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回憶錄封面</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第一篇 祖史</b></p><p class="ql-block">人不能忘記前輩,不能忘了祖史,祖史是家庭的根基,祖史源于父系和母系兩個血脈,祖史繁衍著人生,人生延續了祖史……。 —— 題記 劉世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第1章 父系祖史(一)</b></p><p class="ql-block"><b>(第一代)太爺、太奶</b></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籍是山東省費縣大東部大石橋莊(石橋鄉),莊里都是劉姓人家,父系祖先已知的前輩,只能從太爺和太奶說起。父親很少說起太爺和太奶的身世,有個秘密隱藏了一輩子,享年百歲臨終也沒說,帶到了另個世界。這個秘密是父親走了以后,叔叔告訴我們的,東北大軍閥張作霖,是父親這輩的舅爺,父親是黨員干部,不讓叔叔對外說,組織上也沒查出來,檔案里沒有記載。<b>【</b>查找資料:張作霖的祖上本姓李,其祖父過繼于舅家后改姓張,道光年間下關東。曾祖父:張永貴,祖父:張發,父親:張有財,母親:王氏。張作霖同父同母一弟一妹,<b>同父異母一個姐姐,不祥,為父親前妻邵氏所生?!?lt;/b></p><p class="ql-block">父親曾經講過太爺是窮戶人家,太奶是富貴人家,太奶眼睛有殘疾,太奶娘家送給太爺10畝地,把太奶嫁給了太爺。父親曾經與太爺和太奶生活在一起,從來沒具體描述過他們名字體貌特征年齡,叔叔比父親小21歲,出生時太爺就不在了。叔叔記得太奶眼睛確實有殘疾,晚年雙目失明,太奶去逝時叔叔4、5歲(1940年左右)。太爺和太奶身下有兩個兒子,長子大爺爺,次子爺爺。</p><p class="ql-block">太奶娘家住在費縣墩頭莊(新橋鎮),叔叔記得,有一次太奶娘家辦喪事,爺爺和奶奶帶全家人去的,太奶的娘家全莊出喪一百多人,大人小孩全穿孝服,也給叔叔孝服,叔叔嫌磕磣不穿,供品有牛、馬、羊等好多樣,當時窮人吃都吃不上,太奶的娘家很奢侈,確實是富貴人家。</p><p class="ql-block">墩頭有大的廟會,父親非常疼愛最小的弟弟,經常帶叔叔去墩頭趕廟會,叔叔還記得,父親給叔叔買的山楂,叔叔上衣的兜漏,到家丟沒了。</p><p class="ql-block"><b>(第二代)爺爺、奶奶,大爺爺、大奶奶</b></p><p class="ql-block">爺爺和太爺、大爺爺,三家共住一個四合院,太爺家住正房,爺爺家住東廂房,大爺爺家住西廂房,共同承受太爺的家業(10畝地),具體事父親沒提起過。</p><p class="ql-block">大爺爺(名字不祥),大奶奶(名字不祥),叔叔出生時大爺爺已經不在了(1936年前),大奶奶和大爺爺有一個獨生女兒,解放前跟國民黨軍官走后,再沒有音信,從此斷絕聯系。太奶去逝后,1942年冬,爺爺帶一家人闖關東投奔父親(父親先到東北已經有落腳地),大奶奶(45-50歲)家里有房有地,一個人能夠自己維持生活,不想跟爺爺一家人走,自己留在家鄉,等待有一天女兒能找回來,直到解放也沒回來,也沒有音信。解放后大奶奶進入人民公社,老了是“五保戶”,由政府撫養。大奶奶臨終,父親接到大奶奶所在村委會來信,商討大奶奶后事,父親回信說明,放棄繼承大奶奶家產由村委會處理,委托此款項用在大奶奶后事。</p><p class="ql-block">爺爺劉福曾,1896—1945年3月份,享年50歲;奶奶劉尤氏(裹小腳),費縣小義山人,1898—1952年6月16日,享年55歲。爺爺莊上有名,莊里出殯抬棺材,爺爺站上面,指揮誰高誰低了怎么走。父親講自己小的時候,家里有地還有小牛,后來越過越窮,爺爺眼睛不好還耍錢,別人能看到爺爺的牌,爺爺自己還看不清,輸多贏少。