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看"知青那些事"文章標題,其口吻好像不是一個知青寫的,是一個事不關己,旁觀者寫的,是不是呢?是也不是。</p><p class="ql-block"> 為啥要這樣說呢,一是當知青時我們歲數還是太小,少不更事,很多事是沒搞明白的,去的時候還高興得很;二是時代已久遠,漸漸磨得沒有了棱角,也了然了,現把自己管好就是;三如一個老司機開車,歲數越大膽越小。面對知青時代這么大個事,難以評說,就更不想說,也更不想寫這個年代的事了。在五月的第一天,重慶知青博物館落成,朋友相約去湊個鬧熱,又勾起了這一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我是正兒八經的知青哈,老三屆初六八級,搞串聯、搞武斗在后面吆伙伙鴨,下鄉時,也最小。別看這個年級小哈,熱血沸騰,年輕氣盛,最沖動,最勇敢,好多地區場景里可能都有他們的身影,所以有人說,68級是擠上車的。為啥要扯這么遠來說這些事呢?眾所周知,就離不開文化大革命了,(以下簡稱"文革")。</p><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從上世紀1966年"5.16通知"至1976年十月結束,這中間不知發生了多少大事:破四舊立四新、砸爛三家村,打倒某某某;紅衛兵風起云涌,全國串聯,停課鬧革命;派性組織山頭林立,為捍衛毛澤東思想,文攻武衛;"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到蓬間雀"。至69年,"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這個時段就來了,大量的還未完成學業的學生們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成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出發時的激情、送別時的火熱場景,親人間猶如生離死別的悲傷和眼淚,至今難忘。知青們從此天各一方,不同的命運造就了不同的人。</p><p class="ql-block"> 其實"知識青年"這個稱號真是抬舉了我們,(以下簡稱知青)拿我這個級別的人來說:小學六年級讀完,65年初進入初中,至66年八、九月學校停課,進入初中學習也才一年多。其他新三屆的知青有的還在讀小學,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就更難說了,更慘了,(這部分人不包括在知青內),現回過頭來看看他們的情況,假如是62年一65年生人,加上入小學前6/7歲,就是在68年一71年間了,正是文革"熱火朝天"的時候,哪里還有安靜的學習環境喲!有的可能小學都沒趕上,就進入文革十年了。這十年里,"臭老九"被打倒,有多少的學業未被耽誤呢?又有多少真才實學,兢兢業業的老師還能執鞭任教,為國育才呢?已經不大可能了。目前短視頻流行,對這個年代的各種觀點也很多,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還有個"中國大媽"現象,是某些人從所謂牛津詞典里翻出來的,其實看看這一代的年齡就清楚了。一路風塵,安家立業,生兒育女,上班勤勤懇懇,下班鍋碗瓢盆,還要讓她們做到說話輕言細語,做事禮貌周到?待人和藹可親?已經有點難了。(當然,家庭有好的美德教育不在此列)。</p><p class="ql-block"> 知青這個群體太大了,據資料統計重慶市六個年級初六六、初六七、初六八,高六六、高六七、高六八整整60余萬學子當年一起畢業到農村,全國就是上千萬了。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中,年長一點的知青本人或知青家長會感覺到帶來的巨大變化,而只有17歲(69年)的我們在歡送的人群中背上行囊,爬上卡車,與同學們奔上了新征程。六輛大卡車浩浩蕩蕩,車上旗幟飛揚,歡呼聲此起彼伏,那種熱情、那種興奮,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啊!</p><p class="ql-block"> 農村的生活是辛苦而又短暫的,71年2月,我們很快進廠,同學們糊涂了,這幾個同學就回城了呢?當時我也不明白。在同公社調回城的三個知青中,兩個初68級的,一個初67級的,都是歲數比較小的男娃兒。也只記得在1970年的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里,有個"地富反壞"分子在溝外山坡上喊:"六隊的知青去公社開會"。