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黃梅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我們一般都認為安慶是“黃梅戲之鄉(xiāng)”,然而著名戲劇大師曹禺先生在1982年9月考察安慶懷寧縣石牌鎮(zhèn),了解徽班進京與黃梅戲發(fā)源時感嘆道:“作為一個普通的戲劇工作者,我這次來是‘朝圣’的”。看到這句話,我們不禁對安慶在我國戲曲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肅然起敬,也激發(fā)了深入了解安慶地方戲曲發(fā)展歷史的興趣。。</p> <p class="ql-block">安慶懷寧石牌鎮(zhèn)被譽為“京黃故里、戲劇圣地”,是徽班進京的起點和黃梅戲的重要發(fā)源地。曹禺先生之言,既是對安慶作為中國戲曲文化貢獻的認可,也是體現(xiàn)他對徽劇、黃梅戲?qū)﹦⌒纬伤龀鲐暙I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中國黃梅戲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一家黃梅戲和戲曲專題博物館,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她全面介紹了黃梅戲的起源、成熟與發(fā)展的過程,介紹了徽班的發(fā)源、徽班進京對京劇的貢獻,以及徽劇對黃梅戲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p><p class="ql-block">2006年黃梅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黃梅戲起于清中晚期湖北黃梅,興于安慶。黃梅調(diào)傳入安慶后,演藝人改用安慶官話演唱形成“懷腔”,以其低平委婉的韻律形成黃梅戲的核心音樂特征,吸收了徽劇的表演體系、青陽腔的音樂元素,融合安慶民歌,借鑒安徽“孔雀東南飛”“天仙配”等民間傳說,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成黃梅戲,在民國期間從田間草臺走向城市舞臺,與徽班同臺演出,完成了黃梅戲安慶本土化的重構(gòu)。</p> <p class="ql-block">走進博物館展廳內(nèi),映入眼簾的是經(jīng)典的徽劇戲劇中人物照片。館內(nèi)有許多珍貴的實物及歷史照片,以美侖美奐的形式展示了黃梅戲前身的安慶地方戲曲的文物,記錄了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黃梅戲一個多世紀以來誕生、發(fā)展的曲折歷程。</p> <p class="ql-block">安慶懷寧石牌鎮(zhèn)被譽為“徽黃故里”,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的成員多為安慶籍,如程長庚與高朗亭都是安慶潛山人。京劇界有一句老話“無石牌不成班”,說明早期京劇班社如果沒有石牌籍藝人或師承石牌流派的骨干,便難以成班演出。如今這句話隱喻了石牌鎮(zhèn)作為京劇的“搖籃”地位和對傳統(tǒng)根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徽戲的老家是安徽的首府安慶——中國京劇史</p><p class="ql-block">1790年,程長庚率領(lǐng)三慶班為慶賀乾隆80大壽進京,以二黃調(diào)融合昆曲、梆子等,大獲全勝,開啟了徽班進京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接續(xù)梨園</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間,程長庚整合二黃和西皮形成“京二黃”聲腔體系,奠定了京劇的基礎(chǔ)。京劇對白以安慶官話為根基,形成了京劇的語言特色。程長庚被公認為“徽班領(lǐng)袖”“京劇鼻祖”。</p><p class="ql-block">懷寧人楊月樓繼承程長庚衣缽,其子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演出《霸王別姬》,促進了京劇武生藝術(shù)的成熟,形成了“楊派”。</p> <p class="ql-block">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也與安慶有不解之緣。梅蘭芳母親楊長玉是安慶懷寧縣人。梅蘭芳的外公楊隆壽是清末著名京劇演員,出身梨園世家。外公的父親是安慶人,是徽班成員。梅蘭芳之母楊長玉隨家人住在北京,后嫁到梅家。</p> <p class="ql-block">梅蘭芳大師與楊小樓合作演出《霸王別姬》的劇照。</p> <p class="ql-block">現(xiàn)藏博物館黃梅戲劇本的手抄本、石印本、木刻本不下百冊。</p> <p class="ql-block">這些劇本和印刷劇本的木刻拓版,標志著黃梅戲從田間小戲逐漸走向一個成熟劇種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萌茁成形</p> <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與照片記錄了一代代黃梅戲藝人將黃梅戲從草臺唱到劇院,成為被老百姓喜愛的一個劇種的艱難歷程。</p> <p class="ql-block">安慶的燈會、廟會傳統(tǒng),催生了黃梅戲的大眾化普及的環(huán)境,形成“出門三里地,處處黃梅聲”的文化生態(tài)。</p> <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師嚴鳳英</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1930-1968),是中國黃梅藝術(shù)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黃梅戲一代宗師”“。她以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堅強的生命力,持之以恒的努力,將一個地方小戲推向全國五大劇種,其藝術(shù)成就與高尚人品至今仍然為人們銘記與傳頌。</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著名黃梅戲藝術(shù)家演出劇照與服飾。</p> <p class="ql-block">《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通過電影、電視、廣播廣為傳播,尤其是1955年電影版的《天仙配》的上映,使黃梅戲蜚聲海內(nèi)外,被譽為“中國的鄉(xiāng)村音樂”。抖音顯示,《女駙馬》與《天仙配》的劇目視頻累計獲贊2.38億次,成為廣播量最高的非遺戲劇。</p> <p class="ql-block">《天仙配》中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被譽為人世間最美滿的愛情宣言。</p> <p class="ql-block">《女駙馬》中的“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被年輕人奉為愛情的樣板。</p> <p class="ql-block">《對花》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塘梗下”,用淳樸農(nóng)家語言,唱出了田園詩般的淳樸男女之情。