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萊茵河谷的下半段行程中,我們仍可以欣賞到不少形態及規模各異的古城堡及教堂,其中馬克斯堡(Marksburg Castle)就是比較有名的城堡之一,它是萊茵河谷唯一一處未曾遭到破壞的中世紀城堡,也是德國城堡協會的總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萊茵河谷兩岸青山連綿,植被繁茂,部分山坡上能看到層層疊疊的葡萄園,呈現出獨特的田園風光。河面上航運繁忙,常見大型游輪及貨運駁船在河上穿梭來往。萊茵河谷中整體景觀融合了自然美景與人類航運活動,展現出萊茵河作為重要交通和旅游線路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凱斯特特(Kestert)小鎮坐落于萊茵河右岸 ,依山傍水。它是在鼠堡下游遇到的第一座規模較大的城鎮,它面對開闊且平靜的河面,背靠<span style="font-size:18px;">郁郁蔥蔥的</span>青山,好一派萊茵河谷的典型風光。小鎮建筑多為色彩明快的德式風格房屋,尖頂錯落有致,部分房屋外墻爬滿綠植 ,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有高聳尖塔的教堂 - 圣喬治教堂是小鎮地標性建筑,彰顯古樸莊重 。這座教堂建于1778-1779年,具有巴洛克風格。</p> <p class="ql-block">一列旅客列車正沿著萊茵河谷右岸的鐵路風馳電掣般的向上游方向駛來,而山坡高處矗立著兩座古老城堡(利本施泰因城堡及斯特倫貝格城堡)則似乎在訴說著往昔歲月的爭斗。這新與舊、自然與人文在此交織,展現出萊茵河獨特的歷史底蘊與現代氣息的融合之美。</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的船駛過小鎮凱斯特特不久,就看到聳立在萊茵河右岸山坡上的古城堡-利本施泰因城堡(Liebenstein Castle)。這座建于13世紀,它與附近的斯特倫貝格城堡一起被稱為“敵對兄弟”。這座城堡是由大石塊建造的,現如今它已被改造成了旅館及餐廳。</p> <p class="ql-block">位于利本施泰因城堡下游方向的這座城堡是斯特倫貝格城堡,它被認為是萊茵河谷中游上保存最古老的城堡,其高達15米的主樓建造可追溯到12世紀。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卡岑埃爾恩博根家族和特里爾大主教為爭奪其所有權,多次發生械斗流血沖突 。自1320年斯特倫貝格城堡完全落入特里爾大主教手中,卡岑埃爾恩博根家族撤退至利本施泰因城堡以來,這兩座城堡一直處于不可調和的爭斗之中。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因爭斗,斯特倫貝格城堡在朝利本施泰因城堡方向上修建了一堵巨大的盾墻,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兩個群體之間的爭斗是多么的殘酷。從1456年開始,這座城堡就是向了衰敗,直到1968年城堡開始進行重建和修復,以恢復其昔日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位于小鎮博恩霍芬(Bornhofen)中的方濟會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它坐落在萊茵河右岸,面朝靜靜流淌的河水,后面則被郁郁蔥蔥的青山環繞,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修道院建筑風格古樸典雅,主體建筑為白色墻體搭配深灰色屋頂,簡潔大方。教堂部分高聳的尖塔是其顯著標志,塔樓上設有鐘表,增添了幾分莊重與實用功能。建筑整體布局規整,窗戶排列有序,呈現出典型的歐洲宗教建筑對稱美感。方濟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由圣方濟各·亞西西于1209年創立。博恩霍芬的方濟會修道院始建于中世紀,具體時間或許可追溯至13 - 14世紀左右,當時方濟會在歐洲各地積極建立修道院,傳播宗教教義。</p> <p class="ql-block">從河上這個角度可以將“敵對兄弟”城堡及博恩霍芬方濟會修道院同框</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萊茵河右岸的小鎮-坎普圣-博恩霍芬(Kamp- Bornhofen),面朝碧波的萊茵河,周圍則被青山環繞,擁有如詩如畫的河谷風光。該地區在凱爾特人時代就已有人居住,見證了古代文明的足跡 。自13世紀以來,這里逐漸發展成為朝圣之地,吸引眾多信徒前來。1435年,朝圣教堂成立,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宗教朝圣領域的地位。