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掛云山應該是石家莊人向往的地方,太行山上可以遙望故鄉的地方。悠久的歷史,曾經的壯烈,讓我們的信仰在高山頂上閃光。狼牙山,掛云山,山山都有英烈靈魂的閃現。曹景行曾經是世界上華人世界羨慕的對象,現在他已經駕鶴西去,他在古稀之年登上掛云山,他的作為也應該是石家莊井陘人的紀念抗戰勝利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2013年我和愛人帶著孫女再訪井陘乏驢嶺,走進日本人修建的炮樓。引來了上海攝制組的一次拍攝。我把消息通知給井陘的好友何克寧,她與上海朋友溝通后,帶領他們在井陘拍攝百團大戰的戰場。</p><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14日,我和她陪伴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行走現場》攝制組的曹景行老師登上掛云山。</p><p class="ql-block">說實話,我多次來到掛云山下的三峪村,但因為年齡的原因,從來沒有爬過掛云山。那天當我看到比我還大兩歲的曹景行老師要登山時,我心中涌起一股敬意,決定一定要記錄下這次登山的過程,用圖片記錄下他信仰的閃光。</p> <p class="ql-block">整理行走戰場拍攝的照片時,我搜索了一下曹景行,卻得知2022年2月11日,75歲的曹景行因胃癌去世。在他逝世將近一周年之際,我整理完給他拍攝的照片,發到網上,紀念這位令人敬仰的媒體人。他1947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98年入鳳凰衛視,成為《時事開講》節目主持人,也是鳳凰衛視新聞評論員。他一生致力于新聞事業,被稱為“師奶殺手”和“新聞雷達”。</p> <p class="ql-block">1947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的第二年,曹景行的父親出版了《一個戰地記者的抗戰史》。在序言中,他的父親寫道:“我將自己當作一個百年后的史人來審定史料,力求公正,真實,要對得起戰場上的將士,更要對得起下一代讀者。”對于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曹景行來說,抗戰是全家人的抗戰。他的父親曹聚仁是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抗日戰爭爆發后,作為戰地記者,報道過淞滬戰役、臺兒莊大捷,并于1947年著書出版了《中國抗戰畫史》。他的母親也曾在戰地做報道,他的哥哥姐姐都在戰地出生。《行走戰場》不堆砌歷史資料,而是希望通過更多普通人的視角和細節進行一場對話,講述他們與二戰東方主戰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40年秋,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日本侵略軍糾集三、四千兵力,從石家莊、獲鹿和井陘城、井陘礦區兩個方向,向指揮部設在井陘三峪村的八路軍左翼縱隊撲來,進行報復和“掃蕩”。八路軍主力部隊奉命轉移,地方武裝井平獲游擊大隊三中隊牽制敵人,把敵人引到掛云山,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縣一區婦救會主任呂秀蘭帶領區基干隊、青年抗日先鋒隊、兒童團及部分群眾趕來參加戰斗,共約五、六十人。日偽軍對掛云山展開合圍,發起沖鋒幾十次,將近一天時間,被牢牢地吸引在掛云山。激戰中,中隊長李鴻山中彈犧牲,年僅22歲的呂秀蘭勇敢地站出來指揮戰斗。在完成阻擊任務后,呂秀蘭帶領五名隊員掩護,其他同志突圍。六勇士與攻上山的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終因彈盡糧絕,被逼到懸崖邊,寧死不屈,砸碎槍支,縱身跳崖,壯烈殉國。他們是共產黨員呂秀蘭、15歲的兒童團員康三堂、炊事員劉貴子,還有康英英、李書祥和康二旦,后被人們稱頌為“掛云山六壯士”。</p> <p class="ql-block">石墻邊,一組雕塑描繪了幾位手持武器的人物形象,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他們堅定的眼神和緊握的武器,讓人感受到他們為信仰而戰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山間小道旁,一座石牌坊矗立,上面刻著漢字,仿佛在向過往的行人講述著掛云山的故事。綠樹環繞的小山坡,為這段歷史增添了一抹生機。</p> <p class="ql-block">墻邊,三座白色雕像并排站立,分別代表康英英、李書祥與呂秀蘭三位歷史人物。他們的形象仿佛在提醒著我們,那段歷史不容忘卻。</p> <p class="ql-block">山間,三座石雕靜靜佇立,背景是郁郁蔥蔥的樹木與遠處連綿起伏的小山丘。雕像下方分別刻著名字“康三堂”、“劉貴子”及“康二旦”,顯示其歷史意義或紀念價值。</p> <p class="ql-block">曹景行沿著蜿蜒小路行走,手中拿著藍色布料,仿佛在尋找著什么。他被綠色植被包圍的老式房屋及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所環繞,營造出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氛圍。</p> <p class="ql-block">他背著藍色背包沿著石階向上攀登,在山間小道上行走。