是山陰的大族,而且數代以來皆以讀書為官傳家,家風甚嚴,家學淵厚。陸家常與愛國志士來往,看到士大夫那種憂國憂民的言行舉止,對敵人、叛徒嫉惡如仇的鮮明態度,都使得陸游在心里種下了與人民共患難,驅除金兵,收復中原,報仇雪恥的宏偉志愿。因此,他兒時便形成了恢復故土的宏圖大志。</p> <p class="ql-block">??官宦世家:</p><p class="ql-block"> 紹興陸氏,系唐末由吳之嘉興遷徙至錢塘,為避五代之亂,陸游的七世祖陸忻入贅遷至山陰魯墟村的李姓人家,以桑麻為業,初姓李,后恢復陸姓。陸家在魯墟,自給自足,亦耕亦讀,陸游高祖陸軫認真讀書,考取了進士,這才“投耒去學仕”,讓陸游他們家成為書香門第。</p><p class="ql-block"> 陸軫,字齊卿,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中進士,在館(北宋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及秘閣、龍圖閣,分掌經籍及編修國史等)任職幾十年,逝后贈太傅。在陸游眼里,這位高祖,神秘而瀟灑,結識的朋友都是性格恬然清淡,成就了高祖的士大夫秉性。他曾經指著皇帝的御座對真宗說:“天下奸雄脾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須好作,乃可長保?!保懹巍都沂琅f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陸游的祖父陸佃是王安石的學生,曾跟著王安石學經,是著名的經學家,官至尚書左、右丞,逝后贈太師、楚國公。在王安石執政期間,他并不完全贊同新法,因此沒有得到王安石的重用,可是等到王安石失勢后,人人遠而避之,但陸佃又不避諱和王安石的關系,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師生情誼。</p> <p class="ql-block">??陸游的父親陸宰,宋代著名的藏書家。他在隱居時,曾不竭余力修建雙清堂和小隱山,用來放置他視如寶貝的萬卷藏書。南宋始建,朝廷鼓勵民間獻書,陸宰一人獻書一萬三千多卷,成為私人獻書最多的一位,受到朝廷表彰。</p> <p class="ql-block">??陸游的高祖、祖父、父親這些人給予陸游良好的士大夫教育,陸游就生長在這樣有學養、有學識、有學問的官宦世家,他也以自己出生在這樣的官宦世家為榮。</p> <p class="ql-block">??山陰陸氏世系。</p> <p class="ql-block">??陸游的誕生和成長的年代,正是宋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時候。陸宰一家到達京城不長時間,東北的金朝就兵分兩路,南下侵宋,不久就攻陷宋朝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后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難”。</p><p class="ql-block"> 北宋和七年(1125),陸游他出生在父親赴京上任路上,一葉風雨交迫的舟中,陸游父親陸宰進京后被任命為京西路轉運副使,負責澤州、潞州一帶軍隊的給養,然第二年靖康元年四月,陸宰就突遭免職,一家人只得南歸故里。其時正值金兵大軍壓境,北宋將亡,沿途兵荒馬亂,陸游一家歷盡艱辛苦難,終于渡過淮水,再由運河到達杭州,然后回到山陰。</p> <p class="ql-block">??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敵氣氛,給童年時代的陸游留下難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在陸游的幼小心靈中埋下了對敵人的仇恨。家國仇、民族恥,都在這段艱難苦困的歲月中灌注到他的心靈,這也有可能是陸游后來主戰的最早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后花園的“鄉賢館”(以下照片2張)。</p> <p class="ql-block">??第二單元:科考驚變。</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會,要有好的仕途,建功名,就需要參加考試,再加上陸游出生于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教育,因此陸游在紹興十三年至紹興二十四年(1143-1154)這11年間,先后來到臨安,參加了三次考試。才華橫溢的陸游,原本可中進士,結果因權相秦檜從中作梗,與進士失之交臂。陸游雖負一身才學,無奈生不逢時,受人嫉妒,不能入進士列。陸游的科舉及第徹底失敗,這也使得他日后的政治前途受及影響,為官之路較他人坎坷。</p> <p class="ql-block">??宋金邊境烽煙四起,科考依然正常舉行:紹興十年(1140),安城里擁進了一批青春少年,他們已苦讀數年,他們懷信心走進場,他們要實現久埋心底的報國理想,這場考試,是人生第一步。十六歲的陸游,就是這批學子其中之一,但初出茅廬的他榜上無名,</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紹興十三年,陸游再次赴臨安趕考,但再次落榜而歸。</p> <p class="ql-block">??鎖廳第一</p><p class="ql-block"> 紹興二十三年(1153),二十九歲的陸游再度到杭州,赴兩浙轉運司鎖廳試。宋代鎖廳試是專門為現任官員和恩蔭子弟解決科舉出身問題特設的進士試。陸游以官宦世家子的身份在恩蔭制度下有個登仕郎的官員候補身份,因此他有資格來參加這次考試,若通過這場省試,第二年就可參加殿試了。陸游為實現救國愿望,在試卷上宏論抗金,力主收復中原。這年省試主試官是兩浙轉運使陳之茂,他是位正直的官員。不巧的是那年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秦檜想憑權勢讓秦塤得第一。但陳之茂不巴結秦檜,看了陸游的試卷,大為贊賞,將陸游列為第一,將秦塤放第二名。秦檜遂大怒,并責罪于陳之茂。