歷經數百年,小鎮在保留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也不斷發展旅游業等產業,將古老傳統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持續散發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位于小鎮坎普圣-博恩霍芬(Kamp- Bornhofen)中的圣尼古拉斯教堂(Kath. Kirche St. Nikolaus),它周邊是錯落有致式樣各異的民居,后方則被青山環繞,自然風光秀麗。這座教堂是一座新羅馬式柱式圣殿,設有西塔,其耳堂和后殿建于1902年至1904年間,由威斯巴登建筑師多爾曼設計建造。它高聳的尖塔配有深色屋頂,顯得莊嚴肅穆。墻體部分為淺色,與深色屋頂形成鮮明對比,裝飾細節精致,尖塔上設有鐘表,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建筑整體風格偏向哥特復興式,尖頂、垂直線條等元素突出,展現出典雅莊重之美 。</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船剛駛過小鎮坎普圣-博恩霍芬,就看到位于萊茵河左岸小鎮博帕德(Boppard)的鎮博物館,這座建筑物外墻為白色,搭配深色屋頂,有高聳塔樓,部分區域有現代風格的玻璃結構嵌入,呈現出古典與現代融合的風格。整體建筑線條規整,窗戶排列有序,塔樓設計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p> <p class="ql-block">位于博帕德鎮上的圣塞維魯大教堂(Basilika St. Severs)是該鎮的地標性建筑,它具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特征,雙塔高聳,尖頂造型直指天空,給人莊嚴肅穆之感。雙塔上還有精致的雕刻裝飾以及風向標等構件。教堂墻體上有尖拱窗戶,窗戶上有彩色玻璃裝飾,在陽光照射下會呈現絢麗光影效果。建筑外墻有垂直線條裝飾,增強高聳感,墻面上有精美的石雕、浮雕等裝飾元素,展現宗教故事或花紋圖案 。</p> <p class="ql-block">萊茵河左岸小鎮博帕德(Boppard)的歷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時它是萊茵河沿岸重要的軍事據點和貿易中轉站。羅馬人在此修建道路、堡壘等設施,促進了區域的經濟交流與發展,為小鎮奠定了早期的發展基礎。中世紀時,博帕德成為重要的商業城鎮,憑借萊茵河便利的水運條件,開展葡萄酒、谷物等貿易。城市獲得了一定自治權,市政廳等公共建筑逐步興建,同時宗教影響力增強,教堂等宗教建筑不斷修繕和擴建,見證了小鎮宗教與世俗權力的交織發展。如今,小鎮注重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修復古建筑,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成為萊茵河沿岸熱門旅游目的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博帕德小鎮的沿河建筑多為低層結構 ,緊密排列于河岸。建筑色彩豐富多樣,有白色、米色、黃色等暖色調,搭配深色屋頂,形成鮮明對比,視覺上活潑又和諧。鎮上的建筑融合多種風格,有哥特式風格建筑,也有巴洛克風格建筑。另外,還有傳統德式半木結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萊茵河在流過博帕德小鎮后,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而在大轉彎的右岸有一個小鎮-菲爾森(Filsen),它幾乎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帕德小鎮隔河相望。</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小鎮菲爾森南端的圣瑪格麗特教堂(Kath. Kirche St. Margaretha),它是在舊的圣加盧斯教堂位置上于1877年重建的教堂。新建的教堂呈現出哥特式建筑風格,具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插云霄的</span>高聳尖塔,這是哥特式建筑極具標志性的元素 ,賦予教堂一種向天空伸展、接近上帝的姿態。尖形拱門替代了羅馬式的半圓形拱門,線條更為修長、靈動 ,在視覺上引導視線向上,增添了建筑的挺拔感。新教堂建成后,改成供奉圣瑪格麗特。