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矚目北京:從牌匾碑中發現清初名將與末代帝師的跨時空交會

老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五塔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金剛寶座塔東側是祠墓石刻展區,展區內有墓碑、祠堂碑、記事碑等20多通石碑,其中一個寬約兩米的石牌匾,頗為與眾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材為上等的青白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匾芯內“興記”二字端莊遒勁。一同參觀的友人有的說筆體瘦硬遒勁,似黃庭堅;有的說筆畫骨力沉雄,得歐體神韻。這塊牌匾是豎著立起來的,大家湊過去,歪頭細看,落款下鐫兩印,上陰文篆書“臣陳寶琛”,下陽書篆書“太保之章”,四框鐫刻纏枝葫蘆花紋。這塊匾額竟然是清末代帝師陳寶琛題寫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寶琛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清同治朝進士,曾任職翰林院編修、侍講及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陳寶琛早年直言敢諫,彈劾污吏,與張之洞、張佩綸、寶廷被譽為“清流四諫”。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仗勢不守規矩,硬闖出宮,與午門護軍爭執互毆,慈禧偏袒肇事太監,要嚴懲忠于職守的護軍,陳寶琛不畏權勢,直言勸諫。最后終于使慈禧收回成命,將肇事太監責打三十大板,對護軍從寬處理了事,這就是著名的“庚辰午門案”。陳寶琛后因1885年中法戰爭“薦人失察”,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閑居福建達25年,1909年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寶琛重視教育,說教育乃立國之本。他被降職閑放家鄉25年間,創辦和領導了福建近代第一批大、中、小學——他出任福州鰲峰書院山長,參與辦學活動。他與陳璧、林紓等人合力創設的蒼霞精舍,是福建最早開辦的新式普通教育學堂。還創辦了以學日文為主兼學漢文的福州東文學堂,后經改組擴充為全閩師范學堂,又升格為福建優級師范學堂,他是首任學堂監督(校長),這是福建第一所培養中小學師資的師范學校。它是福建師范大學的前身。陳寶琛創建了福建省的系列化師范學校,并為遍設全省的中小學作出重大貢獻。 陳寶琛還首倡福建女子教育,支持其妻王眉壽創辦福建女子職業學堂,招收女生學習。這所學校擴大后,改稱福建女子師范學校,著名作家冰心曾就讀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寶琛在宣統三年(1911年),簡授山西巡撫,未等上任,即改派為毓慶宮皇帝授讀,與前科狀元、當時的大學士陸潤庠同為宣統帝的漢文老師。1919年2月進宮的洋文師傅莊士敦曾評論陳寶琛是一個“風度優雅迷人、精力旺盛”的師傅,溥儀對這位自己心目中的靈魂指引者和倚靠者也是欣賞有加。陳寶琛擔任帝師,上任后的首要任務是上書朝廷,請求平反“戊戌六君子”,并建議朝廷對他們予以褒揚。作為清朝老臣,陳寶琛始終堅守忠君之道。然而,他內心深信,若變法得以早日實施,或之前的變法得以堅持,大清朝必不至于如此頹廢。然而,慈禧剛逝世不久,攝政王在處理此事十分謹慎,準備將其擱置一段時間。宣統二年(1910),資政院成立,陳寶琛上書《請昭雪楊銳等提案文》,公開為“戊戌六君子”平反。 在資政院全體成員簽署的一份支持陳寶琛的奏疏壓力下,載灃做出讓步,傳達消息給陳寶琛,稱可在私下推動此事,不可公開發文通知各省。得知此消息,已是勝利。 各省很快開始陸續釋放革命黨人,此事震動了紫禁城。陳寶琛晚年依然忠心侍奉溥儀,然在民族大義上并非盲從,他通過書信、親往長春面諫等形式多次勸阻溥儀勿當日本傀儡,溥儀不從,他只得隱居天津不再問世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寶琛一生歷經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直至民國,其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厚的文化修養以及晚年錚錚不屈的氣節風骨,不禁讓人肅然起敬。近代歷史大家蔣廷黻評價他說:“雖非洋務派但不反對洋務事業,雖主張‘中學為體’,但并不排斥西學。他不僅主張中西學問相能,新舊文明相益,而且在倡導西學、引進西技方面躬親實踐、殫精竭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寶琛政治上的成就很高,他另一項為人所知的突出特長就是書法。