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始建于1926年,竣工于1932。占地面積8萬余平方米,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以莊嚴、肅穆、堅固、巍峨之感,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石刻</p> <p class="ql-block">大門</p> <p class="ql-block">博愛坊是一座氣勢恢宏的三孔闕門花崗巖牌坊,因其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這簡單的兩個字,卻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它是先生一生追求的寫照,也是對后人的諄諄教誨</p> <p class="ql-block">從博愛坊漫步至陵門,是一條長達480米的石道,兩側青翠的松柏與精美的雕刻相映成趣,讓人感受到中山陵的寧靜與美麗。</p> <p class="ql-block">陵門,門額為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是先生政治理想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碑亭</p> <p class="ql-block">碑亭內豎立一座福建花崗巖石碑,高8.1米,寬4米,上刻出自譚延闿手筆“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的楷體字。碑亭的頂端和底座,刻有圖案、花紋,線條簡潔、樸素,為呂彥直親自設計。</p> <p class="ql-block">奉安大典</p><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于南京中山陵尚未建成,先生靈柩暫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5月26日,6月1日,孫中山靈柩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典禮,靈柩被恭恭敬敬地安放在中山陵的墓室之中。整個過程莊重肅穆,當時從南京市區到中山陵,沿途數十萬民眾佇立默哀,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充分體現了對孫中山先生的敬重與緬懷,也展現了“奉安”所承載的莊重與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石階中段,安放著一對奉安紀念銅鼎。這對銅鼎是1929年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獻的大型仿古銅鑄器物。銅鼎高1.5米,直徑1.3米,鼎壁上鑄有“奉安大典”篆字,古樸持重。西側銅鼎腹壁上留有兩孔,是1937年12月侵華日軍炮彈所擊。</p> <p class="ql-block">從牌坊到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共有392級石階和10個平臺,</p><p class="ql-block">392級石階,象征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二百萬同胞,每一步都承載著對國父的敬仰與懷念。</p> <p class="ql-block">從最高處祭堂往下俯瞰</p> <p class="ql-block">祭堂為仿北京故宮崇樓形式,重檐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三座拱門分別書寫的是“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另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鎏金匾。</p> <p class="ql-block">堂正中有孫中山全身石刻坐像,石座四周刻有孫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護壁上,刻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及蔣介石、胡漢民書《總理遺訓》《總理遺囑》及譚延闿書《總理告誡黨員演說詞》</p> <p class="ql-block">祭堂與墓室通連處有二道門,刻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及“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字。</p> <p class="ql-block">室中央為大理石中設長方形墓穴,孫中山遺體以紫銅棺安葬在深5米的大理石圓壙之下,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上置孫中山大理石像。</p><p class="ql-block">由于目前不對外開放,所以不能進去,這是網上過去拍的墓穴圖片。</p> <p class="ql-block">孝經鼎位于陵前廣場南端的正中間,該鼎是中山陵園紀念性建筑之一,鑄于1933年,由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當時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合捐。因鼎內有刻戴季陶母親書寫《孝經》全文的六角銅牌,故稱孝經鼎。</p><p class="ql-block">鼎壁的一面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個字,這也是孫中山先生對革命軍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一號門</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陵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p> <p class="ql-block">從中山陵坐1號觀光車到美齡宮下,從這里進入明孝陵的五號門正門口</p> <p class="ql-block">大金門是陵區的第一道大門</p> <p class="ql-block">大金門是明孝陵的正門,也是進入陵區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原為黃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現存磚石砌筑的墻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p> <p class="ql-block">碑樓</p><p class="ql-block">碑樓位于大金門北約70米處。碑樓也稱神功圣德碑樓,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建筑平面為正方形,俗稱四方城。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德。碑樓內有立于龜趺座上的石碑一通,碑高8.78米。碑額雕有九條龍,氣勢雄偉。</p> <p class="ql-block">在明孝陵的過木棧道上拍到的法國梧桐樹</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神道</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神道的東段,路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p><p class="ql-block"> 這些石獸用整塊巨石采用圓雕技法刻成,線條流暢圓潤,氣魄宏大,風格粗獷,既標識著帝陵的崇高、圣潔、華美,也起著保衛、辟邪、禮儀的象征作用。</p> <p class="ql-block">白石望柱</p><p class="ql-block">石象路的盡頭是一對高達6.25米的白石望柱,其上雕刻云龍紋,又稱華表。神道在此由東西向改為南北向。路旁兩側,松柏掩映,翁仲肅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神道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長250米,依次排列一對望柱、兩對武將和兩對文臣。望柱頂置圓柱形冠,柱身滿雕云龍紋。武將、文臣威嚴,是陵寢的守護者。</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碑</p> <p class="ql-block">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為欞星門。它標志著神道引導部分的結束。欞星門是象征皇權尊嚴的禮儀門,為三間四柱式。</p> <p class="ql-block">下馬坊是明孝陵入口的標志性建筑,明孝陵的起點,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門向朝東,寬近5米,高近8米,牌坊體型偉岸,雕刻精細,是明初石刻建筑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額上橫刻楷書六個大字“諸司官員下馬”,告之進人明孝陵的各級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以表示對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門是明孝陵的正門,這是陵宮的大門。中間是三券拱門,兩邊各為一個方門,黃瓦朱門,高院紅墻,盡顯皇家氣派。</p> <p class="ql-block">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間,碑殿內現有五塊石碑。正中央的主碑為康熙三十八年玄燁第三次南巡謁孝陵時書“治隆唐宋” ,頌揚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碑由江寧織造曹寅刻石立碑。</p> <p class="ql-block">享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 1383 年)建成,是明朝歷代帝王舉辦大型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p><p class="ql-block">殿內正中供奉的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牌位;現在的三開間的單檐歇山頂屋子是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修建的守陵用屋,現為明孝陵史料展覽</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畫像</p> <p class="ql-block">馬皇后像</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樓、寶頂。</p> <p class="ql-block">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條石建成,方城非常壯觀非常堅固,恍惚可見大明盛世的風采,令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明樓位約六層樓高的方城崇臺上,是整個孝陵陵園的至高點。明樓為重檐黃瓦大屋頂建筑,南面開3個拱門,其余三面各開1個拱門。上書“孝陵”兩個字,是明太祖朱元璋獨創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墻,用13層條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出了拱門就看到明太祖朱元璋馬皇后寶頂的南墻</p> <p class="ql-block">南墻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p> <p class="ql-block">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馬皇后的墓穴就在這一片紅圈標識的寶頂內。</p> <p class="ql-block">孝陵從洪武十四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如今的孝陵,雖然已經物是人非,但是依然如此的壯觀,如此的大氣,盡顯皇家風范。</p><p class="ql-block">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明清皇家第一陵,值得一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平遥县|
上思县|
墨竹工卡县|
水城县|
三穗县|
榕江县|
沂水县|
城固县|
临汾市|
富蕴县|
贵州省|
本溪|
苏尼特右旗|
乌拉特中旗|
松原市|
龙里县|
攀枝花市|
昭觉县|
临夏县|
历史|
准格尔旗|
利津县|
巫溪县|
毕节市|
大姚县|
和田县|
大埔区|
霸州市|
交口县|
肥乡县|
兴隆县|
云龙县|
湘潭县|
广州市|
巫溪县|
无锡市|
延寿县|
东城区|
拉萨市|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