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一、被遺漏的歷史:紅軍激戰接官亭史實考——作者劉建福</b></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回望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紅軍戰士們的英勇事跡與偉大精神愈發熠熠生輝。略陽作為紅軍長征途經之地,留存著諸多珍貴的紅色記憶。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2月由川入陜,在略陽的廟壩、麻柳鋪一帶活動;1936年9月,賀龍率領的紅二方面軍從甘肅轉戰略陽,足跡遍布白水江、徐家坪、馬蹄灣、木瓜院、郭鎮、西溝等地 。這兩次重要的活動,不僅建立了廟壩、麻柳鋪、白水江、郭鎮蘇維埃政權,更是將共產黨的紅色信仰廣泛傳播開來。這些歷史在1959年和1984年的黨史調查中得到確認,并被記載于1986年縣黨史辦出版的《紅軍長征過略陽》以及新縣志等史籍之中,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成為略陽人民銘記于心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 在持續10多年深入的文史資料調查研究、宣傳以及檔案查證工作中,我有了新的重要發現——1935年2月16日,紅軍曾在距離接官亭四十五里處與國軍展開激烈戰斗。這場戰斗戰況激烈,最終迫使國軍退守縣城,當時略陽的軍政人員與民眾因之紛紛外逃。然而,查閱1986年出版的《紅軍長征過略陽》,其中并未提及接官亭的這一戰事。為了補充這一可能被遺漏的重要歷史,筆者從此便格外留意收集這方面的證據。</p><p class="ql-block"> 幸運的是,略陽縣檔案館所存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的檔案,為揭開這段被遺忘的歷史提供了關鍵線索。民國二十四年二月十七日檔案載"略陽三等郵局呈第四三四號:為呈地方情勢。呈為呈報事,查于本月十六日夜此處駐軍派往接官亭(距略四十五里)之軍隊,曾與紅軍開戰,頗為激烈,此處駐軍因戰略關系退回城內,此刻紅軍距略若干里,無法探悉。賣柴賣物者一律不許入城,十七日晨此處駐防之第三團第一營忽然開往數連去徽縣,因此人民恐慌已極,各機關大半皆已逃避白水江徽縣等處,事關要公理合呈報,鈞鑒謹呈陜西郵務長。略陽縣三等郵局長于匯川?!?又三等郵局四三六號檔案載:“2月6日沔縣失守。2月24日,紅軍由廟壩開往寧羌大安。” 二月十三日四三三號檔案載:“查紅軍自本月六日進占大安,一股上據廟壩,一股上攻沔縣。今三團團長云:沔縣約于七、八日經紅軍占領”,三月一日四三七號檔案載:“沔縣寧羌紅軍皆已退走” ,三月十八日四四二號檔案載:“中央第一師師長胡宗南于三月十七日偕師部開來略陽駐防?!边@些檔案從不同角度,詳實記錄了當時的軍事動態與社會狀況,成為還原紅軍激戰接官亭歷史的重要依據。</p><p class="ql-block"> 關于參與此次戰斗的紅軍來路,通過對檔案記載與《紅軍長征過略陽》相關內容的對比分析,可以有進一步的推斷?!都t軍長征過略陽》記載,2月7日,紅軍經寺基壩、二里壩、白果樹,5名紅軍戰士首次出現在麻柳鋪,未活動即返回;2月13日,15名紅軍戰士出廟壩,進小溝,翻金子山,第二次進入麻柳鋪,翻山抄捷徑抵達塔坡寺,再進至離縣城六公里的夾門子溝,登山遠眺山城,5人返廟壩,10名戰士駐進麻柳鋪,繼續登陽山朝云庵,動員鄉民回來,宣傳紅軍是受苦人自己的隊伍,秉持 “打富濟貧” 理念,要建立 “蘇維埃”,打土豪、分田地,讓受苦人不再受剝削和欺壓,建立了紅軍正面形象,帶動鄉民回來開展革命,擁軍助軍,15日早晨,紅軍又回廟壩;2月21日午后,紅軍李營長領戰士五十余人,由金子山第三次來到麻柳鋪,營長通知當日下午召開建立“蘇維?!