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根據原定的計劃,今年五一假期我們還是前往陜西,目的地是咸陽。咸陽被譽為“中國第一帝都”,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首都。咸陽也是中國現行版圖的幾何中心,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資料介紹說,它位于西安的北面。如果從市域來看,確實是這樣。但如果從市中心來看,它應該是位于西安的西邊。我覺得這樣可能更接近于常人的思維。因此,我將這次行程定義為西安西線游。這次,與近年來都是我們自己一家三口出游有所不同:一是朋友老朱夫妻倆跟我們一起;二是孩子沒空,不跟我們一起。于是,我們決定4月30日請半天假,下午飛西安,晚上與孩子見個面吃個飯。我們預定的航班是南航的CZ3215(14:25~17:00)。但這個航班的價格一直都很堅挺,維持全價2030元(不含機場建設費和燃油附加費),導致我們一直不敢訂票。直到4月27日下午,突然間降到1245元,我趕緊下手。結果,后來無論如何升降,都沒有低于這個價格的。車輛方面,我們一直留意之前用開的租車公司,結果價格也是高企不下。后來孩子告訴我們一嗨租車旗下有個耀東方租車,價格比較便宜。我預訂了一輛豐田RAV4榮放,五天1529元,還包含了175元的尊享保障,而原來的租車公司同期最便宜的SUV也要2000多元。酒店是妻子根據我做的行程安排預訂,訂的都是當天傍晚六點前可以免費取消的那種。一切準備就緒,只等時間到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30日(星期三),我們如期出發。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出來,前往指定地點取車。忽然間,狂風大作,樹木搖曳,沙塵四起,遮天蔽日,原來是沙塵暴來了。我們前往學校的途中,發現有一些行道樹折斷或者翻側了。在學校門口等孩子的時候,沙塵暴又發作了,太陽艱難而痛苦的露了個臉。見到孩子,老朱他們提出想到校園里面去看看。孩子就帶著我們在校園里轉了一圈。妻子又見到了她至愛的月季花。校園北面種了一排月季花,依靠在圍欄上,長得很密,爬得很高,開得很歡,芬芳的花香穿透并遏制了沙塵的氣味,入心入肺。我們帶孩子到附近的飯店吃晚飯,一直聊到九點多才結束。把孩子送回學校,我們返回咸陽市。經過渭城區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清渭樓。去年也是4月30日晚,我和妻子經過清渭樓,沒有開放,我們只能在外圍欣賞了一下它的夜景。這次經過,發現它的大門敞開著,我們便停車參觀一下。但是,這次它也只是開放下半身,而上半身還是守身如玉,不過還是前進了一步。清渭樓始建于秦代,歷史上曾與黃鶴樓、鸛鵲樓、岳陽樓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晚上,我們住在秦都區。</p> <p class="ql-block"> 5月1日早上,我們前往興平市參觀漢武帝茂陵及茂陵博物館。路上,我們看到綠油油的冬小麥已經長穗,十分興奮,在麥田里玩了一會兒。在地理位置上,我們先到達茂陵博物館。奇怪的是,茂陵博物館不是跟茂陵在一塊,而是跟霍去病墓在一起。我們問了一下工作人員,他們說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建設博物館的時候,當時的交通、經濟和技術等都比較落后,就選擇了離公路和村鎮比較近的地方修筑。走進景區大門,沿著中間的通道往北走,兩邊是園林及仿漢景觀亭、蘇武牧羊雕塑。茂陵廣場東邊有編鐘古音樂廳和咸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茂陵廣場北面才是茂陵博物館的大門。大門正對著琳池。我們先參觀西邊第二展廳的漢茂陵出土文物菁華陳列,然后來到琳池的北面,那里有馬踏兇奴等左右兩尊石像。石像背后就是霍去病墓。墓前有墓碑及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示牌。其中標示牌上的“霍去病墓”四個字被人摸得油光發亮,圖的是“去病”。我們順時針參觀了霍去病墓西邊的西石刻廊,北面的霍去病生平事跡展及霍去病石,東邊的東石刻廊。然后從霍去病墓的東北角登上去,北面有三窩神石,頂上是攬勝亭,可以環視四周。從霍去病墓的東南角下來,我們到參觀了東邊的花架長廊和金日磾墓。我們順時針繞金日磾墓轉了一圈,回到霍去病墓左前方的第一展廳參觀茂陵歷史文化菁華展。然后,我們前往茂陵博物館西邊1.1公里的漢武帝茂陵。從大門進去,廣場中間有它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示牌,右邊有關于漢武帝劉徹、漢武帝茂陵的簡介及漢武帝劉徹的多個第一(八個)、漢武帝茂陵的七個之最。廣場北面有墓碑,兩邊是城墻遺址。我們繞著茂陵順時針轉了一圈,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防護網內的花草樹木就保護得很好,防護網外的花草樹木全部被清除掉,光禿禿的。這是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離開漢武帝茂陵,我們前往楊貴妃墓,途中在興平市區吃了午飯。當我們根據導航到達楊貴妃墓的時候,卻沒有找到它,后來才發現原來是圍蔽施工。然后我們返回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原先我只是把這個點作為備胎,結果還真用上了。