他的書法被時人譽為“伯潛體”,其書法作品主要融合歐陽詢、柳公權、黃庭堅書法的諸多特點,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書法造詣,在清末民初的書法界自成一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北京的買賣,絕大多數都會請名人題寫店名匾額,六必居醬菜園匾額由明代宰相嚴嵩題寫、寶古齋匾額由清代帝師翁同龢題寫、盛錫福帽店匾額由吳佩孚題寫……這些匾額是京城深厚文化底蘊的一部分。眼前的這塊“興記”牌匾,是京城哪家店鋪的呢?現在為什么被放在博物館里展出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轉到匾額背面,竟然打磨光滑,邊框雕刻有云龍紋,刻工精細,造型優美,隱隱約約能辨認出“太子少保、阿思哈尼哈番、拖沙喇哈番、康熙四十年”等字樣,而且是滿漢合璧,滿文居左、漢文居右。旁邊的文物說明牌道出了原委。原來這是清初名將孫思克的誥封碑,碑文主要內容為墓主人孫思克的官職官銜、姓名、生平和任職經歷,以及立碑時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書體。封贈官員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準被封贈人的職務及姓名,而后翰林院依制撰擬文字,經內閣誥敕房核對無誤后,加蓋御寶頒發。誥封碑是將官員所得誥命鐫刻于石碑之上,以光耀家族,昭示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通石碑通常要由三塊石頭組合而成,碑額和碑身由兩塊石板鑲嵌而成,下部是碑趺碑座。現如今孫思克誥封碑龜趺、碑身額首以上部分都已無處可尋,因人為裁截鑿磨,僅剩多半截碑身,寬1.14米,厚僅0.24米。康熙朝《大清會典》明確規定:“本朝定制,諸王大臣,以及文武職官,俱有造墳立碑之例。”康熙十八年(1679年)議定:“一品官員石碑,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闊三尺四寸;龜趺,高三尺六寸。二品官員石碑,麒麟首,高二尺八寸;碑身,高八尺,闊三尺二寸;龜趺,高三尺四寸。”孫思克誥封碑碑身寬1.14米,約折合三尺四寸,按此推算,此碑應為螭首龜趺形制,通高5.03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廷立碑,所選的石質較好,官方使用最多的是上等的青白石,質地潔白、細膩堅韌。晚清時期,社會動蕩,很多文物古跡遭到損毀破壞,尤其是材質優等的文物,孫思克墓地的石碑,想必就是在這一時期遭到損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興記”是北京東四鐘表店字號,估計當時鐘表店要求時間緊迫,工匠一時石料難尋,遂將孫思克誥封碑去掉碑首和碑座,碑陰磨掉一層,刻寫了陳寶琛題寫的“興記”,改作匾額,懸掛于東四鐘表店門楣之上。現在仔細觀察,碑身還能明顯地看出切割打磨的痕跡。所幸碑陽刻字未被磨去,雖有多處漫漶,大部分依然能夠識讀。1976年,牌匾被征集到文物部門,后調撥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即五塔寺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孫思克一生頗富傳奇色彩,就連一些文藝作品也會涉及他,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鹿鼎記》中曾提及。書中的主人公韋小寶在駙馬府結拜了四個兄弟,分別是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和孫思克,即“河西四將”。孫思克驍勇善戰,自幼從軍跟著多爾袞,后又跟著阿濟格和多鐸征戰南北,幾乎參與了清軍入關之后的所有戰斗,在平定三藩之亂、征討準噶爾中立下赫赫戰功</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孫思克從康熙二年(1663)任甘肅總兵,駐守涼州(今武威),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去世,在涼州駐守了38年。