钡泥l民大會,只因居住分散,通知已到天晚,到會人不多,結果成立“蘇維?!睍]開成,不料夜里,紅軍接到緊急轉移的命令,連夜撤離麻柳鋪,開往寧強去了。</p><p class="ql-block"> 而檔案明確記載:2月16日,紅軍在接官亭(45里處)觀音堂前木瓜嶺與從縣城派往的國軍激烈開戰,戰況是紅軍打退了國軍,迫使國軍退回城內,17日導致駐防略陽的國軍第三團第一營忽然開往數連去徽縣,略陽城內大半國民黨政府機關和民眾恐慌,紛紛逃避撤離到白水江、徽縣等處。綜合多份檔案記載分析,在接官亭與國軍開戰的紅軍,更有可能是攻占沔縣后前來圍攻略陽的紅軍,而非由大安廟壩前來的紅軍,因為后者最遠只到夾門子。由此可見,1986年《紅軍長征過略陽》確實遺漏了1935年2月16日這次激戰及其產生的后果影響。</p><p class="ql-block"> 歷史是一面鏡子,真實還原歷史是我們的責任。紅軍長征的歷史,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壯麗篇章,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偉大的長征精神。接官亭之戰雖可能只是長征途中的一次局部戰斗,但它同樣展現了紅軍的英勇無畏與頑強斗志,也反映了當時復雜的軍事局勢與社會狀況。希望后來的史籍能夠補正這一遺漏,讓這段歷史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斷賡續紅色篇章,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奮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此外,紅軍失散女戰士在接官亭鎮觀音堂村傳為佳話。當地有名叫張某的勉縣人,在四川做貨郎生意,娶了由四川巴中一路尋找紅軍隊伍的紅軍失散女戰士石玉英,解放后在觀音堂落戶定居,未生育有子女,1992年紅軍女戰士石玉英去世,時年80歲左右,若活到現在已110多歲了,有繼子叫張懷珠。據說石玉英是給徐向前的紅軍部隊養過馬。解放后,找政府要求確認了多次,因沒有任何證據手續,政府也沒有認可紅軍戰士的這段經歷,只是在老百姓和親屬口中傳揚有這回事。雖然沒有什么事跡可追述和表彰,但我們仍然從中領受到了紅軍戰士革命的堅定性,只身千里,追尋隊伍,革命意志多么堅強。這是我們這代人仍需傳揚和學習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二、《紅軍長征過略陽》有關紅四方面軍的記載——略陽黨史辦執筆李培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文如下:一九三五年二月,紅四方面軍出擊陜南,迷惑和調動沿嘉陵江敵人北上,支援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并接應已經進入陜南商南一帶的紅二十五軍,發動了陜南戰役,紅軍調集12個團的兵力,由副總指軍王樹聲率領,從總部駐地旺蒼壩出發向陜南進軍。2月3至2月4日,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攻克了寧強縣城,活捉國民黨38軍守城部隊團長楊竹蓀,槍決縣長白成齋,首戰大捷。2月5日,紅軍兵分三路(南路經鐵鎖關、胡家壩;中路沿川陜大道經大安;北路由陽平關溯江到略陽縣何家巖經茶店)向勉縣、南鄭(今漢臺區)方向進軍。紅軍一支先頭部隊,占據了大安驛后,李營長帶領約六十名戰士,于二月六日進駐廟壩鄉(當時屬略陽管轄)。接著,他們以廟壩為基地, 經寺基壩、二里壩、白果樹、小溝、金子山等地,連續三次進入略陽麻柳鋪活動,將偵察縱深到距縣城僅六公里的夾門子。</p><p class="ql-block"> 二月七日(農歷正月初四),紅軍經寺基壩、二里壩、白果樹,首次進入麻柳鋪。