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懐來縣王三先生 王繼賢</p><p class="ql-block">作者 王幼復(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繼賢字承志。清光緖3年(1878)生於察哈爾省宣化府。於1954年在原籍懐來縣狼山逝世,享年76歲。</p><p class="ql-block">王繼賢是王世安第三子,家以務農爲業。到王世安一輩,老人們見繼賢聰慧,便教其讀書。一次繼賢的祖母在給他梳辮子時,邊梳邊說:“看你這一頭的黑髮,漆黑油亮,你應該好好的念書,往後興許有點出息。" 祖母語重心長的話語打動了他,當時已是十五歲。他也確實後來沒有辜負老人們的期望。</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九年(1903)宣化府鄉試,得中秀才第一名,光緒三十三年(1907)出任宣化府蔚縣縣長,至民國元年(1911)武昌起義,爆發國民革命,次年滿清皇帝退位,王繼賢辭去蔚縣縣長職,決意返回故土懐來縣。</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年(1914),被選爲懷來縣參議會參議長和察哈爾省參議員。然而王繼賢先生一生性格豪爽,講求實際,不肯空談,他厭惡當時官場的奢俗,於民國 12 年(1923)毅然辭官。當時年僅45歲。</p><p class="ql-block">王繼賢回家鄕後在狼山大道邊北側蓋一套宅院,比鄰富戶孟家大宅,青堂瓦舍爲狼山山村增色不少,人稱大道王家。不久,宣化府、懷來縣署以及四鄉相繼送來了巨大匾額,有八九塊之多,大匾在新蓋的宅院南房後山牆掛滿一牆,所賜文字皆歌其功頌其德之詞,鄕人回憶有“貢元”,“一鄕稱善”等,過往行人車輛無不仰望,并逺近讃許傳揚,成爲京張大道上一景。然而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全部匾額被王繼賢的三兒子王東甫拆下,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王繼賢最值得一提的事是爲狼山鄉淤地。當年狼山村耕地很少,遍地都是滾石及大粒荒沙,鄉民生活極苦,史載清帝康熙曾在狼山駐足,鄉民馬祥不知是皇上駕到,拿出自己捨不得吃的糠餅招待康熙,皇上無法下嚥,感歎的說:“此地百姓之窮一至此乎”(見北京首都圖書館藏懷來縣誌)。狼山村之窮,就是因可耕地太少,且土地過於貧瘠。</p><p class="ql-block">王繼賢先生滿腹経綸,對於古代的淤田法瞭解頗深。如宋朝人沈括所著紀實記事書《夢溪筆談》?,“熙甯中,初行淤田法。” 即指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包括擴大農村耕植面積而推行的淤田之法。</p><p class="ql-block">他観望狼山一帶,研究其地勢,分析其地應適合淤田,認爲“且淤且溉,使之利我利民”。然而淤地,說起來容易,真正實施起來實非易事。首先要勘測地形選址;準備壘堰所需物資來源;考慮大量排泄之水路不能損害道路、民居,乃至墳瑩;巨額資金的準備;工具車具,人工勞力:最後還要取得政府允諾開出批文等等。</p><p class="ql-block">於是王繼賢四方借貸籌措資金,於民國九年(1920)冬季開工,歴經數年的日亱艱辛,耗資近萬元(銀元),經過三年淤田初見成效。但每畝淤地結算成本近50元,高出市價一倍。這時的他雖然成了名符其實的地主,卻也是個負債累累的窮戶。盡管如此,他卻內心非常欣慰,自己爲狼山村爭得了二百多畝可耕地。</p><p class="ql-block">因地不抵債,在民國十八年(1929)決定債務由三個兒子承擔,每人負擔2000多元。好在三個兒子都念書在外做事,三年後還清了債務,將耕地全歸狼山村。</p><p class="ql-block">王繼賢把古書之法用於實踐,淤出可耕地達200多畝。這段佳話流傳至今,王三先生這一稱呼在當時也是名噪鄉里,至今一些老輩份的人還是念念不忘,此擧既受到當地人們的贊許,也爲民國懷來縣政府所看重。</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侵華,爲佔領京張鐵路,把懷來縣城視爲重地。王繼賢性格豪爽,身材高大,在懐來縣城內十字街口,身穿長袍馬褂怒指迎面而來的一隊日本兵,當衆高聲指日本人斥道:“小日本鬼子,長不了.......”。日軍見他穿著長袍馬褂盛氣凌高呼,怒指日軍,日本兵當即用槍托朝他後腰猛打,繼賢當即重傷倒地,日本兵揚長而去。繼賢又氣又恨,衆人抬至家臥病在床。次日知情人告知日本人即將到家抓捕。其次子王芝園,時尚任懷來縣高等小學校長,立即帶父親離開懐來縣。同年在北平鼓樓前煙袋斜街的鴉兒胡同置一處四合院,將父親接于此處,這便是王繼賢居住逹十四年之久的鴉兒胡同42號。</p><p class="ql-block">鴉兒胡同 42號是四合院式民居,出門便是後海,且距著名的廣化寺不過百步,環境幽靜,景緻優美。繼賢搬家至此稍感安穩。此時爲民國28年(1939),繼賢年61歲。</p><p class="ql-block">當年繼賢在懐來縣賦閒時,同時專心閱讀中醫名著如《黃帝內經》《傷寒雑病論》《脈經》《神農本草經》《雷公炙論》等中醫古書籍。遷到北京後,便很好的運用醫術義務爲民間治療常見病。他每日午飯過後稍作休息,便信步到銀錠橋南橋頭的聚通糧站閑座,附近的居民有些小災小病就到此找他義務醫治,如腸胃不適,跑肚痢疾,頭痛感冒,皮膚瘡痛等病癥,均能做到藥到病除,且多見奇效。銀錠橋北橋頭有兄弟二人開小燒餅鋪,兄弟二人原籍也是懷來狼山,與繼賢是同鄉,他們依早年郷里習慣仍然稱呼繼賢爲王三先生。一時王三先生能診治病痛分文不取的話傳遍了方圓附近。此間他也結下很多朋友,如北京棋界名人崔雲祉等,如家裏有事,朋友們都前來幫忙。此時繼賢的養老生活非常充實。這樣的日子竟長達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王繼賢娶妻懷來縣南山堡張氏。張氏比他長7歲,賢慧。所生三男二女°長子王豫謙字益堂,光緒19年(1894)生;次子王豫復,字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梓县|
乡城县|
静海县|
江口县|
同仁县|
名山县|
车致|
开封市|
当阳市|
榆林市|
朔州市|
蒙阴县|
四川省|
山丹县|
山东|
曲麻莱县|
五台县|
肇州县|
庆元县|
兰州市|
庆城县|
平罗县|
米易县|
保山市|
志丹县|
甘谷县|
城固县|
高密市|
武夷山市|
金乡县|
凤凰县|
资源县|
古交市|
财经|
曲麻莱县|
鹿邑县|
广丰县|
安庆市|
绥滨县|
巍山|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