</p> <p class="ql-block">??禮部試黜落</p><p class="ql-block"> 紹興二十四年(1154),省試第一的陸游又來杭州,這次是參加禮部試。陸游在試卷里依然提出的堅決抗金、收復故土的主張,言詞激昂,文句工整,是篇絕佳文章。不僅是陳之茂,其他考官也都推薦陸游為第一名,但與大權在握的秦檜等主和派的觀點沖突,同時還因省試第一而遭秦檜嫉恨,就以陸游“喜論恢復”、主張抗金為由,下令禮部黜免陸游。不過在此之后,在宋高宗的干預下,秦塤也沒能考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第三單元:初入京職。</p><p class="ql-block"> 紹興二十五年(1155),執掌南宋相位的權臣秦檜病死,宋高宗著手鏟除秦檜黨羽在朝中的勢力,受秦檜迫害的官員先后復職。陸游經老師曾幾舉薦,先后出仕寧德主簿以及福州決曹。后在紹興三十年(1160),陸游被任命為敕令所刪定官,回到臨安。</p><p class="ql-block"> 宋孝宗(1127-1194)即位,起初銳意恢復,對陸游這樣的主戰派給予重視,并賜其進士出身。在臨安的這段時間里,陸游更加堅定了上馬擊賊,報效家國的宏愿?;蛟S陸游不擅長官場的那些規矩,欲做忠臣而得罪了奸人,進而為宋孝宗所不滿,被貶為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離開行在。陸游從高宗紹興三十年被任命敕令所刪定官到孝宗隆興元年被貶,在行在臨安生活了整整三年。</p> <p class="ql-block">??任敕令所刪定官</p><p class="ql-block"> 紹興三十年(1160)五月,陸游調臨安,擔任敕令所刪定官的職務。這個官職品級不高,所處理的工作主要是整理皇帝詔令之類的文書。但是,畢竟是作為朝官在臨安任職,這意味著陸游不僅可以見到師友,也可以更多地與天子、士人來往。到任不久后,陸游選定了臨安西百官宅的一處屋子作為住處。西百官宅現位于杭州市石灰橋一帶。西百官宅出行便捷,但與陸游官暑卻相隔甚遠,不過與眾多文人雅士比鄰而居很好地彌補了通勤之其中,陸游與周必大隔墻為鄰,常常一起聊天、喝酒,一起去西湖玩,他們折贈館中海棠,詩文互和。雖然周必大后來官至左丞是南宋文壇領袖式人物,但他與陸游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友誼。</p> <p class="ql-block">??力主抗金與收復</p><p class="ql-block"> 紹興三十一年(1161)七月十二日,陸游升遷大理寺司直兼宗正薄,任玉牒所史官。他的工作主要是為皇家纂修“玉牒”,以編年之體敘帝系而記其歷數,凡政令賞罰、封域、戶口、豐兇、樣瑞之事皆須記載。九月間,完顏亮的大軍自北南下了,一邊分兵進攻川陜和荊襄兩路,一邊自己率同六十萬軍隊直通淮水清河口,號稱百萬。南宋劉锜的軍隊在皂角林和金人遭遇,打了個勝仗;而在廣大淪陷區,愛國群眾紛紛組織鄉兵與金人作戰,與宋軍隊伍配合,十二月間,收復了高州、長水縣、水寧縣、壽安縣,并終于攻克洛陽,極大地鼓舞了人心。</p> <p class="ql-block">??雖陸游未如愿,但一直心系戰場,積極參與了一些戰事重要文件起草等工作,并提出有益的建議:如力陳大將楊存中不宜久掌禁中的軍隊,造成貴幸擅權的局面,主張罷免他。由于此建議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迫使趙構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正月罷免了楊存中的職務,解除了他的兵權。十二月底,女真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被部下殺死,宋軍得以順利收復兩淮州郡,宋金雙方仍引舊以淮水為界,與完顏亮南侵前一樣。</p> <p class="ql-block">??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趙構退居德壽宮,宋孝宗趙昚即位。宋孝宗在民間長大,他對于中原的淪陷,感到極大的沉痛,因此關心武事,有收復失地的意圖。同時他對于文學也感到興趣。一天他和周必大談起,問他當今的詩人誰能比得上唐代的李白。必大說惟有陸游,因此大家稱陸游為“小李白”。宰相陳康伯及史浩、黃祖舜等人也贊陸游有才能,文采斐然,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等,于是孝宗在便殿召見了陸游,陸游乘機把自己的主張與復國方略等向孝宗一一陳說,孝宗深感滿意,贊揚“游力學有聞,言論剴切”,賜他為進士出身,并提拔為編類圣政所檢討官。</p> <p class="ql-block">??針對朝廷內外之現狀,陸游提出了七條意見,旨在革除弊端,重振朝綱。</p> <p class="ql-block">??宋孝宗銳意興復,北靖中原,恢復國土,用張浚發揮股肱輔弼的作用。隆興元年(1163)正月,張浚升任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陸游積極為北伐之事出謀劃策,起草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和軍事文書,并曾受朝廷最高部門“二府(中書省、樞密院)”之召,代為起草致西夏國書:請恢復聯盟,共同抗金。由于南宋內部的多方掣肘,張浚北伐失敗,朝廷北伐中原的決心隨之動搖,屈服求和,茍且偷安,同金人議和,簽訂了屈辱的議和條款。陸游直言諫諍,但無濟于事。后來,更由于陸游揭發孝宗皇帝的親信大臣結黨營私,引起孝宗的惱怒,被朝廷調任建康通判,繼而改調京口(今江蘇鎮江)。此時張浚亦在這一帶駐防,二人過往甚密,積極謀劃再次北伐之事。然而,這種愛國之舉竟被主和派扣上“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罷官還鄉。</p> <p class="ql-block">??京城住所“煙艇”</p><p class="ql-block"> “百官宅”(現杭州市石灰橋),是朝廷各部低級官員的集中居住地,政府給陸游安排了狹長的兩間公房,這樣的屋子,就如行進在大海波濤中的小船一樣,實在是有趣。