馬嵬驛最出名的,莫過于“馬嵬驛兵變”。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父子,并強迫楊玉環自盡。現在的馬嵬驛,是依托楊貴妃墓和黃山宮為背景而建,以旅游觀光為主,處處體現唐朝特色。馬嵬驛整體上分為三區三溝。我們從驛站東門進入,經過生態停車場,來到福祿壽廣場。它的北面是草莓采摘區,西面是童趣園和馬嵬將軍雕像。我們來到驛站北門,并前往集市、鄉村記憶館參觀。它們北面還有農耕園和露營地。我們沿著驛站西邊的山坡往下走,那里還有白樺林、生態種植園、彈弓射擊體驗區、炮臺古戰場、國槐林、百果園、天梯、馬嵬兵變原址、網紅秋千、十二生肖、絲路雕塑、泥塑館、原居民舊址等。我們穿過駝門,來到西溝,溝里有“穿越時空”的游樂項目。西溝與中溝之間有窯洞掛面體驗區、貴妃像、假山景觀群、景觀長廊、亭臺樓閣瞭望區、老樂會戲樓、黃麓廣場、老茶臺等。中溝是作坊街,有唐韻書畫院及豆腐、酸奶等各種作坊。驛站南門在中溝。中溝和東溝之間有繡樓、天橋、民俗婚禮體驗園、槐里小院、隱園等。東溝是美食街。東溝的東面還有大屏廣場、東湖原址、網紅月亮橋、民俗坊、南方床北方炕、土織布坊、游樂場、馬場等。驛站項目繁多,收集了很多物品,也有不少造型,但堆砌感很強。不過還是吸引了不少游客。當天很曬很熱,大家都有點受不了,匆匆轉了一圈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繼續前往武功縣,參觀武功古城。武功古城座落在漆水河、漠峪河、湋河三水匯合之處。我們首先來到教稼臺。教稼臺位列中國八大名臺(武功教稼臺、漢陽古琴臺、武靈叢臺、青島瑯琊臺、徐州戲馬臺、臨漳銅雀臺、漢中拜將臺、登封觀星臺)之首,是后人為紀念后稷設壇教稼、粒食萬民之功而建。然后前往報本寺塔,但導航陰差陽錯的把我們帶到了清涼寺。我們將錯就錯,參觀了清涼寺(真如禪寺)。清涼寺下面還有一個小廟——睡佛殿,村民很熱情的開門給我們參觀。我們繞回報本寺塔。相傳李世民登基后,為報其母恩,舍宅為寺,名曰報本,寺內建塔。我們參觀完蘇武紀念館及蘇武墓后,繼續前往姜嫄水鄉。姜嫄水鄉有天壺廣場、無動力樂園、螃蟹樂園、游樂場、水上世界、水上娛樂、跑馬場、萌寵喂養、極限挑戰、美食街等設施和項目。游客雖然比不上馬嵬驛,但也稍多。武功古城還有美陽關、龍王廟、東岳廟、美陽里、都城隍府、老院子、關帝廟、小華山、上閣寺、將軍臺、后稷文化廣場、河灘古會會址、民俗風情街、油菜花景區、皇家尚林苑水鄉花海、漆水河濕地公園等眾多景點,值得慢品細看。</p> <p class="ql-block"> 武功縣往西,就是楊陵區。2023年10月6日,我們曾經到訪過楊陵區,參觀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因此,這次我們就沒有繼續前往楊陵區。其實,從咸陽市區出發游完全市可以分為三條線:西線為興平市、武功縣、楊陵區;西北線為禮泉縣、乾縣、永壽縣、彬州市、長武縣;北線為涇陽縣、三原縣、淳化縣、旬邑縣。現在,我們轉道禮泉縣。入住酒店后,我們前往縣委對面的磨張烙面吃晚飯。聽說他們家做的面很好吃,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吃完晚飯,我們返回酒店,途中經過三角廣場,發現十分熱鬧,便停車觀看。廣場上人很多,有跳廣場舞的,有帶孩子玩耍的,有散步的,有修腳的,有按摩的……我們往人群最集中的地方湊,發現還有人在耍雜技。三個人,一老兩少,兩男一女。年長者主持,青年男子是主力,表演了頂凳子、頂桌子、滾玻璃、胸口碎大石、脖子纏鋼筋等,青年女子也表演了雙腳撐水缸。年長者在主持的時候除了夸贊青年男女的技藝,更多的是進行渲染悲情和靈魂拷問。比如說他們的成本、吃飯等問題,青年男子背部流血等傷害。總是說大家可給可不給錢,但常常誅心,還連佛像都請出來了。他們也會趁機推銷一些產品,比如藥油、玩具、禮品之類的。我們固然知道這是套路,但還是掃了碼,權當是門票錢吧。</p> <p class="ql-block"> 5月2日早上,我們先前往昭陵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也不是跟昭陵在一起,而是跟徐懋功墓一塊。博物館大門正對著徐懋功墓,墓前有李勣(徐懋功的賜名)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先后參觀了昭陵文物菁華展、昭陵碑林和唐墓壁畫。 </p> <p class="ql-block"> 然后前往袁家村景區。與馬嵬驛一樣,這里的人氣也比較旺。我們停好車,袁家村景區西邊還有一個袁家村自然生態觀光園(原咸陽市動物園),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排隊。我們從西門進入袁家村景區,那是一條商業街。商業街的北面有高空漂流、空中自行車、水上跑板、劃船、網紅橋、親子戲水池、兒童碰碰車、撈金魚等設施或者游樂項目。我們沿著商業街往東走,是關中大觀園,一個大型的主題樂園。關中大觀園南面是袁家村氫氣球,懸在空中,遠遠就能看到。景區的北面是袁家村小吃一條街。由于曝曬炎熱,加上這些都不是我們想游玩的項目。我們匆匆轉了一圈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 離開袁家村景區,我們前往涇陽縣的鄭國渠旅游風景區。進入鄭國渠路后,就開始了擁堵。原本的一條車道,加上路肩,行駛著兩排車。這是我們這次行程中人氣最旺的一個景區,有了一點兒五一的感覺。鄭國渠路的左邊,依次有鄭國渠大壩、故道、引水口等遺址,由于不方便,我們沒有停車參觀。