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進廟底溝

梅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正門</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文化,屬于一個考古學文化的范疇,由于其獨特的花瓣型彩陶紋飾,被學者詩意性地與“中華”的命名聯系起來。</p><p class="ql-block"> 華者花也!</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有這樣的聯想?</p><p class="ql-block"> 最早發現于河南澠池的仰韶文化,綿延兩千年(約7000~5000年前),縱橫數千里,形成中國古文明的主根脈。而廟底溝文化,屬于仰韶文化中期,是仰韶文化鼎盛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無論是社會組織、經濟形態,還是璀璨的彩陶藝術,廟底溝文化都以其強勁之勢影響了大半個中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構建起了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中原文化區(廟底溝類型)的擴張,對其他文化區影響的范圍</i></b></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文化,其實準確命名應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五個階段,每一階段又可分出各自類型。其年代和區系分類及代表性遺址如下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仰韶文化區系類型與年代分期表</i></b></p> <p class="ql-block">  從表中可以看到,廟底溝屬于仰韶文化中期,時間大致在6000~5500年前。</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南岸的一片臺地上,今天的廟底溝博物館及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就修建于遺址回填后的土層之上。廟底溝類型的核心區域,大致在豫西、晉南和陜東地區,各遺址沿著黃河兩岸及其支流密集分布,這一地區,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p><p class="ql-block"> 整個黃河中上游地區,都分布著廟底溝類型遺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以上三件陶器,是三門峽市區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完整的陶器,已成為廟底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i></b></p> <p class="ql-block">  大約在距今6000年前后,仰韶文化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時代——廟底溝類型時期。這個時候,黃河中游處于全新世大暖期,氣候溫暖濕潤,為植被的繁茂生長提供了優越條件,生活資源豐富,比較適于人類生活與居住,人口迅速增長,致使人們生活的空間不斷擴大,社會組織也變得更加復雜。</p><p class="ql-block"> 先來看看人們生活的變化。化糧為釀,說明人們的食物來源更加豐富。早在7000年前,仰韶的先民們就以栽培的黍為主食,到了廟底溝時期,隨著農業生產的大發展,人們的糧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剩余,這就為釀酒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廟底溝的先民們,便以黍為主要材料,摻合薏苡和山藥等根塊植物,釀造出了中國最早的谷芽酒,成為他們的飲品和禮儀活動中的重要物品。</p><p class="ql-block">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最常見的陶器器形,對其用途,學者們提出過很多設想,其中最流行的,就是一種從井中或河中打水的工具,也是一種背水工具。隨著自然科學在考古學中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科學家從仰韶尖底瓶底部陶片中分析出植物殘留物的痕跡,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谷芽酒。那么,尖底瓶的用途就將發生改變,它是一種盛酒的器物。廟底溝類型遺址出土了較多尖底瓶,且器形體積有變大的趨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尖底瓶使用想象圖</i></b></p> <p class="ql-block">  另外從考古的發現看,這一時期,大型的聚落遺址不斷出現,如陜西高陵楊官寨廟底溝文化遺址,面積達24.5萬平方米,遺址被長達1945米的人工環壕圍住,聚落環壕平面形狀大致呈梯形,起到了軍事防衛的作用。它是目前發現的廟底溝時期唯一的一處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呈示了社會的復雜化進程和城市的雛型;西坡遺址位于河南靈寶南部陽平鎮西坡村,是廟底溝時期又一處大型聚落遺址,總面積達40萬平方米。在遺址中,發現了特大房址、中心廣場、環繞的壕溝、蓄水池以及大型墓葬等。那個大型房址(編號F105)占地516平方米,室內面積204平方米。內室之外圍繞著一圈柱洞,應該是墻外的回廊式建筑。它是迄今發現的仰韶時期最大的回廊式建筑物,應該是聚落內部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具有殿堂的性質。它開創了我國古代大屋頂建筑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楊官寨遺址大型聚落平面圖</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楊官寨出土的鏤空人面覆盆形陶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西坡遺址F105基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西坡遺址F105假想復原圖</i></b></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類型一系列大型聚落遺址的出現,預示著從仰韶文化中期開始,一個發達的農業經濟和復雜化社會結構的社會來臨了。