遇上災年,缺吃少喝,奶奶帶父親出去討飯,父親大一點出外到青島獨闖,干零活掙錢?貼家里,父親出外扛活時,奶奶帶兩個叔叔、姑姑去討飯。</p><p class="ql-block">有一年發大水,爺爺、奶奶帶全家人討飯,叔叔記得去費縣大西部(陳家溝老閆家的老家),叔叔看見地里長的花生在土里露出來,叔叔想挖爺爺和奶奶不讓,寧可要飯吃不動別人家的莊稼。半路撿個小兔子,叔叔喜歡,爺爺和奶奶夜里還是放了,為此叔叔還哭了,討飯半路爺爺先回去的,家里沒人回去看看房子。</p><p class="ql-block">1942年冬,爺爺和奶奶把房地賣給本莊劉玉林(他家里有染房、有錢),用賣房地錢做盤纏,帶著二叔、姑姑、叔叔5口人奔東北找父親。從費縣去兗州趕火車(130公里),走著去的,爺爺與二叔輪換挑著叔叔,擔子前面是叔叔后面是行李(全部家當)。到了兗州坐火車去天津,天津下車后,大人辦“良民證”照的相,爺爺和奶奶因此留下一生唯一的一張照片,爺爺的相片棉襖還露著棉花,奶奶穿的薄衣服,二叔是成年人,也得照相辦良民證,二叔照相時,攝影師讓二叔張嘴,二叔不懂就張大嘴時照了下來,這張相片沒法看也沒留下來。然后又從天津坐火車到奉天(沈陽),再從奉天到梅河,坐爬犁到柳河涼水河子鎮,這一道上叔叔睡著了,叔叔醒來已經到了涼水河子,父親接到家人,在鎮上飯店吃的面條。</p><p class="ql-block">一家人在涼水河子租房住下,第二年(1943年)姑姑因病去逝,一家人離開涼水河子,來到一個叫平地的屯子蓋房子,房子是木頭疊木頭,木頭卡木頭,里外抹泥建造的。父親常說,到了晚上,睡覺沒有被,只蓋一條麻袋片,叔叔凍的抱著爺爺屁股取暖。</p><p class="ql-block">平地屯有個水泡,叔叔撿到日本人丟掉的罐頭盒,用薄鐵片做鉤,在水泡里釣魚。二叔給日本人當勞工,干了一夏天不給錢。秋天收“公糧”因為交晚了,日本人和保長打爺爺耳光子,叔叔嚇的叫喚。天涼了,買一塊“更生布”,只夠給叔叔做條棉褲,奶奶沒做上,孩子是心頭肉,一切先可小的,最苦的是奶奶。</p><p class="ql-block">平地屯住了一年,來到平崗屯租房開荒種苞米,1944年冬又回到平地屯,1945年春季當地流行傷寒病(流感),也叫“窩子病”,傳染性特別快,有的人家一天就死好幾口人,爺爺3月份感染患病去逝,爺爺下葬回來,奶奶又不行了,奶奶已經放在地上,后來慢慢緩過來揀條命。全家人都感染了傷寒病,父親一人照顧全家,別人都好了以后,父親在失去親人痛苦中,導致精神恍惚,村口一個人唱一個月京劇。</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奶奶和父親全家租房定居遼源市陳家溝(發電廠對面半山坡),1948年1月31日姐姐出生,奶奶第一次見到隔輩人,1951年2月25日哥哥出生,爸爸說奶奶從心里樂開花,1952年6月16日奶奶去逝,享年55歲。媽媽說奶奶當時身體還行,就是胃腸不好,來了一個“神醫”包治百病,奶奶討個藥方,自己熬藥自己吃,結果相反,越喝越重,不久病逝,葬在市水源地下面原二中上面,后來爺爺墳也從柳河遷過來與奶奶合葬,這里風水特好,過去幾十年,市里開發占地,啟墳時棺材一點沒腐爛,后葬于工農鄉興國村六組。</p> 爺爺、奶奶,1942年冬拍攝于天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滦平县|
富锦市|
太康县|
慈利县|
响水县|
洪雅县|
长乐市|
青州市|
望谟县|
宝兴县|
江源县|
泊头市|
保康县|
内丘县|
堆龙德庆县|
龙江县|
高邮市|
桐乡市|
高安市|
甘洛县|
南平市|
海口市|
东乡族自治县|
庆安县|
聊城市|
仲巴县|
青铜峡市|
西丰县|
潍坊市|
通辽市|
福安市|
江西省|
教育|
盐亭县|
南江县|
大余县|
大庆市|
钟祥市|
新河县|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