</p> <p class="ql-block">各種型號的旅客列車奔馳在萊茵河兩岸的鐵路線上,一側是波光粼粼的萊茵河,另一側是郁郁蔥蔥的山坡,它們編織出一幅幅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融為一體的畫面,傳遞出一種動靜結合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位于萊茵河右岸的小鎮-奧斯特斯派(Osterspai)</p> <p class="ql-block">從萊茵河上遠眺奧斯特斯派(Osterspai)小鎮中的圣凱瑟琳圣馬丁教堂(Kath. Kirche St. Martin) </p> <p class="ql-block">奧斯特斯派小鎮的河畔上建有許多具有德國傳統特色民居,它們采用半木結構,木梁與磚石墻體結合,木梁部分常涂成紅色、棕色等鮮艷色彩,交織成幾何圖案,極具視覺沖擊力。白色墻面與深色木梁形成鮮明對比,古樸又美觀。</p> <p class="ql-block">在萊茵河上行駛的大型運輸駁船“RENATE”,它再次彰顯了萊茵河是歐洲重要的水運通道。</p> <p class="ql-block">位于萊茵河左岸的小城-施派(Spay),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派</span>很可能是由古代凱爾特人建立的,“Spay”這個名字就是由此而來。有證據表明,古羅馬人在公元 4 世紀就曾在這里存在。歷史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派</span>首次被提及是在821年的一份契約中,這份契約將該村莊置于虔誠者路易的保護之下。在神圣羅馬帝國時期,施派曾被各個封建領主擁有,并屬于特里爾選帝侯,后者將其置于博帕德的管理之下。它一直由選帝侯擁有,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被吞并。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其劃歸普魯士。</p> <p class="ql-block">施派小城沿河邊上的德國傳統建筑-木筋屋,它的建造工藝傳承久遠,從木材選擇、加工到搭建,都遵循傳統技法,承載著德國的傳統文化。</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施派(Spay)小城中的老教堂(Alter Kirche)建筑具有古樸的外觀,其塔樓是顯著標志,在小城建筑中較為突出。建筑風格融合了傳統元素,墻體可能由磚石砌成,歷經歲月呈現出獨特質感。施派小城歷史悠久,公元346年成為主教教區 ,約兩個世紀后建成當地首個基督教堂和修道院,老教堂可能是在此基礎逐步發展而來</p> <p class="ql-block">船駛過施派小城后,就可以看到前方著名的坐落在德國萊茵蘭 - 普法爾茨州布勞巴赫鎮附近山丘之上的馬克斯堡(Marksburg Castle),它位于萊茵河右岸,戰略位置險要,可俯瞰萊茵河河谷。</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的船駛過馬克斯堡下面的河道時,可以比較近距離地欣賞到它的雄渾古樸。馬克斯堡屬于中世紀典型的的防御性城堡,它擁有多個高聳的塔樓,這些塔樓不僅增強了城堡的防御能力,還具有瞭望功能。整座城堡布局緊湊且功能分區明確,包含庭院、住宅、倉庫、馬廄等不同功能區域。而石砌外墻厚重堅固,墻體上還設有狹窄的射擊孔,方便弓箭手向外射擊,同時又能保護自身。馬克斯堡始建于11世紀,埃普斯坦家族在山上建造石堡,1117年左右擴建成城堡,用于保護布勞巴赫鎮和加強海關設施。在歷史進程中,馬克斯堡經歷了多次所有權變更,先后歸屬于不同的貴族家族和領主,不同勢力的統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堡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在諸多戰爭中,馬克斯堡雖歷經戰火,但因其堅固的防御工事,始終保持著相對完整的結構。19世紀末,城堡被“萊茵河沿岸城堡保護協會”收購,之后得到了系統的修復和維護。1931年起,馬克斯堡成為該協會的總部。</p> <p class="ql-block">從船上遠眺馬克斯堡</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的船駛過馬克斯堡不久,一座聳立在萊茵河左岸的圓形塔樓就出現在眼前。這座塔樓名為沙爾弗塔(Scharfer Turm),它位于小鎮倫斯(Rhens)中部,曾是小鎮城墻的一部分,也是城墻中最引人注目的那部分。它建于1396年,包括塔基塔樓共有四層。在中世紀時,它被用作瞭望塔和海關塔,后來被用作監獄和刑訊室。在1645/46年,有十名“女巫和男巫”在經歷了痛苦的囚禁后被劊子手斬首,所以,這座塔樓也被稱為女巫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爾弗塔后面的尖頂建筑是圣特蕾莎天主教堂,它建于1906年-1908年間,是一座受保護的建筑。這座教堂是座新哥特式大廳教堂,是根據美因茨大教堂建筑師路德維希.貝殼爾的設計建造的。教堂的造型清晰,細節精致,給人留下賞心悅目的外觀。</span></p> <p class="ql-block">萊茵(Rheintor)城門是倫斯小鎮中世紀城墻的一部分,是當時城墻的五個城門之一 ,與其他城門(教堂門、牲畜門、科布倫茨門、約瑟夫門)共同構成小鎮防御體系。