進入景區,有多個大型停車場,都停滿了車。南門的西側有鄭國渠遺址博物館、鄭國渠首暨歷代引涇工程遺址及張家山自然風景區等,我們沒有參觀。我們來到游客服務中心買了門票。時值中午,我們就在那里吃碗面吧。兩位女士去點餐,我們兩位男士去等位,結果等了很久,也只是擠到了兩個位置,只好兩人坐著吃,兩人站著吃。然后,我們乘車沿著涇河大峽谷前往鄭國湖。鄭國湖其實就是文涇水電站水庫,可以選擇游船、快艇、畫舫、帆船游覽,我們選擇了快艇。在又曬又熱的環境中等候,真的是一種煎熬。不過,等到風馳電掣,浪遏飛舟,水花撲面,又是另外一種快感。從碼頭上來,徒步到達鄭國湖觀景臺,游覽仲山書院后,徒步到達浮云臺,那里有懸崖秋干和玻璃觀景臺。我們乘坐全國首部懸崖彩虹觀光扶梯下行至夢幻谷,那里有水上自行車、竹筏漂流。我們沿牧羊古道和涇岸險道前往黑溝。途中經過觀瀑石崖,那里有一個虎嘯崖瀑布,飛流直下,水花飛濺,形成了一道美麗的彩虹。瀑布下方是耍水灘,很多人在那里玩耍。由于太曬太熱了,我們沒有進入黑溝奇峽游覽一線天、龍王廟、福地、洞天等景點,也沒有繼續沿著涇河漫步,而是乘車途經孔雀灣(那里有龍須瀑布、龍涎瀑布、孔雀灣浮橋等景點)返回游客服務中心。說實話,我覺得鄭國渠旅游風景區叫回涇河大峽谷還貼切一點兒。</p> <p class="ql-block"> 我們返回禮泉縣參觀唐太宗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于九嵕山主峰。昭陵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墓“因山為陵”的埋葬制度,其所依九嵕山主峰突顯威龍臥虎之勢,一峰突兀,九梁環拱,巧奪天工,驚世奇景。自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死后昭陵開始營建,直到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入葬方告完成,歷時達13年,陵園面積30萬畝,周長60公里,有陪葬墓209座,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園,被譽為“天下名陵”。昭陵陪葬墓以陵山主峰為軸心,呈扇形分布在主峰兩側和正南面,猶如群星拱月一樣,拱衛著昭陵。走進景區大門,右邊有十四酋長像。經過檢票口,依次為六駿廣場、李世民雕像、唐太宗昭陵碑、二十四功臣像、貞觀二十三年大事記載、配享功臣、唐太宗生平浮雕、明清山門、歷代祭陵碑、北司馬門遺址、昭陵六駿、藩君長石刻、東西廊房遺址、享殿遺址等。此時天氣轉陰,沒有了之前的曝曬和炎熱。我們跟隨其他游客穿過樹林,爬上了九嵕山主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油然而生。可惜的是,陵前兩座鐵塔和遠處的一個采石場壞了風景。上下山的都是人踏出來的自然路,有時候需要手腳并用。從山上下來,旁邊還有韋貴妃墓和長樂公主墓,我們沒有參觀。然后,我們直奔乾縣。晚上在鹽池灘羊館吃飯。我們坐在戶外,涼風習習,吃著羊肉,喝著啤酒,犒勞一下辛苦了兩天的自己。后來狂風大作,黃沙飛揚,還下了幾滴雨,我們又搬到了室內。</p> <p class="ql-block"> 5月3日,太陽依然曝曬,但氣溫降了很多,涼爽宜人。我們前往乾陵景區。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年)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624-705年)的合葬陵,位于縣城北約6公里處的梁山。梁山由三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巖山峰組成,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挺拔俊秀,巍峨壯觀。若從不同的角度眺望乾陵,整個陵園外廓呈現出不同的造型。從東邊遠眺,這座陵園恰似一位睡美人,悠閑而肅穆的仰臥于天地間。高聳的北峰,是她微微抬起的頭;蒼翠欲滴的松柏,是她秀美的長發;筆直的神道,是她纖細的玉頸;對稱的南二峰,是她的乳房;向南延伸的峰巒,是她舒展的雙腿。從西側觀察,乾陵主峰孤峰高聳,雄美威武,像一頭臥獅。從正南門步入陵園,好似一座“筆架山”三足鼎立。從西北看乾陵又好似一座“金字塔”,孤峰獨起。站在北峰往南看,陵園宏大的氣勢盡收眼底,令人浮想聯翩。因此,我將其總結成“東賞美人,西瞻神獸,南叩文魁,北觀天下”。陵園仿唐長安城格局營造,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廓城,規模宏大,建筑富麗雄偉,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歷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執政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歷時長達57年之久。我們買了門票,請了一個講解員樂樂。樂樂領著我們先是參觀了乾陵博物館及永泰公主墓、仿唐乾陵地宮,然后乘坐景區交通車前往參觀懿德太子墓,再到乾陵的南門。在南門的長相思廣場可以爬臺階登山,沿途有觀景臺、華表、驥馬、西乳闕樓遺址、百工坊、皇陵風味小吃城、乾陵東門游客服務中心、東乳闕樓遺址等。我們本來想爬上去,但樂樂只能帶我們跟車上去,到乾陵東門站下。下車后,我們穿過百工坊,走進司馬道,盡頭左邊的述圣紀碑正在維修,不能參觀。我們參觀了右邊的無字碑。