共同的信仰,繁榮的手工業,以彩陶為標識的文化不斷向外擴張,影響了東到海岱、西達甘青、南至長江、北抵燕山的廣大地區,這正是后來中國歷史演進的核心區域。</p><p class="ql-block"> 彩陶所帶來的先民藝術思維與實踐趨同,背后是更為深刻的文化認同,它標志著華夏主體族群的確立,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文化共同體。</p><p class="ql-block"> 張光直先生說:“到了約公元前4000年,我們就看見了一個會持續一千多年的有力程序的開始,那就是這些文化彼此密切聯系起來,而且它們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這些成分把它們帶入了一個大的文化網,網內的文化相似性在質量上說比網外的為大。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便了解了為什么這些文化要在一起來敘述:不但它們的位置在今天中國的境界之內,而且因為它們便是最初的中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廟底溝文化核心區大型聚落統計表</i></p> <p class="ql-block">  下面,將用較大的篇幅,來談一談廟底溝類型的彩陶藝術,及這種藝術形式對周邊文化區域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彩陶彩繪,一個著名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是通過彩繪之間的留白來表現,稱為“陰文”或“地文”。從“陰”和“陽”不同的視角來解讀,其紋飾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反用色彩、間接表現主題的構圖方式,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計白當黑”的理念一脈相承,它體現出廟底溝人一種更為復雜的思維模式和如何看待世界的觀察方式。它也許就是后來中國人陰陽兩極觀的認識論的端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從“陰”“陽”不同視角觀察這些紋飾,會看到不一樣的效果</i></b></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類型彩陶紋樣中,最突出的是花瓣紋,其影響范圍遍及大半個中國,有學者認為,甚至可能與“華夏族”的得名也有關系。這朵熱情奔放的“華夏之花”,像一輪冉冉升起的朝陽,它將照亮華夏民族的演進之路。</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類型彩陶紋飾,可分為四個大的類型。</p><p class="ql-block"> 第一類型,也是最富特征的類型: 花瓣紋。其下又可分為四式。</p><p class="ql-block"> 第一式,葉片紋。葉片紋是花瓣紋的一種,其分布方式大都采取右上傾斜,葉片之間大都有不同的隔斷來表示圖案的個體性,又在二方連續這種排列方式呈現出動態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葉片的排列方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二式,雙瓣式花瓣紋。在廟底溝彩陶上,雙瓣式花瓣紋多與旋紋組合在一起,花瓣紋通常在上面,下面常常是一個單旋紋,花瓣只有一對,一大一小,斜向排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雙瓣式花瓣紋的排列組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三式,四瓣式花瓣紋。從已發現的廟底溝彩陶上,這種紋樣,從地紋的角度看,是二方連續結構,構圖左右對稱,可視為四個葉片的向心組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四瓣式花瓣紋的排列形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四式,多瓣式花瓣紋。此式專指四瓣以上的花瓣紋,它與四瓣式花瓣紋在構圖方式上非常相近。有學者認為它其實就是四瓣式花瓣紋重疊架構起來的,也有人認為此式就是四瓣式花瓣紋的擴展形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多瓣式花瓣紋的排列形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二類型: 旋紋</p><p class="ql-block"> 在廟底溝類型彩陶紋樣中,旋紋是最具特點也最富魅力的圖案形式。它指的不是某種實物,而是實物的一種組構形式。它通常繪于圓形器物的上腹部,由弧線三角、圓點和勾葉組成,以二方連續性圖案為主,首尾相連,無始無終,似在表達一種周而復始、循環無限的心靈韻律,體現了古人對宇宙天體和大自然流轉運行的初步認識。也有人認為它是花卉紋,或是鳥紋,或是一種魚鳥的融合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旋紋圖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旋紋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三類型: 動物與物象紋</p><p class="ql-block"> 此類型又可分為五式。</p><p class="ql-block"> 第一式,鳥紋。廟底溝彩陶動物紋樣首推鳥紋,就如同半坡類型首推魚紋、馬家窯類型首推龜紋一樣。從已發現的廟底溝彩陶紋樣看,鳥紋圖案也經歷了從早期寫實到晚期抽象的演變過程。這些鳥紋無論站立狀還是飛翔狀,均為頭右尾左的形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鳥紋及鳥紋抽象演變圖</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鳥紋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二式,魚紋。魚紋是半坡類型的重要標志,廟底溝類型也出現了一些魚紋,其中分為寫實魚紋和簡化魚紋。寫實魚紋在不同遺址中形象各有差異,但通常都用方格網紋來表現魚鱗;而簡化魚紋皆以抽象形式表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魚紋的排列與變形</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山西夏縣廟底溝類型遺址出土的罕見的變形魚紋盆</i></b></p> <p class="ql-block">  第三式,魚鳥合體紋。