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南~鳳凰古城人文景觀篇</p><p class="ql-block">2025/5/14日</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p><p class="ql-block">治州西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國</p><p class="ql-block">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古城之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主要景點沱江吊腳樓沱江河是鳳凰的母親河,還有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以及朝陽宮等建筑。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五溪苗蠻之地”,屬楚國疆域。在漫長的時代演變中,曾屬不同的縣郡,名稱也多次變遷,直至1957年定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6日,被確定為國家5A級旅</p><p class="ql-block">游景區。</p><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是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多年古貌猶存。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筑。</p><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連接無</p><p class="ql-block">數的石板小巷,溝通全城。回龍閣古街,是一條縱向隨勢成線、橫向交錯鋪砌的</p><p class="ql-block">自古以來便是熱鬧的集市。青石板路,</p><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p><p class="ql-block">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p><p class="ql-block">砌成的城墻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p><p class="ql-block">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p><p class="ql-block">斑斑的鐵門。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p><p class="ql-block">“璧輝門”,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p><p class="ql-block">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p><p class="ql-block">曾是出城的唯一通道都要側身而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沱江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兩岸已有百</p><p class="ql-block">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順水而下,穿過</p><p class="ql-block">虹橋便是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沱</p><p class="ql-block">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沱江河水清城墻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游緩澈,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沿沱和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似一幅韻味頗濃的山水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這座被沈從文筆下描繪得,如詩如畫的湘西小城,確實適合慢悠悠地閑逛,鳳凰的美在于它的慵懶,不妨放慢腳步,在某個臨江的咖啡館發呆,或是跟著巷子里飄來的臘肉香拐進一家無名小店,如果有雨,霧氣繚繞的沱江會更添幾分《邊城》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萬壽宮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東門外沙灣,</p><p class="ql-block">北靠東嶺,面瞰沱江。萬壽宮始建于明</p><p class="ql-block">末清初,規模建筑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豐四年(1854年)江西人楊泗西側建遐昌閣;民國十七年(1928)又在大門北側建陽樓。至此,萬壽宮形成建筑規模宏大,設計精巧獨特,雕琢玲瓏剔透的建筑群落。鳳凰人在萬壽宮對面山腰修建了一座寺廟一準提庵,又叫江心禪寺。此庵在前面土紅色墻上開了兩個丈余直徑的圓型大窗,對著萬壽宮,江西人在沙灣修了一座小白塔,尖頂在陽光下十分耀眼,刺向準提庵墻。鳳凰人在準提庵后殿塑了一尊“骷髏子菩薩”。此菩薩形似濟公和尚,手張著--個大大的“乾坤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虹橋:原名臥虹橋,又稱“風雨樓”,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是鳳凰的中心。在虹橋上看整個鳳凰城,沱江兩岸的如畫風景盡收眼底。虹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商鋪和雜貨店,二層是民俗文化樓,里面藏有從古到今所有關于虹橋風雨樓的書畫作品,也是個觀光和喝茶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位于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占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后進組成,為四水歸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墻高深嚴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密,宅院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府,陳宅出了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斗南將軍(1886年1931年),民國十二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1925年)間與賀龍為湘西巡防軍同僚,關系密切。1926年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間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時在鄂南、湘北鬧革命受挫來湘西,陳渠珍委派陳斗南支援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陳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封世之作,被專家、教授贊譽為國家級乃至世界極的泥塑藝術精品。