因此,陸游是看著這房子像煙波中的小艇,就取名了。陸游也有他的深層用意,想邀游于“煙波洲島蒼茫香靄之間”,然而眼下卻是“效尺寸之用”,心游江湖,而身只能陷在狹隘的空間。</p><p class="ql-block"> 京城有了房子,不管大小豪華,總算是個自己的窩,次年春,陸游回山陰將家眷都接了過來,一時,小小“煙艇”內,常常歡聲笑語。</p> <p class="ql-block">??楹聯:</p><p class="ql-block">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p><p class="ql-block">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p><p class="ql-block">取自陸游晚年時期所作的不朽詩篇《臨安春雨初霽》</p> <p class="ql-block">??廳正中詩為《懷成都十韻詩》。</p> <p class="ql-block">??《懷成都十韻詩》</p><p class="ql-block">放翁五十猶豪縱,錦城一覺繁華夢。</p><p class="ql-block">竹葉春醪碧玉壺,桃花駿馬青絲鞚。</p><p class="ql-block">斗雞南市各分朋,射雉西郊常命中。</p><p class="ql-block">壯士臂立綠絳鷹,佳人袍畫金泥鳳。</p><p class="ql-block">椽燭那知夜漏殘,銀貂不管晨霜重。</p><p class="ql-block">一梢紅破海棠回,數蕊香新早梅動。</p><p class="ql-block">酒徒詩社朝暮忙,日月匆匆迭賓送。</p><p class="ql-block">浮世堪驚老已成,虛名自笑今何用。</p><p class="ql-block">歸來山舍萬事空,臥聽糟床酒鳴甕。</p><p class="ql-block">北窗風雨耿青燈,舊游欲說無人共。</p> <p class="ql-block">??第四單元:人事多磨。</p><p class="ql-block"> 北進中原的失敗,陸游因“力說張浚用兵”在隆興通判任后被免歸。閑居山陰兩年后,陸游被任命為夔州通判。陸游到四川任職,后參與到王炎幕府中,出謀劃策,積極提出恢復中原的作戰策略,實現了他多年來為國從戎的志愿。陸游在四川經歷了火紅的軍營歲月,四川的仁人志士也給他莫大的鼓舞,他的思考變得深沉,不僅激發了陸游的愛國熱情,鍛煉了他的戰斗能力,也開闊了他的創作視野,豐富了詩歌題材,為詩風轉變提供了契機。陸游的詩歌注入了激情和使命,風典麗清新,豪俊感激,一洗蘇黃影響,力追屈賈李杜,獨樹一幟,成為南宋詩壇宗匠。</p> <p class="ql-block">??萬里入蜀</p><p class="ql-block"> 《人蜀記》是陸游的一部日記體游記。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陸游入就任夔州通判,夏閏五月十八日自山陰(今浙江紹興)起程,經蕭山,渡錢塘江至臨安(今浙江杭州),過臨平,取道江南運河,一路過秀州(今漸江嘉興),平江(今江蘇蘇州),無錫、常州、丹陽,至鎮江始泛舟人長江,湖江面而上,十月二十七日至夔州,凡一百六十日。陸游把每天登山臨水、探古訪友的事記錄下來,總編為《人蜀記》,共六卷。</p><p class="ql-block"> 乾道五年(1169),陸游閑賦四年后,才得以委任夔州通判,他很失望,遲遲于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才從山陰動身赴任。</p> <p class="ql-block">??《入蜀記》選摘。</p> <p class="ql-block">??《入蜀記》所記載的內容意義,就不僅僅是陸游的個人游記這么簡單,而是兼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的。在這次水上旅途中,陸游亦頗留心查看軍事要地,他認為南宋不該定都臨安(杭州)、向金人示弱,而應定都建康(南京),以示收復江北之志。</p> <p class="ql-block">??乾道八年(1172),是陸游人生歷程中重要的閃光時刻。王炎出任四川宜撫使,聘陸游擔任幕中襄理軍務。陸游加入王炎的幕府后,積極與王炎籌劃抗金政治、軍事活動,終于實現了為國效力征戰沙場的風愿,成了一名真正的軍人。從此他換上戎裝,馳聘在當時國防前線南鄭一帶。鐵馬秋風、豪雄飛縱的軍旅生活,使陸游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帮w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算是他這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p><p class="ql-block"> 可好景不長,主和派施展陰謀,當年十月,王炎被召回臨安,隨即貶官;陸游則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淳熙三年(1176),朝中有人以“不拘禮法,恃酒頹放”指控陸游,隨即被罷了參議官,陸游十分憤概,干脆自號“放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奉詔東歸</p><p class="ql-block"> 由于陸游詩名日盛,淳熙五年(1178),孝宗終于重新想起了他。陸游回京后,孝宗親自召見了他,說了許多關切的話以示慰問,任他為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公事,主管錢糧茶鹽專賣事務的官員。陸游對這次召對,是既激動又遺憾的。次年陸游作《鵝湖夜坐書懷》回憶道:“…去年忝號召,五月觸瞿唐,青衫暗欲盡,人對哀涕謗?!标懹卧谑裰眨傇诳释袡C會向孝宗傾吐抗金收復的主張,終于幸蒙召對,自然會慷概痛陳面至哀涕滂沱。但孝宗已不太關心抗金收復之事,所以陸游稱之為“宜溫之對”,頗為失望。而召對之后的職務安排,更是與他所返北撒南轅。他志在抗金收復,赴北方驅敵,任命卻是到南方管理茶葉經營。