魚和鳥,是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常見主題。其中仰韶早期的半坡類型以魚紋及變形魚紋為主,仰韶中期的廟底溝類型在動物紋樣中則以鳥紋及變形鳥紋為主。魚與鳥同器在廟底溝發現很少。有學者認為,魚象征女陰,鳥象征男陽,鳥銜魚象征陰陽交合,生命再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鸛魚石斧圖,河南汝州閻村遺址出士</i></b></p> <p class="ql-block">  第四式,火焰紋。廟底溝先民將現實生活中見到的火焰形象,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出來,形象地繪制于陶器之上。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變體的鳥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火焰紋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五式,人面紋。人面紋較多出現在半坡類型陶器上,廟底溝的人面紋,就是非常清楚的人眼圖案,有人稱之為“眼目紋”,再配合廟底溝常見的其他弧形線條,共同組合成一張生動的“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人面紋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四類型: 幾何紋</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類型的幾何紋樣,又分為直線形和圓弧形兩式。直線形幾何紋樣,以直線為主要構圖特征;圓弧形幾何紋樣,則以曲線、弧線、弧邊、圓形及橢圓形為主要構圖特征。幾何形紋樣是廟底溝彩陶的主流紋樣,有人認為它是動物紋的簡化之象。</p><p class="ql-block"> 第一式,直線形幾何紋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直線形幾何紋樣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第二式,圓弧形幾何紋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圓弧形幾何紋樣實例</i></b></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類型的文化,與中國周邊文化區域形成了一系列的相互交流與影響,但這個時期,更主要的是廟底溝文化的強勢擴張和人員流動,對周邊區域形成影響,這主要表現在陶器的裝飾風格上。</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黃河下游地區。與廟底溝類型幾乎同時,中國東部的海岱地區,主要是魯南蘇北地區,繁榮著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的東夷文化區。從今天的考古發現看,大汶口文化彩陶紋樣中,常常見到葉片紋、花瓣紋和旋紋的裝飾,顯然與廟底溝文化有關。盡管如此,但因為是通過豫中地區的間接傳播,其文化特征往往帶有中間區的色彩,仍保持著自身的風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彩陶紋飾</i></b></p> <p class="ql-block">  在黃河上游地區,廟底溝類型在向甘青地區傳播的過程中,幾乎保持了自己的風格,其器型、紋樣幾乎沒有明顯變化。在青海民和縣與循化縣同一時期遺址出土的彩陶,從器形、紋飾到色彩,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廟底溝類型特征,這表明在6000年以前,從中原到西北的彩陶文化通道已經開啟,之后甘青地區崛起的馬家窯文化,在繼承廟底溝類型彩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已絢麗燦爛的獨特風格,踏上了一條自己的彩陶文化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中國西部地區彩陶中的花瓣紋</i></b></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類型向南擴張,影響到了長江流城的文化發展。廟底溝類型對同時期的長江下游崧澤文化、長江中游大溪文化、長江上游橫斷山區以及成都平原地區的文化,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不僅是廟底溝類型南下的證據,也勾勒出了早期文化傳播的畫卷。廟底溝文化的傳播,不僅使當地文化面貌產生變革,而且使其活力大增,從而步入新的發展階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長江流域各文化類型彩陶中的花瓣紋</i></b></p> <p class="ql-block">  從現有考古發現所見,廟底溝類型還向北擴張抵達陰山地區,遠播塞外。廟底溝對塞外的影響,主要發生在河套地區和遼河流域。在河套地區的白窯子文化中,不僅可見到廟底溝類型典型的小口塵底瓶,還在彩陶上見到了廟底溝彩陶上的花瓣紋和幾何紋。遼河地區的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弧線連勾紋,明顯是受到廟底溝類型旋紋影響的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廟底溝類型對北方彩陶紋飾的影響</i></b></p> <p class="ql-block">  時間進入到距今大約5000年前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保持了數百年繁榮的廟底溝類型文化開始出現解體,其對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開始逐漸減弱,文化格局從統一走向分裂,群雄并立,各自為政,競相輝映。</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開始走向晚期階段。透過遺址中厚厚的文化層,我們看到,在廟底溝文化層之上,依次出現了仰韶晚期文化層,廟底溝二期文化層,河南龍山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這些連貫有序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向我們揭示出了這些文化的傳承發展,它們在融合發展中碰撞裂變,呈波浪式地滾滾向前,由此證實了中華民族從遠古洪荒中一路前行,在黃河流域不斷發展并創造出高度的文明,最終走向華夏王朝。