他被一片綠色植被覆蓋的小山坡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兩個人沿著石階向上攀登,周圍環繞著茂密的樹木,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山間林蔭道上,兩位徒步者沿著石階小路行走,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與綠色植被構成一幅自然畫卷,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巖石邊緣,兩人正在交談,周圍樹木茂密遮擋視線部分,背景模糊顯示更多綠色植被與山脈輪廓,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一條蜿蜒小徑上,兩位行人正在交談或是欣賞風景,周圍環繞著茂密植被,背后是一片高聳入云的大山脈,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兩位行人站在一條蜿蜒小徑上,周圍環繞著茂密植被,背后是一片高聳入云的大山脈,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墻上掛著一幅破損不堪的傳統神像畫作,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一條蜿蜒小徑通向石屋旁,兩位行人正在拍照留念或欣賞風景,周圍的植被郁郁蔥蔥,展現出自然之美,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山間小路上,兩位徒步者正在行走并拍照,周圍環境綠植茂盛,石板鋪成的道路蜿蜒曲折,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兩人繼續前行,在石頭上休息時再次拿出手機記錄場景,背景中的植被豐富多樣,陽光明媚照耀著整個畫面,營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感覺,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巖石表面呈現出復雜的紋理與色彩變化,仿佛大自然的藝術作品,訴說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兩位穿著戶外裝備的人站在巖石旁觀察地層結構,背景是一面由不同層次巖塊構成的巨大斜坡,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茂密樹林之中,一座獨特的巖石地貌矗立,其形狀奇特宛如巨人頭像,周圍環繞著郁郁蔥蔥的樹木,天空呈現出淡灰色調,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座山峰上有一處天然形成的洞穴狀開口,周圍覆蓋著綠色植被,在晴朗天空下顯得格外醒目,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遠處的城市建筑群隱約可見于連綿起伏的山脈之中,近處山間植被茂密,枝葉繁盛遮擋部分視線,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曹景行站在巖石平臺上仰望天空,周圍環繞著茂密的樹木與灌木叢,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兩位背影模糊的人站在臺階上仰望天空中的云彩,周圍是茂密的樹木和灌木叢,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綠色植物之中,一座孤立而陡峭的巖石矗立,其右側懸掛著五彩斑斕的經幡隨風飄揚,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陡峭巖壁巍然矗立,枝葉繁盛覆蓋其表面,洞穴隱匿其中若隱若現,自然景觀雄渾壯觀,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山間綠樹環繞的小徑上,兩位行人沿著石階小路行走,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頂觀景臺上的人正在拍照或欣賞風景,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延伸至天際線處,近處則是綠意盎然的山谷景色,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曹景行站在觀景臺上遠眺群山,背景掛滿五彩斑斕的布條隨風飄揚,仿佛在追尋著那段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一對男女站在觀景臺上拍照留念,背景是一片壯麗的山谷景色及蜿蜒的道路,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頭建筑矗立于荒野之中,旁邊有一間簡易棚屋,地面鋪滿了泥土</p> <p class="ql-block">返回的路上,大家在這個曾經最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合影留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丽水市|
齐河县|
武安市|
额敏县|
东港市|
黑水县|
双峰县|
郎溪县|
盈江县|
鹤山市|
洛扎县|
盱眙县|
古田县|
东方市|
越西县|
新竹县|
保亭|
藁城市|
环江|
福海县|
泸西县|
山丹县|
江油市|
龙门县|
潢川县|
松阳县|
佛学|
桂阳县|
桐城市|
桓仁|
正安县|
友谊县|
邵阳县|
金寨县|
房产|
邵阳市|
南京市|
中西区|
利津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