對陸游米說,這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使他深感寒心,所以他在《夢至成都悵然有作》。</p> <p class="ql-block">??陸游愛國,在睡夢中、暮年時,仍不忘抗金和收復失地。</p> <p class="ql-block">??陸游《劍南詩稿》。</p> <p class="ql-block">??第五單元:巷中名作。</p><p class="ql-block"> 陸游從淳熙七年(1180)起,已在故鄉蟄居六年。直到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兩年后,嚴州任期結束。陸游再獲召見,孝宗還是欣賞陸游的,于是任命他為軍器少監,第二年升任朝議大夫尚書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p><p class="ql-block"> 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禪位于趙惇,趙惇即位,為宋光宗。陸游進言光宗廣開言路、慎獨多思,并勸告光宗帶頭節儉,以尚風化。由于陸游“喜論恢復”,諫議大夫何澹彈劾陸游之議“不合時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終以“嘲詠風月”為名將其削職罷官。陸游再次離開京師,悲憤不已,自題住宅為“風月軒”。之后,陸游一直居家奉祠,過著清凈亦清寒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陸游在晚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時期所作的</span>不朽詩篇《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p><p class="ql-block"> 首聯點出“客京華”,頷聯和頸聯寫“客京華”時的閑情逸趣,與首聯“世味薄”、尾聯“風塵嘆”拍合。因已深知“世事艱”,故厭倦官場,不愿入京;而被召入京,也不肯趨炎附勢,只以“聽春雨”“閑作草”“戲分茶”消磨時光,并且急于回到山陰,免受京城中的風塵污染。首尾呼應,章法井然。</p> <p class="ql-block">??淳熙十三年(1186)。經丞相王淮推薦。陸游再次受到了朝延的征召。被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p><p class="ql-block"> 三月,陸游奉召去臨安面見圣上,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見了陸游,延和殿是一處行天地大禮,接內外貴賓的禮儀之所。這也表明給予這位名士以足夠的禮遇。陸游即問宋孝宗上書言事,陳述百姓受殘酷剝削的痛苦,主張:“郡縣之政,治大姓宜詳,治小民宜略;賦斂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之事,宜核大商”。并竭力主張積極備戰,等待有利時機,不要安于和守,但這一番錚言,被宋孝宗輕描淡寫地打發了:“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毖赞o中暗示陸游還是當個閑適詩人,而不要插手國事戰事。</p> <p class="ql-block">??梅城山水勝地</p><p class="ql-block"> 七月初,陸游到嚴州,任嚴州軍州事,是管轄一州中建德、淳安、桐廬、遂安、壽昌、分水六個縣軍民工作的官吏。雖然這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地區,但陸游到職以后,認真履責,請求朝庭減免了百姓的租稅,撰寫《勸農文》,號召農家發展生產,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向朝廷上書,乞請祠祿還鄉。陸游沿富春江東歸,經漁浦。船到蕭山,作《宿漁浦》詩。</p> <p class="ql-block">??夜歸磚家巷書事。</p><p class="ql-block"> 淳熙十五年(1188)十月,宋孝宗又召陸游入見,而后批日:“卿筆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起用陸游為軍器少監,主管制造御前軍器。陸游再次到臨安任京官。陸游再到臨安,有《初到行在》詩一首:</p><p class="ql-block">六十之年又四年,也騎瘦馬趁朝天。</p><p class="ql-block">首陽柱下孰工拙,從事督郵俱圣賢。</p><p class="ql-block">筆墨有時閑作戲,功名到底是無緣。</p><p class="ql-block">都是處處園林好,不許山翁醉放顛。</p> <p class="ql-block">??淳熙十六年(1189)春,或許宋孝宗也覺得這個職務不太適合已經六十五歲的陸游,在禪位給光宗前,又特地任命陸游為禮部郎中,這是孝宗在位二十七年來任命的最后一位官員。和陸游以往的任職相比,禮部郎中總算是個比較體面的京官了。除了日常工作外,陸游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編撰《高宗實錄》。</p><p class="ql-block"> 由于陸游積極主張抗金,寫了不少抗金詩,而且這次進京后,他職位加重,詩名越楊,抗金收復的愛國思想表現得相當強烈,和滿朝主和派明顯沖突。尤其是陸游給光宗的多道上殿札子,諫言光宗不要有所偏好,廣開言路、慎獨多思,針對當時南宋弊政從根本上提出許多建議以及解決辦法。這些話對光宗來說,無疑是逆耳之言。諫議大夫何澹揣摩透了皇上的心思,以陸游言行“不合時宜”為由頭,對陸游進行彈劾。并給陸游羅織了許多罪名,其中之一就是誣陷他的詩篇“嘲詠風月”。淳熙十六年(1190)年十一月底,陸游被再度罷官。陸游對此非常憤概,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滿,他采取了在成都時被人詆毀為“燕飲頹放”時同樣的對策,索性將山陰鏡湖故居命名為“風月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廳所展示的是龍興寺唐經幢《佛頂尊勝佗羅尼經》碑拓。