</p> <p class="ql-block">倫斯小鎮中世紀城墻的另外一座鄰河老城墻城門 - 約瑟夫門(Josefstor)。相較于萊茵門它規模比較小,未建有塔樓 ,是較為簡約的墻體式城門。城門上方裝飾有圣約瑟夫(Sts. Josef)雕像 ,這給它增添了宗教與藝術氣息。仔細看,可以發現在城門的拱形門墻上有許多年月日的標記,而且在這些標記旁還畫有一條水平線,估計這些是用來記錄那年那月那日最高洪水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小鎮倫斯沿河的德國傳統建筑-木筋屋(Fachwerkhaus)</p> <p class="ql-block">船剛駛出倫斯小鎮,就可以看到坐落在萊茵河右岸邊位于拉恩施泰因(Lahnstein)小城中的馬丁斯堡城堡(Schloss Martinsburg)。這座城堡融合了多種建筑風格元素,即有哥特式風格又有文藝復興風格。作為城堡,它保留厚重堅固的石砌墻體、狹窄的射擊孔、高聳的塔樓等防御性設計,塔樓用于瞭望和防御,墻體抵御外敵攻擊。</p> <p class="ql-block">位于拉恩施泰因小城后山上的拉內克城堡(Burg Lahneck),它由美因茨大主教齊格弗里德三世于1226年建造 ,旨在保護其在拉恩河口的領地。它有著厚重的石砌墻壁,能有效抵御外敵攻擊;設有高聳的塔樓,用于瞭望和防御,塔樓小窗戶和射擊孔便于內部人員觀察和攻擊外部敵人;整體布局圍繞防御需求設計,如狹窄的通道、易守難攻的結構等。其對稱的長方形平面是霍亨斯陶芬時期晚期城堡的典型特征,體現當時建筑規劃與設計理念。1298年,拿騷的阿道夫國王在城堡做客,不久后在與哈布斯堡的阿爾伯特一世戰斗中身亡。為給阿道夫復仇,城堡伯爵參與反對阿爾伯特的陰謀,1309年城堡被攻占,城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席林被處決 。據傳說,1312年圣殿騎士團解散時,最后12名圣殿騎士曾在此避難,與美因茨大主教軍隊英勇戰斗至犧牲。1332年,教皇約翰二十二世給予在城堡小教堂參加禮拜的人40天的贖罪期限。1803年,美因茨大主教區失去世俗領土,城堡被劃歸拿騷公國。1850年被出售,此后一直為私人所有。</p> <p class="ql-block">施托爾岑費爾斯城堡(Schloss Stolzenfels)位于德國萊茵蘭 - 普法爾茨州科布倫茨市附近,坐落在萊茵河左岸的山坡之上,擁有絕佳的自然景觀視野。整體建筑呈現出浪漫主義風格,外墻多為淺黃色石材,塔樓高聳,城堡輪廓線條硬朗又不失優雅。建筑與周圍的青山綠水相互映襯,顯得格外壯麗。城堡布局上,有多個塔樓和防御性結構,同時融合了一些哥特式建筑元素,如尖頂、花窗等,兼具美觀與防御功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托爾岑費爾斯城堡的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最初是一座小型的中世紀騎士城堡,用于防御和監視萊茵河沿岸的交通與貿易。</span>19世紀,普魯士王儲(即后來的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萊茵河河谷的美景所吸引,于1842 - 1854年期間下令對原城堡進行大規模重建與擴建,將其改造成一座浪漫主義風格的宮殿。該宮殿成為了普魯士王室的度假居所,承載著王室的休閑娛樂與社交活動。施托爾岑費爾斯宮經歷了不同歷史階段的變遷, 它見證了德國歷史上的諸多重要事件,如今作為文化遺產向公眾開放,是科布倫茨地區重要的旅游景點,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感受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當船從施托爾岑費爾斯城堡下方的河段駛過時,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到城堡的古樸雄韻。</p> <p class="ql-block">位于德國萊茵蘭 - 普法爾茨州拉恩施泰因市附近,坐落在萊茵河左岸邊上的沙莫特城堡(Schamott-Schl?sschen)。這座城堡主要采用紅磚與白色石材搭配建造,紅磚部分奠定古樸基調,白色石材勾勒輪廓、裝飾細節,形成鮮明色彩對比,視覺上醒目且富有層次感。高聳的塔樓頂部有類似城堡防御工事的垛口,增添了建筑的威嚴感與歷史厚重感,塔樓的存在也使建筑在周邊環境中較為突出。白色石材裝飾線條精致,圍繞窗戶、墻面邊緣等部位,增加了建筑的立體感和精致度。</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科布倫茨市萊茵河上的霍希海默鐵道橋(Horchheimer Eisenbahnbrücke),它是一座采用磚石和混凝土結構,具有多個拱形橋洞的跨河大橋。這種設計既美觀又實用,能有效分散橋梁所承受的壓力,增強結構穩定性,適應河流的水文條件。