去公社后,填了一張五好知青表。隨后,家里來信告之政審合格,醫院進行了體檢,就進廠了。</p><p class="ql-block"> 回城后,才知道后來的知青返城之路有多難,找關系走后門,也才知道了云南支邊青年北京上訪的事。再后來,才知道了我們年輕點的為啥先進廠的原因:一是年紀小,參加武斗少,打砸搶抄少,跟在隊伍吆伙伙鴨,偷雞摸狗還不大敢。二是單純,進廠好受教!家庭只要不是"黑五類"。唉!真不知我等如此造化,趕上了"頭班車"。</p><p class="ql-block"> 記憶片斷:>下鄉時,生產隊的隊長和會計來接我,挑著我的行李,往二十余華里外的生產隊走去,爬坡上坎,過河過水。先是一長串人,后越走成少,最后剩我們三人,到達隊里已天黑,安排在一社員家暫住。</p><p class="ql-block"> >生產隊為我修住房,在曬糧食的一個大石壩邊,已砌好墻基條石(連二石)了。征求我意見,我認為太孤單,除一間保管室外,無其他人家,就想在會計處有二戶人家處修,生產隊還真改在了會計家的自留地里。現在想想真慚愧,費了生產隊這么多的人工,原墻基沒用上,一句話就改變了。走時,留了一幅我姐姐編織的絲線畫"毛主席去安源"掛在墻上,作為紀念。</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就到山溝坡頂處的一棵大樹下,看四周的環境。我們生產隊是一個V山溝地形,中間一條小河,兩面多是裸露的石坡,土層貧瘠且零碎分散、就在這山坡上,有一次桃糞淋麥子,不小心連人帶桶摔倒了,身上沾了不少糞水。</p><p class="ql-block"> >住房修好了,土墻瓦房,日字型,前廚后臥,添了農具、蓑衣斗笠,方桌木床(真正的實柏木家具)。一老石匠還為我打了一口青石水缸。側邊,自留地里的缸豆、四季豆,南瓜,吃都吃不完。門口還裁有一窩甘蔗,有一天,從大隊搞完"一打三反"運動回家,熱天渴得很,瞧見一根高點的甘蔗,有大半人高,手一扯,就把它拉斷吃了,不甜!(不到成熟季節)。</p><p class="ql-block"> >臨走時的一天晚上,大隊書記請我和另一個隊的知青吃晚飯,將最后一小塊老母豬臘肉煮了,給我們餞行!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有點肉不錯了,也不管這母豬肉食后有無后果。大隊書記姓龔,是一個較瘦的老頭,當晚說了很多勉勵我們的話。</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又如來時一樣,隊長還是穿著開花開朵的破舊棉衣,送我們上車。</p><p class="ql-block"> ……!唉,這些故事…!慚愧!無以為報,只能以這點文字來回報他們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知青時代是難忘的,也是十年文革中的一朵巨大的浪花,但這朵浪花落在每個家庭里,也是一個個的滔天巨浪。我家里也是三個知青,在這些歲月里,哪個當知青家長的不是一天又一天操碎了心。但國家的風浪還在:文革十年里,無數的走資派被打倒,知識分子被批斗,就連功勛卓著的無數開國元老,名帥名將也被揪斗,批判得死去活來,打入牛棚,關入黑屋,其死骨灰也不得安生。想到此,我們是不是又比他們好一些呢?當革命洪流蓬勃發展起來時,我們是不是也如一群盲流為虎作倀在搖旗吶喊,最后也成了一群…羔羊。所以文革十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上就定性了,否定的,國家遭此劫難、劫后重生,其教訓是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文革結束了,國家走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軌。無數的知識青年在黨的關懷及順應民意的情況下,"讓他們回來吧"!據說有個中央領導說過一句話:花了300億,結果是三個不滿意。從76年底至81年底止,國家慢慢走上正軌,對"某某幫"的"揭批查"活動,"落實政策辦公室"的組建,一大批過去的冤假錯案平反昭雪,在各個勞改農場、勞改工廠的人員返回原單位。農村基層組織又開展了"黨的基本路線教育"運動。至此,全國大范圍的運動基本停止。據有關資料統計:從建國初期始,全國共有50余次運動產生,五分之一的家庭,不是本人或是親屬,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牽連。