</p> <p class="ql-block">??后花園門洞和古井。</p> <p class="ql-block">??第六單元:高齡入朝。</p><p class="ql-block"> 嘉泰二年(1202),陸游出山,被任命為中大夫、直華文閣、提舉佑神觀、兼實錄院同修撰、兼同修國史。在這期間,陸游受邀為韓侂胄作《南園記》和《閱古泉記》二文因為這兩篇文章后世對陸游多有褒貶的議論,以為有巴結阿諛權貴之嫌。實際上,陸游的立場很明確,利于收復北方山河的事情他就積極參與。對于抗戰而收復失地的初衷,陸游可謂至死不渝。當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寫下了《示兒》,成為千古絕唱。</p> <p class="ql-block">??南園記</p><p class="ql-block"> 慶元六年(1200)春,當朝權臣韓侂胄請陸游給他的新花園寫記。雖然韓侂胄的弄權行為被士林所不齒,但是,只要能北伐中原,收復失地,陸游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因此陸游應韓侂胄之請,為他撰寫了《南園記》,希望他“勤勞王事”。</p><p class="ql-block"> 細讀全文,實際是一篇勸退文,只是陸游的筆法高妙,暗藏其意。大致可分四層意思,第一層而是自然景物的描寫,隨即將重點轉向第二層面,這是文章的重點,借韓侂胄的曾祖韓琦勸韓侂胄,南園的所有樓臺亭閣,都取之于韓琦的詩句,韓侂胄呀,你曾祖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鎮守邊疆,恢復故疆,還三朝為相,是個賢能的宰相,你要繼承祖先功業,勿忘抗金中興,還要及時“歸耕”。第三層意思是說你的所作所為,將會影響到你曾祖的聲譽。請好自為之。最后一層表明心志,你請年老多病的我來寫這個記,我只能寫一筒篇沒有過分吹捧和贊美的記了,我以為,這才是你的真正志向。</p> <p class="ql-block">??修史記</p><p class="ql-block"> 嘉泰三年(1202)五月,自淳熙十六年冬被罷官的陸游,已經七十八歲了,閑居了十三年,再次被起用,任務就是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及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國史。</p><p class="ql-block"> 陸游喜歡讀史書,以《讀史》或者讀某某為題的詩比比皆是。他一直在《左傳》《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唐書》《資治通鑒》里暢游,他從史書中汲取營養,視野寬闊,觀世事察人生,他的史學功底就此打下,修史,水到渠成。陸游在史才方面能力,比較顯著,他的《南唐書》,言簡意賅,確實是一部有名的著作,因此起用陸游擔任修史的工作,實際上是用其所長。</p> <p class="ql-block">??結語:</p><p class="ql-block"> 陸游的一生都是與杭州緊密相連的。他用熱血和生命熔鑄自己的詩歌,用詩人的感情去進行人生實踐,他不僅是一位熱情的歌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戰士。他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更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不僅主張抗金,還要求美政,為民間疾苦呼吁,不懼怕遭到誣陷誹謗,乃至罷官,面對種種磨難、無奈,他九死不悔,可以說“位卑未敢忘憂國”是陸游一生的寫照。陸游偉大的愛國精神是一項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時代的穿透力,歷史的因承性,將永遠燭照子孫后代,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永遠激勵著后人為國家民族的事業奮斗不息。</p> <p class="ql-block">??下面展區分三個單元展示陸游的情感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單元:故土情。</p><p class="ql-block"> 詩人之詩作,風格各異于不同時期,陸游之詩作亦然。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云:</p><p class="ql-block"> “放翁詩凡三變…雖挫籠萬有,窮極工巧,而仍歸雅正;不落纖佻,此初境也…放翁詩之宏肆,自從戎巴、詞而境界又一變。及乎晚年,則又造平淡,并從前求工見好之意亦盡消除…此又詩之一變也?!?lt;/p><p class="ql-block"> 此段話言及陸游詩之三變,其初期之詩作風格為工巧。在巴、蜀從戎之際,其詩作宏肆、豪放雄渾、愛國意識濃厚,此境界又一變。到晚年里居山陰期間,詩作之風格受時代、心境、地域人文、環境影響之故,趨于平淡之風格,此又為其詩之一變。</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山陰</p><p class="ql-block"> 陸游一生大部分時間定居在山陰,尤其是他的晚年,大約有二十年時間住在家鄉山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山山水水和人情風俗對陸游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為他的詩歌打下了深刻的鄉土烙印。