述圣碑是武則天為先夫高宗李治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余字的碑文。而無字碑則是武則天為自己而立或者唐中宗李顯或者其他人為武則天而立。至于為什么無字,眾說紛紜。但是,無論是誰立的,因何無字,只要不是因為意外而造成的,都體現了當時決策者及執行者的高超智慧。兩塊碑的背后是闕樓遺址,闕樓背后是六十一蕃臣像。至于六十一蕃臣像為什么都無頭,也有很多的傳說和猜測。司馬道正對著的廣場上還有兩只石獅。樂樂想帶我們去下一站章懷太子墓,但我們想爬梁山主峰,于是她在那里提前給我們講解了章懷太子墓,然后就此別過。我們沿著道路往山上走,到了一半就沒路了,只能在人們走出來的自然路上爬。爬到山頂,豁然開朗,向南俯瞰,神道直通渭河,左右乳峰高聳,頗有君臨天下的感覺。從主峰下來,我們在皇陵小吃城每人吃了一碗“????面”。然后乘車下山,參觀完了章懷太子墓,我們前往永壽縣。</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目的地是永平古鎮。永平古鎮位于永壽縣城以北14公里處。古鎮始建于秦代,稱麻亭,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素有“秦隴咽喉、彬寧鎖鑰”之稱。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武陵寺塔及金盤城、縣衙、城隍廟、穆陵關、翠屏書院、虎山等歷史文化遺跡。經過永平古鎮牌坊,進入旅游路,依次有觀景臺、汽車露營地、向日葵花海,我們把車停在游客服務中心。旅游路的右邊有福壽廣場、農耕時光體驗園、生態木屋別墅以及絲路人家民宿、絲路人家農家樂、小蜜蜂親子帳篷露營地等;左邊是自助燒烤區、許愿長廊、LOVE露營景觀水系廣場、翠屏廣場、虎山及武陵寺塔;盡頭是金盤城及縣衙。我們沿著景觀水系廣場走到翠屏廣場,然后穿過一個古老的牌坊,登上虎山。虎山不高,長滿了槐樹,正值開花的季節,幽幽花香沁人心脾。除了槐花,泡桐也在綻放。途中有兩座虎山亭以及一座虎山碑亭,里面有一塊用玻璃密封起來的石碑,應該是有些來頭的。我們來到武陵寺塔,這是一座很古老而精美的磚塔,而且是一座斜塔。我們返回金盤城。金盤城系清康熙六年(1667年)時任永壽縣令張焜籌資修建。張焜到永壽任縣令之時,永壽縣城歷經明末清初兵亂匪患已殘破不堪,他不忍目睹城池破敗之像,決心修建永壽縣城。為籌集修成款項,張焜攜家仆回到家鄉,變賣自己的家產和田地,并向親朋好友借貸湊足3000兩白銀,回到永壽后,當地百姓深受感動,鄉紳胥吏紛紛自愿捐款,再湊1400余兩白銀,共籌款四千四百余兩白銀修建縣城。建成后的城池形勢猶如盤中金元寶,又取固若金湯之意,故取名金盤城。金盤城占盡山川形勝之利,風水極佳,左有東嶺梁逶迤綿長,矯若青龍,右有山峰勢如虎頭,名曰虎山,前有翠屏山環擁,以應朱雀,后有永壽梁蜿蜒拱衛,以應玄武;金盤城雄踞其間,宛如架上金盤,勘者謂之有旺氣在焉。</p> <p class="ql-block"> 離開永平古鎮,我們前往彬州市。沿途漫山遍野的槐樹,仿佛進入了槐花的海洋。有養蜂人在路邊放蜂,并售賣蜂蜜。經過彬州市區開元廣場的時候,看到開元寺塔也很漂亮,不過我們沒有停車參觀。附近還有一座邠州千獅橋,全橋雕刻石獅千余尊。橋頭立有邠州千獅橋碑,高14.29米,寓意彬縣從白土塬遷至彬縣城已1429年。我們繼續前行,到達大佛寺。大佛寺,原名應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和超度在豳州淺水塬大戰中陣亡的將士所建。北宋仁宗皇帝為養母劉太后舉國慶壽時改為慶壽寺。明景泰年間稱其為大佛寺。大佛寺石窟,作為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北道的第一大石窟,是中國現存初唐和盛唐時期保護完整、 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大佛寺石窟依山傍水,鑿巖為室,雕石成像,架木為樓,凌空飛閣。在400米長的巖面上,開鑿洞窟130孔,佛龕446處,造像1988尊,歷代題記170余幅。特別是高20米的大佛是世界窟內最大的阿彌陀佛造像,自古被譽為“盛唐石窟藝術奇觀”。從大門走進去,左右各有一只瑞獸。大門正對著明鏡臺。明鏡臺依山崖而建,顯得雄偉壯觀。我們沿著山崖從左到右,先后參觀了僧房窟、彌勒佛、千佛洞、關公廟和鐘。在明鏡臺的三樓,有三個門洞,可以從左側、正面、右側觀賞大佛。也可以從上中下三個角度觀賞,大佛的神態均不一樣,俯瞰為憤怒,平看為正常,仰視為微笑。明鏡臺的右邊還有黃明碑、韋馱菩薩、感應仙姑、羅漢洞、西閣造像窟。從明鏡臺下來,沿著崖邊往右走,還有碑廓、佛壇窟、丈八佛窟等。</p> <p class="ql-block"> 從大佛寺出來,已經是下午五點。我們繼續前往長武縣。途中有習仲勛同志革命活動舊址、碾子坡遺址公園等。當我們來到長武縣城的昭仁寺和東岳廟的時候,是下午五點半多一點,已經關門了。它們隔著東大街相對,構成長武縣博物館。參觀不行,只能打個卡了。我們離開長武縣,前往旬邑縣。晚上,我們在旬邑縣城的三水老碗吃飯。服務員聽到我們的南方口音,就很好奇的問我們從哪里來,為什么會來這里。她說,就連本地人(應該是指西安、咸陽人)都不怎么來,你們是怎么找到這里來的?我們回答了她的疑問。不過,我們也納悶,他們這里為什么也叫三水,三水不是在我們的大佛山嗎??原來,旬邑縣原名三水縣,源于漢代安定郡的舊縣名。根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因縣界羅川谷有“三泉并流”而得名,另有文獻提及汃河與玉泉、白馬泉、稍泉等河流交匯,故稱三水。