</p><p class="ql-block"> 重慶的知青博物館建立起來并開館了,如時代的脈搏再次跳動,為知青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實物,是那段歲月的真實寫照。是傷痕也好,補丁也好,是自籌資金開辦的也好,是政府操辦的也好,都是歷史的見證。現博物館也多了,一個由樊建川建的"建川抗戰博物館"及緊鄰的數個博物館,都是了解過去歷史時期的好地方,我們特別要為這些有遠見卓識、為國留史、為民留紀的人點贊。還有一個由馬未都先生建造的觀復博物館,為私人開辦博物館譜寫了新的篇章。現年愈七十了,還用短視頻講"半句詩,一世情"。</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建設也是能激發一個地方活力的,重慶的三峽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建設為文旅增添了新景點。履行著一代人的職責,體現著一代人的精神。也不管某年某天,如老北京的城墻和無數的珍貴文物、文化一樣,風起云涌后不復存在。</p><p class="ql-block"> 時代的脈搏在各個方面跳動,構成了我們生命的活力。有傷口,有疤痕,有內傷,有外傷,有的好得快,有的不好治愈,還有后遺癥。但時代會進步,前人的苦難也可能是后人的營養液,后人會不斷在營養液中吸取營養,走上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下圖,位于渝北區兩江影視城處的重慶知青博物館外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兩江影視城模仿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知青博物館室內展品、實物介紹。內容豐富詳實。不少知青所寫作品、所辦刊物在內展出,視頻。</p> <p class="ql-block"> 轉發知青博物館展板關于知青產生的時代背景介紹。按年代劃分為:老知青、老三屆知青、新三屆知青。見下面的部分介紹。</p> <p class="ql-block"> 老知青下鄉年代介紹,1962年始。</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屆知青情況介紹,1969年初始。</p> <p class="ql-block"> 新三屆知青介紹,1971年始。(注:新三屆的定義在百度上有不同的劃分,界定,就此說明)。</p> <p class="ql-block"> 轉自知青博物館對知青下鄉時間和人數的統計。</p> <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間的文藝演出。</p> <p class="ql-block"> 轉自百度視頻一位老師對知青時代的年齡、知識、運動情況介紹。</p> <p class="ql-block"> 短視頻上對知青年代的不同看法留言。(截圖,侵權或不適合則刪)。</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屆與新三屆的一些背景及定義介紹。以下各圖轉自百度百科搜索資料。</p> <p class="ql-block"> 恢復高考后,雖也有部分人上了大學或參加了由單位的推薦、代培及自修大學的學習,但錄取前的學業還是沒完成,基礎知識還是差一些,當時的考試及錄取也放寬了一些。所以,后天的知識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一個人在社會謀生,確實是需要一門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的。</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一些狀況分析,不一定針對某年級群體,可能對那一代人都適合或略有變異。(摘自百度百科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寿县|
潢川县|
肃北|
当雄县|
威远县|
鄂尔多斯市|
勃利县|
托里县|
阿坝|
全椒县|
尼玛县|
林周县|
康乐县|
突泉县|
天台县|
灌阳县|
云南省|
抚宁县|
牡丹江市|
呈贡县|
定安县|
阿合奇县|
珲春市|
德格县|
竹北市|
东港市|
万州区|
富平县|
东方市|
余江县|
南澳县|
岗巴县|
哈巴河县|
河津市|
锡林郭勒盟|
石首市|
阳春市|
花垣县|
保靖县|
霍林郭勒市|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