陸游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留下了七千多首詩,內容豐富,取材廣闊,往往隨手拈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見聞和感想放入詩中,誠如前人所說的“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剪裁入詩”,這充分顯示了他極其旺盛的創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山陰(今浙江紹興),它透露出鐘靈毓秀之氣,自古即是文人墨客尋幽探訪之處,地域之靈氣及文化,歷代孕育出綺麗之詩篇。宋代時山陰之美,如陸游《山行》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山光秀可餐,溪水清可啜。</p><p class="ql-block">白云映空碧,突起若積雪。</p><p class="ql-block">我行溪山間,靈府為澄澈。</p><p class="ql-block">峻增崖角立,蟠屈路九折。</p><p class="ql-block">黃楊與冬青,郁郁自成列。</p><p class="ql-block">其根貫石罅,橫逸相糾結。</p><p class="ql-block"> 在陸游筆下,山陰之美仿佛一幅意境深邃之世外桃源似的。</p> <p class="ql-block">??對陸游來說,故鄉是如此美麗,又是如此可愛,他對自己家鄉無比熱愛的感情,遂凝結成為一首首對家鄉的熱烈贊歌。如他晚年作用開禧元年(1205)的《稽山行》詩,生動而全方位地描述和贊頌了山陰的山川形勢、田園物產及人情風俗抒打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p><p class="ql-block"> 酣睡自然醒,起坐提筆,窗臨伴幾、群鴻下集,那是多么閑靜的鄉村,那是多么閑靜的心情。晚歲的陸游長期居住在鑒湖邊的三山別業,徜徉在故鄉的小道,流連在鄉間的野景,或詩書、或酣睡或小酌,他的詩歌亦變得那么圓熟平淡,他顯然在享受著這田園時光。</p><p class="ql-block"> 從42歲開始直到86歲去世。除了外出當官。陸游基本上就住在這里,時間長達30多年。他一生走南闖北,足跡遍及華夏大地。留下了9300多首詩歌,其中有6000多首都完成于三山別業。</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老學庵筆記》也誕生于此,他曾將書屋喻為“書巢”又將書齋題名為“老學庵”。</p><p class="ql-block"> 老學庵是用來讀書寫作和自省的,坐擁此庵,天地間只剩下他自已,他告誡自己要勤于修身,不要隋偷:直到生命的結束(卷五十《老學庵自規》)自然,寫作之余,他也要在此品茗,讀道書。其至望著窗外的天空發呆。</p> <p class="ql-block">??在陸游眼里,家鄉的湖光山色,到處都是美麗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勃勃生機,而在各個季節,又都呈現出不同的景象,這更激發了詩人的深情和詩興。下面是贊美、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蜀地</p><p class="ql-block"> 縱觀陸游一生,他46歲入蜀,54歲出蜀,正值壯年時期,在四川時間長達8年,占據他仕宦生涯三分之一。陸游入蜀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對于他本人來說,這一時期是他詩風重要轉型和定型時期,眾多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就是這一時期在蜀中創作。</p><p class="ql-block"> 陸游詩風真正開始發生質變應該是在夔州開始,在南鄭投筆從戎之后進一步加深,并在入蜀之后全面形成。到達夔州后,夔州的山水景物使陸游眼界大開的同時,詩詞創作中的江南情調與文人意氣越來越多地夾雜著新變的成分,如《瞿塘行》。</p> <p class="ql-block">??南鄭作為軍事要塞及邊防前線,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南鄭,陸游接觸到的是望不盡的平川沃野、函秦氣俗,也讓陸游在此見識了很多在江南水鄉經歷不到的風土人情。此外,南鄭險要的地理位置與南宋時期濃烈的抗金氣息使得投筆從戎、渴望恢復失地的陸游過上了夢寐以求的軍旅生活。</p><p class="ql-block"> 這個時期陸游寫下許多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優秀詩篇,詩中功名之念、恢復圖進欲望十分強烈。在《南鄭馬上作》、《歸次漢中境上》、《山南行》等作品中,一再敘述他在漢中一帶,通過實地考察軍事地形后提出以南鄭為本、經略中原的軍事思想。</p> <p class="ql-block">??第二單元:重親情。</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最浪漫的是愛情,最溫暖的是親情。陸游是個重情重義的人,在年輕時與唐琬曾有過一段凄美哀婉的愛情故事。陸游將心頭的“沈園情結”,寫進一首首詩里,不僅讓這段愛情故事名垂千古,陸唐的情義至深也引得無數騷人墨客為之膜拜頂禮。同時陸游也喜愛與兒孫的相處時光,享受天倫之樂。陸游十分注重家風教育,寫有大量的親情詩,反映了與其家庭成員之間日常生活、情感表達,他的教子詩詞,是陸游一生生活經驗的總結,飽含著一個慈祥父祖對子孫們的濃濃親情、深深愛意。對其兒孫后代的期盼和教導,他希望子女“孝悌行于家,仁義修于身,獨有古遺法,世世守之,不以顯晦也”。</p> <p class="ql-block">??《釵頭鳳》</p><p class="ql-block"> 唐琬是陸游一生的牽掛,兩人情深緣淺,臨近生命盡頭的詩人仍在追憶沈園的佳人倩影。沈園頻繁出現在詩人的詩歌創作中,詩人游沈園思佳人,夢沈園憶佳人。</p><p class="ql-block"> 陸游紹興十四年(1144)與唐琬結婚。陸游的母親是唐介的孫女,唐琬是舅舅的女兒,母親的侄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陸游看,</span>一切應當是滿意的了,不料唐琬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陸母認為唐琬把兒子的前程耽誤殆盡,遂命陸游休了唐琬。