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廣東三水縣重名,陜西三水縣復改名為栒邑縣,后簡化為旬邑。</p> <p class="ql-block"> 5月4日早上,我們參觀縣城的古豳文化博覽園。我們首先來到泰塔文化廣場。泰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塔為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高53米,底層直徑為12米,塔內中空,有木梯可盤旋通塔頂。塔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各層八個角端處均有石雕螭首,口含鐵環,系吊風鈴。泰塔在建筑設計和營造上集唐宋建筑技術與藝術風格之大成,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塔也是斜塔。泰塔旁邊是旬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里面還有館中館——庫淑蘭剪紙館,不過沒有開放。我們跨過馬路來到旬邑縣文化館(圖書館),里面也有館中館——張俊彪文學藝術館,同樣沒有開放。圖書館的前面是文廟,還是沒有開放。我們在旅行中發現,各地建了很多樓堂館所,也認定了很多文物保護單位,不過也有不少是大門緊閉的。我們參觀了旬邑縣博物館(古象犀牛化石館),里面有世界第一象——旬邑黃河劍齒象化石,以及相關的介紹,還有一些互動游戲。</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我們前往唐家大院(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據《唐氏世系譜》記載,“三水唐家”在清初便很有聲望,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和大商人。他們名揚西陲,商號曾遍及陜西、甘肅、四川、安徽、江蘇、福建等十三省50多個縣,人稱“匯兌中國13省、包捐知府道臺銜;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在清嘉慶年間,唐家不過60口人,就有仆人丫環165人,還備有鸚歌轎(相當于紅旗轎車)66輛,“出門不離車馬轎,全堂執事開道鑼”。現存的唐家大院僅有兩進三院,而在唐家鼎盛時期,這里共有院落87個,房屋2700多間。唐家大院從道光五年(1825)開始修建,每天光做工的鐵匠、木匠、畫匠、普工就有340多名。到咸豐元年(1851),工程又分為11處,各種工人增至3200多名。直到同治七年(1868),其間歷時43年,才告一段落。院內建有戲樓、假山、花亭、魚池等,所有門窗都刻有各種圖案,神龕、板隔墻上有“八仙圖”、“二十四孝”,角柱、墻壁上雕有周穆王的“八駿馬”、姜子牙的“釣魚圖”,還有“牡丹、梅竹、菊花、旱蓮花”等等,這些雕刻,造型逼真,情態各異,給人以舒適清雅之感。除了房屋及其建筑、雕刻藝術,里面還有三水唐家家史展和旬邑民俗展。</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我們前往馬家堡革命舊址。路上,我們訂了回程的機票。之前,它一直都是全價,只有在這個時段,它才降到了1340元。后來發現,我們又是抽到了底價。馬家堡革命舊址位于旬邑縣職田鎮馬家堡村。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初期,這里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關中特區和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是關中革命斗爭的指揮中心。1937年4月,關中特區機關遷駐馬家堡村,習仲勛任中共關中特委書記。1937年9月,關中特區更名為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關中特(分)區機關駐馬家堡3年之久,1940年3月遷往馬欄鎮陽坡頭村。馬家堡革命遺存有:關中特(分)區黨政軍機關舊址,魯迅師范舊址,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舊址,習仲勛、霍維德、張仲良舊居等。那種夯土與磚瓦結合的房子,別有一番風味。不過,我們被保安明確告知不能拍照。我們很納悶,紅色景點為什么不給拍照?他說是領導說的。旁邊還有一個馬家堡革命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是馬欄革命舊址。從馬家堡到馬欄,有一條槐花大道。高大的槐樹立在兩旁,它們的枝葉把道路遮蓋成了隧道。看著槐花罩頂,我們隔著玻璃都能聞到香味。馬欄革命舊址,位于旬邑縣馬欄鎮馬欄村西約400米的西河坡村北的山梁之上,總面積約75平方千米。馬欄革命舊址由關中分區黨政軍機關及中共陜西省工委馬欄舊址、習仲勛舊居、馬欄七孔橋、關中分區大生產成果展覽室、馬欄革命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水上劇場、烈士陵園等部分組成,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走進紀念廣場,瞻仰了馬欄革命紀念碑,參觀了習仲勛手植樹、大生產展覽室和馬欄革命紀念館。從紀念館出來,天色昏暗,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山雨欲來。