其在剿滅叛臣王輔臣、維護西北穩定的過程中,功勛巨大,為鎮守西北邊防、保境安民做出了重要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康熙帝召見孫思克時,命他坐在御榻右側,賜御書“雄鎮秦關”綾匾,以表彰他鎮守河西三十余年的功勞,并手書五言律詩一首賜之,褒揚孫思克的軍功和威望,詩云:</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討恭行日,軍威戰捷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列營張犄角,扼吭有偏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立見窮追盡,能承節制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鷹揚資遠略,宿望在西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據《清史稿》載:“圣祖(康熙)第十四女,貴人袁氏生,和碩愨靖公主,康熙四十五年下嫁孫承運(甘肅提督,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孫思克子,襲爵,散秩大臣)。”因為孫思克戰功赫赫、年高有德,康熙將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下嫁其子孫承運,和碩愨靖公主是康熙朝唯一嫁給漢軍旗人的公主,可謂皇恩浩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熙三十九年(1700),孫思克因病乞求退休。康熙帝派醫官前去探視,讓他留職養病。不久,孫思克病逝,靈柩從甘州至潼關,沿途軍民哭泣相送。史書上記載:“思克戰功微不逮,而惓惓愛民,可謂知本矣。”這句話說明孫思克不但是久歷疆場的將軍,還是勤政愛民的好官。康熙帝聞狀,嘆曰:“使思克平昔居官不善,何以得此?”追贈太子太保、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一等男兼一云騎尉),賜謚“襄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為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將軍,涼州人民還在海藏寺、城東門外兩處專門建造了孫公祠,以志紀念。武威柔遠驛曾立有孫思克將軍碑,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林則徐去新疆路過此地,聽到有孫思克的碑,稱贊道:“思克者,康熙間名將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興建賢良祠,孫思克的靈位被安放在祠中。乾隆四年,乾隆帝定封孫思克為一等男。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又將孫思克的爵位定為世襲罔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王朝上承元明之制,實行行省制,根據“沖繁疲難”制度,在各省沖要關口派駐八旗、綠營以彈壓地方。有陸疆防御任務的督撫制行省中,甘肅駐防綠營兵額最多。在打擊南明殘余勢力和大順、大西農民軍與平定三藩過程中,綠營將領嶄露頭角,撫遠大將軍岳鐘琪、河西四將中的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都是甘肅人。聯姻、封爵、召見、賜賞等,是康熙帝對綠營漢臣孫思克的特殊恩典,加強了綠營將領對中央政權的向心力,從而鞏固了國內的政治形勢,促進了社會發展,體現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對民族關系處理上的高明之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樣一位名將,他的墓冢理應得到很好的保護。無奈政局動蕩、社會混亂,造成斷壁殘垣,使他的墓碑殘破、流落民間,最終成為商號牌匾,好在有名師字跡刻錄于上,也算對驍勇將士的安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刻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它因墓主人的身份和事跡而產生,又因碑文的撰寫者和題寫人而傳之久遠。這通石碑,碑陽記錄了孫思克在平定三藩之亂、征討準噶爾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碑陰則是末代帝師陳寶琛題寫的留傳至今為數不多的匾額,因緣際會,斗轉星移,三百年之后,孫思克與陳寶琛,意想不到地發生了一段跨越時空的交會際遇。半截殘碑有幸保存下來,靜靜地矗立在碑林之中,無聲地訴說著它的精彩、它的榮耀、它的新生,它的感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阜宁县| 雅安市| 赤峰市| 江陵县| 云林县| 平遥县| 隆回县| 新安县| 合阳县| 九台市| 基隆市| 乌恰县| 洞口县| 建瓯市| 博白县| 申扎县| 卢氏县| 高尔夫| 安新县| 尖扎县| 舒兰市| 宁城县| 拜城县| 香港| 土默特右旗| 揭西县| 台前县| 邻水| 会泽县| 商洛市| 靖远县| 容城县| 绩溪县| 出国| 新野县| 湖口县| 孙吴县| 驻马店市| 阳东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