陸游繼娶父親四川僚友之女王氏為妻。唐琬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給了都城紹興府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趙士程。</p><p class="ql-block">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禮部會試失利后陸游到沈園去游玩,偶然遇見了唐琬,陸游終于設能壓制住長期積壓的情思,當場在沈園內的墻上寫下《釵頭鳳》:</p><p class="ql-block">紅酥手,</p><p class="ql-block">黃縢酒,</p><p class="ql-block">滿城春色宮墻柳。</p><p class="ql-block">東風惡,</p><p class="ql-block">歡情薄,</p><p class="ql-block">一懷愁緒,</p><p class="ql-block">幾年離索。</p><p class="ql-block">錯,錯,錯!</p><p class="ql-block">春如舊,</p><p class="ql-block">人空瘦,</p><p class="ql-block">淚痕紅浥鮫綃透。</p><p class="ql-block">桃花落,</p><p class="ql-block">閑池閣,</p><p class="ql-block">山盟雖在,</p><p class="ql-block">錦書難托。</p><p class="ql-block">莫,莫,莫!</p><p class="ql-block"> 陸游在這首詞里抒發了愛情遭受摧殘后的傷感和內心對唐琬的深情愛慕。陸游的文字讓唐琬好不容易修復好的心被擊傷。她和了一首《釵頭鳳》:</p><p class="ql-block">世情薄,</p><p class="ql-block">人情惡,</p><p class="ql-block">雨送黃昏花易落。</p><p class="ql-block">曉風干,</p><p class="ql-block">淚痕殘。</p><p class="ql-block">欲箋心事,</p><p class="ql-block">獨語斜闌。</p><p class="ql-block">難,難,難!</p><p class="ql-block">人成各,</p><p class="ql-block">今非昨,</p><p class="ql-block">病魂常似秋千索。</p><p class="ql-block">角聲寒,</p><p class="ql-block">夜闌珊。</p><p class="ql-block">怕人尋問,</p><p class="ql-block">咽淚裝歡。</p><p class="ql-block">瞞,瞞,瞞!</p><p class="ql-block"> 詞寫完不久,唐琬就因極度悲傷郁郁成病,不久便撒手塵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紹熙三年(1192)秋,一個感傷的季節,秋風秋雨,六十八歲的陸游再到沈園,他寫下一首詩,詩只有八句,標題卻是一段完整的事件記敘,標題為《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闕壁間,偶復一到,而園已易主,刻小闕于石,讀之悵然》</p> <p class="ql-block">??陸游的家教</p><p class="ql-block"> 陸游有七兒兩女,孫十七個,五子子約早逝,次女在嚴州任上天折,其余都健康長壽。在陸游晚年的時候,兒子們大多出仕,長子子成任金壇縣丞,次子子龍任吉州掾,三子子修出仕閩縣,四子子坦任鹽官稅官,六子子布也自成都萬里東歸,幼子子適以致仕恩得官。</p><p class="ql-block"> 陸游對自己的兒女在教育方面十分重視。陸游將自己做人做官心得或者讀書寫詩經驗,都語重心長地示兒。其家訓著作包括兩個部分,即《放翁家訓》和詩訓,《放翁家訓》首先講述了陸氏家族的歷史及家族成員的歷史美名,借此教導子孫要以先輩為楷模,不能沾名釣譽。另外,部分《放翁家訓》作于陸游暮年,通過向晚輩囑托后事來勸誡子孫要勤儉節約。詩訓則有兩百多首。字里行間,既洋溢著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拳拳報國之心,又飽含著一個慈祥的父祖對子孫們的濃濃親情、深深愛意。</p> <p class="ql-block">??愛國恤民</p><p class="ql-block"> 陸游“愛國”貫穿其一生。在其家訓詩中“愛國恤民”是最主要的內容,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示兒》一詩。</p><p class="ql-block"> 在生命的盡頭,他擔心的不是后世子孫,而是國家社稷,發出“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悲愴之囑。對陸游之子而言,這是父親臨終前的最后一次家訓——愛國盡忠。</p> <p class="ql-block">??《示兒》</p><p class="ql-block">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p><p class="ql-block">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待人處事</p><p class="ql-block"> 陸游一生剛直不阿,屢遭排擠,但未曾放棄其氣節與風骨。在家訓詩中,陸游也十分注重對子孫道德修養、處世原則的教誨。</p> <p class="ql-block">??耕讀傳家</p><p class="ql-block"> 陸游出身書香世家,一生都在追求耕讀的理想境界,在家訓詩中也處處體現了只要有書讀、有地耕種,縱使清貧也能樂道。</p> <p class="ql-block">??第三單元:憶師友。