由于不了解紅軍,又蒙受國民黨及土豪劣紳的反動宣傳,當五名紅軍戰士出觀在麻柳鋪時,鄉民一片驚慌,紛紛離家逃走,躲進了山林。</p><p class="ql-block"> 有個叫郭全德的人,因兒子生病沒有離開,正犯焦急。戰士進入他家草房,和藹地詢問了老郭的情況,又向他講了黨的政策,還看望了病兒郭清明……臨走時一再叮囑老郭:“不用害怕,想法子把跑上山的鄉親們喊回來?!?lt;/p><p class="ql-block"> 戰士們離開郭家,沿場邊的小學轉了一田,觀察了地形,就返回廟壩去了。</p><p class="ql-block"> 二月十三日(農歷正月初十),十五名紅軍戰士出廟壩,進小溝,翻金子山,第二次進入,麻柳鋪活動。</p><p class="ql-block"> 執行偵察任務的五名戰士,順河道走至上木磨,一青年正驚慌地往山上跑, 戰士吆喝著跑去把他擋了回來。了解到他是佃農王陳邦的兒子,名叫王天喜,年方十九歲,長得壯實、機靈。戰士親切地同他拉家常、講政策,消除了緊張和顧慮,他滿口答應為戰士帶路。他們翻山越嶺,抄捷徑抵達塔坡寺,再前進至離縣城六公里的夾門子溝,旋又登山遠眺,山城外貌,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完成偵察任務后,戰士同王天喜一道返歸了廟壩。</p><p class="ql-block"> 在麻柳鋪的十名戰士,駐進了陳學益家。他們以郭全德為響導,登上陽山朝云庵,把躲在庵里的閻明潤、王西敬,李清和父子動員了回來,其他離家的鄉民也聞訊回來了。</p><p class="ql-block"> 紅軍戰士向回來的鄉民宣傳說:“紅軍是受苦人自己的隊伍!是“打富濟貧”的!還要建立“蘇維?!?打土豪、分田地,受苦人再不受剝削和欺壓?!?lt;/p><p class="ql-block"> 新鮮而親切的宣傳,充滿情理,句句撥動著貧苦人的心弦,再聯系戰士們和藹可親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大家心里頓時豁亮——對國民黨的反宣傳,“官、兵一家”的固有觀念產生了動搖.從而把被顛倒了的紅軍形象,重又顛倒了過來。于是,郭全德首先響應,立即帶引紅軍戰士趕來豪紳李明鏡家五頭豬,親自操刀殺了頭,又背來豪紳袁義茂家八斗谷子,為戰士們安排伙食;閻明潤主動為戰士編草鞋,還同李清和帶戰士到石家溝山洞里,取回豪紳保長李志林藏放的五十斤臘肉;閻的妻子王錫蘭為戰士納襪底;王西敬等給戰士背東西、扛柴禾…。</p><p class="ql-block"> 這次,紅軍在麻柳鋪扎了兩天一夜,于二月十五日早晨,又返回廟壩去了。</p><p class="ql-block"> 紅軍兩次到麻柳鋪活動,并縱深偵察塔坡寺、夾門子的消息傳開,像一顆突爆的炸彈,震驚了被春寒侵襲著的略陽山城。</p><p class="ql-block"> 駐城的胡宗南部第六團、縣政府黨、政人員,都十分驚慌……霎時,城門口崗哨林立,出入行人要出示“良民證”,無“良民證”,就拘押審查;公務人員,都佩戴上蘭色證章,沒有證章一律不準入衙辦公;晚上,又是戒嚴又是抽查戶口。六團的便衣隊,還在紅軍戰士偵察返回了的路上,進行了打深和追擊。</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十一日。(農歷正月十八)午后,紅軍李營長領戰士五十余人,由金子山第三次來到麻柳鋪,受到郭全德、閻明潤,王西敬等鄉民的歡迎,被簇擁著駐進下火神廟。接著,戰士把上次帶路去的王天喜,護送回上水磨他的家里,李營長親臨茅舍給王天喜家贈送了一小竹籠核桃,核桃上面還放著一方臘肉。王天喜的父母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趕忙燒水沏茶,招待了紅軍戰士。