磚石部分歷經歲月,呈現出斑駁痕跡,展現出歷史的厚重感。作為鐵路橋,它承載鐵路交通功能,是區域鐵路運輸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橋也是萊茵河谷在下游出口處的第一座跨河大橋。穿過這座橋,我們乘座的船就算進入了科布倫茨市。</p> <p class="ql-block">科布倫茨市(Koblenz)沿河建筑展現出豐富多樣的風格與鮮明的色彩特征:部分建筑具有典型德式特色,如半木結構房屋 ,木梁與磚石墻面結合,呈現出古樸韻味。另一些建筑立面規整對稱,帶有古典建筑元素的簡化線條,體現新古典主義注重秩序與和諧的特點。還有體現現代風格建筑,它們以簡潔的幾何形狀、大面積玻璃幕墻和流暢線條為特點,與傳統建筑相互映襯,展現城市發展的時代印記。河畔的建筑因地勢起伏,建筑高低錯落分布 ,從河邊向高處延伸,形成豐富的天際線,增加了視覺上的立體感和空間感。</p> <p class="ql-block">科布倫茨市的天主教堂-圣約瑟夫教堂(St Joseph),這座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在17世紀,教堂進行了重建,取代了原有的哥特式建筑,并在隨后的幾個世紀中不斷擴建和修繕。教堂的玻璃裝飾是其一大特色,大部分玻璃采用幾何抽象的圖案,與內部簡潔的直線條家具形成對比,同時也為教堂增添了一份現代藝術的氣息。在二戰期間,教堂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幾乎被完全摧毀,僅留下了部分古老的門廊和一些殘垣斷壁。戰后,教堂進行了重建,新教堂于1950年完工。如今,圣約瑟夫教堂已成為科布倫茨市的一個重要地標和旅游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p> <p class="ql-block">科布倫茨市萊茵河畔上的德國傳統建筑</p> <p class="ql-block">科布倫茨市圣彼得和保羅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 of St. Peter and Paul)。 這座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最初是在11世紀的一座神廟舊址上動工,早期建筑風格受當時流行的羅馬式建筑影響,強調厚重堅固。在后續幾個世紀中,隨著哥特式建筑風格興起并傳播,教堂不斷進行改建和擴建,融入了哥特式建筑元素,如尖拱、飛扶壁等。</p> <p class="ql-block">位于科布倫茨市萊茵河邊的德國聯邦辦公大樓</p> <p class="ql-block">豎立在聯邦辦公大樓綠地前面的約瑟夫·戈雷斯紀念碑(Joseph-G?rres-Denkmal)。約瑟夫·戈雷斯(Joseph G?rres)是德國19世紀著名的政論家、歷史學家和政治家 ,在德國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意識覺醒等方面貢獻顯著。戈雷斯生活在拿破侖戰爭對歐洲秩序產生巨大沖擊的時代,他積極投身于喚起德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通過創辦刊物等方式,宣傳民族主義思想,號召民眾團結起來反抗外部壓迫,為德國后來的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在政治上倡導自由、民主理念,批判封建專制;在文化領域,對德國歷史文化深入研究和宣揚,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人們為銘記他的貢獻,建造了這座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科布倫茨市萊茵河畔的普魯士政府大樓(Preu?isches Regierungsgeb?ude),建造于1902 - 1906年,是當時普魯士政府在萊茵省科布倫茨行政區的所在地及主要稅務辦公室。這座政府大樓采用了威廉時代的新羅馬式風格(Wilhelminian neo - romanesque style),這種風格融合了羅馬式建筑的典型元素,同時帶有威廉時代的特征。它的立面使用凝灰石覆面,呈現古樸莊重質感。擁有大型角樓和巨大的、帶山墻頂飾的中央樓閣,四層主立面形似堡壘,給人堅固威嚴之感。1961年后,它成為德國聯邦國防部總部;1993年起,大樓南部成為科布倫茨高等地區法院所在地。如今,原普魯士政府大樓是德國聯邦國防軍裝備、信息技術和后勤保障辦公室(BAAINBw)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萊茵堡是科布倫茨的一座城堡式別墅,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克勞森貝格防御工事。