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wǎng)絡(luò) 湖州自古為江南要地,本文以宋至清同治年間為斷代,主要結(jié)合《同治湖州府志》等典籍,梳理湖州府城及其附屬城池的歷史修筑、工程技術(shù)及社會價值。<div> 一、湖州府城形制演變 湖州府城由烏程、歸安兩縣附郭而成,其城池形制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代,呈現(xiàn)“毀建交替、縮擴相循”的動態(tài)演變。</div><div> 1.宋代重修 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知州 陳之茂主持重修。嘉泰元年(1201年),知州李景和再次修繕。 城門有:東門為迎春門,南門為定安門,西北門為迎禧門,北門為奉勝門(設(shè)水陸二門),西門為清源門,東北門為臨湖門(僅設(shè)水門)。</div><div> 2.元代縮建</div><div>元至正年間,周平章、潘原明因舊城多處坍且城墻寬大不堅,遂進行縮建。東縮半里,西縮一里,南北各退數(shù)丈,周長縮減為十三里一百三十八步。改以石砌城,鑿濠通湖,臨湖門增筑陸門,形成“水陸相衛(wèi)”的防御體系。 </div><div>3.明代增修 明代湖州府城的修筑與防務(wù)強化,以嘉靖年間倭患為契機展開系統(tǒng)性增修。 據(jù)嘉靖《烏程縣志》及張冕《修城碑記》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夏,倭寇犯南直隸地區(qū),時烏程知縣張冕見城墻低洼殘破,提議修繕,得鄉(xiāng)紳唐一庵等倡率士民捐資助工,重點修筑西清源門甕城,并全面加高城墻。繼任知府徐洛到任后,統(tǒng)籌歸安、烏程二縣資源,對全城樓櫓、雉堞進行系統(tǒng)性整修,使城墻防御體系初具規(guī)模。此役后,歸安城墻亦得修繕,形成"兩縣聯(lián)防"之制。 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府李敏德繼踵前規(guī),展開更大規(guī)模增修。據(jù)徐獻忠《湖守李公增建郡城碑》所載,此次工程核心在強化立體防御:于城垣增建大型箭臺七座、單臺四十一座,形成交叉火力網(wǎng);針對南北水門受苕溪沖刷之弊,將城墻面加厚至一丈六尺、基腳增至一丈八尺,城墻高度抬升五尺,并新建瞭望亭榭,形成"高厚相稱,蔚為壯觀"的防御工事。</div><div> 4.清代完善</div><div>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加高城墻,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唐紹祖督率修繕,城墻高二丈六尺,寬二丈五尺。咸豐年間,郡人徐有壬 、趙景賢守城時,增修了五千六百多堵城墻。同治十年,知府宗源瀚督率修繕。 烏程縣管轄著郡城的一半,從西門到東北的枰錘潭為界。西門叫清源水門,通往苕溪,陸地上有兩重甕城門;北門叫奉勝門,俗稱水陸門,其中一門上有樓;東北門叫臨湖水門,三條水道通往霅溪,最終流入太湖,陸地上有甕城門,門上有樓;西北門叫迎禧門,只有陸門;還有一個門叫青塘門,俗稱青銅門,其南邊的定安門和東邊的迎春門屬于歸安縣管轄。</div> 二、其他附屬城池建置沿革 <div>1.長興縣城 長興縣城</div><div>池于宋天圣年間(1023-1032年)曾予重修,時城墻辟有七門:東曰朝宗,西曰宜興,南曰長城,北曰吉祥,東南曰迎恩,西南曰廣德,東北曰茹茹,城防體系初成。 </div><div>明代洪武年間,耿炳文主持重建城垣,雖規(guī)模較舊城有所縮減,然以磚石筑就,堅固異常。新墻高三丈,基闊二丈八尺五寸,周長達九百二十九丈。城門調(diào)整為六座:東神武、西長安、南嘉會、北吉祥,另增西南承恩、東北宜春二門,各門均建甕城以固防御。水門設(shè)東清河關(guān)(通太湖)與西大雄關(guān)(連合溪),關(guān)上建有門亭。城濠疏浚后寬七丈、深一丈五尺,引箬溪水八路貫注,形成護城河體系。嘉靖丙辰年(1556年),知縣黃扆主持修繕,于六門之上增建城樓,鐵葉包門,并置窩鋪三十座,此次工程周一千一百七十余丈,高一丈七尺,基址如舊而頂寬縮減。防御功能被強化,甕城隨之完備。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知縣熊明遇疏浚內(nèi)河,全長三百一十六丈,加寬五丈,加深五尺。崇禎二年(1629年),知縣向鼎修筑清河關(guān),比原來加寬三尺。崇禎八年(1635年),知縣吳鐘巒修筑大雄關(guān),加高三尺。</div><div>入清以后,城池維護不輟。康熙十年(1671年)知縣韓應(yīng)恒疏浚城河,六十年(1721年)晏士杰繼之,并立碑勒石。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譚肇基、三十一年(1766年)方伯、四十七年(1782年)相繼疏浚城河。