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5日游完中岳嵩山,時間尚早,又游覽了嵩陽書院和中岳廟。</p> <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高等學府,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北3千米峻極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陽寺,為佛教寺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書院時賜名嵩陽書院,并設院長掌理院務。嵩陽書院為宋代程朱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其建筑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p><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內建筑布局保持著清代建筑布局,現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間,共占地面積10084.4平方米,東西寬78.6米,南北長128.3米。中軸建筑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圣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筑,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間。 書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廢止,嵩陽書院作為這種已經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載體,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為歷史紀念碑,其對于現代教育文化的意義也是重大而深遠的。</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嵩陽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陽書院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中岳嵩陽寺倫統碑刻立于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3.05米,寬1.10米,</span>厚0.26米。碑首雕有六條盤龍和佛像,碑陽上半部雕有一尊大佛像,內做一佛、二普薩、二弟子像,下半部為銘文,隸書,39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流利雅致,記述嵩陽寺生禪師造塔之事。碑陰雕刻佛像12層,</span>共94佛,碑兩側浮雕連枝荷花圖案,規制整齊大方。其雕工之精,線條之美,布局結構之勻稱,為中原石刻藝術中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p> <p class="ql-block"> 先圣殿</p> <p class="ql-block"> 講堂</p> <p class="ql-block"> 道統祠</p> <p class="ql-block"> 將軍柏,此側柏是漢武帝賜封于兩漢元封元年前(110年),高20余米,胸圍13余米,據專家考證,樹齡在4500年以上,雖老態龍鐘,但依然生機旺盛。</p> <p class="ql-block">大將軍(側柏),樹齡4500年以上,樹高12米,胸5.4米。</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唐高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span>刻立于唐<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寶三年(744年)高9.02米,寬2.04米,</span>厚1.05米,重約80余噸。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八分隸書,文意記載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治病而煉丹九轉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 中岳廟,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秦(前221—前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時也是河南省規模最為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中岳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前身是太室祠,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規制。中岳廟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筑,中軸線上的建筑高大雄偉,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筑39座近400間,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筑群。中岳廟內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書書法、道教歷史和中岳廟宗教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中岳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1日,包括中岳廟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翁仲,據史書記載,翁仲姓阮,今甘肅岷縣人氏,為秦朝大將,英勇善戰,死后鑄像于咸陽宮司馬門外,后來歷代沿用,把鑄刻的無名的銅像、石像都稱為翁仲。此像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系大扣紐帶,古樸大方,雖經風雨侵蝕,但衣著服飾仍很清晰,是研究漢代雕刻藝術和衣著服飾的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遙參亭原為清式重檐四角亭,1942年改建為八角攢尖黃琉璃瓦重檐亭。此亭是昔日過往行旅無暇親竭岳神時,在此遙遠參拜以了心愿,故名“遙參亭。</p> <p class="ql-block">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為清朝以前中岳廟的大門,也是中岳廟的第一進重門,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為天中閣,清代重修。天中閣建筑雄偉,形似北京天安門,中門上額刻“中岳廟”三個大字,天中閣為中岳廟主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御道,范圍:天中閣一峻極殿,長500米,建于宋,是古代帝王祭祀岳神時專用通道,神道歷經千余年滄桑,至今保存較為完整。</p> <p class="ql-block">配天作鎮坊原名叫“宇宙坊”,1979年元月翻修,古時稱中岳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宙”、“俱瞻”,按古代的“五行”之說,中岳屬“土”位,土即地的意思,唯地才能配天,故名“配天作鎮”。</p> <p class="ql-block">崇圣門因宋太宗趙光義于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贈奉中岳廟神為“中天,崇圣大帝”而得名。原為過往門庭,形制和峻極門相似,1942年改建為現存的歇山房,已失原貌。</p> <p class="ql-block">宋代鐵人共四尊,因其分別站在神庫的四角,所以又稱“鎮庫鐵人”,鑄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藝術珍品,奉為中岳嵩山的“鎮山”之寶。</p> <p class="ql-block">側柏,樹齡在1900年。</p> <p class="ql-block">化三門,清代改名為“化三門”,宋金時亦稱“外三門”和“中三門”,源于道教的“一氣化三清”,是中岳廟的過往門庭,形制和峻極門相似,現存歇山房建筑,是1942年改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五岳真形圖碑,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刻立,高3.85米、寬1.25米、厚0.33米。圓首方跌,上雕刻著象征五岳形象的符篆,圖旁附注文字說明,闡述五岳的地理位置及作用。近年來有學者考證五岳真形圖是一種山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按原始等高線作圖法,作出抽象的五岳山勢形狀的地圖。</p> <p class="ql-block">峻極門又稱“將軍門”,為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門,左右兩側為東西兩掖門。創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明崇楨14年(1641年)失火被毀,清世祖順治10年(1653年)重建。現存制式為清乾隆年間重修后的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六架,面積為290平方米,是清代典型的官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松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因坊后即是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而得名。坊起三架,額題“崧高峻極”四字,傳為清康熙皇帝“嵩高維岳,峻極于天”御筆。坊名源出《詩經·大雅·嵩高》,是全國現存清代木結構建筑的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寢殿傳說是岳神天中王與天靈妃起居之所,是根據前朝后寢的皇宮制度而建的。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面闊七間進深三架,面積370平方米,是河南省現存最早的官式建筑。殿內神龕里,有“天中王睡像”和“天靈妃坐像”,俗稱睡爺爺、坐奶奶。</p> <p class="ql-block">御書樓是中岳廟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黃箓殿”是儲存道經之地。創建于明萬歷年間,后來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又稱“御書樓”,現為硬山廡殿式黃色琉瓊瓦樓房,為民國所建,兩側順山房是儲存祭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祖師宮</p> <p class="ql-block"> 十方院</p> <p class="ql-block"> 北岳殿</p> <p class="ql-block"> 西岳殿</p> <p class="ql-block"> 太尉宮</p> <p class="ql-block">三公柏(側柏),樹齡2500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崇信县|
赤城县|
香格里拉县|
东兴市|
磴口县|
泸水县|
伊金霍洛旗|
高青县|
英德市|
双流县|
通江县|
三穗县|
巧家县|
高雄市|
华安县|
诏安县|
南康市|
丰城市|
赣榆县|
嵊州市|
乌海市|
晋州市|
台中县|
两当县|
雅安市|
建始县|
卢湾区|
泾源县|
清远市|
额尔古纳市|
雅安市|
孙吴县|
西畴县|
依兰县|
普定县|
都昌县|
宁晋县|
合江县|
海兴县|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