該工事建于1827年至1833年間,是埃倫布賴特施泰因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因此,這個碉堡屬于普魯士科布倫茨要塞下的布賴特施泰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防御</span>系統。這座城堡以前被稱為克勞森堡,在1898年的公開拍賣會上,出售給了不來梅的威廉·馮·博蒂歇爾上校。隨后,上校將其改建成城堡般的萊茵堡別墅。萊茵堡至今仍為私人所有,并在 20 世紀和 21 世紀初經過多次改建,但其作為城堡的雄偉外觀從未消失。</p> <p class="ql-block">從船上甲板上放眼望去,一艘巨型駁船正逆水向我們的船駛來,而河岸后方山上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埃倫布賴特施泰因要塞(Festung Ehrenbreitstein)。</p> <p class="ql-block">埃倫布賴特施泰因要塞(Festung Ehrenbreitstein)坐落在德國科布倫茨市萊茵河岸邊高聳的山丘之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這里可以俯瞰萊茵河與摩澤爾河交匯處,對周邊區域的軍事動向能進行有效監視,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軍事要塞之一。這座要塞始建于19世紀初,當時正值拿破侖戰爭時期,普魯士王國為了防御法國的軍事威脅而修建。歷經多年建設,于1828年基本完工。在建成后的歲月里,它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雖未經歷大規模戰斗,但一直作為重要軍事據點存在,直到19世紀末軍事戰略變化,其軍事用途逐漸減弱。要塞由厚重的磚石建造,墻體厚實,部分墻體厚度達數米,能夠抵御當時火炮的攻擊。內部設有眾多防御工事,如炮臺、彈藥庫、兵營、地下通道等,布局復雜且功能齊全。要塞占地面積廣闊,擁有多個堡壘、棱堡和防御塔樓,各部分通過通道和階梯相連,形成一個龐大且嚴密的防御體系。如今,要塞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景點,向游客展示其悠久的軍事歷史。此外,游客還可登上要塞,俯瞰科布倫茨市區以及兩條河流交匯的壯麗景色,感受歷史與自然景觀的完美融合。 這座要塞城堡不僅是科布倫茨市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德國軍事建筑遺產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位于科布倫茨市的圣卡斯托大教堂(Basilica of St. Castor)是該市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筑,有著深厚歷史底蘊與獨特建筑魅力。教堂建筑呈現羅馬式風格,高聳的雙子塔樓頗為醒目,從遠處就能辨識,塔樓頂部裝飾有金色風向標等,在陽光下閃耀。外墻由石材筑成,歷經歲月滄桑仍堅固厚重,墻體上分布著拱形窗戶和門洞,彰顯羅馬式建筑拱券結構的特色 。教堂最早可追溯到9世紀上半葉,第一座建筑于817 - 836年間建造,在特里爾赫蒂大主教在虔誠皇帝路德維希的支持下,并于836年11月12日落成。圣卡斯托大教堂見證了《凡爾登條約》的簽署,該條約分割了法蘭克帝國。1991年7月30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將其提升為小圣殿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前方就是萊茵河和摩澤爾河的交匯之處,而位于這個兩河交匯處的科布倫茨市則成為了交通要沖和重要的戰略地點,也造就了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兩河交匯形成的德意志角則是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公元前9年左右,這里是古羅馬人的軍事要塞,當時的羅馬軍營名為castellum apud Confluentes,意為“匯流處的營地”,拉丁語Confluentes逐漸演變為德語的Koblenz(科布倫茨)。隨后,此地逐漸發展成為定居點。公元六世紀曾為法蘭克王室駐地 。后來歸特里爾大主教所有,大主教們在此興修教堂、建造城墻、拓展交通,并沿著萊茵河建立城堡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科布倫茨被美軍占領至1923年,之后被法國軍隊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它屬<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法國占領區。二戰時曾遭破壞的</span>歷史建筑,在戰后大多得到恢復,而城中的新建建筑則多具有現代化形式。