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何為“中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每個中國人都以此為自豪??伞爸袊币辉~究竟最早的原始本意如何?何以為“中國”?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普及探究一下“中國”這一詞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在陜西寶雞賈村鎮,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何尊。尊上銘文共122字,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東都洛邑(今洛陽)的史實,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尊上原文是這樣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譯?出來的意思是這樣的: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都城(大邑商)后,舉行儀式祭告上天,宣告:“我將居住在這天下的中心(中國),從此治理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宅茲中國?:“宅”意為定居;“茲”即“此”;“中國”指“中央之國”(洛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句強調周武王以洛陽為統治中心,象征天命所歸。自茲乂民?:“乂”(yì)意為治理、安定,體現周王朝對百姓的統治責任。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宅茲中國,自茲乂”,何尊銘文中的核心語句,既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地理中心觀念,也體現了周王朝的治國理念與民本思想。這句話不僅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記載,更承載了政治統治與文化認同的雙重內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認為中原地區地勢平坦、資源豐富,是溝通四方的樞紐,在此建都可實現“四方入貢道里均”的統治平衡。該銘文是研究“中國”概念起源的核心史料,反映了西周“以中為尊”的政治地理觀,后演變為中原文化認同的象征。也與《尚書》《詩經》等文獻中的“中國”含義(如“京師”“中原”)相互印證,形成從地理到文化的概念擴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尊現藏于中青銅器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宅茲中國”揭示的地理與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自茲乂民”蘊含的治理智慧,可轉化為現代國家治理的“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這個跨越三千年的銘文,既凝固著特定歷史時刻的政治抉擇,也沉淀著中華文明對空間秩序與治理倫理的持續思考。其價值不僅在于器物本身的考古意義,更在于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提供了關鍵密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周時期的“中國”指黃河流域的中央區域(今河南洛陽一帶),是當時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周王室自視為“天子之國”,通過“宅茲中國”宣示對天下的合法統治權,體現“居中治四方”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現代學者認為,這一銘文如同“古人寫給后世的信”,連接了古代“中國”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尊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現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館之寶,其銘文內容曾作為上海博物館“宅茲中國”特展的主題,引發公眾對夏商周文明的關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宅茲中國”既是歷史地理的定位,也是政治文化的宣言,奠定了“中國”作為國家名稱與文明符號的根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尊銘文是迄今考古發現中“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證據(距今約3000年),證明“中國”概念在西周已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王室通過“宅茲中國”強調政權正統性,將都城定位為地理與文化中心,體現“以中為尊”的天下觀。? “中國”,這一詞匯蘊含古代先民對家園的認同,現代語境下更被視為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尊銘文如同“古人寫給現代中國人的信”,提醒文化延續與民族復興的使命?!罢澲袊辈粌H是地理定位,更是古代政治哲學、文化認同的集中體現,為理解“中國”概念的起源提供了關鍵實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何為“中華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華民族”一詞是梁啟超1902年首次使用,從文化和血緣的側面,強調中國人的共同體的一體性,從而完成了對“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國歷史上,“中華”之名得來已久。華夏共同體的先民因為建都于黃河流域的中部,周邊“四夷”環繞,所以自稱“中華”,意思指地處中原的華夏族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華”之“中”,意味著四方之中,同時也有以己為中、以人為外的意思?!爸腥A”之“華”,主要意味著具有文化的族群,用指華夏整體文明的特色。在《春秋左傳正義》里,孔穎達曾經解釋華夏,說“華夏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后來逐漸地,“中華”一詞就變成了“中國”“華夏”的同義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朝永徽四年(653)頒行了《唐律疏議》,其中《卷三》涉及“中華”一詞,后人在對它的釋文里說了這樣一段話:“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中華?!苯鷩鴮W大師章太炎說過,“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币馑季褪钦f,“中國”是講地域遠近的概念,“中華”主要是區別文化高下的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漢語中最早還沒有抽象出“民族”這個新的社會概念。把“民”與“族”兩個字合成為“民族”這個新詞,是在19世紀末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大量翻譯西方的著作,將西方的“nation”這個詞匯和概念翻譯為漢字的“民族”。由于日文翻譯中直接使用了漢字“民族”,所以這個詞就由日本逐步傳入中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開始關注民族問題。1901年,梁啟超在他的《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國民族”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民族”一詞就是“中華民族”概念的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說:“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認為古時中華民族跟大海有關系的是齊國,因為齊國是海國,所以有海思想。這是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也是中國人近代以來首次使用這一詞。學界普遍認為,這是我們近代歷史上對于“中華民族”最早的詞匯應用。這樣看來,從“民族”到“中國民族”到“中華民族”,在梁啟超的思想中較快地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啟超最早提出作為整體概念的“中華民族”這一說法,此后,“中華民族”開始逐漸流行于國內的政治和輿論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高唱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傳遍大江南北,成為抗戰時期廣泛的身份認同,在團結全體民眾浴血奮戰、奪取勝利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紀初“中華民族”概念的誕生是極具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華民族作為整體的自我意識的萌芽和覺醒。梁啟超先生對此作出了巨大貢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2025.5.16日于夏縣溫泉禹澤苑</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漾濞|
潍坊市|
裕民县|
扶绥县|
紫云|
苍南县|
大新县|
麻城市|
汉源县|
延寿县|
林州市|
邵东县|
读书|
常熟市|
凤台县|
岱山县|
临泉县|
卢龙县|
侯马市|
磐石市|
青川县|
靖州|
沈阳市|
新野县|
白朗县|
定襄县|
通道|
临夏市|
特克斯县|
五原县|
霍山县|
青冈县|
东平县|
兴山县|
马边|
和平县|
南皮县|
天峻县|
陆川县|
霞浦县|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