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一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城市,半城煙火,半城仙。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其中,開元寺作為福建規模最大的古剎,靜立于鬧市核心,宛如喧囂塵世中的一方凈土。寺門一側是煙火人間,另一側是裊裊香火,仿佛將世俗與梵境巧妙勾連。</p> <p class="ql-block">踏入開元寺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回了千年之前。山門上懸掛著元朝天臺僧人可中所書的“紫云”牌匾,與對面的“紫云屏”照壁相互呼應。素雅的灰白色調,透著佛教的莊嚴與神秘,令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進入山門,一片廣闊的石庭映入眼簾。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大榕樹,樹齡從200至800年不等。盤根錯節的榕樹枝葉繁茂,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光斑,為這片石庭增添了幾分靜寂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不妨在此拍一張打卡照,記錄下這千年古剎的莊嚴與寧靜。</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又稱“紫云大殿”,其重檐歇山頂設計恢宏大氣。兩層檐下皆有斗栱裝飾,上層檐下懸有“桑蓮法界”的匾額。殿內供奉著五方佛像,佛像莊嚴肅穆,令人頓生敬畏之心。抬頭仰望,還能看到精美的飛天樂伎木雕,她們手持各種樂器,仿佛正在演奏著天籟之音。</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前矗立著兩座古塔,名為宋代二塔,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這兩座寶篋印經式石塔,即阿育王塔,歷經風雨,依然屹立不倒。東塔塔身正面刻有“右南廂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錢造寶塔兩座,同祈平安,紹興乙丑七月題。王思問舍錢三十貫,乙酉重修”的字樣。1982年臺風后維護修葺時,在塔中清理出五代時泉州刺史王繼勛等善男信女雕刻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以及柳三娘捐造的銀質鎏金觀音像,展現了當時佛教信仰在泉州民間的普及。</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的起源頗具傳奇色彩。唐朝垂拱年間,泉州巨富黃守恭擁有大片桑園。一日,他夢到一位和尚前來乞地建寺,黃守恭便提出條件,稱須園中桑樹在三天內開出白蓮花,他才愿意施舍。沒想到第三天,桑園中的桑樹果真神奇地開出了一朵朵白蓮花。黃守恭被這一神奇現象深深感化,決定信守承諾,獻出桑園用以建寺。寺廟建成后,初名蓮花寺,后歷經多次更名,最終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p> <p class="ql-block">從泉州府城隍廟遷移過來的麒麟壁,其精美的雕刻展現了清代乾隆年間的藝術風格,為開元寺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化韻味。</p> <p class="ql-block">號稱中國石塔之王的開元寺東西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在泉州有“站如東西塔,臥如洛陽橋”之說。雙塔距今已有800年歷史,見證了無數歲月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西塔為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木塔,后歷經火災、損毀等,于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開始改建為石塔,嘉熙元年(1237年)建成。走近塔身,可以看到塔上雕刻著各種精美的佛像、菩薩像以及佛教故事,每一處細節都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p> <p class="ql-block">西塔(仁壽塔)須彌座束腰西側的轉角處,有一位吹哨托塔力士。他是八位守塔力士昆侖奴的小隊長,吹哨力士忍辱負重,吹響自強不息的集結響哨,召喚眾人鼎力前行,鼓舞人們在面對困難時要團結一心、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西塔旁有一塊“放心石”,其上面刻著一個獨特的“心”字,“心”字中央的一點位于下方,寓意把心放下。相傳建塔工匠在西塔建成后,對工程非常滿意,將“心”字一點放在下方,寓意工程圓滿,心中的大石落地,此后可以安心。這塊石頭象征著放下內心的煩惱、雜念以及對世間萬物的貪執、執念等,追求內心的平靜、自由與解脫。</p> <p class="ql-block">東塔名為鎮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經歷代修繕,現存建筑為南宋時期(1238-1250年)所建。雖經七百多年來的幾次大地震和風災,仍不傾斜變形,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筑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位于泉州市鯉城區中山路,唐開元末年始建,初為“魯司寇廟”,唐末五代改為“宣圣廟”,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移至現址,南宋紹興七年重建,至嘉泰元年建造欞星門,是中國東南現存規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建筑形式于一體的孔廟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文廟周邊有許多老榕樹,這些榕樹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一部分,也為文廟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氛圍和文化韻味。據傳,其中一些榕樹是施瑯親手栽種,為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氣息。</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泉州府文廟的主體建筑,殿內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兩旁配有四配(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牌位。這些供奉體現了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尊崇,也反映了泉州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教育、道德等方面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內的偏殿規模較大。東廊屋是刺桐風物的泉州市情展,展覽分成刺桐花開、絲路帆遠、多元文化、再鑄輝煌四個部分,以圖文并茂、聲影結合的形式,展示泉州市情概況與歷史文化特色。西廊屋是斯文圣境的泉州府文廟歷史文化展,展示了文廟的歷史沿革、建筑規制、特色結構以及古代祭孔典禮使用的音樂、舞蹈和禮儀程序等。</p> <p class="ql-block">走出文廟,右手邊是一排閩南特色紅磚厝。紅磚厝以紅磚、白石為主要建筑材料,屋頂曲線優美,裝飾有精美的剪瓷雕等工藝。它是閩南地區傳統民居代表,展現了閩南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也體現了當地獨特的審美與建造智慧。</p> <p class="ql-block">文莊蔡公祠位于文廟的西南面,它紀念的是明代著名儒臣蔡清。蔡清是理學名家,其學說在閩南地區影響深遠。祠堂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記憶,體現了后人對蔡清學術成就和品德的敬重與緬懷,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泮宮,亦稱圣賢門,位于泉州府文廟西南角。泮宮即學宮,因周代諸侯學校前半月形水池叫泮水,在泮水旁建的學宮得名。明清時學童考進縣學,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入泮或游泮。</p> <p class="ql-block">這是古城中心的剪瓷雕裝飾建筑。剪瓷雕以彩色瓷片為材料,經剪取、拼貼等工序塑造圖案。畫面中群魚在海浪間嬉戲,色彩艷麗,富有動感。“魚”在傳統文化中諧音“余”,象征富足有余;海浪寓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多種宗教文化在此傳播,這體現了泉州歷史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讓人明白多元文化交流融合能創造更絢爛文明。這里,不僅是旅游勝地,更是歷史文化與精神寄托之所,帶給人們的感悟會在心底沉淀,指引生活與思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泸定县|
白朗县|
南投市|
体育|
浦城县|
大荔县|
乌兰浩特市|
泽州县|
龙门县|
新巴尔虎左旗|
凤山县|
台南县|
文安县|
建阳市|
沈丘县|
余庆县|
玉溪市|
灵台县|
西吉县|
科技|
图木舒克市|
普兰店市|
延吉市|
武冈市|
商丘市|
武城县|
柘城县|
开鲁县|
天镇县|
安西县|
双牌县|
德兴市|
诏安县|
海门市|
密山市|
龙井市|
呼图壁县|
定安县|
鹤峰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