</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們看到,在仰韶文化晚期,社會進入到一個大變革時代。中原地區文化走向低谷,周邊地區的文化則蓬勃興起,從廟底溝時期中原地區文化對外強勢擴張,變成了周邊地區文化不斷向中原地區文化注入新鮮活力。這種文化的反哺,使中原地區文化在沉默中暗暗積蓄起一股新的強勁動力,最后噴發而出,走向王朝吋代。</p><p class="ql-block">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p><p class="ql-block"> 透過考古發現,我們看到在豫西晉南這一廟底溝類型的核心分布區域,由廟底溝類型發展而來的西王村類型文化,開始吸收周邊地區的文化因素,逐漸呈現出新的文化面貌;在豫中地區,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得到充分發展,出現了復雜的社會管理運作體和強權的社會,不同聚落群體在不斷的權力整合中,逐漸走向“古國”時代。對此,豫中地區的雙槐樹遺址向我們展示出這種社會的深刻變化過程。</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這種不斷變革中,強者恒強,不斷變化,使中原地區率先邁進更高層次的王朝時代,開啟了三代歷史的宏大敘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在廟底溝文化展行將結束的尾廳,博物館工作人員利用仿制的廟底溝類型彩陶器精心制作了一面彩陶墻,奏響了廟底溝文化的宏大樂章</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廟底溝印象</i></b></p> <p class="ql-block">  2002年,考古人員在三門峽市廟底溝遺址新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類型遺存。西王村遺址發現于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鎮西王村邊黃河北岸的一級臺地上,是仰韶文化晚期一種標志性文化類型,考古學界將其命名為“西王村類型”。它最鮮明的特點,是從廟底溝類型向龍山文化過渡的一個中間類型。</p><p class="ql-block"> 在廟底溝遺址發現的西王村類型遺存,發掘面積達到18000平方米,它最大的價值,是填補了從廟底溝類型過渡到廟底溝二期文化之間的空白,通過地層學,更進一步證明了西王村類型,是承襲廟底溝類型而來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廟底溝遺址出土的西王村類型的陶器,灰陶數量明顯增加</i></b></p> <p class="ql-block">  雙槐樹遺址位于河南省中部鞏義市雙槐樹村南部黃河岸邊一處高臺地上。勘探確認,該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現存面積約117萬平方米。經過發掘發現,該遺址有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三重環壕,有大型建筑基址、中心居址,還發現了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墻、版筑的大型夯土地基、大型公共基地、夯土祭壇、房址、人祭坑、獸骨坑等,出土了數量豐富的仰韶時期的遺物。</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義的發現是其大型建筑群基址,已粗具中國早期宮室建筑的特征。兩座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一門三道”的門道遺址,與二里頭一號宮殿建筑門道遺存幾乎一致,這為探索三代宮殿制度的源頭提供了重要素材。墓葬區類夯土祭臺遺跡,是仰韶文化遺址中的首次發現,這為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邊區域在祭壇文化以至高層禮儀制度方面的比較研究,提供了鮮活的物質材料。也不妨認為,這是周邊區域文化對中原區域文化的強勢影響。</p><p class="ql-block"> 雙槐樹遺址距今5300年左右,是一處經過精心選址的都邑性聚落遺址,是迄今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城的關鍵材料。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區域,故有學者將其命名為“河洛古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雙槐樹遺址全景圖</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雙槐樹遺址的遺跡沙盤</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彩陶罐</i></b></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形成,是仰韶晚期文化的發展與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共同影響的結果,出土了以盆形鼎和釜形斝為代表的具有時代變革性的器物,體現了一種嶄新的文化面貌與時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二期文化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性質,是從仰韶時代向龍山時代的過渡階段,它解決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關系,是黃河中游地區繼廟底溝類型之后的又一次大范圍的文化融合。具體來講,它從廟底溝類型經仰韶晚期的西王村類型過渡而來,而它本身又是仰韶文化向河南龍山文化的過渡階段。</p><p class="ql-block"> 對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劃分,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它是仰韶文化的晚期,又有人認為它應該是河南龍山文化的早期,但更多的人認為它就是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階段。</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二期文化以灰陶為主,很少見到廟底溝時期流行的細泥紅陶,但是它又出現了廟底溝時期常見的小口尖底瓶。具有典型特征的釜形斝,被認為是后來龍山文化陶鬲的雛形。