</p> <p class="ql-block">黃梅戲動人之處正是用優(yōu)美的音樂、最淳樸的方言,描述了最深沉的情感,仿佛是大別山中的晨霧,折射出普通人心中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百花齊放</p> <p class="ql-block">一代代黃梅戲演員的辛勤付出,使得黃梅戲普及具有“地域深厚、全國知名和具有國際影響”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13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觀看黃梅戲《無中生有》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人才培養(yǎng)</p><p class="ql-block">安慶黃梅戲劇團、劇院、戲校七十年變遷(沿革)示意圖(1949-2019)</p><p class="ql-block">安慶師范大學(xué)黃梅戲藝術(shù)學(xué)院與安慶市黃梅戲職業(yè)教育學(xué)院培養(yǎng)出一批批高水平的黃梅戲藝術(shù)人才。</p> <p class="ql-block">全國黃梅戲重點流行區(qū)域分布圖。</p><p class="ql-block">與越劇、滬劇、粵劇等其他劇種相比,黃梅戲?qū)Π缀统~使用的是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這就使得黃梅戲<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具有鄉(xiāng)土氣息,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觀眾更</span>容易聽懂,容易學(xué)唱。這也為黃梅戲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黃梅戲在海外華人社區(qū)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在華人比較多的北美、歐洲,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qū)曾經(jīng)掀起過黃梅戲電視劇熱潮。</p><p class="ql-block">就這樣神奇,在北美白雪皚皚的冬天,路過一幢被大雪覆蓋的屋子,筆者親耳聽到傳出"天仙配"優(yōu)美的音樂聲。</p> <p class="ql-block">群星璀璨</p> <p class="ql-block">韓再芬 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黃梅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榮獲第十七屆、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p> <p class="ql-block">韓再芬的舞臺劇照和藝術(shù)成就</p> <p class="ql-block">韓再芬主演的經(jīng)典劇目“徽州女人”劇照。</p> <p class="ql-block">為新中國黃梅戲藝術(shù)事業(yè)奉獻畢生精力的編劇群體。</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陳列了黃梅戲的伴奏樂器、行當(dāng)服裝、舞臺美術(shù)道具等演出用品。通過大型通柜和精品柜分別對黃梅戲的宮服、水袖衫和銀質(zhì)帽飾等進行了陳列,特別是鳳冠霞帔及頭飾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演員服飾</p> <p class="ql-block">琳瑯滿目、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冠帽、皂鞋......</p> <p class="ql-block">各種各樣的頭飾</p> <p class="ql-block">珠翠琳瑯的鳳冠</p> <p class="ql-block">黃梅博物館在展陳中還設(shè)立了一個戲樓。其一,戲樓是黃梅戲文化的一部分;其二,可以做為博物館日常開展活動的場所。在節(jié)假日期間,會舉辦一些活動,請劇團、戲迷來展示黃梅戲,和觀眾起到一個互動作用。</p> <p class="ql-block">人們?yōu)榱思o念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在安慶菱湖公園黃梅閣院樹立了嚴鳳英雕像,設(shè)立了嚴鳳英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雕像</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生平藝術(shù)歷程</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紀念館</p><p class="ql-block">藝馨人間天仙配 德彰天下女駙馬</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藝術(shù)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從天仙配到女駙馬,嚴鳳英的輝煌時刻。</p> <p class="ql-block">新生—輝煌—流芳</p> <p class="ql-block">嚴鳳英是個出色的演員,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國人人皆知的故事。——毛澤東</p><p class="ql-block">1953年四月,朱德觀看《天仙配》排練后,接見嚴鳳英。(上圖)</p><p class="ql-block">一曲《小辭店》征服了我,嚴鳳英是天才演員,黃梅戲中的梅蘭芳。——著名戲劇家田漢</p> <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5日,周恩來在合肥江淮大戲院觀看《打金枝》演出后,親切接見與鼓勵嚴鳳英,并與劇團人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梨園雅韻,黃梅飄香。</span>山野小調(diào)到舞臺大戲,黃梅戲的鑼鼓聲已經(jīng)敲響了一個多世紀。</p><p class="ql-block">安慶黃梅戲藝術(shù)節(jié)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戲曲文化盛會。自1992年以來,每三年一屆,目前已經(jīng)舉辦了10屆。愿黃梅戲藝術(shù)節(jié)越辦越好!</p> <p class="ql-block">安慶對黃梅戲與京劇的貢獻,體現(xiàn)了地域文化在藝術(shù)融合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造力。從徽班進京到黃梅戲的崛起,安慶人民以博大的胸懷、開放的心態(tài)、高雅的藝術(shù)品味,將地方戲曲升華為國粹,為豐富我國的戲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安乡县|
瑞丽市|
济阳县|
高清|
宾阳县|
阜城县|
永安市|
开阳县|
久治县|
安吉县|
松滋市|
曲水县|
呼图壁县|
凤城市|
饶河县|
福州市|
鄢陵县|
叙永县|
光山县|
鄂州市|
望城县|
厦门市|
泊头市|
吉木乃县|
永靖县|
米易县|
莱阳市|
邳州市|
自治县|
米林县|
扶绥县|
耒阳市|
丹东市|
宁陕县|
富顺县|
宿迁市|
长治县|
澄城县|
会昌县|
壶关县|