紅軍兩次同鄉民的接觸,“打富濟貧”政策的宣傳,軍民關系逐漸密切,鄉民中的骨干力量也已形成,創建“蘇維埃”的條件基本成熟。于是,李營長通知郭全德,在當日下午召開建立“蘇維?!钡泥l民大會。</p><p class="ql-block"> 郭全德立即行動.只因居住分散,開會不易,’待老郭喊人返回,天色已晚,而且到會人不多.結果,成立“蘇維?!钡臅]有開成。</p><p class="ql-block"> 不料,就在這天夜里,紅軍接到緊急轉移的命令,連夜撤離麻柳鋪,開往寧強去了。郭全德還給帶路到代家壩才轉來。</p><p class="ql-block"> 紅軍離開麻柳鋪以后,躲藏在魚洞子的豪紳袁義茂,李明鏡、 吳朝督等聞訊返回。袁義茂居心險惡地連夜炮制了密告信,申斥郭全德等人是“紅軍密探”,是“蘇維埃”頭目,證據是帶引紅軍殺了他們的豬,背了他家的谷子,取了他們的臘肉…。此信由吳朝督親自遞交給六團便衣隊長周德光。</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十四日,即紅軍撤離后的第三天,六團便衣隊傾巢出動,天亮趕到了麻柳鋪,將郭全德、閻明潤、王西敬、李清和父子綁起來,押進李明鏡家院里毒打。吃過早飯,周德光領便衣隊又去廟壩抓人,將郭全德等交由三名隊員押解進城,被關進了六團團部駐地老爺廟囚室。</p><p class="ql-block"> 袁義茂見“被告”們已被抓走,就帶上爪牙,窮兇極惡地把郭家抄了個精光。</p><p class="ql-block"> 在老爺廟囚室,郭全德等無辜鄉民,呻吟在酷刑的摧殘之下,折磨得死去活來。因逼要“口供”,便衣隊給郭、閻等上了七次踩桿但仍一無所獲.八天后,郭全德,閻明潤,王西敬才被先后放回。傷痛和貧困熬煎的郭全德, 不久就急瞎了雙眼;閻明潤傷勢嚴重,未出一月也死去了;李清和父子始終沒有回來,據傳已被便衣隊墜上石頭沉入嘉陵江了。接著,略陽城下,又響起殺害廟壩“蘇維?!备刹康臉屄曇灰缓冗M、樊永明、侯國銀、胡冬娃四人罹難。</p><p class="ql-block"> 紅四方面軍部分戰士三進麻柳鋪,其活動時間總共不過五天,但黨的“打富濟貧”政策,戰士們大無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對鄉民秋毫無犯的紀律深深地刻在了廣大鄉民的心中。至今在老一輩鄉民中流傳的山歌“迎春花”,樸素、誠摯地表達了他們對紅軍的懷念之情:</p><p class="ql-block">去年正月紅軍來,</p><p class="ql-block">迎春花兒開。</p><p class="ql-block">今年迎春花又開,</p><p class="ql-block">紅軍啊!</p><p class="ql-block">為啥沒回來</p> <p class="ql-block">民國略陽縣三等郵局1935年2月16日報告的紅軍激戰接官亭四十五里檔案</p> <p class="ql-block">民國沔縣失守。紅軍廟壩退回大安檔案</p> <p class="ql-block">國民黨師長胡宗南偕師部來略陽駐防檔案</p> <p class="ql-block">何家巖觀音堂村見過紅軍的證人李文華烈士(1906-1957.7.9)</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河源市|
新建县|
渝中区|
随州市|
四平市|
岐山县|
常熟市|
镇雄县|
平顺县|
罗山县|
盐津县|
萍乡市|
新干县|
衡山县|
金阳县|
仁布县|
石景山区|
万年县|
德保县|
乌兰浩特市|
江城|
北宁市|
张家港市|
高青县|
新密市|
本溪市|
兴海县|
镇原县|
西乡县|
普兰店市|
白城市|
连平县|
宣汉县|
北流市|
南阳市|
呼玛县|
乐业县|
凉城县|
温泉县|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