我們就沒有繼續參觀其它景點,而是前往石門山森林公園。</p> <p class="ql-block"> 導航把我們帶到了石門山森林公園的秦直道文化苑。此時已經是下午一點四十五,我們在游客中心每人吃了一碗泡面。這是我們連續三天中午吃面了,而且還是一天比一天差。秦直道,俗稱“皇上路”“圣人條”,是秦始皇命蒙恬監修的一條軍事性通道,寬30至50米,長達700多公里,建造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譽,被列為大遺址保護工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直道旬邑段,當地人俗稱“三水直道”,全長約90公里,是距西安、咸陽最近的,保存較完整的一段。路段最窄處僅四、五米,最寬處達三十米。該段大多修筑于山脊之上,遇山塹埡口,遇溝筑土橋,沿途五里一墩,十里一臺,工程宏偉浩大。秦直道文化苑景區內有秦直道、秦直道博物館、秦兵站、烽火臺、跑馬場等。我們看到山腳下很多白色的花,開得燦爛,查詢了一下,應該是楸樹。參觀完了秦直道文化苑,我們還得原路返回參觀石門山森林公園的其它景點。我們先參觀扶蘇廟。扶蘇廟景區還得另外買票。入口處附近,有一座慈云小院。上山的路又窄又彎還陡,明顯感覺到動力不足,踩盡油門還是緩慢爬行。中途會了一次車,還是有點費勁,停下來以后,從剎車轉到油門的瞬間,拉了手剎還是往后溜。山頂上是石門寺。我們停好車,沿著山嶺走。風很大,都有點擔心吹到懸崖下面去了。下面的一個山窩,還有龍津、三霄殿、三清殿等幾個小廟。問了一下上來的人,說是很破,沒什么看頭。我們經過財神廟到達扶蘇廟。扶蘇(?—前210年),秦始皇長子。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由于直言勸諫,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筑長城、抵御匈奴。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后,遺詔扶蘇治喪即位。中車府令趙高聯合丞相李斯,擁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矯詔逼令扶蘇自盡。后人為了紀念他而建廟。扶蘇廟位于秦直道石門關東峰的象鼻山山巔,是一間單獨的亭閣樓祠廟,周圍無任何物體阻擋,廟內塑扶蘇像,端坐于中間,兩邊站立著大將蒙恬與副將王離護佑侍衛。廟下有一石窟,傳為藥王爺住所。廟東北山下川道有一大封土,大如山丘,傳為扶蘇墓。但又有說是葬于上郡(今陜西省綏德縣)。除了歷史和傳說,這座山的山林和風光也是挺好的。下山后,我們在觀景臺和石門關逛了一下。從那里可以登上西峰的烽火臺。不過,我們選擇先到馬刨泉,準備從那里登上去。相傳扶蘇、蒙恬率軍修筑直道至此苦無水源,將士們又饑又渴,想找口水喝。扶蘇的戰馬忽然發力以蹄頓地來到長城嶺下,仰首環顧群山四壁,駿馬一聲長嘯,前蹄猛然一舉,伴隨落地之聲,蹄下遂現一汪清水,積水成泉。馬刨泉由此而來。從馬刨泉旁邊的山嶺往上爬,就是松海聽濤。那里有上下兩片松林,我叫不出是什么品種,但它們長得很密,很高,也很奀。往上,主要是遼東櫟。到了云林亭,就到了山脊。風很大,氣溫很低,我只穿了一件長袖T恤,凍得瑟瑟發抖。我們到達烽火臺。這里的石門山脈,雄踞渭北之顛,此處海拔最高(1888米),號稱渭北之最。登上烽火臺,更是狂風怒號,寒冷襲人。不過,我們在烽火臺看東峰,就是一尊臥佛。從烽火臺下來,我們參觀了旁邊的望都臺。相傳,扶蘇隱居石門山后,仍心系朝政,憂國憂民,其弟胡亥(秦二世)登基以來,朝局不穩,狼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心感不安,長登此處眺望帝都,感慨萬千。下山后,我們前往淳化縣。</p> <p class="ql-block"> 5月5日早上,我們先游覽甘泉湖旅游景區,它就在酒店門口。甘泉湖其實是攔截冶峪河筑壩而成的小型人工湖。依托甘泉湖,當地規劃建設了冶峪河國家濕地公園。我們沿著湖邊走到甘泉湖索橋。索橋正在維修,不能進入。索橋旁邊還有一個人工瀑布——簾云瀑布,也在維修,沒有水。我們從索橋旁邊的云梯往上爬。云梯位于甘泉湖東側的泰山西坡上,有臺階369級,取民間吉祥語“三六九朝上走”之意。昨天晚上,我們從對面的路邊觀看索橋、云梯和興淳塔,彩色的燈光鮮艷而迷蒙。云梯的頂端是興淳塔。這是我們此次行程參觀的第四座塔。在中國古建筑中,我最愛的是塔。我覺得它不光精美,而且表現力極強。興淳塔旁邊還有一個碑林苑。我們沿著公路回到甘泉宮大酒店,然后前往爺臺山。</p> <p class="ql-block"> 爺臺之名是來自于古有廟宇神祇。當地人把諸神均加尊稱“爺”,爺臺即神臺。爺臺山位于淳化縣東24公里處,主峰海拔1313米,享有“懸掛在空中的花籃”和“渭北高原綠色明珠”之美譽。爺臺山之聞名,始于1945年的爺臺山反擊戰。當時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可國民黨當局卻妄圖發動內戰。7月21日至22日,國民黨36軍暫編59師、騎兵二師向我爺臺山關中分區保安縱隊、關中警衛隊、警一旅3團和新四旅771團的6個連,突然進行攻擊,侵占了山南10多個村莊。我軍艱苦奮戰七晝夜,寡不敵眾,便于27日奉命撤出爺臺山及其以西41個村莊。此時,國民黨又以6個師3個團之兵力集結于耀縣、淳化、彬縣、黃陵和洛川一帶,繼續向邊區縱深進犯。我陜甘寧晉綏五省邊區聯防軍命令新編第四旅、教導一、二旅和358旅增援關中。8月8日23時發起反擊。