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晉古建,我的家鄉方圓50公里范圍,北有晉祠、南有平遙古城,真正是近水樓臺,雖然我游覽過N多次平遙古城,但2025年的這一次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收獲也是最大的,平遙古城世界聞名,不愧為中國四大古城之首。曾經令我迷戀的鳳凰古城、極具異域風情的麗江古城、人文氣息深厚的徽州古城以及繁華喧囂的閬中古城,都不及平遙古城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看來我得關注身邊的美好,親近本土的文化,2025年再走三晉大地,虛心學習傳統文化,充實自己的知識空白,努力做一名守護中華文明的炎黃子孫。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擴修城池,是現今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整座城池宛如烏龜向南爬行,因此有“龜城”之稱。<br> 平遙古城由城墻、店鋪、街道、寺廟、 民居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對稱布局,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總占地面積2.25平方千米;城內街道格局為“土”字形,整體布局遵從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衙門街和城隍廟街形成干字型商業街。 上古時期,平遙古城境域屬古陶地。秦漢時期,置平陶縣,屬太原郡。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名諱,將平陶縣改為平遙縣。作為縣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隨之改為平遙城。后因西羌內侵,將平遙縣從文水縣西南徙置汾河以東京陵縣境,廢京陵縣入平遙縣,平遙城亦遷至此址。<br> 明洪武三年,重建、擴修平遙古城,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廣各一丈,門六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敵臺窩鋪四十座。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經濟、社會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設計布局體現了明清時期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個世紀以來中國建筑風格和城市規劃的演變,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在建筑、宗教、商業、民俗、民間藝術上具有豐富且獨特的價值。<br> 1986年12月8日,平遙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與周邊的雙林寺、鎮國寺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5年7月20日,平遙古城獲批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古城北大街的二郎廟 廟門兩側精美的盤龍柱 平遙城墻,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后經歷代不斷的改建、擴建、增建而形成現存規模。城墻平面呈方形,軸線全長6142.63米,整座城墻由墻身、馬面、擋馬墻、垛口、城門以及甕城構成,建有甕城六座,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為迎薰門,北為拱極門,上東為太和門,下東為親翰門,上西為永定門,下西為鳳儀門,每座甕城上都建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六座重門甕城外原設有吊橋。墻身高平均為10米,底寬8—12米,頂寬2.5—6米,城墻外觀呈方形,墻外表全部青磚砌筑,內墻為土筑,頂部鋪磚排水。沿墻每隔50米筑城臺一座,連同角樓,共計94座。墻頂外側建有2米高的擋馬墻,內側筑有低矮的女兒墻,外墻每隔40—100米筑有馬面一個,上有敵樓共72座,垛口3000個;城外護城河深、寬4米,沿河原種有槐柳。 平遙城樓修筑于城墻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墻的城樓共有六座,均創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筑,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穩健。 <br> 平遙城墻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城墻上設置的3000個垛口、72座堞樓,象征著孔子周游列國講學時的3000弟子、72賢人。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左祖右社、文武交相映輝的建筑風格。<br> 1988年1月13日,平遙城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面積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建國后有毀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中軸線有大門、儀門、六部房、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大仙樓;東側有土地祠、酂侯廟、糧廳、花廳等;西側有牢獄、督捕廳、十王廟等。建筑對稱,主從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寢。整座縣衙機構宏大,等級森嚴,是封建王朝最基層統治機構的完整再現,是全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封建縣衙。 平遙文廟,位于古城內東南隅文廟街,始建于唐貞觀初年,坐北向南,其總體布局是中央為文廟,左為東學,右為西學。文廟中軸線上依次為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六進院落,總占地面積35811平方米。<br> 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今保持原貌,是中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筑。<br> 2001年6月25日,平遙文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市樓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積133.4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二層三重檐樓閣過街樓建筑,高18.5米,面寬、進深各三間,三重檐歇山頂,孔雀藍、黃、綠三色琉璃瓦覆頂,并飾琉璃脊飾、寶剎。一層明間橫跨南大街,南北向貫通。<br> 2013年3月5日,平遙市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昇昌票號舊址,位于平遙古城內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東、西三院,現存"舊址",格局完整,裝修如故,具有明清商業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br> 票號,是清代專營銀兩匯兌、存放款業務的私人經營的金融機構,日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票號。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將"西裕成"顏料行改為專營銀兩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取名"日昇昌",并在全國各地設分號。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享有“京都日昇昌匯通天下”之美譽,辛亥革命初走向衰亡。日昇昌票號在中國商業史和金融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研究中國票號史、金融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br> 2006年5月25日,日升昌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古城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變遷,留下了各個時期不同的文化印記,建筑文化、寺廟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學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構成古城的文化特色。平遙古城作為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經濟、社會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正在修建的馬家大院 可能不久會成為新的收費景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铜川市|
博爱县|
交口县|
庆阳市|
万源市|
岱山县|
西吉县|
宜兴市|
洪湖市|
海晏县|
巨鹿县|
镇赉县|
丽江市|
蓝田县|
龙州县|
禄丰县|
石屏县|
麦盖提县|
浮山县|
新余市|
黄石市|
临朐县|
秭归县|
永安市|
句容市|
德兴市|
嘉禾县|
茶陵县|
海阳市|
抚宁县|
金平|
玉门市|
昭平县|
沂水县|
抚州市|
交口县|
纳雍县|
恩施市|
呼和浩特市|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