陳斗南宅院是《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喋血記》、《父親的戰爭》《戰士》、《拯救女兵司徒慧》、《未代苗王》、《我心飛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著名影視劇內景拍攝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陽宮:也稱陳家祠堂,是鳳凰古城中</p><p class="ql-block">保持最完整的一座近代仿古建筑的宗祠</p><p class="ql-block">杰作。祠堂內古戲臺兩側有副非常著名</p><p class="ql-block">的對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朝陽宮位于古城北西側,建于民國四年,由鄉紳也是被譽為“湘西王”的陳渠珍之兄陳開炳、陳開藩發動族人捐資所建,1923時任湘西巡防各軍統領的陳渠珍將其擴建完善,至此大門、正殿、戲臺、左右包廂、廚房、廁所等14間房屋渾然一體,構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成為陳氏族人聚會看戲或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整個建筑重檐青瓦,飛檐翹角,檐下斗拱三層,正脊兩端有鴟吻,正中有彩色葫蘆寶頂,布局對稱合理,堪稱建筑精品。朝陽宮的大門為紫紅色磚墻門高8米。大門兩旁鐫有對聯一副:樓,“瑞鳥起蓬蒿翼搏云天高萬里;嘉賓蒞邊隅眼看樓臺總多情”。</p><p class="ql-block">左右對稱地堆塑山水花鳥浮雕12幅,門樓飛檐翹角別具特色。面對大廳,是風情濃郁的古戲臺,古戲臺平時多演出古典戲曲,陽辰河高腔等。大師沈從戲、儺堂戲文、黃永玉及很多文化名人都曾來這里觀賞過。</p> <p class="ql-block">天后宮又名媽祖廟1位于古城東南部</p><p class="ql-block">與城隍廟毗鄰。始建于明代末年,后毀</p><p class="ql-block">于火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廳城</p><p class="ql-block">總兵尹德禧率眾重修。按照祀天馬四</p><p class="ql-block">星,俗物馬王的遵俗,建有正殿三間</p><p class="ql-block">后屋三間,卷棚一間,戲臺一座。內設</p><p class="ql-block">媽祖等神像,是古城廟宇較為精致的一</p><p class="ql-block">座。</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博物館,也就是陳寶箴世家的百年老宅,位于古城的中心地帶,連接古城東西兩邊的石板從門前穿過。博物館內古建筑群經過百年滄桑,保留完整,從建筑的布局到雕梁畫棟與陳寶箴世家相得益彰,形成了四水歸堂、家中又家、館中有館、庭院深深的幽然境界。</p> <p class="ql-block">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在鳳凰古城</p><p class="ql-block">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出生。四合院是其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后興這是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平房建的,建筑。四合院分前后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沈從文故居坐落在鳳凰縣中營街24號,古城中心位置,沈從文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從《邊城》到《從文傳》再到《湘行散記》,沈從文以散淡而有韻致的文字營造了一座文城勝景。吊腳樓、茶峒小街、繩渡白塔,共同繪制出夢里的邊城風月。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p><p class="ql-block">古寨,就像是一首淺淺吟唱的詩,永遠喃喃細語。凰古城的浪漫,在文字里在故事也在山山水水中。“吊樓兩岸霓虹中,彩光穿橋映古城。凰城未到難知閃好,擇盡夜色別樣情”。徜徉于鳳凰古我們能感受到這座城的歷史滄桑,文化浪漫1933年,沈從文創作了《邊城》,也在這一年,他結婚收獲了愛情。很多人認識鳳凰,大抵是因為沈從文,而這個文學大師的故事,也是從這里開始。</p> <p class="ql-block">沈從文先生在他的#《從文自傳》中提到,鳳凰有一個點了翰林的文人熊希齡,可見熊希齡是鳳凰人中的佼佼者。這次去鳳凰古城,得知熊希齡故居已對游客開放,我帶著對熊先生的敬仰之情冒雨前往參觀。故居在古城文星街的一個小巷里,往北距離沱江邊的北城墻不到二百米,離西門城樓很近。是一座由堂屋、臥室、廂房以及小天井組成的四</p><p class="ql-block">合院木瓦結構的建筑,是其祖父、輩所建,熊希齡出生在這里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故居里詳細介紹了他的生平事跡和社會評價。“一生赤誠愛國盼中華振興,半世慈善辦學為民族育才”,這是熊希齡故居入口木門兩側的一副對聯,它概括了熊希齡的一生。熊希齡,生于</p><p class="ql-block">1870年,卒于1937年,他的一生跨越了兩個國體,參觀以后,覺得熊希齡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有著5個閃光的頭銜:神童、維新派、實業家、國務總理和慈善家。</p> <p class="ql-block">依山帶水的古城,景色是極富立體美感的,遠近高低景色各不相同,翠綠紅山、如蘭的水、淡雅的古塔、雄偉暗紅的石砌城樓、隱秀于山間的宮、奇秀的峰、俏麗的吊腳樓、優美的橋,放眼于這些美麗構圖,給人以百看不厭、愛不釋手、韻味無窮、詩情畫意般的享受。</p><p class="ql-block">古城的古跡既展現了古典的美,又承載著歷史人文的輝煌與滄桑每個都像一卷書,述說著不同故事,似乎始終在古跡中回蕩。</p> <p class="ql-block">沱江跳巖古城人氣最旺的風景之一。這</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古道橋梁,最早建于唐代,是乾</p><p class="ql-block">州進入當時的五寨司城唯一的必經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仍是鳳凰至乾城的古道。跳巖最初由四十多個紅色長方體巖墩子組成,每墩相距尺,便于鄉民肩挑背馱入城,但每年漲洪水時總有跳巖石墩被沖倒或沖走。民國時期,縣長李宗祺讓在跳巖上架以木板,這比以前行走更為方便,但仍連墩帶跳板被沖走。1950年縣人民政府成立,又重新補缺換新將石墩加大,將兩個墩子聯成一個,跳巖全長100米,共15個巖墩,上鋪厚實的木板,并以鐵鏈在河底從巖上打眼,用鐵絲系保存完好,如今不緊,跳巖堅固牢實,僅仍是兩岸人民來往的要道,而且成為鳳凰古城頗具民族特色的亮麗風景。2000年秋,為了進一步改善群眾過河的條件,也為了更好地美化裝點古城,鳳凰縣撥款在老跳巖幾十米距離的河下游,新修了一道雙墩跳巖,兩排跳巖相隔一尺左右,一高一低,并排而立,橫跨江上,每排跳巖66墩,一字列于江面,每個石墩之間的距離也就一小步左右,來的走一排,去的走另一排。</p> <p class="ql-block">朱镕基為鳳凰古城題寫的碑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乐山市|
福鼎市|
海安县|
合阳县|
绥宁县|
潞城市|
元谋县|
荣成市|
晋城|
曲靖市|
大洼县|
项城市|
定边县|
浪卡子县|
扬州市|
上林县|
明光市|
湛江市|
德江县|
梨树县|
威远县|
衡阳市|
福海县|
新邵县|
黄石市|
闽侯县|
海南省|
确山县|
镇平县|
肥东县|
广汉市|
蓝山县|
建始县|
开原市|
青河县|
广昌县|
华亭县|
洪雅县|
安龙县|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