經過三天激烈戰斗,終于8月10日奪回爺臺山,驅走了全部進犯的國民黨軍隊,收復了所有失地。我們在地圖上查詢爺臺山,有爺臺山旅游景區、爺臺山戰地主題公園、爺臺山反擊戰紀念館、爺臺山景區等,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我們選擇了爺臺山反擊戰紀念館作為導航目的地。在一個岔路口,我們看到了一座斑駁不甚的“爺臺山戰地主題公園”的牌坊。旁邊還有一座在建的房子,后來聽說建的是爺臺山反擊戰紀念館。我們穿過牌坊,導航把我們帶到預定的目的地。路邊停了一些車,有一些村民在那里擺賣,還有一架飛機和一輛坦克。公路的右邊有并列的三個路口,我們向村民打聽,他們說右邊的兩條路是下山的,左邊的那條是通往主峰的。爺臺山主峰是爺臺山反擊戰的主戰場。我們沿著道路往上走,穿過松林和槐樹林,到達主峰。這段路很緩也很短,十分鐘以內輕松抵達。主峰上有瞭望臺、爺臺山戰斗紀念碑以及碉堡、獨立屋、塹壕、戰壕、交通溝等舊址。我們沒有原路返回,而是沿著林中的自然路下來。回到那三個路口處,發現公路對面還有一條步行道。我們走進去看看。不看則已,一進去就迷失了自我。滿山都是高大的槐樹,密密的,但只是樹冠互相握手,中間則很通透,地上有花草。我特別喜歡北方森林(樹林)的這種層次和狀態,不像我們南方的熱帶、亞熱帶雨林,從上到下都幾乎密不透風,看不遠更看不透,只能看著跟前,壓抑感很強。更為重要的是,現在槐花盛開,整個山頭都彌漫著花香。頭頂上的蜜蜂發出響亮而悅耳的嗡嗡聲,打破了山間的寂靜。這樣耳聞目染鼻嗅體浴,怎能讓人不陶醉?我們沿著步行道逆時針繞著山嶺轉了一圈,途中有戰壕和炮樓等戰場遺跡。我們回到爺臺山戰地主題公園牌坊附近買了一些槐花蜜,然后離開了爺臺山。</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三原縣柏社村地坑院(柏社古窯)的路上,我們收到了航班延誤的信息,由晚上九點推遲到十一點。我們查詢了一下,晚上八點以后的都推遲了起飛時間。不過,突然間冒出來了一個晚上七點的航班,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它的存在。研究了一下,果斷的訂了晚上七點的航班,然后退了晚上九點的機票。雖然貴了190元,但事后證明是明智的選擇。柏社村位于三原縣新興鎮北部,始建于晉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國家下沉式地坑窯集中保護區,享有“天下地窯第一村”“中國生土建筑博物館”之美譽,還有“南有兵馬俑,北有地坑窯”的說法。地窯是由原始社會類人猿以洞穴棲身演變而來的一種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被譽為人類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它受外界氣候影響小,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柏社村內保留有傳統的窯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窯洞四合院225院,是目前全國地窯最多,保留最為完整的村子。這是一個免費開放的景區。我們向擺賣的村民咨詢了一下,決定順時針轉一圈。我們來到柏社印象,它是一個農家菜館,由三個院連通組成。此時已經是中午一點,我們就在那里吃午飯。其他游客聽到我們的南方口音,都很好奇我們為什么會找到這里來。老板娘得知我們對此感興趣,就帶我們到處參觀了一下,包括平時不開放的生活區域。吃完午飯,我們繼續參觀其它古窯。其中有一個是習仲勛居住過的。革命戰爭年代,柏社是通往革命根據地照金、馬欄、延安的咽喉要地,紅軍和八路軍均在柏社設有秘密交通站。1932年,“兩當兵變”后,習仲勛轉赴渭北、三原等地開展革命工作,曾在柏社古窯居住,播撒革命火種。如今,習仲勛居住過的窯洞已作為“心字區革命黨史館”被保護起來了。雖然柏社村地處渭北,但林木繁茂,現有中國珍貴樹種楸樹5萬多株,被稱為“楸樹王國”。高大繁茂的楸樹遮天蔽日,村落掩映在天然的綠色屏障中,形成十分幽靜的村落環境。被贊為“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神奇村子。</p> <p class="ql-block"> 在柏社村逛完窯子,才下午兩點半,直接前往機場還為時過早。我們原定前往涇陽縣參觀國家大地原點,但有信息顯示暫停開放,于是臨時決定前往西安市高陵區的涇渭分明觀景臺游覽。我們走進路邊的觀景臺,它首先是一個長方形的公園。公園里種滿了樹,樹底下種了各種各樣的花草,還有一些造型,十分漂亮。從公園沿著臺階走下去,路邊還有三個平臺,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涇渭分明。涇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發源于寧夏六盤山東麓。涇河是關中地區的生命之河,秦代就有著名的鄭國渠,近代也有涇惠渠等。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渭河被譽為陜西人民的“母親河”。所謂的涇渭分明,是指涇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區交匯形成的自然景觀。涇渭二水在匯流后一清一濁,界限分明,枯水季節尤為明顯。漢語的釋義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并將此詞界定為褒義。