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2日,我們從大同市區打滴滴來到云岡石窟,只見眼前游人熙熙攘攘人頭攢動,開放窟前游人排成彎彎曲曲長龍等候參觀。</p><p class="ql-block"> 導播:云岡石窟位于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開鑿歷史: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曇曜和尚主持開鑿,歷經北魏多位皇帝,至正光年間(520-525年)基本完工,歷時60多年。</p><p class="ql-block"> 洞窟構成: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石雕造像59000余軀。按開鑿時間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曇曜五窟”(16-20窟),造像氣勢磅礴;中期洞窟雕飾華麗,內容豐富;晚期則趨于小型化。</p><p class="ql-block"> 藝術特色:融合中西方藝術元素,佛像吸收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特點,又具中原文化特征。如佛像服飾從偏袒右肩式到褒衣博帶式轉變。雕刻手法細膩,飛天、樂伎等形象生動。</p><p class="ql-block"> 文化價值:是佛教藝術東傳里程碑,反映北魏政治、經濟、文化,為研究佛教史、藝術史、中外交流史等提供珍貴資料。1961年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行是第二次到云岡石窟。</p> <p class="ql-block">曇曜塑像,慈眉善目??</p> <p class="ql-block">靈巖寺</p> <p class="ql-block">靈巖寺木質佛像</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的禮佛大道。禮佛大道上這些高大的石柱雕刻精美,有著豐富的佛教元素。</p> <p class="ql-block">洞窟之一二</p> <p class="ql-block">石窟內彌勒菩薩像,臉龐圓潤豐滿,表情安詳平和,右手上舉作無畏印,寓意助人解除恐懼 。其雕刻融合了中西方藝術元素,展現了北魏時期高超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第12窟(俗稱“音樂窟” )的部分。窟內雕刻有眾多天宮伎樂、舞伎等形象,前室北壁上層的天宮伎樂演奏多種樂器,門楣上舞伎群動作連貫。這些雕刻集中體現了北魏宮廷樂隊風貌和社會音樂制度,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珍貴資料,其精湛技藝展現了北魏佛教藝術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第18窟(太武帝拓跋燾):主尊身披千佛袈裟,高15.5米。對應的太武帝拓跋燾被譽為北魏戰神,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北方。其在位期間,曾下詔滅佛,許多僧尼受難,寺廟被毀,史稱“太武滅佛”。后人揣摩,曇曜為拓跋濤披上千佛袈裟,左手挽衣襟于胸前,形成獨特的懺悔手印,似有捫心自問,緬懷被殺害的無數僧人之意。</p> <p class="ql-block">第19窟(明元帝拓跋嗣):主尊16.8米,云岡第二大佛。主室釋迦現世佛,兩側配殿分別是未來佛彌勒和過去佛燃燈。“三佛同窟”的布局在云岡僅此一例。窟壁有4000余尊造像,為云岡第二多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與佛擊一下掌?????</p> <p class="ql-block">第20窟(道武帝拓跋珪):這尊13.7米露天坐佛,對應的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原本在室內洞窟,公元523年的地震導致前壁坍塌,變成了露天大佛。大佛歷經千年保存完好,氣勢和工藝仍冠絕古今。</p> <p class="ql-block">摸一下大佛的福耳??</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云岡石窟部分精美石雕。</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1991年春天在露天坐佛前留影,匆匆而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宁县|
泾川县|
北宁市|
广丰县|
寿阳县|
绥滨县|
泗水县|
虞城县|
阆中市|
平陆县|
平湖市|
铜陵市|
乐山市|
铜梁县|
云阳县|
聊城市|
卫辉市|
马关县|
大埔区|
两当县|
贵南县|
麦盖提县|
曲阳县|
文水县|
光泽县|
庆元县|
白城市|
曲沃县|
岳普湖县|
福海县|
武胜县|
柳州市|
石城县|
阳高县|
定边县|
老河口市|
红安县|
洮南市|
察隅县|
黄石市|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