</p><p class="ql-block"> 陸游好交友,無論仕宦文武還是方外僧道,無論名流雅士還是落魄書生,乃至江湖俠客,深山隱逸,只要性情契合,便不拘一格,傾心交往。陸游在交友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許有些人與陸游的政治主張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他們的友誼也能超越了政治上的分歧,這對陸游來說,是其人生和藝術最寶貴的財富。</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曾幾:</p><p class="ql-block"> 陸游與曾幾無疑是南宋詩壇兩顆光芒四時的巨星。陸游的光芒明顯受到曾幾的高照。他們不但是忘年之交,而且有師生之誼。</p><p class="ql-block"> 曾幾(1084-1166)字吉有,隆興二年(1164)以左通議大夫致仕。為人正直,勤于政事,學識淵博,通貫六經。曾幾到過紹興四次。每次均與陸游有交誼。</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宋高宗紹興十二年,陸宰就讓自已的兒子陸游拜師曾幾,曾幾也欣然答應,其時曾幾五十九歲,陸游十八歲。拜曾幾為師,是陸游詩歌創作道路上的第一塊里程碑,陸游由此走上了詩人之路。除了愛國思想和詩學理論外。曾幾將其一生作詩經驗的精華——“功夫深處卻平夷”傳給了陸峰。</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周必大</p><p class="ql-block"> 與陸游相與最歡、文往最久的應該是周必大。周必大(1126-1204),吉州廬陵(江西吉安)人,年少陸游一歲,紹興二十一年進士,二十七年復中博學宏詞科,累官至左丞相。陸游與周必大在宦途中的用舍進退迥然相異,但兩人皆負詩文高名,處事不避權貴。他們初識于紹興三十年,其時同赴臨安任官,在途中相識,后又同居百官宅。兩人一見傾心,從此定交。陸游“于世少許可”,但對周必大十分佩服。</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范成大</p><p class="ql-block"> 陸游年長范成大一歲,他們曾經是同事,后來在四川時是上下級的關系,但二人的友誼則來自詩歌的相互酬唱,二人同列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從政治上來說,范成大兒平一路順風順水,深受皇帝倚重,官至副相,但是他對北伐的主張并不積極。而陸游出道頻頻受阻,一直躊躇滿志,這一點兩人相距甚遠。</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楊萬里</p><p class="ql-block"> 楊萬里比陸游大一歲,兩人同朝為官,同為“南宋四大中興詩人”。楊、陸二人的詩歌同習“江西詩派”,但后來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他們的政治主張相似,都是堅定的主戰派,愛國愛民。二人的友誼深厚,相互敬重,相互支持。</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朱熹</p><p class="ql-block"> 在靖康之變將臨之前出生的陸游和建炎中興即后而降世的朱熹,同樣都是在動亂的談渦中渡過了幼年期。親身體驗了民族的悲運,自幼心靈里扎下的愛國憂民之情矢志不移,正是這深優民族、國家命運的秉性使朱熹和陸游的生活軌跡必在某處相交。他們都愛國愛民,而在具體的表現上二人則相距很遠。陸游在任何時候都提倡戰斗,厲兵秣馬,志必收復失地而后快:而朱熹則重在治理人心,編織秩序,故其用功盡在發揚二程理學并卓有建樹,其對后世的影響可謂深遠。從學術上說,朱熹是研究學問的,而陸游則在實踐詩歌的創作。這樣兩個人貌似并無關聯,偏偏卻有著真禁的友誼,互相引以為知己,打破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成見,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五年(1178),朱熹與陸游的人生軌跡第一次出現重疊。那年48歲的朱熹剛剛調知南康軍,除了籍田理民的政務之外,還重修白鹿洞書院開壇講學。而53歲的陸游,在四川八年后,返鄉途中經過廬山時,陸游特意登山尋幽探勝,正遇見朱熹在書院登壇開講。賓主相見后、一夕傾談下,發現對方都是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彼此的見解、志趣也頗為相投,于是互視之為生平知己。</p> <p class="ql-block">??陸游與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陸游與辛棄疾的關系更多的是神交,他們見面很少,年齡差距也比較大。但是,二人的關系非常深厚,似乎超越了時空的阻隔。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他們倆是最堅定的愛國者,是主張恢復之事的中堅,收復失地是他們共同的理想:二是他們倆都是南宋最了不起的詩詞作者,他們的詩詞創作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并影響了當代和后世,他們之間相互仰幕,相互欣賞。這兩點原因是形成他們深厚友誼的根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扎赉特旗|
台州市|
寻乌县|
新田县|
新宾|
靖西县|
南宫市|
建德市|
青田县|
民和|
宁波市|
黄梅县|
上林县|
枞阳县|
海安县|
靖边县|
如皋市|
乡宁县|
建平县|
子洲县|
安阳县|
平舆县|
共和县|
手游|
孙吴县|
娱乐|
黄平县|
鹤峰县|
尉氏县|
达拉特旗|
东海县|
襄垣县|
小金县|
定南县|
闽清县|
简阳市|
察雅县|
丰城市|
邢台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