至嘉慶六年(1801年),知縣邢澍再行修繕,始成定制。 </div><div>2.德清縣城</div><div> 德清縣城于宋朝末年有修筑。至明朝初年,因修建海塘之需,城石被大量挪用,城墻變?yōu)橥猎?h城與溪山相連,依山丘挖壕溝成池,因山丘形塹壕,城墻延展四五里,開設(shè)七座城門。東門曰行春,西門曰西城,南門曰見山,北門曰武塘。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縣馮煥對要道上的四座城門進行了加固工作:周圍用石頭圍砌,并建造了望樓,以提升城墻的防御功能。同時他還對城門進行了更名,臨溪門改為拱乾,西成門改為賓塵,廣儲門改為峻明,武塘門改為禮辰,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清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倭寇頻犯的壓力背景下,方敏主持修筑。此次修筑充分考慮了德清縣城的水系特點 ,城外疏浚兩條河流以減緩洪水,上下各有五個水門竇洞,另外還有西水門一個,陸門五個。廢除了臨溪、淸商、見山三門,而增加了迎薰門,將拱乾門改為文昌門。城墻周七百七十三丈五尺,高二丈三尺,寬二丈,一千五百四十多,敵臺七十座。. 進入清代以后,德清縣城的城墻和城門得到了多次修繕和重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縣王廷諘主持重建了城垛、城樓和盤詰廳等設(shè)施。雍正五年(1727年),知縣朱永齡對城墻進行了重修。雍正八年(1730年),知縣錢學(xué)洙又建造了三座城樓和五所盤詰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縣阮芝生對下水門及橋座進行了修筑工作。</div><div> 3.武康縣城 武康縣位于湖州府西南部,宋至清同治年間,武康縣歷代隸屬湖州府。清朝雍正五年勘察結(jié)果為用土堆砌成的圍墻,但城池建置沿革信息相對缺失。</div><div>4.安吉縣城 </div><div>安吉縣城垣建于元明鼎革之際。元至正十六年(1356),明軍克復(fù)安吉,總管張俊德首創(chuàng)土城以固守御。丁酉年(1357),元帥費愚主持石繕工程,城周延展六里,城墻基闊二丈有奇設(shè)四門:東曰賓,西曰寶成,南曰麗,北曰拱辰。城瀕西苕溪,引溪水為濠,"浚池通舟,僅容筏行"。 明嘉靖間兩經(jīng)修葺。嘉靖壬子年(1552),知州林璧主持城樓重建,城墻延展六里,高二丈,寬為其一半,都按照舊跡,圍以垛口,建以高樓,嚴(yán)以門鎖。甲寅年(1554),知州江一麟增筑城墻高二尺,加用石頭砌筑。 入清后,雍正五年(1727)再次重修。 5.孝豐縣城 孝豐縣城,明弘治初年設(shè)縣。在此之前,知府王珣以漢朝縣城的舊址用土堆砌成圍墻,周六百一十丈。萬歷四年,知縣王國賓改為石城,長六百七十九丈,高二丈,厚一丈。有城樓四座,城門四座,窩鋪八個,水洞三個。東門曰威鳳,西門曰通德,北門曰迎安 。城壕從西跨北,寬三丈,到迎安門有迎恩橋。南邊溪水環(huán)繞,到東門為山公潭,險要的塹壕可用來防守。</div><div>湖州城防體系有幾個特征,比如以“陸門水關(guān)相衛(wèi),甕城敵臺相望”為核心,體現(xiàn)以下的特征:材料迭代由唐宋土垣漸改為明清磚石。引溪流為天然屏障,設(shè)水門通漕,形成“因水為防”的江南特色。增筑大箭臺、敵臺、甕城,強化立體防御。資金籌措多元化,除官帑外,廣泛動員士紳捐資;工程管理科學(xué)化,分界督造、官價給資等制度初現(xiàn)端倪。 湖州城池自宋至清同治,歷經(jīng)拆毀、改建、增修,其形制變遷折射出軍事防御、水患治理等需求。從土垣到磚石,從單一城垣到“水陸相衛(wèi)”體系,湖州城池在歷史長河的每一次變化,皆是彼時人們與腳下土地深度對話和緊密交融。通過考據(jù),我們得以窺探古人在城建與防御方面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藝。湖州城池的演進軌跡,堪稱江南城池營建史的縮影,可為古代城市防御工程研究提供典型案例。 </div><div>作者錢諾靂:湖州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文學(xué)系本科學(xué)生 </div><div>指導(dǎo)教師:劉正武</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呼伦贝尔市|
伊春市|
镇沅|
达尔|
日照市|
察隅县|
杭州市|
乡城县|
同德县|
长白|
哈巴河县|
黑河市|
海城市|
双桥区|
洛扎县|
博乐市|
宁南县|
华坪县|
丽江市|
常宁市|
江门市|
万年县|
丹江口市|
铜鼓县|
岳西县|
仙游县|
定襄县|
龙胜|
贵港市|
永丰县|
兴隆县|
施秉县|
启东市|
滨海县|
察隅县|
太和县|
兴仁县|
漠河县|
兖州市|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