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題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遵守的做人的根本點,不孝之人,始終會被人唾棄。</p><p class="ql-block"> 那什么是孝呢?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過孔子,孟懿子問過,孟武伯問過,子游問過,子夏也問過。</p><p class="ql-block"> 孔子針對一個問題,卻給出的四個答案,或許是針對不同的人,孝就有所不同。或許孝,本來就有很多答案。</p><p class="ql-block"> 他對孟懿子是這樣說的,孝,就是不違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怎么做叫不違禮?孔子的車夫樊遲問他??鬃诱f,活著按禮侍奉,死了按禮安葬,按禮紀念。</p><p class="ql-block"> 在西周時期,禮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指南,所以孝順自然是要遵守禮法的。子女對父母不違禮,也便是最好的孝。</p><p class="ql-block"> 按禮侍奉,就是家庭成員之間不能違背君臣,父子,長幼之道,不能僭越君臣的位置,不能違逆父母的命令,不能跨越長幼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按禮安葬和祭祀,講究事死如事生,要當作父母還在一樣不能有半點馬虎。按什么禮數發喪,什么禮數埋葬,什么禮數祭祀,都必須有章可循。</p><p class="ql-block"> 孔子認為,只要你對父母的一切言行都不違禮,就是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違禮,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個字,卻的確約束全部的言行。因為禮,是無處不在的,不違禮,也就不會違孝。</p><p class="ql-block"> 當下的社會,雖然破除了一些違背人性的禮法部分,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但是基本的孝禮一直未曾改變。</p><p class="ql-block"> 一是身份的尊重,在家可以與父母沒大沒小開個玩笑,走出家門,父母就是長輩,必須尊重。</p><p class="ql-block"> 二是言行的服從,他們的觀點有時候可能不對或者偏頗,一定不要以和諧為代價爭吵,要用合適的方式讓父母接受。</p><p class="ql-block"> 三是死后的體面,不管是厚葬還是薄葬,都不能失去父母的體面,同時定期祭祀寄托哀思,讓子孫后代懂得感恩。</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對父母可以做到生前彬彬有禮,死后祭奠合禮,那我們就是一個孝順的人。</p><p class="ql-block"> 父母與子女一回,是一場生命的交情,值得我們以禮相待,珍惜來處,禮送去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愛吾愛</p><p class="ql-block">圖片:愛吾愛</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仁化县|
青河县|
双流县|
西乡县|
上思县|
邯郸县|
麻江县|
孟津县|
乐清市|
阿拉善盟|
稻城县|
湖北省|
昭平县|
灌云县|
西宁市|
新野县|
靖江市|
子长县|
休宁县|
永善县|
锡林郭勒盟|
万山特区|
墨玉县|
德安县|
将乐县|
宜良县|
梓潼县|
永新县|
和龙市|
九龙坡区|
浦东新区|
红河县|
襄垣县|
合山市|
黄龙县|
商南县|
三门县|
如皋市|
卢湾区|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