</p> <p class="ql-block">位于萊茵河和摩澤爾河交匯處的德國之角(Deutsches Eck)上的威廉皇帝紀念碑(Kaiser-Wilhelm Monument)。該紀念碑是一座宏偉的銅制騎馬雕塑,總高37米 ,其中騎馬像高14米。雕塑中的威廉一世身著將軍制服,外披迎風飄揚的大衣 ,威風凜凜騎于馬上。身旁有帶翅膀的天使,一只手牽著駿馬,另一只手拿著墊褥和皇冠 ,增添神圣感。雕塑底座刻有德國各州州徽,體現“德國統一”的象征意義,還刻有詩句“nimmer wird das reich zer st?ret, / wenn ihr einig seid und treu ! ”(只要你們團結忠誠,帝國就永不分裂 )。紀念碑整體由堅固石材建造,底座高大,有階梯可攀登,周圍有鏤空圍墻環繞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后,為紀念他在1864年、1866年和1871年三場戰爭中對德國統一作出的貢獻 ,各方計劃為其建紀念碑。1891年,威廉二世從眾多申請城市中選定科布倫茨的德國之角作為地址,通過全國募捐籌集100萬金馬克建造資金。1897年8月31日 ,威廉二世親自為紀念碑揭幕,設計者是德國建筑師布魯諾·施米茨。二戰期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紀念碑被炮火摧毀。1990年德國統一后 ,在私人基金會資助下 ,紀念碑在1993年得以重建,并改用青銅材質重塑威廉皇帝騎馬像,讓它再次屹立于德國之角。</span></p> <p class="ql-block">從兩河交匯處極目遠眺,兩座大教堂的尖塔在城市的天際線上極為醒目。其中具有洋蔥頭塔尖造型的教堂是科布倫茨圣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它處于科布倫茨老城區中心位置,周邊建筑多為古典風格 。這座教堂是一座以羅馬式為基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多種元素。從外觀上看,圣母教堂將哥特式唱詩區和巴洛克式半圓形穹頂塔樓雜糅在一起,形成和諧且視覺上令人舒適的效果。尖頂高聳,線條挺拔,展現出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同時巴洛克式塔樓又增添了華麗與動感 。這座教堂的歷史可追溯到5世紀,擁有悠久的歷史底蘊。自1986年起,科布倫茨圣母教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羅馬紀念碑的一部分,這標志著其在建筑藝術和歷史文化方面的重要價值得到國際認可。而另一座擁有黃色塔樓及尖頂的教堂是科布倫茨市圣弗洛林教堂(Church of Saint - Florin),它位于科布倫茨老城區的弗洛林斯廣場(Florinsmarkt)。這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教堂 ,外墻有著獨特的白色背景上的黃色豎條紋,極具辨識度。弗洛林教堂建于1100年左右,曾屬于圣弗洛林修道院。1820年,圣弗洛林教堂被奉為新教教區教堂,成為科布倫茨市第一座新教教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當船駛過兩河交匯處后,回身遠眺位于巖石山上的埃倫布賴特施泰因要塞。</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萊茵河臨河的科布倫茨市圣彼得天主教堂(Kath. Pfarrkirche St. Peter)。這座教堂整體外觀風格獨特,塔樓是其標志性部分,頂部為深色穹頂造型,搭配醒目的時鐘,增添古樸莊重之感;墻體顏色主要為淺黃色與白色,搭配深色屋頂,色彩對比鮮明。建筑立面有精美的磚石雕刻裝飾細節,展現傳統工藝精湛技藝。船駛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天主教堂后,我們也就駛離了科布倫茨市。在用晚餐前,我們乘坐的游輪會抵達位于萊茵河左岸的小城-</span>安德納赫(Andernach)。根據行程安排,我們的船會在那里停泊一晚,并于第二天的上午參觀小城邊上的一座城堡。</p> <p class="ql-block">用一段小視頻,快速地回顧穿越萊茵河中上游河谷時所看到的美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州市|
奇台县|
浦县|
乌兰察布市|
临汾市|
衡阳市|
绵竹市|
大冶市|
池州市|
彝良县|
修水县|
闽清县|
宁乡县|
永平县|
阿合奇县|
武功县|
苍南县|
荥阳市|
田林县|
新宁县|
仁怀市|
大渡口区|
故城县|
昌黎县|
中阳县|
抚松县|
徐州市|
昌乐县|
泉州市|
庐江县|
北安市|
阿巴嘎旗|
武邑县|
岳池县|
绥宁县|
通河县|
枣庄市|
南京市|
岗巴县|
兴安县|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