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涇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水系輸沙量最大的二級支流。汛期,涇河突漲猛落,水位落差大,含泥沙量較渭河為大,相對呈現濁水;而非汛期,涇河含泥沙較渭河為小,相對呈現清水。因此,在汛期是渭清涇濁,而在非汛期才是涇清渭濁。由此可見,世間人和事,并非清者永清,濁者永濁,它們極有可能交替轉換。另外,涇渭合流一段時間和距離后,完全相融相同。由此可見,世間人和事,并非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它們最有可能同流合污。</p> <p class="ql-block"> 在涇渭分明觀景臺感悟了一番,我們前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在候機的時候,通知說延誤了。等到登機了,又通知說等待起飛指令。晚上八點半左右,終于起飛了。到了廣州,又通知說要盤旋等待。晚上十一點半左右,終于落地。這個時間,正是原先的那個航班降落的時間。我們后來查詢,我們原定的航班延誤到半夜一點半才起飛,差不多凌晨四點才降落。慶幸我們改了航班。</p><p class="ql-block"> 這一路,有老朱夫妻倆同行,十分開心。他們倆一個靜如處子,一個動如猴子,真的是動靜分明,動靜結合。他們身上的很多閃光點也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p><p class="ql-block"> 回顧這次行程,我們到訪了咸陽市渭城區、秦都區、興平市、武功縣、禮泉縣、乾縣、永壽縣、彬州市、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涇陽縣,以及西安市高陵區等,實現了咸陽市的縣(市、區)全覆蓋。</p> <p class="ql-block">附:行程安排</p><p class="ql-block">D1(4.30):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CZ3215,14:25~17:00)~秦都區,住:秦都區</p><p class="ql-block"> (秦都區:多云,13~33℃,沙塵暴)</p><p class="ql-block">D2(5.1):~興平市?茂陵博物館&漢武帝茂陵(18km,0:42)~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23km,0:49)~楊貴妃墓(3km,0:06)~武功縣?武功古城(24km,0:35)~禮泉縣(38km,1:01),住:禮泉縣</p><p class="ql-block"> (興平市:晴,19~33℃;武功縣:晴,17~33℃;禮泉縣:晴,18~32℃)</p><p class="ql-block">D3(5.2):~昭陵博物館(18km,0:25)~袁家村(2.2km,0:04)~涇陽縣?鄭國渠旅游風景區(16km,0:22)~禮泉縣:唐太宗昭陵(25km,0:33)~乾縣(46km,1:15),住:乾縣</p><p class="ql-block"> (禮泉縣:多云,18~35℃;涇陽縣:多云,18~35℃;乾縣:多云,17~34℃)</p><p class="ql-block">D4(5.3):~乾陵景區(含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4.5km,0:11)~永壽縣?永平古鎮(35km,0:43)~彬州市?大佛寺(39km,0:53)~長武縣?昭仁寺&東岳廟(27km,0:39)~旬邑縣(88km,1:20),住:旬邑縣</p><p class="ql-block"> (乾縣:多云,12~27℃;永壽縣:多云,14~44℃;彬州市:晴,10~26℃;旬邑縣:晴10~22℃)</p><p class="ql-block">D5(5.4):~古豳文化博覽園&泰塔~秦商唐家大院(17km,0:25)~馬家堡關中特區舊址(10km,0:16)~馬欄革命舊址(37km,0:53)~石門山森林公園(33km,0:41)~淳化縣(49km,1:12),住:淳化縣</p><p class="ql-block"> (旬邑縣:多云,5~17℃,沙塵暴;淳化縣:小雨,9~20℃)</p><p class="ql-block">D6(5.5):甘泉湖旅游景區&興淳塔~爺臺山景區(19km,0:39)~三原縣?柏社地坑院(30km,0:51)~西安市?高陵區?涇渭分明觀景臺(61km,1:06)~西安咸陽國際機場(37km,0:48)~廣州白云國際機場(CZ3208,19:00~22:00)</p><p class="ql-block"> (淳化縣:晴,11~27℃;三原縣:晴,14~29℃;涇陽縣:晴,14~28℃)</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临邑县|
宜兰市|
大邑县|
三台县|
开远市|
汕头市|
安溪县|
资阳市|
额尔古纳市|
马边|
会昌县|
罗甸县|
临高县|
洛南县|
全椒县|
桂平市|
梁河县|
邢台县|
东港市|
梁山县|
蕉岭县|
双桥区|
洛隆县|
灵山县|
宁德市|
栾川县|
菏泽市|
安平县|
南部县|
万山特区|
陕西省|
海淀区|
石林|
迁西县|
古交市|
五家渠市|
景东|
商南县|
新郑市|
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