這一時期的器形中,還出現了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組合,這預示著該時期族群的遷徙和文化的互動。</p><p class="ql-block"> 經碳14測定,廟底溝二期的年代約為距今4900~4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大約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原地區全面進入龍山文化時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灰陶盆形鼎,河南龍山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已在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出現雛形</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博物館大廳中廟底溝人群塑像</i></b></p> <p class="ql-block">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評價廟底溝類型文化呢?這里借用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 仰韶文化諸特征因素中傳布最廣的是屬于廟底溝類型的。廟底溝類型遺存的分布中心是在華山附近,這正和傳說中華族發生及其最初形成階段的活動和分布情行相像。所以,仰韶文化中的廟底溝類型可能就是形成華族核心的人們的遺存;廟底溝類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圖案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得名的由來,華山則是可能由于華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這種花卉圖案彩陶是土生土長的,在一切原始文化中是獨一無二的,華族及其文化也無疑是土生土長的。</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今天的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就建在廟底溝遺扯回填的泥土上,上面已長滿荒草。在輕風搖動的野草的下面,長眠著一個偉大民族童年的夢想</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考古遺址公園的荒草地中,蜿蜒著一條碎石鋪成的小路,小路旁堆放著許多巨型石塊,向路的一側被打磨平整,上面鐫刻著無數考古學者對廟底溝文化的判詞</i></b></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借用這個名為“花開中國”的廟底溝文化展之結束語,來結束全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六千年前,廟底溝人從腳下這片黃土塬上崛起,</b></p><p class="ql-block"><b> 廟底溝彩陶之花,馥馥芳馨遍及黃河和長江流域。</b></p><p class="ql-block"><b> 邦聚萬千、強勢輻射、多方認同,</b></p><p class="ql-block"><b> 開啟了中華歷史上最早的文化大融合。</b></p><p class="ql-block"><b> 一個偉大的文明在千年醞釀中,</b></p><p class="ql-block"><b> 走向龍山時代,走向第一王朝——</b></p><p class="ql-block"><b> 華夏之花重瓣綻放,盛開在早期中國的大地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編外: 廟底溝地名猜想</b></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分布在一片平坦的黃土塬上,但塬的中心位置,有一條深深的溝壑,建有一坡不知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網格狀的下行扶梯棧道,彎彎轉轉直通谷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下行的梯道</i></b></p> <p class="ql-block">  來到谷底,梯棧道隨著溝底的走勢平行而去,曲折前行。梯棧道的兩側蔓草叢生,林木扶蘇,樹叢間傳來聲聲鳥鳴。</p><p class="ql-block"> 這些野草覆蓋的土地顯然是遺址的主要部分,梯棧道在叢叢荒草中延伸遠去。</p><p class="ql-block"> 顯然這里少有行人光顧,從路面網格狀的孔隙中冒出一叢一叢的野草。四周安靜極了,喧嚷的市聲被完全屏閉在溝壑之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從網格狀的路面冒出叢叢野草</i></b></p> <p class="ql-block">  從溝壑中回到塬頂,順著石子路走向遺址公園深處,但見著簇簇野花恣意綻放。這真是一個美妙的去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綻放的野花</i></b></p> <p class="ql-block">  小路的盡頭,一組紅墻黛瓦的古建筑躍入眼簾,走近一看,卻原是一座廟宇,大殿匾額橫書“后土娘娘殿”五個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原來是一座后土娘娘廟。古廟建筑臨崖而立,護佑著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臨崖而立的后土娘娘廟</i></b></p> <p class="ql-block">  我這才恍然大悟——后土娘娘廟守護的不正是這崖下的溝壑嗎?</p><p class="ql-block"> 廟底溝,廟底溝,當時生活在這山谷中的先民,肯定不知道這會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終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庆阳市| 花莲县| 清徐县| 林州市| 缙云县| 盖州市| 潞西市| 怀宁县| 澄江县| 油尖旺区| 阆中市| 阿鲁科尔沁旗| 文成县| 德安县| 平舆县| 大厂| 额济纳旗| 集贤县| 海宁市| 张家界市| 二手房| 大厂| 康乐县| 绥阳县| 广南县| 小金县| 洞口县| 东平县| 义马市| 德化县| 平湖市| 衡水市| 天水市| 石屏县| 万载县| 辽阳市| 商南县| 厦门市| 翁牛特旗|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